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8842发布日期:2020-10-09 18:2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有配置于腰身区域的腰带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利用腰带形成朝向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在空间的至少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腰带,该空间作为用于收纳向腰部开口侧移动的排泄物的袋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18/7115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与具有腰带的一次性尿布相比,不具有腰带的通常的一次性尿布被广泛知晓。因此,穿戴者有时会与穿戴通常的一次性尿布同样地以不识别腰带的方式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因此,有可能虽然穿戴于穿着者的一次性尿布具有腰带,但穿戴者与穿戴通常的一次性尿布同样地在抱有针对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的状态下使用一次性尿布。

另外,在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时,由于穿戴者没有识别腰带,因此有可能以腰带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来穿戴一次性尿布。在该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形成作为袋发挥功能的空间,排泄物有可能从腰部开口漏出。

因此,期望一种具备腰带的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能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个技术方案的一次性尿布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第1腰身区域、第2腰身区域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与所述第2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吸收芯;腰带,其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以及主体部,其包括所述吸收芯,并且由配置于比所述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在所述腰带的所述非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朝向所述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该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第1腰身区域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即第1外端缘,在以在所述裆部区域中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折痕为基点将所述一次性尿布折叠从而使所述腰带被所述主体部夹着的对折的自然状态下,所述腰带的一部分在比所述第1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第2腰身区域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即第2外端缘,在所述对折的自然状态下,所述腰带的一部分在比所述第2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

优选的是,所述腰带具有肌肤抵接部,该肌肤抵接部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所述肌肤抵接部具有:外肌肤抵接部,其是比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外侧的部分;以及内肌肤抵接部,其是比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内侧的部分,所述内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大于所述外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腰部收缩区域,所述腰部收缩区域以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方式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收缩。

优选的是,所述腰部收缩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端缘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芯重叠。

优选的是,所述腰带具有位于所述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所述肌肤面侧片具有表面片和覆盖所述表面片的两外侧部的一对侧片,所述一对侧片分别构成防漏褶裥,该防漏褶裥具有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漏弹性构件的收缩的作用下而立起的收缩部,所述腰带具有位于所述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防漏弹性构件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防漏褶裥在比所述收缩部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具有成为所述收缩部的立起支点的基端缘,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基端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腰带具有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部和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非接合部,所述非接合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非接合部具有:立起部,其从所述接合部延伸至所述带折痕,并且构成为能够立起;以及折回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且位于比所述立起部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所述立起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和所述折回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的合计长度比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立起部的分界到所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

优选的是,所述立起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比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立起部的分界到所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

该一次性尿布能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自然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图4为基准的截面处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6(a)、图6(b)是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俯视图。

图7是沿着图6(a)、图6(b)的c-c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腰带80的示意图。

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腰围弹性构件45的示意图。

图10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

图11(a)、图11(b)是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的示意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一次性尿布;11、主体部;16、侧翼;20、肌肤面侧片;21、表面片;22、侧片;23、背面片;24、外装片;25、非肌肤面侧片;31、吸收芯;42、腿围弹性构件;45、腰围弹性构件;60、防漏褶裥;61、防漏弹性构件;63、收缩部;64、防漏基端缘;65、腿围开口部;66、腰部开口;80、腰带;81、片层;82、带弹性构件;83、接合构件;84、接合部;85、非接合部;88、露出部;90、粘扣带;92、基部;93、卡定部;95、目标部;641、第1防漏基端缘;642、第2防漏基端缘;811、第1无纺布层;812、第2无纺布层;813、膜层;831、第1接合构件;832、第2接合构件;833、侧接合构件;841、第1接合部;842、第2接合部(侧接合部);851、肌肤抵接部;851i、内肌肤抵接部;851o、外肌肤抵接部;851s、肌肤抵接面;852、立起部;853、肌肤抵接接合部;881、第1露出部;882、第2露出部;as、收纳空间;bsr、带伸缩区域;er、延长区域;s1、前腰身区域;s2、后腰身区域;s3、裆部区域;wr、腰部收缩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一个技术方案的一次性尿布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第1腰身区域、第2腰身区域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与所述第2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吸收芯;腰带,其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以及主体部,其包括所述吸收芯,并且由配置于比所述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在所述腰带的所述非肌肤相对侧形成有朝向所述裆部区域侧开口的空间。所述一次性尿布具有包括所述吸收芯并且由配置于比所述腰带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构件形成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第1腰身区域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即第1外端缘。在以在所述裆部区域中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折痕为基点将所述一次性尿布折叠从而使所述腰带被所述主体部夹着的对折的自然状态下,所述腰带的一部分在比所述第1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

