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9706发布日期:2022-05-07 12:3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爬楼轮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


背景技术:

2.因身体缺陷或疾病无法独立出行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数量众多,当他们居住在没有电梯的楼房时,上下楼梯较为困难,因此需要使用爬楼轮椅来解决上下楼梯的问题。但是现有爬楼轮椅不具备防撞结构,在遭受冲击时爬楼轮椅容易抖动,甚至侧倾,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所述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具有较好的防撞功能等特点,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包括:爬楼底盘,包括壳体和两个行星轮,两个所述行星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座椅,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侧;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件、第二防撞件,所述第一防撞件设为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行星轮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防撞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架的后侧面上;压力传感器,设置于防撞结构上,且与爬楼底盘电连接,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时,控制爬楼底盘停止运动。
6.优选地,所述爬楼轮椅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二减震件包括连接部、弹簧和滑动杆,所述连接部上侧面与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贯穿设有安装孔,所述弹簧设置于安装孔内;所述滑动杆上端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弹簧的下端抵接,所述滑动杆的下端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7.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台阶,所述滑动杆上端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上侧面与所述第二台阶的下侧面抵接设置。
8.优选地,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一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为板簧,所述板簧包括一个第一平面部、两个弧面部和两个第二平面部,两个所述弧面部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两端上,两个所述第二平面部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弧面部远离所述第一平面部的一端上;两个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9.优选地,所述座椅还包括坐部、腿部和垫板,所述坐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侧,所述腿部的上端与所述坐部的前端连接,所述垫板设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腿部的下端前侧;所述防撞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三防撞件,各所述第三防撞件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垫板的前端。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撞件、所述第二防撞件和所述第三防撞件均包括伸缩杆、弹性件和防撞板,所述防撞板与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伸缩杆上。
11.优选地,所述垫板的下侧面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垫板前端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垫板后端和地面之间的距离。
12.优选地,所述防撞结构还包括多个支撑件,各所述支撑件依次排布且间隔环绕设置于所述行星轮的外侧面上,所述爬楼轮椅侧倾时,所述支撑件与地面抵接。
13.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杆和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行星轮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爬楼底盘还包括轮轴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轮轴的中间部位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行星轮分别与所述轮轴的两端固定连接。
1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通过爬楼底盘包括壳体,以及转动设置于壳体两侧的行星轮,座椅包括安装架,且安装架位于壳体的上侧。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件和第二防撞件,第一防撞件设为两个,并对应设置于两个行星轮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防撞件可抵御来自爬楼轮椅左右侧面的撞击。第二防撞件设置于安装架的后侧,可抵御来自爬楼轮椅后侧的撞击。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防撞结构上。防撞结构可抵御爬楼轮椅左右侧侧面及后侧面的撞击,压力传感器可检测到撞击时产生的压力,并控制所述爬楼底盘停止运行,因此撞击无法直接冲击到爬楼轮椅本身,轮椅也静止不动,使得使用者乘坐时较为平稳安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楼底盘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轮轴和驱动件的爆炸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行星轮和第一减震件的装配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减震件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减震件的爆炸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减震件的剖视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防撞件的爆炸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架和第二防撞件的装配图。
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垫板和第三防撞件的装配图。
