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43333发布日期:2020-10-17 02:0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脊柱术后康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做完脊柱手术的病人应注意避免使脊柱承受过大的力,这就需要病人长时间卧床,但当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需要起身休息或者吃饭时,需要由医护人员帮助缓慢起身,采取仰卧姿势进行休息或者吃饭,此时容易对没有外固定或者已经拆除外固定的脊柱造成损伤,而且使医护人员的劳动量过大,非常辛苦;

在脊柱手术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周围神经产生损伤,因此为了减少术后患者神经周围的粘连的问题,医生通常嘱咐患者做抬腿动作,此时需要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往复抬腿练习,若不对患者上身进行有效定位,则导致患者在做抬腿动作练习过程中,使得其上身沿着倾斜的床板向下滑移,进而使得患者上身蜷缩在一起,使得脊柱承受较大的力,不利于患者术后脊柱的恢复;

现有的医生通常采用弹性绳或者弹性绷带将患者束缚在床板上,但是由于均为柔性材质,当患者腰部有向下滑移的趋势时,会带着弹性绳或者弹性绷带向下坠,同样不能起到对患者上身进行有效定位的效果,加之,需要医护人员手动进行操作,当患者较多时,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

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该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可在实现将患者上身抬起的同时,同步将用于实现对患者上身夹紧的设备移动到相应位置处,并且可对患者体型胖瘦进行自动检测,从而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夹紧,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无需医护人员过多参与,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包括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上横向转动安装有撑腰板且床体横向靠近撑腰板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撑腰板转动的顶升装置,所述撑腰板横向间隔设置有两组相配合的弧形架且弧形架沿其延伸方向滑动安装于撑腰板纵向两侧,所述弧形架连接有设置于撑腰板下端面的驱动装置;

相配合的两弧形架相向一端沿其径向分别滑动安装有触发装置且触发装置与弧形架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弧形架内设置有用于对触发装置定位的定位装置,相互配合的两弧形架相向一端安装有感应装置且感应装置满足:当相配合的弧形架移动至相应位置后感应装置解除定位装置对触发装置的定位,所述弧形架上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弧形板且弧形板与弧形架之间连接有夹紧弹簧,所述弧形架内设置有用于对弧形板锁定的锁定装置,触发装置与锁定装置相配合满足:当触发装置接触到人体时,解除锁定装置对弧形板的锁定,所述弧形架外圆面上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标定装置且标定装置经传动装置与触发装置连接;

所述撑腰板纵向两侧分别安装有与弧形架同轴心设置的弧形齿条且弧形架上安装有与弧形齿条相配合的储能齿轮,所述储能齿轮连接有储能装置,当弧形架移动至相应位置时储能装置带动弧形板沿弧形架径向朝着靠近人体方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感应装置包括纵向滑动安装于相配合两弧形架相向一端的磁铁且磁铁与之对应的弧形架之间连接有感应弹簧,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沿弧形架径向安装的滑筒且滑筒内竖向滑动安装有触发杆,所述伸缩弹簧连接于滑筒与触发杆之间,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安装于滑筒顶壁的第一电磁铁且触发杆面向第一电磁铁一侧安装有铁片,相配合的两磁铁相背一侧分别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和与之对应的第一电磁铁之间相互并联且共同连接于第一稳压回路中,所述触发杆内设置有解锁装置且当触发杆抵压于人体时,解锁装置实现解除锁定装置对弧形板的锁定。

所述解锁装置包括竖向滑动安装于触发杆内的解锁杆且解锁杆与触发杆之间连接有解锁弹簧,所述弧形板经与之一体连接的u形杆滑动安装于弧形架,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沿垂直于u形杆方向滑动安装于弧形架内的锁定杆且锁定杆与弧形架之间连接有锁定弹簧,所述u形杆上设有与锁定杆相配合的锁定孔,所述触发杆内设置有限位开关且限位开关电性连接有微控制器,所述弧形架内与锁定杆相对应位置安装有第二电磁铁且第二电磁铁串联于第二稳压回路中,所述微控制器控制第二稳压回路的通断。

优选的,所述触发杆上端横向转动安装有同轴心设置的抵接板且两抵接板之间连接有抵接弹簧,所述滑筒内位于下部的横向两侧壁上开始有与抵接板相配合的抵接齿系,两所述抵接板远离其转轴一端设置为三角斜面,两所述抵接板相向一侧分别安装有吸引板且触发杆内位于两吸引板中间位置安装有第三电磁铁,所述第三电磁铁串联于第三稳压回路中且当触发杆与人体表面接触时微控制器控制第三稳压回路的断开。