为了使一次性尿布在使用前不松散,作为使用前的状态,通常为对折的自然状态。根据本技术方案,在这样的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腰带的一部分在第1外端缘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露出。穿戴者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从第1腰身区域侧俯视观察一次性尿布时,能够对从主体部露出的腰带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穿戴者通过识别腰带,从而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另外,在穿戴者识别到腰带的情况下,在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时,易于注意到腰带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在腰带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的情况下,穿戴者能够通过将腰带修正为恰当的状态从而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露出,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第2腰身区域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即第2外端缘较佳。在所述对折的自然状态下,所述腰带的一部分在所述第2外端缘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露出较佳。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不仅在比第1外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有腰带的一部分露出,而且在比第2外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也有腰带的一部分露出,因此不仅能够从配置有第1外端缘的那一侧视觉辨认腰带的一部分,也能够从配置有第2外端缘的那一侧视觉辨认腰带的一部分。因而,穿戴者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更易于对从主体部露出的腰带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更加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较佳的是,所述腰带具有肌肤抵接部,该肌肤抵接部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较佳的是,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所述肌肤抵接部具有:外肌肤抵接部,其是比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外侧的部分;以及内肌肤抵接部,其是比所述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内侧的部分。所述内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大于所述外肌肤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较佳。由于内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大于外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收缩力,因此与外肌肤抵接部相比,内肌肤抵接部较大程度地沿宽度方向收缩。由此,内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外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由于外肌肤抵接部和内肌肤抵接部是同一个肌肤抵接部,因此外肌肤抵接部中的靠近内肌肤抵接部的部分会在内肌肤抵接部的收缩的作用下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外肌肤抵接部中的远离内肌肤抵接部的部分不容易受到内肌肤抵接部的收缩的影响,不容易在内肌肤抵接部的收缩的作用下收缩。因而,肌肤抵接部易于以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由此,与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相比,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即使在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不从主体部露出的情况下,肌肤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露出,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配置于所述第1腰身区域的腰部收缩区域较佳。较佳的是,所述腰部收缩区域以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方式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宽度方向收缩。在腰部收缩区域的收缩的作用下,具有腰部收缩区域的主体部也收缩。在此,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部分相比,腰部收缩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部分配置于吸收芯侧。因而,在吸收芯上以及吸收芯沿前后方向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外侧部分相比,腰部收缩区域的内侧部分在吸收芯的刚性的作用下不容易沿宽度方向收缩。由此,主体部的在厚度方向上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外侧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易于比主体部的在厚度方向上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内侧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长度短,在吸收芯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主体部以主体部的第1外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因而,即使在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没有从主体部露出的情况下,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露出,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腰部收缩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端缘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芯重叠较佳。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部分相比,腰部收缩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中的与吸收芯重叠的重叠部分在吸收芯的刚性的作用下不容易沿宽度方向收缩。因而,主体部的在厚度方向上与腰部收缩区域的重叠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主体部的在厚度方向上与腰部收缩区域的外侧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因而,在吸收芯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主体部更加易于以主体部的第1外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因此,即使在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不从主体部露出的情况下,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进一步露出,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腰带具有位于所述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较佳。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吸收芯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一对侧接合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远离吸收芯上以及吸收芯沿前后方向延长而得到的区域的位置。因而,即使在吸收芯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主体部以主体部的第1外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位于远离延长而得到的区域的位置的侧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也不会受到该主体部的变形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能够抑制腰带从主体部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通过抑制腰带的露出量的减少,从而使穿戴者易于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对腰带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较佳。所述肌肤面侧片具有表面片和覆盖所述表面片的两外侧部的一对侧片较佳。较佳的是,所述一对侧片分别构成防漏褶裥,该防漏褶裥具有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漏弹性构件的收缩的作用下而立起的收缩部。所述腰带具有位于所述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较佳。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防漏弹性构件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于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防漏弹性构件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一对侧接合部不容易直接受到防漏弹性构件的收缩的影响。由此,腰带不容易被向前后方向上的内侧拉伸,能够抑制腰带从主体部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通过抑制腰带的露出量的减少,从而使穿戴者易于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对腰带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防漏褶裥在比所述收缩部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具有成为所述收缩部的立起支点的基端缘。所述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基端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于一对侧接合部分别位于比基端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一对侧接合部不容易受到收缩部的收缩的影响。由此,腰带不容易被向前后方向上的内侧拉伸,能够抑制腰带从主体部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穿戴者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易于对腰带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腰带具有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接合部和不与所述主体部接合的非接合部较佳。所述非接合部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带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折回较佳。较佳的是,所述非接合部具有:立起部,其从所述接合部延伸至所述带折痕,并且构成为能够立起;以及折回部,其从所述带折痕朝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且位于比所述立起部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所述立起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和所述折回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的合计长度比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立起部的分界到所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较佳。穿戴者在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时,立起部立起从而使折回部靠近穿戴者,因此穿戴者能够立体地对腰带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

另外,由于立起部与折回部的合计长度比从接合部与立起部的分界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因此通过使立起部立起,易于使折回部位于比主体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折回部位于比主体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腰带的一部分不与主体部11重叠,因此腰带的视觉辨认性提高,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根据优选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立起部的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个端缘到另一个端缘的长度比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立起部的分界到所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较佳。由于立起部的长度比从接合部与立起部的分界到第1外端缘的长度长,因此通过立起部立起,从而使折回部进一步靠近穿戴者,更加易于识别腰带。另外,与立起部的长度较短的情况相比,通过立起部的立起使折回部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移动的距离较长,更加易于使折回部位于比主体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折回部位于比主体部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腰带的视觉辨认性提高,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2)一次性尿布的整体概略结构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会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互不相同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是带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沿着a-a截面的示意剖视图。在图2所示的示意剖视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各构件在厚度方向t上分离开地表示,但在实际的产品中它们在厚度方向t上接触。图1和图2示出了伸长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伸长状态是指使一次性尿布10伸长至不形成褶皱的状态的状态。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自然状态是指针对收纳于包装的一次性尿布10而言从包装取出一次性尿布10并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后的状态。图3是伸长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自然状态下的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表示以图4所示的截面为基准的穿着状态的图。图5所示的bl表示穿着者的身体的线条。

