一种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3587发布日期:2019-08-06 22:4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骨科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结构,安装简便且成本低廉的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难免会受到意外的骨折伤害。比如崴脚,或者因崴脚造成的胫骨及距骨骨折的情况就很常见。单纯性骨折比较好处理,复位固定即可。但是,若关节部位骨折造成的骨关节端面缺损,有时整个关节及结合之骨均严重破损,且不得不更换。以胫骨下端面及距骨间关节缺损,用现有技术的可替换假体进行修复,不仅初始稳定性不好,而且长期骨生长也不好,长期稳定性也不好。尤其,需要替换关节的情形,用现有技术人工关节与距骨端部假体一同替换,则前述弊端更加凸显出来。究其原因在于假体关节面的适形性差,配合面的连接结构不合理,导致上述不良效果的发生。本发明人以为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更符合人体工学结构,临床使用简便,适形性好且耐固接的胫骨-距骨间关节整体组件代替现有技术之假体,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的最佳途径。

长期以来,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金标准”。在近几年,踝关节置换术正在挑战着踝关节融合术这一“金标准”。踝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是疼痛和功能障碍,减少疼痛是治疗踝关节炎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踝关节融合和踝关节置换在减少患者疼痛方面均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保留踝关节的功能上关节置换则更胜一筹。有研究表明,相比于踝关节融合术,行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跛行减少,步态周期更加正常。踝关节置换可以重建踝关节功能,恢复步态,减轻疼痛。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患者,踝关节置换对他们来说又多了一个选择。本发明人以为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开发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结构,临床使用简便,适形性好且耐固接的胫骨-距骨间关节整体组件代替现有技术之假体,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的最佳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踝关节生物力学结构,安装简便且成本低廉的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包括胫骨部件、距骨部件和关节垫,所述的胫骨部件之胫骨关节面与关节垫上部之胫骨配合面相配合,关节垫下部之距骨配合面与距骨部件之距骨关节面相配合;所述的胫骨关节面系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之弧形面,所述的胫骨部件之胫骨结合面设置有与胫骨截骨面结合的联接结构,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基板面和侧翼板;所述的距骨关节面也系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之弧形面,所述的距骨部件之距骨结合面设置有与距骨截骨面结合的联接结构,所述的联接结构包括基板、斜行固定棒和固定翼;所述的关节垫之胫骨配合面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的凹球形弧面,所述的距骨配合面设置有与距骨上端部替换部件配合的下凸之“v”形鳍。

本发明基于人体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使得胫骨-距骨间关节整体组件各部分仿生配合更符合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同时保证关节垫与胫骨、距骨或其替换部件配合更妥帖,滑动更顺畅更圆润,稳定性更好,保持仿生配合关节替换后的长期稳定“工作”,减少受术者的痛苦。本发明临床使用便利,有利于推广,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安全试用期大为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之整体结构立体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胫骨部件之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胫骨部件之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关节垫之右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关节垫之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距骨部件之仰视图;

图7为本发明距骨部件之俯视图;

图中标号:1~胫骨部件,11~胫骨关节面,12~胫骨结合面,13~基板面,14~侧翼板,15~关节挡缘,16~顶角主棒,17~底角辅棒,18~固定螺钉孔,2~距骨部件,21~距骨关节面,22~距骨结合面,23~固定棒,24~固定翼,25~v形圆弧槽。3~关节垫,31~距骨关节面,32~距骨结合面,33~v形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附图1~4所示,本发明一种高适形性胫骨-距骨仿生配合整体组件,包括胫骨部件1、距骨部件2和关节垫3,所述的胫骨部件1之胫骨关节面11与关节垫3上部之胫骨配合面31相配合,关节垫3下部之距骨配合面32与距骨部件2之距骨关节面21相配合;所述的胫骨关节面11系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之弧形面,所述的胫骨部件1之胫骨结合面12设置有与胫骨截骨面结合的联接结构,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基板面和侧翼板14;所述的距骨关节面21也系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之弧形面,所述的距骨部件2之距骨结合面22设置有与距骨截骨面结合的联接结构,所述的联接结构包括基板、斜行固定棒23和固定翼24;所述的关节垫3之胫骨配合面31按人体生物力学设计的凹球形弧面,所述的距骨配合面32设置有与距骨上端部替换部件配合的下凸之“v”形鳍33。

