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通便器

文档序号:29866943发布日期:2022-04-30 15:1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灌肠通便器

1.本发明涉及一种灌肠通便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临床上用于患者灌肠的工具主要由空心圆柱形“肛管”辅助完成。产品一般从上到下由“储液袋”(用于盛放灌肠药物)、“输液皮条”、“开关控制阀”、“连接口”(将输液皮条与肛管相连)、“肛管”等部件组成。
3.但该工具存在以下缺点:
4.①
对于灌肠后的患者,由于药物作用效果的有限性及灌肠范围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便秘,大便干燥硬结的小粪球在肛门处阻塞,往往灌肠后仍遗留有羊粪状硬结粪便,难以排除,如不能及时排出,将最终影响灌肠效果。

对于居家老人,尤其是长期便秘者,目前灌肠技术尚未家庭普及且操作相对繁琐,多为药物辅助通便治疗,然而老年人多半有肠道蠕动功能减退障碍(功能性便秘),即使通过药物软化大便,由于动力不行,仍难以顺利排出,甚者直接用“手”抠出,专业医生通过正规肛诊操作尚且可行,自行操作不仅不卫生,操作不当亦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

对于因肠道息肉、肿瘤、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病变等器质性病变造成的肠腔、肛门狭窄引起较多粪便堆积,长时间变硬干结,或直接由较大干结粪块等阻塞造成的急性肠梗阻时,往往手术难以及时可及,但又不能不处理(长时间梗阻会造成肠坏死,严重时或不及时解决会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可用方法包括灌肠及加大药物剂量等方法解决,但肛管本身只提供输送药物的功能,自身并不具有通便功能,且较多药物的使用,也同时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便于患者灌肠以及通便。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灌肠通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软管,空心软管尾端与粪便收集室接通,空心软管内设有螺旋器,螺旋器一端与驱动马达的转动端连接,驱动马达固定在粪便收集室的外侧,驱动马达通过控制其启动的开关按钮与电源连接;空心软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与空心软管内部相通的侧孔,空心软管的管壁内设有多个药物输送管道,多个药物输送管道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药物出口小孔接通,多个药物输送管道的另一端均与一个药物接口接通,药物出口小孔分布于空心软管头部的管壁表面,药物接口设于空心软管后部的外侧。
7.优选地,所述的空心软管内的中间位置还设有防止粪便粪液反流的抗反流软膜,药物出口小孔和侧孔均设于抗反流软膜远离粪便收集室的一侧。
8.优选地,所述的开关按钮设于粪便收集室上。
9.优选地,所述的空心软管与粪便收集室形成手枪型结构,开关按钮设于粪便收集室上位于食指握持部。
10.优选地,所述的驱动马达位于空心软管的尾部。
11.优选地,所述的驱动马达和粪便收集室的尾部设有充电口和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槽,充电口和电池槽内的电池连接,充电口设于驱动马达的尾端,电池槽连接于粪便收集室尾端的外侧;电源为电池槽内的电池。
12.优选地,所述的开关按钮设有多个调节螺旋器旋转速度的档位;多个档位为随着开关按钮按压深度不同实现不同档位。
13.优选地,所述的粪便收集室的底部设有放出粪便的粪便收集室密封盖。
14.优选地,所述的空心软管头端相对的两侧均设有识别来自肠腔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室,导线设于空心软管的管壁内。
15.优选地,所述的控制室设于驱动马达的尾端。
16.本发明用于临床排便困难者的辅助通便治疗。具体可用于:(1)灌肠及灌肠后的进一步辅助通便;(2)长期便秘患者的居家灌肠通便;(3)辅助通便治疗和低位肠梗阻患者的应急灌肠通便等。
17.本发明的灌肠通便器不仅能对需要灌肠者进行灌肠,还能对灌肠后遗留的干燥硬结小粪球通过螺旋器进行消磨排出,大大提高灌肠效果。
18.本发明的灌肠通便器简化临床现有灌肠方法,操作相对简便,使用门槛相对较低。此外,对于使用药物辅助通便治疗后因肠道蠕动功能减退障碍致使粪便不能及时顺利排出者,本发明基于人体肠道蠕动规律,利用螺旋器模拟肠道蠕动方式辅助排便,提供内源性动力弥补肠道自身蠕动功能的不足。
19.在因肠管器质性病变阻塞粪便下行导致急性肠梗阻时,本发明可应急建立一个模拟肠道通道便于粪便从此通道排出,即额外建立一个临时应急通道,以空心软管模拟肠道,以螺旋器的往复运动提供内源性动力模拟肠道蠕动功能,从而使得粪便及时从此通道排出,缓解患者肠梗阻症状,为手术彻底解决肠梗阻准备时间。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种灌肠通便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空心软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带有智能控制的灌肠通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4.实施例1