优选的,所述标定装置包括沿弧形架径向滑动安装且与u形杆横向部分配合的标定杆,所述标定杆横向一端一体连接有垂直于标定杆的标定齿条且标定齿条与传动装置连接,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弧形架侧壁且与标定齿条啮合的标定从齿轮,所述标定从齿轮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弧形架且与弧形架同轴心设置的外齿圈,所述触发杆面向与之对应的标定杆一侧设置有若干标定齿系且标定齿系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弧形架内的传动齿轮,所述弧形架侧壁上设有与传动齿轮同轴转动且与外齿圈啮合的标定主齿轮。

优选的,所述u形杆远离弧形板一端一体连接有与弧形架同轴心设置的弧形储能板,所述储能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储能齿轮轴上的切换齿轮且储能齿轮轴上固定有卷簧,卷簧另一端固定于与之对应的弧形架,所述切换齿轮经啮合装置与弧形储能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弧形储能板远离u形杆一端一体设置有啮合齿条且当弧形板沿弧形架径向移动时带动弧形储能板另一端沿着啮合齿条延伸方向进行移动,所述啮合齿条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弧形架上的啮合主齿轮,所述啮合装置包括与切换齿轮配合且与啮合主齿轮同轴心设置的啮合从齿轮,所述啮合主齿轮同轴转动有第一啮合板且啮合从齿轮轴上轴向滑动有第二啮合板,第二啮合板与啮合从齿轮轴之间连接有啮合弹簧,所述啮合从齿轮轴上设置有控制装置并且当撑腰板上翻时使得两啮合板进行啮合,当撑腰板下翻时使得两啮合板脱离。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弧形架内圆面开设有若干驱动齿系且撑腰板下端面转动安装有与驱动齿系相配合的驱动齿轮,位于纵向同侧的两驱动齿轮同轴转动且经驱动皮带轮组连接有换向齿轮组,所述换向齿轮组经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啮合从齿轮轴上的第四电磁铁且第二啮合板面向与之对应的第四电磁铁一侧安装有铁片,所述第四电磁铁串联于第四稳压回路中且顶升装置控制器控制第四稳压回路的通断。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该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可在实现将患者上身抬起的同时,同步将用于实现对患者上身夹紧的设备移动到相应位置处,并且可对患者体型胖瘦进行自动检测,从而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对不同胖瘦的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夹紧,实现在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定位的同时,又能避免夹紧力度过大而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无需医护人员过多参与,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2)较好的,在本方案中,当患者不需要进行抬腿锻炼或者饮食时,用于对患者上身夹紧的设备位于撑腰板下方,不侵占床板上方的空间,从而不妨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等其他动作,当患者需要进行抬腿练习或者饮食,我们将撑腰板升起的同时,夹紧设备同步由撑腰板下方移动至位于撑腰板上方进而实现对患者上身的有效定位,使得该装置灵活性、适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撑腰板升起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撑腰板放下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弧形架与撑腰板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标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两组弧形架与撑腰板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两组弧形架与撑腰板配合关系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两组弧形架与撑腰板配合关系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触发装置、感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弧形储能板与u形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触发杆、滑筒、解锁杆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抵接板与若干抵接齿系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滑筒与触发杆分离后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弧形板实现对人体夹紧时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储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储能装置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啮合装置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锁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切换齿轮、储能齿轮内部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一稳压回路电性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另一种优选方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21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骨科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参照附图1所示,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我们在床体1上横向转动安装有撑腰板2且床体1横向靠近撑腰板2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撑腰板2转动的顶升装置(参照附图1所示,所述顶升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床体1横向一端的电动推杆47并且电动推杆47伸缩一端转动安装于撑腰板2下端面),当患者平躺在床体1上时,撑腰板2与床体1保持平行状态,如附图2中所示,当患者需要起身采取仰卧位进行抬腿练习或者饮食时,我们通过电动推杆47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47伸长进而带动撑腰板2围绕其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将患者上身抬起的效果,如附图1所示,我们在撑腰板2横向间隔设置有两组相配合的弧形架3,每组中包含有两个弧形架3且弧形架3沿着其弧形面延伸方向滑动安装于撑腰板2上(如附图6所示),当撑腰板2与床体1保持平行位置时,参照附图2所示,若干所述弧形架3位于撑腰板2下端面,当我们需要将撑腰板2升起时,即,通过电动推杆47伸长进而带动撑腰板2围绕其转轴进行转动,实现向上翻转的效果(进而带动患者上身同步升起,使得患者处于一个仰卧的姿势),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设置于撑腰板2下端面的驱动装置带动若干弧形架3由位于撑腰板2下端面位置移动至所设定位置处(即,位于撑腰板2上端面位置,实现将弧形架3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实现当电动推杆47将撑腰板2顶升至所设定位置时,设置于撑腰板2下端面的驱动装置同步实现将弧形架3移动至位于撑腰板2上端面位置处;

