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25703发布日期:2020-11-13 16:20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中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ci)又称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已经成为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69.6%~70.8%,且因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治疗脑梗死,多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并结合西药治疗为主,但这些西药对ci残障功能恢复效果有限,对人体的副作用也无法忽视。为了寻求新突破,现代医者亦在探求更有效治疗ci的中药制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新的药物选择,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按照重量份计算,由以下中药原材料制成:红景天10-15份、蓝布正10-15份、丹参20-25份、红花10-15份、水蛭3-6份、地龙15-20份、降香5-10份、刺五加15-20份。本方中,红景天、蓝布正、丹参、红花、水蛭、地龙、降香、刺五加的用量适当,使得各原料之间协同增强,从而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效果显著。

上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药原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还包括:杜仲10-15份。杜仲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在上述原料的基础上加入杜仲,能够调和诸药,增强药效。

前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药原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绞股蓝15-20份。绞股蓝性寒,味苦;归肺经、脾经、肾经;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并有类似人参的强壮补益作用,在上述原料的基础上加入绞股蓝,能够加强补益作用,增强药效。

一种如上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所述中药原材料和水按照重量比1:5-15混合、浸泡,煮沸1-3h,过滤得滤渣,再加水混合,煮沸,重复至少两次;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即得;通过多次提取,可以将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出来,减少原料中活性成分的流失浪费。

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药物中的应用。上述中药组合物能够改善受损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脑循环,修复损伤脑组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效果,可以用来制备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药物。

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该中药制剂的副作用小,起效快,疗效显著,而且可制成不同口服剂型,患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剂型,使用方便。

上述的中药制剂,其剂型可以是颗粒剂、丸剂、片剂或胶囊剂等口服剂型。便于服用,而且无需添加过多辅料,药效显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红景天和蓝布正二药合用,起到益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主要药物。臣药包括丹参、红花、水蛭、地龙。其中,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症。地龙性寒,味咸。归肝经、脾经、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本发明将丹参与红花相配,可达活血祛瘀,散瘀止痛之功;水蛭、地龙相配可破血通经,逐淤通络,四药共为臣药,加强破血通经、活血散淤之功效。佐使药包括降香、刺五加。其中,降香,辛,温;入心包,肝经;功能行瘀止血、消肿止痛。刺五加味辛、微苦。归脾经、肾经、心经;可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本发明将降香、刺五加相配,益气健脾,行瘀止血,益气行瘀则气虚血瘀得治。

本发明选用的中药原料及用量对人体的损伤极小,诸药共奏益气补气、活血祛瘀、破血通经之功,使气虚得补,瘀血消散,经络得通,以使大脑气血充盈,恢复功能。因此,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显著改善大脑血供,营养大脑,恢复大脑功能,同时还具有抗缺氧、抗氧化、抗衰老、改善脑循环、修复损伤脑组织以及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目的。

本发明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理论,采用科学精妙的配方,将各原料组分配伍在一起,能够发挥显著的协同增强效果,从而对脑梗死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而且对人体几乎没有损伤。具体来讲,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所用原料的组合原理如下:

君药包括红景天、蓝布正。其中,红景天为蔷薇目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地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药用价值。在中医古籍中自古已有详细的论述,《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论述其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为“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具有扶正固本、补气养血、清热润肺的功效。据《晶珠本草》记载,藏医以红景天根茎入药,用于清热解毒以及肺炎、腹泻等病症的治疗。

