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0945发布日期:2020-07-17 15:5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轮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轮椅是一种供腿部受伤或残疾导致无法行走的患者使用的一种座椅,一般是由装有滚轮的椅架、底座、坐板和靠板组成,现有的电动轮椅大多只能进行靠板与坐板之间翻转角度的调节,坐板、底座和椅架之间都是保持相对固定的,这使得患者腿部放置在椅架上的角度也是固定,然而患者腿部长时间保持一个角度放置容易产生不适,甚至是麻木的感觉,导致患者需要自己手动抬起双腿进行活动,以减轻腿部的不适,从而增加了患者使用轮椅的难度,降低了轮椅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有坐板,所述坐板的端部转动设有靠板,所述坐板底端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框,位于所述坐板底端同一侧的两个凹型框的中部活动设置有承载杆,且所述承载杆呈u字型,所述承载杆的两端均与底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杆的顶端间隔固定连接有多个卡齿,所述凹型框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且所述第一齿轮的底部与卡齿啮合连接,所述坐板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锁止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第一工型杆、第一锁止板和多个第一弹簧,所述坐板的两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工型杆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的内腔,多个所述第一弹簧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一通孔内腔的顶端,且多个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第一工型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锁止板固定连接于第一工型杆的底端,且所述第一工型杆的底端贯穿坐板的底端与两个承载杆顶端的卡齿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型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滚轮,且所述滚轮的顶部与承载杆底端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坐板的端部转动穿插连接有转轴,且所述转轴的两端与靠板底部开设的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外壁且位于坐板的内腔处位置固定套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锁止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第二工型杆、第二锁止板和第二弹簧,坐板的两侧且位于靠板底部一侧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工型杆滑动穿插连接于第二通孔的内腔,多个所述第二弹簧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二通孔内壁的一侧,且多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工型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止板的一端与第二工型杆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止板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的一侧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坐板的顶端遍布设置有多个硅胶凸粒,所述靠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承载杆上设置的卡齿以及凹型框内设置的第一齿轮能够使坐板通过齿轮与卡齿之间的啮合转动来实现水平位置的调整,使患者通过自行改变坐板的位置来调整腿部放置时的倾斜度,以防止腿部长时间保持相同角度引起不适,提高了轮椅使用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凹型框的底部加装滚轮,再配合承载杆底端开设的滑槽能够保持坐板在承载杆上移动的平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调整坐板水平位置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坐板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坐板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坐板;3、靠板;4、承载杆;5、卡齿;6、凹型框;7、第一齿轮;8、滚轮;9、第一通孔;10、第一弹簧;11、第一工型杆;12、第一锁止板;13、转轴;14、第二齿轮;15、第二工型杆;16、第二锁止板;17、第二通孔;18、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电动轮椅用调节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顶端的边角处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的螺纹孔,底座1的顶端设有坐板2,坐板2的端部转动设有靠板3,坐板2的顶端遍布设置有多个硅胶凸粒,靠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枕,对乘坐着起到一个减震缓冲的作用,提高乘坐的舒适度,坐板2底端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框6,起到一个承载限位的作用,位于坐板2底端同一侧的两个凹型框6的中部活动设置有承载杆4,且承载杆4呈u字型,承载杆4的两端均与底座1的顶端固定连接,用于承载坐板2的重量,同时使坐板2在承载杆4上移动,承载杆4的顶端间隔固定连接有多个卡齿5,凹型框6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7,且第一齿轮7的底部与卡齿5啮合连接,第一齿轮7与卡齿5的配合能够消除坐板2与承载杆4之间的滑动摩擦,提高坐板2移动的便捷性,坐板2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锁止组件。

第一锁止组件包括第一工型杆11、第一锁止板12和多个第一弹簧10,坐板2的两侧开设有第一通孔9,第一工型杆11滑动连接于第一通孔9的内腔,多个第一弹簧10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一通孔9内腔的顶端,且多个第一弹簧10的底端与第一工型杆1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锁止板12固定连接于第一工型杆11的底端,且第一工型杆11的底端贯穿坐板2的底端与两个承载杆4顶端的卡齿5卡合连接,利用手动拉动第一工型杆11向上移动,使第一弹簧10压缩,同时第一锁止板12向上移动与卡齿5分离,来实现解锁,松开第一工型杆11,利用第一弹簧10的自动回复能力来带动第一工型杆11和第一锁止板12向下移动与卡齿5啮合,实现自动锁止,凹型框6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滚轮8,且滚轮8的顶部与承载杆4底端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提高坐板2在承载杆4上移动的稳定性。

坐板2的端部转动穿插连接有转轴13,且转轴13的两端与靠板3底部开设的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实现靠板3相对于坐板2进行翻转,调整靠板3倾斜度,转轴13的外壁且位于坐板2的内腔处位置固定套接有第二齿轮14,第二齿轮1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锁止组件。

第二锁止组件包括第二工型杆15、第二锁止板16和第二弹簧18,坐板2的两侧且位于靠板3底部一侧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通孔17,第二工型杆15滑动穿插连接于第二通孔17的内腔,多个第二弹簧18间隔固定连接于第二通孔17内壁的一侧,且多个第二弹簧18的一端与第二工型杆15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锁止板16的一端与第二工型杆15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锁止板16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14的一侧卡合连接,利用手动拉动第二工型杆15带动第二锁止板16向一侧移动与第二齿轮14的卡齿分离,第二弹簧18压缩,实现对坐板2与靠板3的解锁,再松开第二工型杆15,使第二弹簧18自动复位带动第二工型杆15和第二锁止板16向反向移动,从而使第二锁止板16插入第二齿轮14相邻两个卡齿内,实现坐板2与靠板3的自动锁止。

本实用工作原理:使用者手动向上抬起第一工型杆11,带动第一锁止板12向上移动与承载杆4上的卡齿5分离,第一弹簧10压缩,然后在推动坐板2向前或向后移动,使第一齿轮7在承载杆4上的卡齿内滚动,同时滚轮8在滑槽内滚动,从而实现坐板2的水平位置的调整,当坐板2的位置调整完成后,松开第一工型杆11,使得第一弹簧10利用弹性回复力自动复位,带动第一工型杆11下降,第一工型杆11带动第一锁止板12下降插入相邻两个卡齿5内,实现坐板2与承载杆4之间的锁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