参照附图6所示,我们在撑腰板2纵向两侧分别安装有与弧形架3同轴心设置的弧形齿条8且弧形架3上安装有与弧形齿条8相配合的储能齿轮9,所述储能齿轮9连接有储能装置,伴随着撑腰板2的向上翻转并且同步带动弧形架3由撑腰板2下端面移动至撑腰板2上端面的过程中,在上述过程中:弧形齿条8随着撑腰板2同步移动并且弧形架3带动储能齿轮9相对于与之配合的弧形齿条8进行转动,进而通过储能装置实现储能,在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向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储能装置始终给弧形板6有一个使其沿弧形架3径向移动的作用力并且该作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以至当两弧形架3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储能装置处于最大储能状态;

参照附图6所示,我们在相配合的两弧形架3相向一端沿其径向分别滑动安装有触发装置且触发装置与弧形架3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5,我们设定当弧形架3还未移动至相应位置处时(即,处于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连接于触发装置与弧形架3之间的伸缩弹簧5处于被压缩状态并且此时触发装置在定位装置的作用下处于被定位状态,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当弧形架3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时,安装在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相向一端的感应装置开始工作并且解除定位装置对触发装置的定位,使得触发装置在伸缩弹簧5的作用下向下沿着弧形架3径向移动(即,朝着靠近人体表面的方向移动),参照附图14所示,我们在弧形架3上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用于实现对患者上身进行夹紧、定位的弧形板6,当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未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弧形板6被设置于弧形架3内的锁定装置进行锁定并且连接于弧形架3与弧形板6之间的夹紧弹簧7处于被压缩状态,以至于当触发装置向下移动接触到患者身体表面时(两弧形架3已经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触发装置解除锁定装置对弧形板6的锁定,此时储能装置开始带动弧形板6沿着弧形架3径向朝着靠近患者胸腔表面的方向进行移动(在此过程中夹紧弹簧7被进一步压缩),从而实现对患者上身的夹紧、定位;

较好的,我们在弧形架3外圆面上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标定装置(初始时,当触发杆13被定位装置进行定位时,标定装置上端面抵触于弧形板6下端面),所述标定装置经传动装置与触发装置连接,标定装置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可根据触发装置由初始位置到最终抵触于患者体表位置时,触发装置沿弧形架3径向移动的距离大小,而相应的沿着弧形架3径向移动相应的距离(即,使得经传动装置的传动使得标定装置沿弧形架3径向移动的距离稍大于触发装置沿弧形架3移动的距离,由于触发装置只是贴在患者体表,而弧形板6需要紧紧抵触于患者体表,因此我需要使得标定装置向下移动的距离大于触发装置向下移动的距离,使得弧形板6对患者上身表面夹紧力更大,更有利于对患者上身的定位),此举的设置是为了针对不同体型胖瘦的患者而采取与患者体型相适配程度的夹紧效果(即,通过触发杆13向下移动的距离,来检测患者的体型胖瘦进而控制弧形板6向下移动相应的距离),当弧形板6在储能装置的作用下沿着弧形架3径向进行移动并且当弧形板6触碰到标定装置时,此时弧形板6不会继续进行移动,此时弧形板6对患者的夹紧力度刚好能实现对患者上身的有效定位又不会出现对患者上身夹紧力度过大情况的发生(导致患者呼吸受阻,产生不适感);

当需要将患者由仰卧位转换为平躺位置时,此时,我们只需通过控制电动推杆47进行收缩进而带动撑腰板2沿着相反方向进行转动,与此同时通过驱动装置同步带动相配合的两弧形架3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此时安装在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相向一端的感应装置之间的距离增加并且随后感应装置停止工作,此时在定位装置的作用下带动触发装置沿着弧形架3径向朝着远离患者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再次实现对触发装置的定位(与此同时,触发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标定装置同步沿着弧形架3径向朝着远离患者身体的方向移动,并且带动弧形板6克服储能装置作用于其上的作用力同步朝着远离患者身体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至当触发装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并且被定位装置再次定位时,弧形板6也同步恢复至初始位置,此时锁定装置再次实现对弧形板6的锁定),伴随着两弧形架3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即,由附图1中位置向附图2中位置移动时),储能装置逐将储能释放,以至当撑腰板2再次转动至处于和床体1保持水平状态时,此时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同样移动至初始位置处(如附图2中所示),此时储能装置不再对弧形板6有作用力。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8所示,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沿弧形架3径向固定安装的滑筒12且滑筒12内竖向滑动安装有触发杆13(触发杆13伸出滑筒12外一端设置为弧形面),所述伸缩弹簧5连接于滑筒12与触发杆13之间,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安装于滑筒12顶壁的第一电磁铁10且触发杆13面向第一电磁铁10一侧安装有铁片,所述第一电磁铁10串联于第一稳压回路中并且在当两相互配合的弧形架3还未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第一电磁铁10一直处于得电状态并且通过产生的电磁力吸引触发杆13使的触发杆13下端为弧形面部分抵触于弧形架3内圆面上(伸缩弹簧5处于被压缩状态);