本发明的申请人通过对大脑及血管的研究,发现红景天能够有效抑制脑细胞的凋亡,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通过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达到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红景天苷可以通过激活akt/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保护氧糖剥夺/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坏死。红景天苷可以显著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脑的梗死面积,降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主要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下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r的蛋白表达,降低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证实,glcnac-sal在体内外缺血中风模型中可以通过calpain1/pka/creb信号通路,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促进葡萄糖摄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用红景天苷处理的大鼠心肌组织中mda(丙二醛)、no含量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ldh含量却明显增加。这些实验现象提示红景天苷可以通过提高sod活力,明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的程度,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同时具有减少no合成的作用,使no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减轻,心肌细胞释放ldh减少,从而起到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作用。研究表明,静脉滴注红景天苷,能增加麻醉犬的脑血流量和降低脑血管阻力,缩短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翻正反射和脑电图恢复时间,降低脑匀浆伊文思蓝含量(即减轻脑水肿),缓解海马区自由基代谢异常,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红景天苷能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海马细胞元损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防治作用。通过对大鼠脑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i/r模型)进行研究,于再灌注后电镜观察大鼠脑内突触结构和数密度的变化。结果显示,红景天苷组突触损害程度减轻,突触数目增加且突触数密度恢复的时间提早。研究还发现,红景天苷使脑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梗死灶范围明显减小,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ape/ref-1阳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增高,提示红景天苷能影响神经元dna修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酪醇是红景天苷的苷元,研究发现酪醇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免遭mpp+诱导退化,作用机制是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nox2/ros/mapks和redd1/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ampk/sirt1、rhoa-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抗各种损伤因子引起的氧化应激,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防止细胞内ca2+超载和caspase-3活化,保护神经细胞和干细胞免遭凋亡性损伤。红景天苷通过pi3k/akt通路减弱了rsc96施旺细胞中的黏菌素诱导的神经毒性。

红景天植物提取物中的红景天苷是药物的最主要药用成分,它不仅能扩张心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还能保护心肌,预防和延缓心肌衰老,同时还能通过影响心钠肽的基因表达抑制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老化,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由此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红景天对于心脑血管的防治作用得到公认,且在科学的药物配伍基础上还能增加其药物效果,将其与多种药物进行搭配,使其药物功效得以最大化体现。

综上所述,红景天苷在神经方面的作用机制包括:①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动调节p38和jnk信号通路,调节nox2/ros/mapks和redd1/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ampk/sirt1、rhoa-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调节pi3k/akt通路来保护神经细胞;②红景天苷抑制notch信号通路、激活bmp信号通路,诱导mscs向神经元细胞定向分化以及改变camp/ca2+信号通路中基因表达影响神经细胞定向分化;③红景天苷能够抑制缺血性脑组织中的水通道蛋白-4表达,提高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降低脑组织mmp-9、timp-1含量和降低β淀粉样肽含量来保护脑神经组织。

红景天药物成分丰富、全面,资源获取方便容易,不仅可以改善脑部供血,辅助治疗脑血管疾病,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药用价值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

蓝布正aleppoavens为蔷薇科植物路边青geumaleppicumjacq或柔毛路边青geumjaponicumthunb.var.chinensebolle的干燥全草,又名追风七、五气朝阳草、红心草、路边黄、见肿消以及水杨梅等。蓝布正在全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从1977年版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均将其收录,民间疗效较好。蓝布正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益气补血,养阴,祛风解表,活血解毒之效,民间多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小儿惊风、高血压、腰腿疼痛和月经不调等。在成分上,蓝布正主要含有三萜、黄酮、鞣质、木脂素及挥发油等化合物。在活性上,这些成分具有补血、止血、血管保护、收敛、抗炎、抗应激、镇痛镇静、祛痰平喘、降血糖、抗肿瘤、抗菌及免疫增强等功效。