30.1、爬楼底盘;11、壳体;12、行星轮;13、轮轴;14、驱动件;2、座椅;21、安装架;22、坐部;23、腿部;24、垫板;31、第一防撞件;311、伸缩杆;312、弹性件;313、防撞板;32、第二防撞件;33、第三防撞件;34、支撑件;341、支撑杆;342、连接杆;41、第一减震件;411、第一平面部;412、弧面部;413、第二平面部;42、第二减震件;421、连接部;422、弹簧;423、安装孔;424、滑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32.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带减震和防撞结构的爬楼轮椅,包括:爬楼底盘1、座椅2、防撞结构和减震结构。
33.其中,爬楼底盘1包括壳体11和两个行星轮12,两个所述行星轮12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1的两侧;座椅2包括安装架21,所述安装架21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侧;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件31、第二防撞件32,所述第一防撞件31设为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防撞件32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1的后侧面上;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防撞结构上,且与所述爬楼底盘1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时,控制所述爬楼底盘1停止运动。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件31和第二防撞件32,所述第一防撞件31设为两个,并对应设置于两个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防撞件31可抵御来自爬楼轮椅左右侧面的撞击。所述第二防撞件32设置于安装架21的后侧,可抵御来自爬楼轮椅后侧的撞击。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后控制所述爬楼底盘1停止运行。所述防撞结构可抵御所述爬楼轮椅左右侧侧面及后侧面的撞击,因此撞击无法直接冲击到所述爬楼轮椅本身,使得使用者乘坐时较为平稳。
34.请参阅图2-3,所述爬楼底盘1包括壳体11、两个行星轮12、轮轴13、驱动件14和两个前轮。所述壳体11可包括配合设置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及下壳内均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安装所述驱动件14和所述轮轴13的中间部位。且所述驱动件14的输出端与所述轮轴13的中间部位固定连接,即所述驱动件14可带动所述轮轴13转动。为了所述轮轴13的转动更加舒畅,所述轮轴13上可间隔设置多个轴承。
35.更为优选地,所述轮轴13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壳体11外侧,两个所述行星轮12分别与所述轮轴13的两端固定连接,即所述行星轮12跟随所述轮轴13转动。
36.更为优选地,两个前轮均是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可全角度转动,方便所述爬楼轮椅向各个方向的运动。
37.更为优选地,每个所述行星轮12均包括多个车轮,优选为三个,三个所述车轮呈圆周排布,相邻所述车轮之间间隔120
°
,且相邻所述车轮之间的间距与台阶的高度相适配。为方便描述,先将三个车轮命名为第一车轮、第二车轮和第三车轮。
38.其中,所述爬楼轮椅在水平运行时,所述行星轮12不以所述轮轴13为轴进行转动。其中一个所述车轮作为驱动轮与地面接触并带动所述爬楼轮椅运动。
39.其中,当所述爬楼轮椅需上下楼梯时,因为需要依靠所述行星轮12实现上下楼梯,因此所述爬楼轮椅需转动180
°
,即所述爬楼轮椅的后侧面对楼梯。上楼梯时,所述第一车轮与楼梯的竖直侧面抵接,随即所述行星轮12以所述第一车轮为轴心进行转动,使得所述第二车轮向上翻转,并与上一个台阶的水平面抵接,接着所述行星轮12以所述第二车轮为轴心进行翻转,使得所述第三车轮向上翻转并与更上一层的台阶的水平面抵接,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所述爬楼轮椅上楼梯。同理,所述爬楼轮椅下楼梯时,只需所述行星轮12以其中一个所述车轮为轴心向下进行翻转即可。
40.请参阅图4,所述座椅2包括安装架21、坐部22、腿部23、垫板24、背部和扶手。所述
安装架21位于所述壳体11的上侧,所述坐部22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1的上侧,用于使用者乘坐。所述腿部23位于所述安装架21的前侧,且所述腿部23的上端与所述坐部2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腿部23用于依靠使用者的大腿及小腿。所述垫板24设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腿部23的下端前侧面上。所述垫板24的上侧面与水平方向齐平,用于搁放使用者的脚部。所述背部位于所述坐部22的后侧,且所述背部的下端与所述坐部22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背部用于依靠使用者的后背。所述扶手设为两个,并对称设置于所述坐部22的左右侧面上,用于搁放使用者的手臂。
41.请参阅图5-9,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第一减震件41和第二减震件42。所述第一减震件41设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侧,所述安装架21下侧。所述第一减震件41优选为板簧。所述第一减震件41包括第一平面部411、两个弧面部412和两个第二平面部413。所述第一平面部411呈长条状,两个所述弧面部41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平面部411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优选为一体成型。两个所述第二平面部413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弧面部4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优选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平面部411可以和所述第二平面部413平行设置。
42.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平面部411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平面部413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安装架2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当所述爬楼轮椅上下楼梯或遭遇障碍物时,所述行星轮12会向上侧移动,所述第一减震件41会遭受自下而上的外力,此时,由于第一平面部411与所述壳体11固定不动,第二平面部413和所述安装架21固定不动,因此所述弧面部412会发生形变,以此抵消外力。
43.更为优选地,由于发生形变的只有所述弧面部412,因此将所述弧面部412的形状设置成弧形,弧形更有利于形变和复原。所述弧面部412需要具有较好的刚性和弹性的材料制成。