参照附图8所示,感应装置包括纵向滑动安装于相配合两弧形架3相向一端的磁铁10且磁铁10与之对应的弧形架3之间连接有感应弹簧11,我们在设置磁铁10的时候使得相互配合的两磁铁10相同磁极进行相向设置,即,使得两磁铁10的相同磁极相向设置,当两弧形架3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伴随着两弧形架3相向一端逐步靠近,两磁铁10在磁力的作用相互排斥并且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沿着弧形架3进行移动),进而使得感应弹簧11被压缩,我们在两磁铁10相背一侧安装有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安装在两磁铁10相背一侧的感应杆49(感应杆49由绝缘材质加工而成),我们在感应杆49远离磁铁10一端以及弧形架3内面向感应杆49一侧安装有导电片,两所述导电片与第一电磁铁10相互并联并且共同连接于第一稳压回路中,当两磁铁10在磁力的排斥下进行相互远离时,以至使得安装于感应杆49上的导电片触碰到安装于弧形架3内面向感应杆49一侧的导电片时,此时两导电片互为接通进而使得第一电磁铁10回路被短路,此时第一电磁铁10回路中不再有电流通过,使得触发杆13在伸缩弹簧5的作用下向下沿着滑筒12进行移动,较好的,我们在第一稳压回路中串联有电阻(所述电阻与开关、第一电磁铁10串联于第一稳压回路中,如附图20中所示),为了避免当第一电磁铁10被短路时使得第一稳压回路电流过大导致烧毁电源;

我们在触发杆13内设置有解锁装置且当触发杆13抵触于人体时,解锁装置实现解除锁定装置对弧形板6的锁定,当锁定装置不再对弧形板6进行锁定时,此时弧形板6在储能装置的作用下沿着弧形架3径向朝着靠近患者身体的方向进行移动,(在触发杆13朝着人体方向进行移动时,触发杆13通过传动装置同步带动标定装置朝着靠近患者身体的方向移动,当触发杆13接触到患者体表时,此时标定装置沿弧形架3同步移动相应距离),当弧形板6触碰到标定装置时被标定装置阻碍,即,停止继续向靠近人体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对患者进行夹紧、定位的同时又不会因加紧力度过大而导致患者差生不适的感觉;

当弧形架3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时,则两磁铁10之间的距离也同步增大,此时两磁铁10之间的排斥力减小,进而使得两磁铁10在感应弹簧11的作用下朝着远离滑筒12的方向移动,此时两导电片由接触变为脱离,进而使得第一电磁铁10回路得电产生电磁力,实现将触发杆13向上吸附并且使之移动至初始位置的效果;

我们设定第一电磁铁10产生的电磁力(第一电磁铁10磁力的大小取决于第一稳压回路中通入电流的大小)通过吸附触发杆13沿滑筒12向上移动能够克服储能装置作用于弧形板6上的且使其有向下移动趋势的作用力,当触发杆13在第一电磁铁10磁力的吸引下向上移动并且复位的过程中,同步带动弧形板6向上移动,当弧形板6移动至初始位置时,锁定装置随即实现对弧形板6的锁定。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0所示,解锁装置包括竖向滑动安装于触发杆13内的解锁杆14(我们将解锁杆14置于触发杆13外一端同样设置为弧形面)且解锁杆14与触发杆13之间连接有解锁弹簧15,初始时,当触发杆13与人体未接触时,解锁杆14与触发杆13之间的位置关系如附图10中所示并且解锁杆14在解锁弹簧15的作用下处于自然下垂状态,参照附图14所示,弧形板6经与之一体连接的u形杆16(伸缩弹簧5连接于u形杆16与弧形架3外圆面上)滑动安装于弧形架3并且u形杆16沿着弧形架3径向与弧形架3之间滑动配合,参照附图17所示,锁定装置包括沿垂直于u形杆16方向滑动安装于弧形架3内的锁定杆17且锁定杆17与弧形架3之间连接有锁定弹簧18(当弧形板6处于被定位状态时,锁定杆17在锁定弹簧18的作用下插入至设置于u形杆16上的锁定孔19中,实现对弧形板6的定位),我们在触发杆13内相应位置处安装有限位开关且限位开关电性连接有微控制器,所述限位开关的安装位置满足:当解锁杆14完全收缩至触发杆13内时,解锁杆14上端刚好触碰到设置于触发杆13内的限位开关;