所述关节垫3的胫骨配合面31之下凹球形弧面曲率半径为20~70cm;所述的胫骨配合面31曲率与胫骨下端或其替换部件之胫骨关节面11曲率相匹配,两者多维滑动配合。

所述关节垫3的距骨配合面32之“v”形鳍33两翼分别呈前后弧面,弧面半径为100~300mm;且左右两翼呈外展之弧面,弧面半径为20~70mm;所述的“v”形鳍33横向呈弧形,且弧顶朝向外侧,弧顶之圆弧半径为20~70mm;所述的“v”形鳍33纵向也呈弧形,其弧顶朝上,其圆弧半径为100~300mm;所述的“v”形鳍33的截面夹角为15~40°。

所述关节垫3的距骨配合面32之“v”形鳍33两翼分别呈前后弧面,弧面半径为100~300mm;且左右两翼呈外展之弧面,弧面半径为20~70mm。

所述的关节垫3呈梯形结构,顶面宽于底面,且梯形斜度为0~10°。

关节垫3本体为高分子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

所述胫骨部件1之胫骨关节面11呈上凸球形弧面,曲率半径为20~70cm,胫骨结合面12上设置品字形排列的斜行固定棒,三棒呈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分布,斜行固定棒相对于距骨结合面向下倾斜30~60°,顶角主棒16直径3~10mm;底角辅棒17直径为2~8mm;固定棒长度为10~30mm;胫骨结合面13之前边有与之呈“l”形连接的前翼板14,前翼板14上设置有固定螺钉孔13;胫骨关节面11侧边设置关节挡缘15,为了防止关节垫过度内翻。

所述胫骨部件1的侧翼板14为非对称双曲峰型结构,以人体左右脚结构之不同,其中外侧峰高10~25mm,内侧峰低于外侧峰0~8mm;各峰板上分别设置固定螺钉孔13;所述的胫骨部件1基板面在横断面呈梯形,即组件前宽25~35mm,组件后宽20~30mm,梯形高度为35-45mm。

所述胫骨部件1的结合面11、固定棒之上设置微孔结构;所述距骨部件2的结合面22之基板表面、斜行固定棒23与固定翼24设置凸凹型或微孔型骨固定结合结构。

所述胫骨部件1为钛合金制作,距骨部件2为钴铬钼合金制作,两者表面均设置纯钛涂层;所述的关节垫3为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作。

所述胫骨部件1的胫骨关节面11、所述距骨部件2的距骨关节面21均经过抛光处理。

所述距骨部件2的距骨关节面21之弧形面为前后呈弧形面,且前后之纵向设置“v”形圆弧槽25,与胫骨-距骨间仿生配合关节之“v”形鳍相匹配;所述的距骨关节面21之“v”形圆弧槽25两侧分别设置双曲弧形面,即整体呈前后圆弧形,曲率半径为20~70cm,左右也呈外展的圆弧形,曲率半径为10~30cm。

所述距骨部件2的距骨关节面21之“v”形槽5横向呈弧形,且弧顶朝向外侧,弧顶之圆弧半径为20~70mm;所述的“v”形槽5纵向也呈弧形,其弧顶朝上,其圆弧半径为100~300mm;所述的距骨关节面21上之“v”形圆弧槽呈内侧向外侧弯曲的曲线,曲率半径为20~50cm。

所述距骨部件2的距骨结合面22设置固定棒23,倾斜角度为30~60°,直径为10~15mm;所述的斜行固定棒23向两侧延伸出的翼状固定翼,两翼之间的夹角为30~120°;所述的固定棒长度为10~30mm;所述的距骨结合面22由三个平面组合构成,即主平面和两个侧翼平面,所述的侧翼平面与主平面之间侧视呈100~150°夹角。

本发明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本发明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设计,使得仿生配合关节之整体及配合面更符合原骨结构特征,同时保证仿生配合关节与胫骨、距骨或其替换部件配合更妥帖,滑动更顺畅更圆润,稳定性更好,保持仿生配合关节替换后的长期稳定“工作”,减少受术者的痛苦。对于胫骨-距骨关节骨折缺损患者,使用本发明胫骨-距骨间关节整体时,首先选配合适的型号,尤其针对左右脚进行配型。先行修复或替换胫骨或距骨,然后嵌入本发明关节垫,以使本发明与胫骨、距骨或其替换部件之配合面紧密贴合后,即可完成胫骨-距骨间关节整体组件的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