研究发现,蓝布正水提醇沉物能促进大脑供血供氧,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降低因缺血引起的脑水肿,缓解三氯甲烷所致前庭功能损伤眩晕和旋转所致机械刺激性眩晕,其作用与天保宁和西比灵相似;此外蓝布正具有加快出血后止血的作用,其疗效与云南白药相仿。进一步实验发现,蓝布正水提醇沉总提物能使脑梗死病灶周围大脑皮质中bcl-2表达水平增加,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进而提高脑组织抗缺血损伤的能力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新近研究发现,蓝布正提取物对缺血造成的血管性痴呆大、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样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ca1区神经营养因子-3(nerveneurotrophicfactor-3,nt-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有关。另外在小鼠脑缺氧实验中也发现,与生理盐水比较,蓝布正能显著提高脑缺血12h小鼠的常压耐缺氧时间和存活时间,降低脑缺血小鼠的死亡率。通过采用小鼠脑缺血模型,观察蓝布正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脑缺血12h内存活时间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给药后,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死亡率明显减少(p<0.0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同时,还发现中剂量(24g/(kg·d))和高剂量(48g/(kg·d))组可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p<0.05),进一步表明,蓝布正可通过提升大脑的缺氧耐受性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本发明通过采用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探讨蓝布正水提物抗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三个剂量(1.75、3.50、7.00g/(kg·d))下,术后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1),缩小梗死范围,改善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神经元变性,抑制凋亡(p<0.01)。其中中剂量(3.50g/(kg·d))下,在24~72h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机制与蓝布正提高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lymphoma-2,bcl-2)表达,及降低其相关的x蛋白(bcl-2associatedxprotein,bax)表达有关。通过对小鼠耐缺氧实验研究证明,蓝布正能提高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呈现出明显的脑缺血保护作用。这与民间用该药治疗头晕、头痛的作用有一致性。研究发现,蓝布正所含三萜类化合物苦梅苷f1具有与肝素相媲美的抗凝活,且从蓝布正中提取的四-o-没食子酰葡萄糖(74)、花梗鞣素(58)、特里马素ii(60)、木麻黄鞣亭(66)和大麻黄鞣宁(57)均能明显延长兔血浆的凝血时间。其中花梗鞣素能够竞争性抑制凝血酶,其余4个化合物能够非竞争性抑制凝血酶,且上述化合物均能抑制凝血因子xa,进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以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对人体几乎没有损伤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红景天10-15份、蓝布正10-15份、丹参20-25份、红花10-15份、水蛭3-6份、地龙15-20份、降香5-10份、刺五加15-20份。

示例性地,在按重量份数计的各原料中,红景天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蓝布正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丹参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20份、21份、22份、23份、24份、2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红花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两个点值之间的值;水蛭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3份、4份、5份、6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两个点值之间的值;地龙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5份、16份、17份、18份、19份、20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两个点值之间的值;降香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5份、7份、8份、9份、10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两个点值之间的值;刺五加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5份、16份、17份、18份、19份、20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两个点值之间的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丹参可以为酒丹参,即黄酒炮制丹参。酒制后,缓和丹参寒凉之性,增强活血祛瘀、调经之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原料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杜仲10-15份。杜仲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原料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绞股蓝15-20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绞股蓝的用量例如但不限于为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

本申请采用中药组合物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具有一定优势,以整体观念、标本兼治的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本,凭借古代医学典籍记载及世代相传,通过中药治疗,对改善患者身体残障、减少西药用量、减轻西药副反应等方面确有明显效果。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原料和水按照重量比1:5-15混合,煮沸1-3h,重复至少两次。原料和水的重量比例如但不限于1:5,1:10,1:15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每次煮沸时间例如但不限于1h、2h、3h中的任一点值或者任意两个点值之间的值。可以将原料和水混合浸泡、煮沸,过滤得滤渣,再加水混合煮沸,重复上述步骤,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即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制剂,其包括上述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辅料可以为稀释剂、吸收剂、润湿剂、粘合剂、矫味剂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的,剂型可以为颗粒剂、丸剂、片剂或胶囊剂。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中药制剂可以为口服中药颗粒。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颗粒,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得:

准备原料:红景天10-15份;蓝布正10-15份;丹参20-25份;红花10-15份;水蛭3-6份;地龙15-20份;降香5-10份、刺五加15-20份。将上述原料和水按照重量比1:5混合浸泡30min,煮沸1h,重复三次,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得浸膏,干燥得中药粉末。将100g中药粉末和蔗糖粉200g、糊精100g混合均匀后制成口服颗粒。

