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

文档序号:24999454发布日期:2021-05-11 14:4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卧转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无法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以致于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占比越来越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服务行业的人员投入在社会其他行业投入之间的占比越来越重,导致人力资源的倾斜越实用新型显。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等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从而解放人力,成了重中之重的话题。

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百分之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15%。面对这一现状设计一款基于机械助老的辅助型助老装置来帮助空巢老人和无法自理的老人在生活中辅助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在老人独自在家生活时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通过装置老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休息和行走。给腿脚、腰不好的老人起到有效的助力,例如休息中的起身、在腿脚疼痛或者无法长时间行走时由轮椅代步。

然后,国内目前大多数的代步轮椅不具备床供老人躺下的功能;而一般的助老装置,若注重床椅转换则忽略了装置的行走设计;侧重于装置的行走则忽略了床椅的转换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床椅转换方便、安全可靠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

一种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包括基架、安装在所述基架上的床椅转换机构、安装在所述基架上的行走机构及转向机构;所述床椅转换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基架上的垫板、与所述垫板的后端枢接的背靠板、与所述垫板的前端枢接的抬膝板、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固定在所述基架底部的丝杆电机、与所述丝杆电机的丝杆啮合的螺母管、安装在所述背靠板的背面靠近所述垫板的一侧的导轨、及滑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中的滑块;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背靠板的背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抬膝板的底面枢接;所述螺母管远离所述丝杆电机的一端与所述滑块枢接;当所述丝杆电机驱动所述螺母管靠近或者远离所述丝杆电机时,所述背靠板相对所述垫板转动,同时所述背靠板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带动所述抬膝板相对所述垫板转动。

优选的,所述导轨与所述背靠板的背面固定,所述导轨的部分超出所述背靠板与所述垫板的连接处朝向所述丝杆电机伸出。

优选的,所述床椅转换机构还包括屈脚板及连接所述屈脚板与所述垫板的第三连杆,所述屈脚板的中部与所述抬膝板枢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背靠板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两个前轮、分别连接各所述前轮的轴安装板、连接各所述轴安装板与所述基架的连接组件、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与所述第二联动杆枢接的第三联动杆、及与所述第三联动杆固定连接的摇杆;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轴安装板远离各自对应的前轮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联动杆与其中一个轴安装板的中部枢接。

优选的,各所述连接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基架固定连接,各所述连接组件的底部与对应的所述轴安装板枢接。

优选的,所述轴安装板呈“7”字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基架底部的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差速器及连接所述差速器的两端的驱动轮。

优选的,所述差速器包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主动锥齿轮、与其中一驱动轮连接的传动齿轮组、及与另一个所述驱动轮连接的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的外锥齿轮、与所述外锥齿轮同轴固定的内锥齿轮、与所述外锥齿轮连接的两个第二传动锥齿轮;各所述第二传动锥齿轮分别与所述内锥齿轮及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啮合传动设置。

优选的,所述基架包括主框体、自所述主框体的顶面向上延伸的若干支撑柱、及自所述主框体的前侧向前延伸的前轮座;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垫板螺纹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床椅转换机构的结构设计实现床椅的转换功能,帮助老人床椅转换进行休息又便于老人行走,转换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为本实用新型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在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沿着经过前后中心轴的剖面剖开后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床椅转换机构与基架的局部组装示意图,同时显示了行走机构的差速器;

图5为图4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床椅转换机构的部分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处于床的状态的组装示意图,其中两个驱动轮未显示;

图8为图7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沿着中心面剖开的剖视图;

图9为图7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其中只显示了床椅转换机构;