当触发杆13在伸缩弹簧5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时,同步带动解锁杆14向下移动,以至使得解锁杆14为弧形面部位抵触于患者身体表面时(此时触发杆13为弧形面部位还未与患者身体表面接触),伴随着触发杆13的继续向下移动,则迫使解锁杆14沿着触发杆13进行滑动并且收缩至触发杆13内,最终使得解锁杆14完全收缩至触发杆13内并且此时触发杆13为弧形面部位抵触于患者身体表面,当解锁杆14完全收缩至触发杆13内时,此时限位开关被触发并且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第二稳压回路得电,我们在弧形架3内与锁定弹簧18连接部位安装有第二电磁铁10并且第二电磁铁10串联于第二稳压回路中,当第二稳压回路得电进而使得第二电磁铁10得电产生电磁力,从而实现将锁定杆17从锁定孔19中向外吸出的效果,此时连接于弧形架3与锁定杆17之间的锁定弹簧18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锁定杆17从与之对应的锁定孔19中撤出时,u形杆16处于自由状态(即,弧形板6处于自由状态),由于储能装置始终有一个作用于弧形板6上并且使其沿着弧形架3径向朝着靠近患者方向移动的趋势,当弧形板6不再处于锁定状态时,进而带动弧形板6朝着靠近患者身体的方向移动并且当u形杆16触碰到标定装置时弧形板6不再继续进行移动,此时实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夹紧、定位的效果,并且不会出现因对患者上身夹紧力度过大而造成的患者呼吸不畅,产生不适的感觉;

当触发杆13在第一电磁铁10的吸引下与患者身体脱离时,解锁杆14在解锁弹簧15的作用下特同步向外滑出触发杆13,此时限位开关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第二稳压回路断开,则第二电磁铁10失电失去电磁力进而使得锁定杆17在锁定弹簧18作用下抵触于u形杆16侧壁上,以至当弧形板6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时(此时设置于u形杆16上的锁定孔19刚好移动至与锁定杆17相对应位置,锁定杆17随即在锁定弹簧18作用下插入至锁定孔19中,实现对弧形板6的锁定)。

实施例4,在实施例3基础上,参照附图12所示,我们在触发杆13上端横向转动安装有同轴心设置的抵接板50且两抵接板50之间连接有抵接弹簧51,当触发杆13处于被定位状态时(即,第一电磁铁10回路中通有电流并且第一电磁通过电磁力吸引触发杆13使得伸缩弹簧5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三稳压回路也处于接通状态进而第三电磁铁54得电产生电磁力并且通过吸引与抵接板50连接的吸引板53,使得两抵接板50为三角斜面一端收缩至触发杆13内(使得两抵接板50为三角斜面一端不与滑筒12内侧壁接触并且此时连接于两抵接板50之间的抵接弹簧51处于被压缩状态);

当触发杆13抵触于患者上身表面时,此时微控制器控制第三稳压回路断开,使得第三电磁铁54失电并且失去电磁力,参照附图11所示,此时两抵接板50在抵接弹簧51的作用下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围绕其转轴进行转动,进而抵接板50为三角斜面一端抵触于设置在滑筒12内侧壁上的抵接齿系52上,进而通过两抵接板50为三角斜面部位与抵接齿系52相互配合实现对触发杆13定位的效果,即,当触发杆13底部为弧形面部位与患者体表接触时,此时触发杆13不会继续移动,与此同时触发杆13通过与之连接的传动装置同步带动标定装置向下移动相应距离(该距离稍大于触发杆13向下移动的距离,参照附图6所示,初始状态时,触发杆13一部分位于弧形架3下方,而所述弧形板6位于弧形架3内,因此,当触发杆13向下移动相应距离后,弧形板6若也向下移动同样距离,则会导致弧形板6无法与患者体表接触),当储能装置带动弧形板6向下移动并且触碰到标定装置时,受到标定装置的阻挡后,则停止继续向下移动,当弧形板6在储能装置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至使得弧形板6抵触于标定装置上时,此时标定装置受到一个向下移动的作用力,由于两抵接板50与抵接齿系52相互配合使得触发杆13无法继续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标定装置也无法向下移动;