2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灌肠通便器,基于模拟人体肠道蠕动规律,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侧孔1、药物出口小孔2、空心软管3、抗反流软膜4、螺旋器5、开口6、药物接口7、驱动马达8、充电口9、电池槽10、粪便收集室11、粪便收集室密封盖12、开关按钮13等部件组成。空心软管3具有一定的硬度,能插入患者肠腔。空心软管3尾端与粪便收集室11接通,空心软管3内设有螺旋器5,螺旋器5一端与驱动马达8的转动端连接,驱动马达8固定在粪便收集室11的外侧,驱动马达8位于空心软管3的尾部。驱动马达8通过控制其启动的开关按钮13与电源连接。空心软管3与粪便收集室11形成手枪型结构,开关按钮13设于粪便收集室11上位于食指握持部。驱动马达8和粪便收集室11的尾部设有充电口9和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槽10,充
电口9和电池槽10内的电池连接,充电口9设于驱动马达8的尾端,电池槽10连接于粪便收集室11尾端的外侧;电源为电池槽10内的电池。空心软管3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与空心软管3内部相通的侧孔1,如图2所示,空心软管3的管壁内设有多个药物输送管道,多个药物输送管道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药物出口小孔2接通,多个药物输送管道的另一端均与一个药物接口7接通,药物出口小孔2分布于空心软管3头部的管壁表面,药物接口7设于空心软管3后部的外侧且位于驱动马达8之前。
26.空心软管3内的中间位置还设有抗反流软膜4,防止粪便粪液反流,即粪便粪液仅能从空心软管3头端经过抗反流软膜4后向尾端流动,从空心软管3尾端无法经过抗反流软膜4流向头端。药物出口小孔2和侧孔1均设于抗反流软膜4远离粪便收集室11的一侧,即分布在带有侧孔1的空心软管3周围。
27.此外,开关按钮13随着不同的按压深度,亦可实现不同的档位从而实现螺旋器5的不同旋转速度。药物接口7为药物入端,药物出端为药物出口小孔2。粪便收集室11的底部设有放出粪便的粪便收集室密封盖12。带有侧孔1(抗反流软膜4远离粪便收集室11)与不带有侧孔1(抗反流软膜4靠近粪便收集室11)的空心软管3只有有无挖侧孔1的区别,其他无异,均自然连接。
28.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
29.灌肠:首先使患者左侧卧位,将药物通过本发明的药物接口7注入,后通过药物出口小孔2将药物注入肠腔内,至此完成灌肠操作。
30.通便:待药物作用后,患者自行排便和使用本发明的通便器辅助排便,将通便器的头端插入患者肠腔后,操作者按下开关按钮13,即启动开关,启动驱动马达8,驱动马达8带动位于空心软管3内的螺旋器5旋转,将通过侧孔1进入空心软管3内的粪块消磨向后运输至开口6,粪块经开口6进入粪便收集室11,当粪便达到粪便收集室11相应容量时,可打开粪便收集室密封盖12,将粪便放出并进行清洗。本发明的尾部亦提供有充电口9和电池槽10,供充电蓄能以利循环使用。
31.实施例2
32.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心软管3头端相对的两侧均设有识别来自肠腔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14通过导线15连接控制室16,导线15设于空心软管3的管壁内。控制室16设于驱动马达8的尾端。充电口9设于控制室16的尾端。当两侧压力传感器14测得的压力差值超过控制室16内预设的压力差值的正常临界值时,通过控制室16启动驱动马达8。
33.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
34.灌肠:首先使患者左侧卧位,将药物通过本发明的药物接口7注入,后通过药物出口小孔2将药物注入肠腔内,至此完成灌肠操作。
35.通便:待药物作用后,患者自行排便和使用本发明的通便器辅助排便,将通便器的头端插入患者肠腔后,操作者按下开关按钮13,即启动开关,空心软管3头端两侧的压力传感器14开始识别来自肠腔的压力,根据各自识别的压力值将信号通过置于空心软管3管壁内的导线15传输至控制室16,控制室16计算两侧压力传感器14差值(正常情况下一般肠腔处于自然贴合状态,两侧压力传感器14感受到的来自两侧肠腔的压力应大致相等或略小差值(正常),当压力差值超过正常临界值时(异常),控制室16则可根据原先设定的参数判断
患者肠腔可能存在压力不平衡,说明灌肠效果不佳,仍存有粪块可能),判断是否启动驱动马达8。如果判断启动驱动马达8,驱动马达8带动位于空心软管3内的螺旋器5旋转,将通过侧孔1进入空心软管3内的粪块消磨向后运输至开口6,粪块经开口6进入粪便收集室11,当粪便达到粪便收集室11相应容量时,可打开粪便收集室密封盖12,将粪便放出并进行清洗。本发明的尾部亦提供有充电口9和电池槽10,供充电蓄能以利循环使用。
36.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