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5485发布日期:2020-05-20 02:28阅读:1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辅助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又称水封闭式引流,胸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的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避免逆流,以排出气体或液体,重建胸膜腔负压,使肺复张。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引流胸腔内积血、积液和积气;恢复和保持胸膜腔内负压,保持纵膈正常位置;促进肺复张,防止感染。胸腔闭式引流的适应症:中量、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法复张者,剖胸手术后引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胸腔闭式引流,精准控制引流压力,特提供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包括接病人端管1,连接管2,u型管3,示压管4,补水管5,流量控制阀6,接吸引器管7,压力调节阀8,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收集瓶体12,定位平台13;

其中:收集瓶体12上端密封,接病人端管1穿过密封装置,与收集瓶体12连通,连接管2连通收集瓶体12和水封容器11,u型管3连通水封容器11和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上端密封;测压容器10上端密封,示压管4垂直布置在测压容器10中,示压管4内设置有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补水管5前端穿过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伸入测压容器10内,补水管5后端与流量控制阀6连接;接吸引器管7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8并与测压容器10连通;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固定在定位平台13上。

所述的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均为透明材质件。

所述的收集瓶体12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示压管4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测压容器10上部带有柔性密封塞。

置管和置管位置:

明确胸膜腔内气体、液体的部位:根据胸部体征、胸部x线、b超检查;置管位置选择:气体大部分积聚在胸腔上部,液体大部分位于下部。因此气胸引流一般选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胸腔积液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插管引流;脓胸通常选择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进行置管。引流管的种类:用于排气:宜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管径为1cm的塑胶管;用于排液:引流管宜选择质地较硬、不宜打折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保持管道密闭性:①引流管周围应用油纱布严密包裹,随时检查整个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②水封瓶长管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③更换引流瓶或搬动病人时,先用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放松止血钳时,先将引流瓶安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的位置。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①保持引流装置无菌;②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依靠重力引流,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观察引流,保持通畅: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和性质,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受压、扭曲和阻塞。密切注意水封瓶中水柱波动的情况,以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一般水柱上下波动的范围约为4—6cm。病人取半坐卧位,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利于胸腔内液体和气体的排出,促进肺复张;经常改变体位,有助于引流。妥善固定:将引流瓶置于安全处并妥善安置,以免意外踢到。

保持引流瓶位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适时拔管,拔管指征:一般置管48—72小时后,临床观察引流瓶中无气体溢出且引流液颜色变浅、24小时引流液量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胸部x线摄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即可考虑拔管拔管方法:协助医师拔管,瞩病人深吸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包扎固定。观察:拔管后24小时内,应观察病人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切口漏气、渗液、出血和皮下气肿等,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原理结构简单,引流方便,引流压力控制精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包括接病人端管1,连接管2,u型管3,示压管4,补水管5,流量控制阀6,接吸引器管7,压力调节阀8,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收集瓶体12,定位平台13;

其中:收集瓶体12上端密封,接病人端管1穿过密封装置,与收集瓶体12连通,连接管2连通收集瓶体12和水封容器11,u型管3连通水封容器11和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上端密封;测压容器10上端密封,示压管4垂直布置在测压容器10中,示压管4内设置有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补水管5前端穿过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伸入测压容器10内,补水管5后端与流量控制阀6连接;接吸引器管7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8并与测压容器10连通;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固定在定位平台13上。

所述的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均为透明材质件。

所述的收集瓶体12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示压管4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测压容器10上部带有柔性密封塞。

置管和置管位置:

明确胸膜腔内气体、液体的部位:根据胸部体征、胸部x线、b超检查;置管位置选择:气体大部分积聚在胸腔上部,液体大部分位于下部。因此气胸引流一般选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胸腔积液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插管引流;脓胸通常选择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进行置管。引流管的种类:用于排气:宜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管径为1cm的塑胶管;用于排液:引流管宜选择质地较硬、不宜打折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包括接病人端管1,连接管2,u型管3,示压管4,补水管5,流量控制阀6,接吸引器管7,压力调节阀8,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收集瓶体12,定位平台13;

其中:收集瓶体12上端密封,接病人端管1穿过密封装置,与收集瓶体12连通,连接管2连通收集瓶体12和水封容器11,u型管3连通水封容器11和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上端密封;测压容器10上端密封,示压管4垂直布置在测压容器10中,示压管4内设置有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补水管5前端穿过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伸入测压容器10内,补水管5后端与流量控制阀6连接;接吸引器管7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8并与测压容器10连通;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固定在定位平台13上。

所述的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均为透明材质件。

所述的收集瓶体12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测压容器10上部带有柔性密封塞。

置管和置管位置:

明确胸膜腔内气体、液体的部位:根据胸部体征、胸部x线、b超检查;置管位置选择:气体大部分积聚在胸腔上部,液体大部分位于下部。因此气胸引流一般选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胸腔积液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插管引流;脓胸通常选择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进行置管。引流管的种类:用于排气:宜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管径为1cm的塑胶管;用于排液:引流管宜选择质地较硬、不宜打折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水封瓶引流装置,包括接病人端管1,连接管2,u型管3,示压管4,补水管5,流量控制阀6,接吸引器管7,压力调节阀8,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收集瓶体12,定位平台13;

其中:收集瓶体12上端密封,接病人端管1穿过密封装置,与收集瓶体12连通,连接管2连通收集瓶体12和水封容器11,u型管3连通水封容器11和测压容器10,水封容器11上端密封;测压容器10上端密封,示压管4垂直布置在测压容器10中,示压管4内设置有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补水管5前端穿过中间带有通孔的浮漂9伸入测压容器10内,补水管5后端与流量控制阀6连接;接吸引器管7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8并与测压容器10连通;收集瓶体12、测压容器10和水封容器11固定在定位平台13上。

所述的收集瓶体12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示压管4侧壁带有刻度。

所述的测压容器10上部带有柔性密封塞。

置管和置管位置:

明确胸膜腔内气体、液体的部位:根据胸部体征、胸部x线、b超检查;置管位置选择:气体大部分积聚在胸腔上部,液体大部分位于下部。因此气胸引流一般选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胸腔积液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插管引流;脓胸通常选择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进行置管。引流管的种类:用于排气:宜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管径为1cm的塑胶管;用于排液:引流管宜选择质地较硬、不宜打折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