一次性尿布10具有互为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限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后的一次性尿布10中沿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一次性尿布10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这两者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向朝向穿着者侧的肌肤相对面侧t1和与肌肤相对面侧相反的那一侧即非肌肤相对面侧t2延伸。

一次性尿布10具有前腰身区域s1、后腰身区域s2以及裆部区域s3。前腰身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腰身(腹部)相对的区域。后腰身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腰身(背部)相对的区域,包括在穿戴时载置身体(臀部)的区域。裆部区域s3是位于穿着者的裆部并且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之间的区域。因而,裆部区域s3配置于由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构成的两个腰身区域之间。裆部区域s3是设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腿围的腿围开口部65的区域。腿围开口部65是从一次性尿布10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陷的部分。

一次性尿布10包括主体部11和后述的腰带80。主体部11由配置于比腰带8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构件形成。因而,主体部11由构成一次性尿布10的构件中的除了腰带80之外的构件形成。主体部11包括后述的吸收芯31。

主体部11具有:前端缘11f,其是前腰身区域s1处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前侧)的外端缘;以及后端缘11r,其是后腰身区域s2处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的外端缘。前端缘11f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外端缘,后端缘11r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外端缘。

一次性尿布10包括含有吸收材料的吸收芯31。吸收芯31包含粉碎浆粕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吸收材料。吸收芯31被未图示的芯包层覆盖较佳。由吸收芯31和芯包层形成吸收体较佳。芯包层由棉纸或者sms无纺布形成并且配置于吸收芯31的肌肤相对面侧t1和吸收芯3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

如图2所示,一次性尿布10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20。肌肤面侧片20覆盖吸收芯31并且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0整体的范围。本实施方式的肌肤面侧片20包括表面片21和一对侧片22。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肌肤面侧片20是位于比芯包层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片材。表面片21跨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地配置较佳。一对侧片22以覆盖表面片21的两外侧部的方式配置较佳。表面片21和侧片22由例如无纺布、开孔塑料膜这样的透液性片形成较佳。

侧片22的内侧部折回而重叠较佳。在重叠的侧片22之间设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防漏弹性构件61较佳。防漏弹性构件61沿前后方向l伸缩。防漏弹性构件61由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橡皮筋形成较佳。侧片22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作用下向肌肤相对面侧t1立起。一对侧片22构成防漏褶裥60。防漏褶裥60具有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作用下而立起的收缩部63。防漏褶裥60具有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的防漏基端缘64。防漏基端缘64包括第1防漏基端缘641和第2防漏基端缘642。

第1防漏基端缘641在比收缩部63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第1防漏基端缘641是在比收缩部63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处侧片22和表面片21接合的区域的内侧缘。第2防漏基端缘642在比收缩部63靠前后方向l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成为收缩部63的立起支点。第2防漏基端缘642是在比收缩部63靠前后方向l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处侧片22和表面片21接合的区域的内端缘。

收缩部63是侧片22不与表面片21接合并且能够在防漏弹性构件61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不包括配置有非伸长状态下的防漏弹性构件61的部分。图1示出了收缩部63的前后方向上的范围。

在此,本实用新型的外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边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边缘。另外,内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边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边缘。

一次性尿布10具有位于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非肌肤面侧片25。非肌肤面侧片25覆盖吸收芯31并且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0整体的范围。本实施方式的非肌肤面侧片25包括背面片23和外装片24。另外,在具有芯包层的一次性尿布中,非肌肤面侧片25是位于比芯包层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片材。背面片23是不透液性的片材,能够使用聚乙烯片、以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将透气性的树脂膜接合于纺粘无纺布或者水刺无纺布等无纺布而成的片材等。外装片24设于背面片2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外装片24由透液性的无纺布形成较佳。较佳的是,背面片2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外装片24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短,背面片23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比外装片24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短。

在后腰身区域s2设有粘扣带90。粘扣带90具有基部92和卡定部93。基部92的至少一部分接合于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并且从肌肤面侧片20和非肌肤面侧片25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伸出。卡定部93设于基部92上,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着于目标部95(参照图1)。粘扣带90在后腰身区域s2处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通过将其固着于目标部95从而将一次性尿布10保持于穿着者的身体。目标部95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并且构成为供粘扣带90分别固着。