图10为图2的转向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11为图4中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的行走机构的差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基架10、主框体11、支撑柱12、前轮座13、床椅转换机构20、垫板21、背靠板22、抬膝板23、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5、丝杆电机26、螺母管27、导轨28、滑动块280、屈膝板29、第三连杆290、行走机构30、驱动电机31、差速器32、主动锥齿轮33、传动齿轮轴组34、外锥齿轮340、内锥齿轮341、第二传动锥齿轮342、第一从动锥齿轮35、驱动轮39、转向机构40、前轮41、轴安装板42、连接组件43、第一联动杆44、第二联动杆45、第三联动杆46、遥杆4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请参看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用于供老人或者行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可以从座椅和床之间切换,实现使用者的坐姿和躺姿的切换。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包括基架10、安装在基架10上的床椅转换机构20、安装在基架上的行走机构30及转向机构40;床椅转换机构20包括固定在基架10上的垫板21、与垫板21的后端枢接的背靠板22、与垫板21的前端枢接的抬膝板23、相互枢接的第一连杆24及第二连杆25、固定在基架21底部的丝杆电机26、与丝杆电机26的丝杆啮合的螺母管27、安装在背靠板22的背面靠近垫板10的一侧的导轨28、及滑动设置在导轨中的滑块280;第一连杆24远离第二连杆25的一端与背靠板22的背面连接;第二连杆25远离第一连杆24的一端与抬膝板23的底面枢接;螺母管27远离丝杆电机26的一端与滑块280枢接。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1至图6,基架10包括主框体11、自主框体11的顶面向上延伸的若干支撑柱12、及自主框体11的前侧向前延伸的前轮座13;支撑柱12的顶部与垫板21螺纹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前面两个支撑柱12的底部朝下延伸超出主框体11的底部以供前轮座13连接;前轮座13呈u形设置;前轮座13的前侧两端供转向机构40安装。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4远离第二连杆25的一端与背靠板22的背面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2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通过一安装座(图未标)与背靠板22固定。第一连杆24与背靠板22间隔平行设置,以保证背靠板22相对垫板21的转动过程第一连杆24不会与垫板21与背靠板22之间的枢接轴干涉。导轨28与背靠板22的背面固定,导轨28的下部分超出背靠板22与垫板21的连接处朝向丝杆电机26伸出。具体地,导轨28位于两个第一连杆24之间。导轨28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块(图未标)间隔设置组成,各导块的内侧中部设有滑槽。滑块280位于导轨28的导块之间并卡入各导块中的滑槽中。

进一步的,床椅转换机构20还包括屈脚板29及连接屈脚板29与垫板21的两个第三连杆290,屈脚板29的中部与抬膝板23枢接。具体地,屈脚板29及第三连杆290将抬膝板23围设。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7至图9,当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需要从座椅的状态转换为床的状态时,使用者通过按键控制丝杆电机26,丝杆电机26驱动螺母管27靠近丝杆电机26,螺母管27拉动背靠板22相对垫板21向下翻转,同时背靠板22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杆24及第二连杆25带动抬膝板23相对垫板21向上翻转,使得抬膝板23、垫板21、背靠板22整体处于一个平面中,达到床的状态。反之,当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需要从床的状态转换为座椅的状态时,丝杆电机26驱动螺母管27远离丝杆电机26,螺母管27通过滑块280在导轨28滑动的同时拉动背靠板22相对垫板21向上翻转,同时背靠板22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杆24及第二连杆25带动抬膝板23相对垫板21向下翻转,使得抬膝板23、垫板21、背靠板22整体形成折叠设置,切换到座椅的状态。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0,转向机构40包括两个前轮41、分别连接各前轮41的轴安装板42、连接各轴安装板42与基架10的连接组件43、第一联动杆44、第二联动杆45、与第二联动杆45枢接的第三联动杆46、及与第三联动杆46固定连接的摇杆47;第一联动杆44的两端分别与轴安装板42远离各自对应的前轮41的一端枢接;第二联动杆45与其中一个轴安装板42的中部枢接。

进一步的,各连接组件43的顶部与基架10的前轮座13固定连接,各连接组件43的底部与对应的轴安装板42枢接。轴安装板42呈“7”字形设置。

进一步的,当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行走中需要转向,通过操作摇杆47,促使第三联动杆46转动,导致与之相连的第二联动杆45进行摆动,在第二联动杆45进行摆动期间,轴安装板42也随之摆动,并通过第一联动杆44带动另一边的轴安装板42摆动,最终形成了转向。

进一步的,请参看图11,行走机构30包括固定在基架10底部的驱动电机31、连接驱动电机31的差速器32及连接差速器32的两端的驱动轮39。

进一步的,差速器32包括连接驱动电机31的主动锥齿轮33、与其中一驱动轮39连接的传动齿轮组34、及与另一个驱动轮39连接的第一从动锥齿轮35;传动齿轮组34包括与主动锥齿轮33啮合的外锥齿轮340、与外锥齿轮340同轴固定的内锥齿轮341、与外锥齿轮340连接的两个第二传动锥齿轮342;各第二传动锥齿轮342分别与内锥齿轮341及第一从动锥齿轮35啮合传动设置。

进一步的,当驱动电机31带动主动锥齿轮33转动时,主动锥齿轮33带动外锥齿轮340转动,由于同轴的关系,外锥齿轮340带动内锥齿轮341转动,内锥齿轮341通过两个第二传动锥齿轮342带动第一从动锥齿轮35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驱动轮39同步转动。采用上述构架的行走机构30可以减少齿轮间的相互磨损,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差速器32能够在曲线行驶时稳定左右两个驱动轮39的转速,有利于消除转向时不同转速所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坐卧转化及行走一体化装置,通过床椅转换机构20的结构设计实现床椅的转换功能,帮助老人床椅转换进行休息又便于老人行走,转换方便、安全可靠。而行走机构30通过差速器32能够在曲线行驶时稳定左右两轮的转速,有利于消除转向时不同转速所带来的影响。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