当触发杆13在第一电磁铁10的作用下沿滑筒12向上移动时,此时解锁杆14也在解锁弹簧15的作用下沿着触发杆13向外滑出,此时限位开关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第三稳压回路得电进而通过第三电磁铁54吸引与抵接板50连接的吸引板53,使得两抵接板50朝着压缩抵接弹簧51的方向转动,以至使得两抵接板50为三角斜面部位与滑筒12内侧壁脱离为止。

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参照附图9所示,标定装置包括沿弧形架3径向滑动安装且与u形杆16横向部分配合的标定杆20,初始时,所述标定杆20上端面抵触于u形杆16两悬臂之间部位的下端面,我们在标定杆20横向一端一体连接有垂直于标定杆20设置的标定齿条21且标定齿条21与传动装置连接,参照附图8所示,当触发杆13沿着滑筒12向下移动时进而通过设置于触发杆13侧壁上的标定齿系24带动传动齿轮25进行转动,传动齿轮25通过与之同轴转动的标定主齿轮26带动转动安装于弧形架3侧壁上的外齿圈23(外齿圈23与弧形架3同轴心设置)进行转动,如附图9所示,外齿圈23沿着弧形架3侧壁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之啮合的标定从齿轮22进行转动,标定从齿轮22带动标定齿条21向下移动进而同步带动标定杆20向下移动,我们在设置传动齿轮25与标定主齿轮26的时候,使得标定主齿轮26的直径稍大于传动齿轮25的直径,进而实现增速的效果,从而达到标定杆20向下移动的距离稍大于触发杆13向下移动距离的目的(触发杆13只是贴在患者体表,而弧形板6需要紧紧抵触于患者体表方可实现对患者上身的有效、夹紧、定位),因此标定杆20向下移动距离的大小决定着弧形板6在储能装置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的距离;

当触发杆13在第一电磁铁10磁力的作用下沿着滑筒12向上移动时,通过标定齿系24带动传动齿轮25沿着反向转动,进而通过相配合的标定主齿轮26、外齿圈23、标定从齿轮22、标定齿条21同步带动标定杆20向上移动,并且通过标定杆20向上移动带动弧形板6克服储能装置的作用力同步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完成复位。

实施例6,在实施例5基础上,参照附图5、6所示,我们在u形杆16远离弧形板6一端一体连接有与弧形架3同轴心设置的弧形储能板27,参照附图16所示,所述储能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储能齿轮9轴上的切换齿轮28且储能齿轮9轴上固定有卷簧29,卷簧29另一端固定于与之对应的弧形架3,当相配合的两弧形架3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向附图1中所示位置移动时,伴随着弧形架3的移动则带动储能齿轮9沿着与之对应的弧形齿条8进行转动(弧形齿条8相对于撑腰板2静止,储能齿轮9相对于撑腰板2随着弧形架3的移动而移动),进而通过储能齿轮9轴带动卷簧29进行收缩储能,所述切换齿轮28为单向齿轮并且其与储能齿轮9轴的安装关系(切换齿轮28结构包括转动安装于储能齿轮9轴上的棘爪56,我们在切换齿轮28内圆面上间隔环绕设置有与棘爪56相配合的棘齿55并且在储能齿轮9轴上固定安装有抵接于棘爪56上的弹性块57)如附图19中所示,当储能齿轮9轴转动时无法通过相配合的棘齿55、棘爪56带动切换齿轮28转动(此时储能齿轮9轴带动棘爪56沿切换齿轮28内圆面进行空转);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当弧形架3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的过程中时,卷簧29在储能齿轮9轴的带动下一直处于不断的收缩状态,即,卷簧29所储存的力越来越大,以至,当弧形架3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时,卷簧29处于最大储能状态,我们设定当两弧形架3移动至相应位置处时(如附图6中所示),此时储能齿轮9和与之相对应的弧形齿条8上的齿系脱离,即,弧形齿条8上的齿系不再与储能齿轮9啮合,如附图6所示,此时,在卷簧29的作用下使得储能齿轮9有着沿相反方向转动的趋势,参照附图19所示,当储能齿轮9轴沿着相反方向进行转动时,通过相配合的棘爪56、棘齿55便可带动切换齿轮28进行转动,进而通过与切换齿轮28连接的啮合装置带动弧形储能板27移动,由于两相配合的弧形架3还未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与弧形储能板27固定连接的u形杆16始终处于被锁定状态,即使,储能齿轮9轴在卷簧29的作用下有沿着相反方向转动的作用力,也无法带动弧形储能板27移动,只有当锁定装置失去对u形杆16的锁定后,方才能够在卷簧29的作用下通过储能齿轮9轴带动切换齿轮28转动进而通过啮合装置带动弧形储能板27移动(弧形板6移动进而带动弧形板6朝着靠近患者体表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对患者上身的夹紧、定位效果。