一次性尿布10具有配置在两个腰身区域(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中的至少一个腰身区域的腰带80。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带80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后腰身区域s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1腰身区域,前腰身区域s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2腰身区域。腰带80配置于主体部11的肌肤相对面侧t1。腰带80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的肌肤相对面侧t1。腰带80在穿着时从肌肤面侧片20浮起。由此形成朝向裆部区域s3侧开口的空间(图4和图5的收纳空间as)。收纳空间as设于腰带80的非肌肤相对侧,朝向裆部区域侧开口。在收纳空间as的至少肌肤相对面侧t1配置有腰带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配置有腰带80,在收纳空间as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配置有主体部11(肌肤面侧片20)。收纳空间as作为对向腰部开口66侧移动的排泄物进行收纳的袋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泄漏。关于腰带8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腰部开口66由一次性尿布10的后端缘10r和前端缘10f形成,是在粘扣带90固着于目标部95的状态下包围腰围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侧片22与背面片23之间或者侧片22与外装片24之间设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腿围弹性构件42较佳。腿围弹性构件42由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带状的伸缩片形成较佳。通过腿围弹性构件42的收缩从而在穿着时使一次性尿布10与腿围贴合。腿围弹性构件42在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处至少在裆部区域s3沿着腿围开口部65配置。

在侧片22与背面片23之间以及侧片22与外装片24之间设有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腰围弹性构件45较佳。腰围弹性构件45由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大致矩形的伸缩片形成较佳。腰围弹性构件45接合于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腰围弹性构件45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接合于吸收芯31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或者肌肤面侧片20与非肌肤面侧片25之间。通过腰围弹性构件45的收缩从而在穿着时使一次性尿布10与腰围贴合。腰围弹性构件45至少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弹性构件45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重叠。因而,腰围弹性构件45的前端缘45f位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腰围弹性构件45的后端缘45r位于比吸收芯31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一次性尿布10具有自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延伸的侧翼16。侧翼16包括粘扣带90。

(3)腰带的结构

接下来,详细说明腰带80的结构。如图3~图5所示,腰带80具有多个片材层叠而成的片层81和与片层81接合的带弹性构件82较佳。本实施方式的腰带80的片层81包括第1无纺布层811、第2无纺布层812以及配置于第1无纺布层811与第2无纺布层812之间的膜层813较佳。将同一个无纺布折回,从而利用同一个无纺布来构成第1无纺布层811和第2无纺布层812。第1无纺布层811位于腰带80中最靠肌肤面侧片20侧的位置。

带弹性构件82沿宽度方向w伸缩。带弹性构件82由线状或者带状的弹性构件形成,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固定于片层81。带弹性构件82固定于第1无纺布层811与不透液性的膜层813之间。带弹性构件82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带弹性构件82在后述的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处分别配置有多个较佳。

腰带80构成为能够沿宽度方向w伸缩。腰带80既可以构成为在带弹性构件82的作用下沿宽度方向伸缩,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片层81具有伸缩性从而沿宽度方向伸缩。腰带80具有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带伸缩区域bsr(参照图3)。带伸缩区域bsr是腰带80中的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区域。

腰带80在后腰身区域s2处配置于腰部开口66的附近较佳。腰带80的外侧缘80e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位于比粘扣带90的内侧缘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较佳。腰带80的前端缘80f位于比粘扣带90的前端缘90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

如图3~图5所示,腰带80接合于主体部11(更具体而言是肌肤面侧片20)。作为腰带80的接合方法,例如可使用热熔型粘接剂(hma)等接合构件、超声波密封、热封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接合构件83对腰带80进行接合。

接合构件83包括第1接合构件831和第2接合构件832。第1接合构件831配置于腰带8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部,沿宽度方向w延伸(参照图3)。第2接合构件832配置于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沿前后方向l延伸(参照图2)。

腰带80具有与主体部11接合的接合部84和不与主体部11接合的非接合部85。接合部84是与接合构件83抵接的部分,直接固定于主体部11。接合部84包括第1接合部841和第2接合部842。第1接合部841配置于腰带8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部,沿宽度方向w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合部841配置于比非接合部85(详细而言是立起部852)靠后侧的位置。第1接合部841是与第1接合构件831抵接的部分。第2接合部842位于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是与主体部11接合的一对侧接合部。第2接合部842沿前后方向l延伸。第2接合部842配置于比非接合部85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参照图2)。第2接合部842是与第2接合构件832抵接的部分。非接合部85是不与接合构件83接触的部分,能够变更其与主体部11之间的距离。非接合部85具有肌肤抵接部851,该肌肤抵接部851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肌肤抵接面851s。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被腰带80的非接合部85和肌肤面侧片20夹着的收纳空间as来形成朝向前侧开口的袋。肌肤抵接部851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

非接合部85具有相对于主体部11(更具体而言是肌肤面侧片20)立起的立起部852较佳。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合部85以带折痕flb为基点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折回。肌肤抵接部851由腰带80的利用沿着宽度方向w的带折痕flb被折回的部分(折回部)形成。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从带折痕flb朝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延伸,位于比立起部85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

立起部852由腰带80的未利用带折痕flb被折回的部分形成。立起部852从接合部84延伸至带折痕flb,并且构成为能够立起。在本说明书中,立起部852是非接合部85中的不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部分。另外,如图3~图5所示,根据穿着者的运动和/或立起部852的立起情况,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区域会发生变化。因而,肌肤抵接部85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和立起部852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也可以变化。