4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件42包括连接部421、弹簧422和滑动杆424。所述连接部421上侧面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安装架2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421贯穿设有安装孔423,所述安装孔423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弹簧422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安装孔423内。所述滑动杆424上端插设于所述安装孔423内,且与所述弹簧422的下端抵接设置。所述滑动杆424滑动时可挤压所述弹簧422。所述滑动杆424的下端可与所述壳体11可拆卸连接。
45.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423的下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呈环状。所述第一台阶中心为贯穿的通孔。所述滑动杆424的上端设有第二台阶,且所述滑动杆424的上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滑动杆424下端的直径。所述滑动杆424可从上往下的安装于所述安装孔423内,且使得所述第一台阶的上侧面与所述第二台阶的下侧面抵接设置。所述爬楼轮椅位于水平状态时,由于所述第一减震件41的存在,所述第一台阶的上侧面和所述第二台阶的下侧面可抵接设置,也可不抵接设置,不抵接时,所述滑动杆424略微挤压所述弹簧422。
46.当所述爬楼轮椅上下楼梯或遭遇障碍物时,所述行星轮12会向上侧移动,同时带动所述壳体11及所述滑动杆424上移,也就是说,所述滑动杆424可向上挤压所述弹簧422,变形的所述弹簧422可抵消外力,使得所述爬楼轮椅运行的更加平稳。同时,所述弧面部412也发生变形,抵消部分的外力,协助所述弹簧422一起实现较好的减震效果。当所述爬楼轮
椅完成上下楼梯或越过障碍物后,被压缩的所述弹簧422可通过自身的弹性实现复位,所述弧面部412也可通过自身的弹性实现复位,两者相辅相成,在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的同时也可以相互辅助实现复位,使得所述减震结构更加耐用。
47.当然,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422也可以替换成别的具有弹性,且能自动复原的零件,例如,橡胶等。
48.请参阅图1和图10-13,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件31、第二防撞件32、第三防撞件33和支撑件34。
49.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撞件31设为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由于两个所述行星轮12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架21的左右侧面上,而所述第一防撞件31又位于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因此所述第一防撞件31位于整个所述爬楼轮椅左右侧面的最外侧。当爬楼轮椅左右侧面遭受外部的撞击时,首先会撞击到所述第一防撞件31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防撞件31可起到防撞的作用。当然,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撞件31也可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1的左右侧面上。
50.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撞件31包括伸缩杆311、弹性件312和防撞板313。所述伸缩杆31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另一端与所述防撞板31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312优选为弹簧,并套设于所述伸缩杆311上。所述弹性件312一端与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撞板313的内侧面抵接。当所述爬楼轮椅左右侧面遭受撞击时,撞击力作用于所述防撞板313上,所述防撞板313向内侧移动,同时挤压所述伸缩杆311和所述弹性件312,所述弹性件312被压缩的同时即可抵消撞击力,减轻甚至抵消撞击力对爬楼轮椅的影响。
51.更为优选地,所述支撑件34设为多个,每个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上均呈圆周设置多个所述支撑件34,优选为三个,相邻所述支撑件34呈120
°
夹角设置。
52.更为优选地,所述支撑件34呈u形。且所述支撑件34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支撑件34包括一个支撑杆34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杆342,所述连接杆342的一端与所述行星轮1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4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杆342的另一端连接。当所述爬楼轮椅位于水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杆341靠近地面,但与地面间隔设置。当所述爬楼轮椅左侧遭受较大的撞击时,若所述第一防撞件31不能完全抵消撞击力,导致爬楼轮椅向右侧倾倒,此时,所述支撑杆341与地面抵接,撞击力可通过所述支撑件34传递至地下。且右侧的所述支撑杆341、所述行星轮12和前轮形成三角状,可以保证所述爬楼轮椅稳定,不会彻底倾倒。且所述支撑杆341呈长条状,其长度方向与前后侧方向一致,因此所述支撑杆341与地面抵接时的接触面更长,也就是说,即使所述爬楼轮椅遭受左前方或左后方等不同方向的撞击力时,所述支撑杆341仍可以与地面保证足够多的接触面积,抵消撞击力的同时还可以与所述行星轮12、所述前轮形成三角状的稳定形状。
53.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二防撞件32设为多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1的后侧面上,所述第二防撞件32用于抵御来自所述爬楼轮椅后侧撞击力。所述第三防撞件33设为两个,并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垫板24的前侧。所述第三防撞件33用于抵御来自所述爬楼轮椅前侧的撞击力。
5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述爬楼轮椅的体积较大,因此所述爬楼轮椅可能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力,为了实现更好的防撞作用,因此,所述爬楼轮椅容易遭受撞击的部位均
可设置所述防撞结构。
55.更为优选地,所述垫板24的下侧面与水平方向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垫板24前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垫板24后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爬楼轮椅遭受来自后侧的撞击时,所述第二防撞件32不能完全抵消撞击力,所述爬楼轮椅会向前侧发生侧倾,同时所述垫板24也会发生侧倾,侧倾后的所述垫板24的下侧面与水平方向齐平,因此所述垫板24的全部下侧面可与地面抵接,撞击力可通过所述垫板24传递至地下,且所述垫板24与地面较大的抵接面也可最大限度的保证所述爬楼轮椅的稳定,使得所述爬楼轮椅不会彻底倾倒。
56.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