实施例2: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颗粒,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得:

准备原料:红景天10-15份;蓝布正10-15份;丹参20-25份;红花10-15份;水蛭3-6份;地龙15-20份;降香5-10份;刺五加15-20份、杜仲10-15份。将上述原料和水按照重量比1:10混合浸泡30min,煮沸2h,重复两次,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得浸膏,干燥得中药粉末。将100g中药粉末和蔗糖粉200g、糊精100g混合均匀后制成口服颗粒。

实施例3: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药颗粒,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得:

准备原料:红景天10-15份;蓝布正10-15份;丹参20-25份;红花10-15份;水蛭3-6份;地龙15-20份;降香5-10份;刺五加15-20份;杜仲10-15份;以及绞股蓝15-20份。将上述原料和水按照重量比1:15混合浸泡30min,煮沸2h,重复两次,合并每次所得的滤液,浓缩得浸膏,干燥得中药粉末。将100g中药粉末和蔗糖粉200g、糊精100g混合均匀后制成口服颗粒。

以下通过试验测试本申请实施例中药颗粒的效果。

一、临床验证中药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效果。

选择60名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患者,年龄在60-80岁,男性和女性各30名。其中20名患者采用实施例1的中药颗粒口服治疗,其余20名患者采用实施例2的中药颗粒口服治疗,剩余的30名患者采用实施例2的中药颗粒口服治疗,每天日服三次,早、中、晚饭后一小时服用温水送服,每次10克,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3疗程。

经临床验证,中药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有效率为65.4%,总有效率为92.8%。

典型临床病例如下:

病例一:女性,74岁,患者左侧肢体无力1+月;来诊时见患者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二便自遗,左下肢需拄拐行走,轻度偏瘫步态,周身乏力明显。舌淡紫苔白腻,脉弦细;既往患者有发病时在院外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1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行走较前明显好转,可自行行走约50米,步态好转。无明显周身乏力。

病例二:男性,65岁,患者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来诊时见患者左侧肢体无力、偏身麻木,不能自行行走,言语含糊不清,不能对答,反应迟钝,舌暗紫苔白腻,脉弦细;既往于2月前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1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已能在家人扶助下行走,言语较清晰,反应较前灵敏,再服2月,患者左手已能持物,能自行行走,言语较清晰。

病例三:女性,82岁,患者左侧肢体无力半月;来诊时见患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左侧肢体无力,需搀扶行走,动则气喘,舌暗紫苔白,脉弦细;既往于半月前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2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较前好转,再服2月,患者已能自行行走,动则气喘明显好转,未诉头晕目眩等症。

病例四:男性,81岁,患者反复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2+月;来诊时见患者头晕,行走不稳,需拄拐并在搀扶下行走,左上肢抓握无力,舌暗紫苔白,脉细无力;既往于2+月前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2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头晕明显减轻,行走较前有力,需轻微辅助,再服2月,患者已无无头晕,行走明显有力,左上肢抓握较前有力。

病例五:男性,65岁,患者头晕伴双下肢无力3月,行走不稳,下楼梯时欲跌倒感;来诊时见患者头晕,行走不稳,轻微慌张步态,反应略减慢,舌暗紫苔白,脉弦细;既往于6年前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3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头晕较前好转,行走较稳,再服2月,患者头晕,行走不稳,慌张步态,反应迟钝较前明显改善,下楼梯无欲跌倒感。

病例六:女性,87岁,患者行走不稳,向后倾倒加重3天。来诊时见患者行走困难,需拄拐,并较多辅助行走,步态踉跄,步基增宽,舌暗红苔白,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既往于6月前诊断为脑梗死。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后口服实施例3的中药颗粒。1月后患者精神转好,认知略改善,无向后倾倒,行走姿势、步态已明显好转,再服2月,患者行走明显改善,可自行拄拐行走,无向后倾倒。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以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对人体几乎没有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