在此,将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的从前后方向l上的一个端缘(前端缘851f)到另一个端缘(后端缘851r)的长度设为a。将立起部852的从前后方向l上的一个端缘(前端缘852f)到另一个端缘(后端缘852r)的长度设为b。在该情况下,a和b也可以分别根据穿着者的运动和/或立起部852的立起情况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a和b的合计(a+b)是恒定的。

将从接合部84与立起部852的分界到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长度设为c。在该情况下,a和b的合计长度比长度c长较佳。即,满足“a+b>c”的条件较佳。穿戴者在将一次性尿布10穿戴于穿着者时,通过使立起部852立起,从而使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靠近穿戴者,因此穿戴者能够立体地视觉辨认腰带80,易于识别腰带80。另外,由于立起部852与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的合计长度a+b比长度c长,因此通过使立起部852立起,从而易于使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位于比主体部11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腰带80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后腰身区域s2的主体部11重叠,因此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提高,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80。另外,应留意的是,即使在满足“a+b<c”的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例如如后所述地通过使腰带80变形或者使主体部11变形,从而使腰带80的一部分在后端缘11r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露出。

立起部852的长度b比长度c长较佳。即,满足“b>c”的条件较佳。与立起部852的长度b较短的情况相比,通过立起部852的立起而使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移动的距离变长,更加易于使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位于比主体部11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在肌肤抵接部(折回部)851位于比主体部11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腰带80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后腰身区域s2的主体部11重叠,因此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提高,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80。

立起部852具有不透液性的膜层813。在本实施方式中,立起部852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由于具有不透液性的膜层813的立起部852配置于收纳空间as的肌肤相对面侧t1,因此能够抑制收纳于作为袋发挥功能的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从配置有膜层813的肌肤相对面侧t1渗出。通过抑制使用后的排泄物的渗出,从而更加易于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腰带80具有成为立起部852的立起支点的基端缘较佳。基端缘包括位于比立起部852靠腰部开口66侧的位置的第1基端缘和位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第2基端缘。第1基端缘由接合部84(第1接合部841)的前端缘84f形成。接合部84从第1基端缘沿前后方向l延伸。第2基端缘由接合部84(第2接合部842)的侧端缘84e形成。

另外,如图2所示,利用作为接合构件83的侧接合构件833将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端部彼此接合较佳。非接合部85具有配置于侧接合构件833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较佳。利用侧接合构件833将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与第2接合部842接合。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后端缘93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后端缘90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腰带80配置于腰部开口66侧,因此能够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另外,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在吸收芯31未能完全吸收排泄物的情况下,能够将向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移动的排泄物收纳于收纳空间as。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前端缘80f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前端缘90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前端缘93f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不会使腰带80过长到所需程度以上,能够抑制材料成本增加。另外,腰带80的前端缘80f配置于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收纳空间as的起点位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向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移动的排泄物收纳于收纳空间as。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后端缘80r在厚度方向t上与后腰身区域s2处的主体部11重叠较佳。因而,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腰带80的后端缘80r不配置于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既可以是腰带80的后端缘80r配置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裆部区域s3侧)的位置,也可以是腰带80的后端缘80r和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由此,在一次性尿布10的输送过程中,能够抑制直接作用于腰带80的力,能够在使用一次性尿布10之前保护腰带80。

(4)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接下来,使用图6(a)~图9(b)说明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图6(a)、图6(b)是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俯视图。图6(a)是从后腰身区域s2侧观察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6(b)是从前腰身区域s1侧观察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7是沿着图6(a)、图6(b)的c-c线的示意剖视图。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腰带80的示意图。图8(a)是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伸长状态下的腰带8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8(b)是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腰带8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腰围弹性构件45的示意图。图9(a)是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伸长状态下的腰围弹性构件45(腰部收缩区域wr)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9(b)是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腰围弹性构件45(腰部收缩区域wr)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

图6(a)、图6(b)所示的一次性尿布10是对折的自然状态。针对对折的自然状态而言,是至少以第1折痕为基点将一次性尿布10折叠从而使腰带80被主体部11夹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是以第1折痕fl1和第2折痕fl2为基点折叠的状态。

第1折痕fl1是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是配置于裆部区域s3的折痕(参照图1)。第1折痕fl1通常在一次性尿布10中配置于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附近。通过将一次性尿布10以第1折痕fl1为基点折叠,从而能够使其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成为约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痕fl1经过一次性尿布1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o。

第2折痕fl2是从一次性尿布1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缘(前端缘10f、后端缘10r)朝向裆部区域侧延伸的折痕。第2折痕fl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第2折痕fl2在比吸收芯31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缘靠外侧的区域中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较佳。如图6(a)、图6(b)所示,在实施方式中,虽然第2折痕fl2沿前后方向l延伸,但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l倾斜地延伸。另外,如图6(a)、图6(b)所示,第2折痕fl2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俯视图中以不与吸收芯31(吸收体)重叠的方式延伸。另外,第2折痕fl2也可以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俯视图中与吸收芯31(吸收体)重叠。