实施例7,在实施例6基础上,参照附图6所示,我们在弧形储能板27远离u形杆16一端一体设置有啮合齿条30,所述啮合齿条30的延伸方向满足:当u形杆16沿着弧形架3径向进行移动时同步带动弧形储能板27沿着啮合齿条30延伸的方向进行移动,参照附图14所示,啮合齿条30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弧形架3上的啮合主齿轮31,参照附图16所示,啮合装置包括与切换齿轮28配合且与啮合主齿轮31同轴心设置的啮合从齿轮32,当相配合的两弧形架3移动至如附图6中所示位置时(此时,储能齿轮9已经和与之对应的弧形齿条8上的齿系脱离),我们在啮合从齿轮32轴上设置有控制装置并且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当撑腰板2向上翻转时,使得第一啮合板33与第二啮合板34进行啮合并且能够实现动力的传递(当撑腰板2向上翻转至所设定的相应位置后,卷簧29带动啮合从齿轮32转动进而通过第一啮合板33、第二啮合板34将动力传递给啮合主齿轮31进而带动弧形储能板27沿着啮合齿条30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患者上身进行夹紧的效果,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卷簧29释放其势能并且带动储能齿轮9进行转动时,带动储能齿轮9转动一个较小的角度范围,即可带动弧形板6朝着靠近患者体表的方向移动并且使之抵触于患者体表,此时卷簧29仍然储存有较大的势能并且通过余留较大的势能实现对患者的夹紧、定位);

我们在设置储能齿轮9和弧形齿条8时,使得储能齿轮9以及弧形齿条8上的齿均设置为斜齿,这样使得两者由脱离到进行啮合的时候,更加平顺且避免打齿情况的发生;

在本方案中,我们将储能齿轮9同样设置为单向齿轮(储能齿轮9与切换齿轮28结构相同,参照附图19中所示)并且使得其与切换齿轮28同向进行安装(所述储能齿轮9转动安装于储能齿轮9轴上),即,当撑腰板2由下向上翻转时,通过相配合的储能齿轮9与弧形齿条8相配合进而带动储能齿轮9轴沿着如附图19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储能齿轮9轴转动并不能带动切换齿轮28转动(参照附图19中的储能齿轮9与切换齿轮28的安装关系即可实现上述效果),当撑腰板2由上向下翻转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啮合板33与第二啮合板34脱离,此时储能齿轮9轴与啮合主齿轮31之间的动力传输断开,使得相配合的弧形架3由附图1中所示位置向附图2中所示位置进行复位时,在卷簧29的作用下同步带动切换齿轮28、储能齿轮9沿着如附图19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并且我们设定在当弧形架3带动储能齿轮9还未和与之对应的弧形齿条8上的齿接触时,卷簧29上储存的能量已经完全释放完毕,即,此时卷簧29不再有驱动储能齿轮9轴转动的趋势,以至伴随着弧形架3的继续转动,使得储能齿轮9和与之对应的弧形齿条8进行啮合时,此时弧形齿条8带动储能齿轮9沿着如附图19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储能齿轮9无法驱动储能齿轮9轴进行转动,即无法对卷簧29进行储能,最终当相配合的弧形架3由附图1中所示位置移动至附图2中所示时,撑腰板2刚好处于与床体1保持水平状态并且此时顶升装置停止工作,使得该装置进行完全复位;

我们在第一啮合板33、第二啮合板34相向一侧侧壁上间隔环绕固定安装有若干啮合块36,参照附图15所示,当第一啮合板33、第二啮合板34分离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啮合板34沿着啮合从齿轮32轴朝着远离第一啮合板33的方向进行轴向移动进而使得相互抵接在一起的啮合块36脱离接触,此时啮合弹簧35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撑腰板2由上向下翻转时,控制装置失去对啮合板的控制,此时第二啮合板34在啮合弹簧35作用下朝着靠近第一啮合板33的方向移动,并且最终使得第一啮合板33、第二啮合板34上的啮合块36侧壁之间抵接在一起,实现第一啮合板33与第二啮合板34的啮合。

实施例8,在实施例1基础上,参照附图21所示,驱动装置包括:弧形架3内圆面开设有若干驱动齿系37且撑腰板2下端面转动安装有与驱动齿系37相配合的驱动齿轮38,我们通过电机59带动换向齿轮组58转动并且通过换向齿轮组58分别带动驱动皮带轮组39转动(在换向齿轮组58的作用下使得两驱动皮带轮组39的转动方向相反),驱动皮带轮组带39动与之相配合的两驱动齿轮38转动(要想实现位于撑腰板2纵向两侧的弧形架3同步移动由附图2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所示位置,使得转动安装于撑腰板2下端面纵向两侧的驱动齿轮38转动方向相反才能实现上述效果)进而实现使得位于撑腰板2纵向两侧的弧形架3能够同步由撑腰板2下端面移动至撑腰板2上端面(即,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