另外,第2折痕fl2是用于将侧翼16(的至少一部分)折回的折痕。在配置有腰带80的后腰身区域s2处,通过以第2折痕fl2为基点将一次性尿布10弯折,从而使侧翼16自肌肤相对面侧t1与腰带80重叠。

为了使使用前的一次性尿布10不松散,通常使其处于以第1折痕fl1和第2折痕fl2为基点弯折后的状态。将一次性尿布10以第2折痕fl2为基点弯折之后以第1折痕fl1为基点弯折。由此,使折回后的侧翼16处于夹在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之间的状态。

如图6(a)、图6(b)和图7所示,腰带80具有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从主体部11露出的露出部88。露出部88是腰带80中的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在肌肤相对面侧t1和非肌肤相对面侧t2中的至少一侧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主体部11重叠的部分。因而,露出部88是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的部分。

如图6(a)和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腰带80的一部分在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露出。因而,腰带80具有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从主体部11露出的第1露出部881(露出部88)。第1露出部881是腰带80中的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的部分。由此,穿戴者在从后腰身区域s2侧俯视一次性尿布10时,能够在使用一次性尿布10之前对从主体部11露出的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80。穿戴者通过识别腰带,从而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另外,在穿戴者识别到腰带的情况下,在将一次性尿布10穿戴于穿着者时,易于注意到腰带80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在腰带80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的情况下,穿戴者能够通过将腰带80修正为恰当的状态,从而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漏出,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另外,在穿戴者从腰部开口侧对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进行视觉辨认的情况(例如多个一次性尿布10收纳于包装体的情况等)下,腰带80的一部分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因此与腰带80不露出的情况相比,腰带80位于穿戴者的视点附近。因而,在俯视观察一次性尿布10时(即从腰部开口侧观察时),穿戴者易于对腰带80进行视觉辨认。

如图6(b)和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腰带80的一部分在主体部11的前端缘11f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露出。因而,腰带80具有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从主体部11露出的第2露出部882(露出部88)。第2露出部882是腰带80中的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在比主体部11的前端缘11f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处露出的部分。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不仅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处有腰带80的一部分露出,而且在比主体部11的前端缘11f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处也有腰带80的一部分露出,因此能够在从前腰身区域s1侧俯视一次性尿布10时对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因而,穿戴者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更易于对从主体部露出的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更加易于识别腰带80。

如图8(a)、图8(b)所示,不与主体部11接合的肌肤抵接部851具有外肌肤抵接部851o和内肌肤抵接部851i。外肌肤抵接部851o是比肌肤抵接部851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c1靠外侧的部分。内肌肤抵接部851i是比中心c1靠内侧的部分。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力大于外肌肤抵接部851o的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力较佳。在该情况下,与外肌肤抵接部851o相比,内肌肤抵接部851i较大程度地沿宽度方向w收缩。由此,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外肌肤抵接部851o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由于外肌肤抵接部851o和内肌肤抵接部851i是同一肌肤抵接部851,因此外肌肤抵接部851o中的靠近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部分会在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收缩的作用下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外肌肤抵接部851o中的远离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部分不容易受到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收缩的影响,不容易在内肌肤抵接部851i的收缩的作用下收缩。因而,如图8(b)所示,肌肤抵接部851易于以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朝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由此,与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相比,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易于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如图6(a)所示,即使在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不从主体部11露出的情况下,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11露出,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80。另外,由于肌肤抵接部851会因收缩而起皱,因此也可以不变形为图8(b)所示那样的整齐的圆弧形状。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比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向后侧突出即可。

“收缩力”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测量较佳。在测量收缩力时,制作成为测量对象的试片。利用拉伸试验机的卡盘(夹持件)夹持试片的两端部。此时,将卡盘间的距离设为50mm。接下来,在将卡盘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侧固定的状态下,使卡盘的另一侧移动从而改变卡盘间的距离。将此时的卡盘的移动速度设为300mm/min。在卡盘的移动过程中,对施加于卡盘的应力进行测量,将在从伸长状态起拉伸60%(一定幅度)的状态下得到的应力(n)定义为“收缩力”。

如图9(a)、图9(b)所示,主体部11具有由腰围弹性构件45形成的腰部收缩区域wr。腰部收缩区域wr以跨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的方式沿宽度方向w延伸。腰部收缩区域wr沿宽度方向w收缩。在腰部收缩区域wr的收缩的作用下,使具有腰部收缩区域wr的主体部11也收缩。针对腰部收缩区域wr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部分中的与吸收芯31重叠的重叠部分wr1而言,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部分wr2相比,其在吸收芯31的刚性的作用下不容易沿宽度方向w收缩。因而,主体部的在厚度方向t上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重叠部分wr1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主体部11的在厚度方向t上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外侧部分wr2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长。因而,如图9(b)所示,在吸收芯31延长而得到的区域即延长区域er处,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更易于以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因此,即使在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不从主体部11露出的情况下,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11进一步露出,从而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另外,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会因收缩而起皱,因此也可以不变形为图9(b)所示那样的整齐的圆弧形状。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裆部区域s3侧凹陷即可。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腰带80具有一对侧接合部(第2接合部)842较佳。一对侧接合部842分别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一对侧接合部842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远离吸收芯31上和延长区域er的位置。因而,如图9(b)所示,即使在延长区域er处主体部11以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位于远离延长区域er的位置的侧接合部842也不会受到该主体部11的变形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腰带8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内侧(裆部区域s3侧)凹陷,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通过抑制腰带80的露出量的减少,从而使穿戴者易于在使用一次性尿布之前对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80。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一对侧接合部842位于远离吸收芯31上和延长区域er的位置,因此它们不会受到主体部11的变形的影响。

另外,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间的距离越长,则非接合部85(立起部85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就越远离侧接合部842,因此其越易于沿前后方向l移动。因而,在上述腰带80的收缩的作用下,非接合部85(立起部85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增加。因此,通过使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增加,因此能够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如图1所示,一对侧接合部842也可以分别位于比防漏弹性构件6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一对侧接合部842不容易直接受到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影响。由此,腰带80不容易被向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裆部区域s3侧)拉伸,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通过抑制腰带80的露出量的减少,从而使穿戴者易于在使用一次性尿布10之前对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80。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防漏弹性构件6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一对侧接合部842不容易直接受到防漏弹性构件61的收缩的影响,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此外,通过使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防漏弹性构件6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如图1所示,一对侧接合部842分别位于比第1防漏基端缘64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一对侧接合部842不容易受到收缩部63的收缩的影响。由此,腰带80不容易被向前后方向上的内侧(裆部区域s3侧)拉伸,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穿戴者在使用一次性尿布10之前易于对腰带80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易于识别腰带80。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第1防漏基端缘64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一对侧接合部842不容易受到收缩部63的收缩的影响,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此外,通过使一对侧接合部842的内侧缘位于比第1防漏基端缘64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如图1所示,一对侧接合部842位于比配置于后腰身区域s2侧的第2防漏基端缘64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由此,一对侧接合部842不容易受到收缩部63的收缩的影响。因而,腰带80不容易被向前后方向上的内侧(裆部区域s3侧)拉伸,能够抑制腰带80从主体部11露出的量减少的情况。

另外,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内侧缘间的距离越长,则非接合部85(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就越远离侧接合构件833,因此其越易于沿前后方向l移动。即,非接合部85(肌肤抵接部85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增加。因此,通过使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内侧缘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延伸)的距离增加,因此能够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另外,通过使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内侧缘位于比防漏弹性构件6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的距离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另外,通过使一对肌肤抵接接合部853的内侧缘位于比第1防漏基端缘64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从而使非接合部85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的距离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腰带80的露出量。

(5)变形例接下来,使用图10和图11(a)、图11(b)说明变形例。图10是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观察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11(a)、图11(b)是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俯视图。图11(a)是从后腰身区域s2侧观察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图11(b)是从前腰身区域s1侧观察对折的自然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10而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另外,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腰带80设有能够从一次性尿布10的肌肤相对面侧t1视觉辨认的设计较佳。腰带80具有设有设计的设计区域dr较佳。

穿戴者在将一次性尿布10穿戴于穿着者时,目光会停留在设计上,易于识别设有该设计的腰带80。穿戴者通过识别腰带80,从而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另外,在穿戴者识别到腰带80的情况下,易于注意到腰带80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在腰带80处于不恰当地弯折的状态的情况下,穿戴者将腰带80修正为恰当的状态,从而使朝向裆部区域s3侧开口的收纳空间as作为用于收纳向腰部开口66侧移动的排泄物的袋恰当地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漏出,因此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如图11(a)、图11(b)所示,在露出部88设有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的设计较佳。由此,穿戴者在将一次性尿布10穿戴于穿着者时,目光会停留在设计上,易于识别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如图11(a)所示,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设计区域dr在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后侧)的位置处露出较佳。即,在第1露出部881设有设计较佳。由此,较佳的是,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能够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设于腰带80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在穿着者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时,目光会停留在设计上,易于识别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为了易于从穿着者的后背侧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对设于腰带80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设计区域dr设于第1露出部88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具体而言是第2无纺布层812的肌肤相对面侧t1或非肌肤相对面侧t2,或者是膜层81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较佳。

如图11(b)所示,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设计区域dr在比主体部11的前端缘11f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前侧)的位置处露出较佳。即,在第2露出部882设有设计较佳。由此,较佳的是,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能够从穿着者的腹侧的肌肤相对面侧t1对设于腰带80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在穿戴者将一次性尿布穿戴于穿着者时,目光会停留在设计上,易于识别设有该设计的腰带。

为了易于从穿着者的腹侧的肌肤相对面侧t1对设于腰带80的设计进行视觉辨认,设计区域dr设于第2露出部882的肌肤相对面侧t1(具体而言是第1无纺布层811的肌肤相对面侧t1或非肌肤相对面侧t2,或者是膜层813的肌肤相对面侧t1)较佳。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配置于比卡定部93的后端缘93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配置于比粘扣带90的后端缘90r靠后侧的位置较佳。由此,由于设计区域dr配置于腰部开口66侧,因此设计易于从主体部11的前端缘11f和后端缘11r中的至少一者暴露。因而,能够提高腰带80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能够视觉辨认”是指,在以日光色(色温基准4600k~5400k(开尔文))明亮地照明的室内(基准:500lx~750lx(勒克斯)),两眼具有良好的视力(1.0以上)的受试者观察对象物时能够以约30cm~50cm的距离视觉辨认。