参照附图18所示,较好的,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我们可在床体1上转动安装有与撑腰板2转轴同轴心设置的驱动轴4,我们在驱动轴4与撑腰板转轴之间连接有调速装置,所述调速装置包括安装于床体1且经撑腰板转轴驱动的调速皮带轮组,所述调速皮带轮组带动驱动轴4转动,所述驱动轴4连接有传动皮带轮组42且传动皮带轮组42驱动有转动安装于撑腰板2下端面的蜗杆41,所述蜗杆41啮合有蜗轮40且蜗轮40驱动换向齿轮组58转动,伴随着撑腰板2的转动通过与撑腰板转轴连接的调速装置带动驱动轴4同步进行转动,驱动轴4进而通过传动皮带轮组带动若干弧形架3由位于撑腰板2下端面位置移动至所设定位置处(即,位于撑腰板2上端位置,实现将弧形架3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在本方案中,患者采取仰卧位,我们只需将撑腰板2升起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因为此时患者术后其脊柱并不能承受较大的力,若我们将撑腰板2升起的角度过大,则会导致对患者脊柱产生二次损伤,但是,弧形架3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中所示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弧形架3转动的角度明显大于撑腰板2转动的角度,因此我们加入调速装置,使得撑腰板2在转动的同时,通过与撑腰板转轴连接的调速装置增大转速进而带动驱动轴4以一个较快的速度转动,从而实现当撑腰板2转动一个较小的角度时,驱动轴4通过传动皮带轮组带动若干弧形架3转动一个较大的角度;

参照附图18所示,所述调速装置包括安装于床体1且经撑腰板转轴驱动的调速皮带轮组,调速皮带轮组包括与撑腰板转轴同轴转动的第一大带轮43且第一大带轮43经调速皮带48带动转动安装于床体1上的第一小带轮44转动,所述第一小带轮44转动带动与之同轴转动的第二大带轮45转动,所述第二大带轮45经过调速皮带48带动套固在驱动轴4伸出撑腰板转轴一端的第二小带轮46转动,进而实现调速的效果,使得驱动轴4的转速大于撑腰板转轴的转速,并且撑腰板2的转速与驱动轴4的转速相比满足:即,最终实现,当撑腰板2在顶升装置的带动下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转动至附图1中所示位置时(撑腰板2轴转动一个较小的角度),两组相配合的弧形架3同步由附图2中所示位置移动至附图1中所示位置(弧形架3转动一个较大的角度)。

实施例9,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6所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啮合从齿轮32轴上的第四电磁铁10且第二啮合板34面向与之对应的第四电磁铁10一侧安装有铁片,所述第四电磁铁10串联于第四稳压回路中,当顶升装置控制器(电动推杆47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47伸长时,即,带动撑腰板2向上翻转时,同步控制第四稳压回路断开,使得第四电磁铁10失电进而失去电磁力,此时第二啮合板34在啮合弹簧35的作用下与第一啮合板33啮合在一起,当电动推杆47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47收缩时,即,带动撑腰板2向下翻转时,同步控制第四稳压回路接通,使得第四电磁铁10得电产生电磁力,此时第四电磁铁10通过吸引固定在第二啮合板34上的铁片进而使得第二啮合板34与第一啮合板33分离,实现啮合装置的脱离,此时动力传输被切断。

该脊柱术后防护装置可在实现将患者上身抬起的同时,同步将用于实现对患者上身夹紧的设备移动到相应位置处,并且可对患者体型胖瘦进行自动检测,从而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对不同胖瘦的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夹紧(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本方案中相互配合的弧形架3、弧形板6构成对患者上身的夹紧、定位装置,本方案只适用于在一定胖瘦范围内患者上身的夹紧、限位,如果患者过瘦或者过于肥胖则无法实现夹紧、定位的效果),实现在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定位的同时,又能避免夹紧力度过大而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无需医护人员过多参与,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较好的,在本方案中,当患者不需要进行抬腿锻炼或者饮食时,用于对患者上身夹紧的设备位于撑腰板2下方,不侵占床板上方的空间,从而不妨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等其他动作,当患者需要进行抬腿练习或者饮食,我们将撑腰板2升起的同时,夹紧设备同步由撑腰板2下方移动至位于撑腰板2上方进而实现对患者上身的有效定位,使得该装置灵活性、适用性更高,当然本方案中所提到的各种皮带轮组传动也可以通过链轮、链条传动的方式来实现。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