设计由花纹(图形和颜色的组合)构成。例如,如图11(a)、图11(b)所示,设计可以由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竖条纹构成。由此,在腰带80构成为能够沿宽度方向w伸缩的情况下,通过使腰带80沿宽度方向w伸长从而使竖条纹也伸长,竖条纹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发生变化。由此,穿戴者能够感觉到腰带贴合于身体的贴合性,因此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设计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横条纹、圆形、星形、心形等中的至少任一种形成较佳。

在设计中可以使用比构成主体部11的构件所具有的颜色深的颜色,也可以使用数量比构成主体部11的构件(肌肤面侧片20、非肌肤面侧片25等)所具有的颜色的数量多的颜色。由此,腰带80易于显眼,穿戴者的目光会停留在设计上,易于识别设有该设计的腰带。另外,通过使设计的颜色是深色以及/或者使设计的颜色是多个颜色,从而使收纳于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不容易显眼。易于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另外,即使收纳于收纳空间as的排泄物渗出,所渗出的排泄物也会因为与设计重叠或者与设计相邻从而不容易显眼。因而,穿戴者不容易注意到使用后的排泄物的渗出,更加易于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通过印刷于构成腰带80的构件(无纺布或者膜等)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另外,利用构成腰带80的有色的构件(无纺布、膜等)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有色的部分构成设计较佳。另外,通过将例如心形、星形等具有设计性的热封件接合于腰带80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通过对腰带80进行赋形加工来对设计进行设置较佳。通过赋形加工利用例如波浪线、点线在腰带80上描绘花纹、图形较佳。

设计(设计区域dr)设于带伸缩区域bsr较佳。穿戴者在将一次性尿布10穿戴于穿着者时,沿宽度方向w牵拉一次性尿布10的两侧而使其伸长,从而使带伸缩区域bsr沿宽度方向w伸长,使设于带伸缩区域bsr的设计也伸长。由此,穿戴者能够感觉到腰带80贴合于身体的贴合性,因此能够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能够给穿戴者带来针对泄漏不安而言的安心感。

(6)其他实施方式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技术方案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实用新型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后腰身区域s2配置有腰带80,但不限于此。腰带80既可以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也可以配置于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这两者。在上述的一次性尿布10中,第1无纺布层811和第2无纺布层812由同一个无纺布形成,但也可以由不同的无纺布形成。

在上述中,带弹性构件82也可以不配置于腰带80,带弹性构件82既可以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中的一者,也可以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和立起部852这两者。在带弹性构件82配置于肌肤抵接部851的情况下,腰带80贴合于身体,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另外,在带弹性构件82配置于立起部852的情况下,腰带80的立起性提高,因此腰带80靠近身体,能够抑制排泄物从腰部开口66的泄漏。

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也可以从腰带80的后端缘11r向前侧分离开。另外,在一次性尿布10的伸长状态下,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位于比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靠前侧的位置较佳。在此,在将腰带80配置于连续片之后通过切断连续片来制造一次性尿布10的情况下,有时会因腰带80与连续片一起被切断而导致设计区域dr也被切断。在该情况下,在腰带80会设有不完整的设计。也可以通过使设计区域dr的后端缘从腰带80的后端缘11r向前侧分离开,从而不会在腰带80设置不完整的设计。

另外,较佳的是,在肌肤抵接部851处以将设计区域dr设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方式,将设有设计的第1无纺布层811或设有设计的膜层813配置于比带弹性构件8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腰围弹性构件45构成的腰部收缩区域wr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31重叠,但不限于此。腰围弹性构件45也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吸收芯31重叠。具体而言,腰围弹性构件45也可以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部分相比,腰部收缩区域wr的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部分配置于吸收芯31侧。因而,在吸收芯31上以及吸收芯31沿前后方向l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外侧部分相比,腰部收缩区域wr的内侧部分在吸收芯31的刚性的作用下不容易沿宽度方向w收缩。由此,易于使主体部11的在厚度方向t上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外侧部分重叠的部分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主体部11的在厚度方向t上与腰部收缩区域wr的内侧部分重叠的部分的长度短,在吸收芯31延长而得到的区域中,主体部11以主体部11的后端缘11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朝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为圆弧状。因而,即使在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不从主体部11露出的情况下,腰带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也会从主体部11露出,穿戴者易于识别腰带。

另外,腰围弹性构件45配置于配置有腰带80的腰身区域(前腰身区域s1和/或后腰身区域s2)较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次性尿布10是带型的一次性尿布,但不限于此。一次性尿布10也可以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

另外,将2018年12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8-230409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腰带的一次性尿布,其中,该一次性尿布能降低针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的泄漏而言的不安感,易于给穿戴者带来安心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