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

文档序号:37460036发布日期:2024-03-28 18:43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

本发明属于复方中药制剂,具体是涉及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


背景技术: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血液学表现,可单独发生或引起其他器官损伤;sle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le-itp)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的危险因素,患病率约为7%-30%;itp具有异质性,可以是慢性的、无症状的、急性的或重度的;临床表现为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严重的内脏出血;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约占3%-20%,往往与sle病程较长有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是sle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死亡率高。

2、目前sle-itp的治疗主要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然而仍然有1/3的患者对这些治疗无效,且患者经常反复接受大剂量gc和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感染及其他风险;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人们对有效治疗sle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药物存在极大的需求;但目前还没有针对sle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剂,往往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剂,但sle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发病病机尚有区别,因此治疗方剂尚有区别,所以亟需有效治疗sle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目前西医治疗药物及手段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其有效成分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得:

4、

5、

6、该方中,各中药的药效如下:

7、黄芪,又名北芪、黄耆。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等成分,其中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8、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精中的多糖类物质被发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精甙等,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从而对抗衰老和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抗炎、调节血糖、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9、党参,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中含有多糖类、皂苷等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一些化合物,如皂苷和多酚类物质,表现出抗氧化活性,对于预防氧化性损伤相关的疾病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抗炎、抗疲劳、保护心血管等作用。

10、西洋参,甘微苦,凉。具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西洋参中含有人参皂苷、多糖等成分,这些成分被认为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而人参皂苷和人参三醇等物质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还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另外西洋参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精力、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疲劳等方面。其成分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11、红景天,又名蔷薇红景天,扫罗玛布尔。味甘、苦、性平、归肺、心经。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之功。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倦怠气喘。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红景天能够增加机体对各种应激因素的适应性,提高身体的耐受力,并减轻疲劳感,具有抗疲劳和抗应激作用。红景天中的苯乙醇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在抗衰老和防治氧化性损伤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作用。另外还具有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对改善情绪状态、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作用,对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2、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山药块茎含薯蓣皂甙元、多巴胺、盐酸山药碱、氨基酸、多糖、多种甾醇成分,其中多糖类物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多酚类化合物,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的氧化损伤。另外山药还具有抗炎、调节血糖、改善消化系统的作用。

13、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主治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女贞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苦苷、三萜皂苷等,被认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另外还具有抗炎、降糖、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改善肝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升高血三系的作用。

14、墨旱莲,甘、酸,寒。归肾、肝经。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全草含皂甙、烟碱、鞣质、维生素a、鳢肠素等多种噻吩化合物,具有止血、改善循环、镇静、镇痛等作用。

15、鳖甲,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疟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鳖甲含动物胶、角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成分。具有抗疲劳作用、增强免疫、抗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16、拳参,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血热吐衄,痔疮出血,蛇虫咬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拳参含有鞣质、淀粉、糖类及果胶、树胶、粘液质、树脂等成分。拳参渗滤液与明胶制成的制剂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皂苷等成分被认为对血液有调节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血和抗栓形成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17、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生地黄中如糖苷、生地黄苷等,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多糖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另外生地黄还具有止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18、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现代研究证明,牡丹皮主要含丹皮酚(即芍药醇)、牡丹皮原甙、苯甲酸、植物甾醇、鞣质等化学成分。具有保肝护肾、抗炎、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多种药理作用。

19、肿节风,味苦、辛,性平。归心、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用于血热紫斑、紫癜,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肿节风含挥发油、酯类、酚类、鞣质、黄酮、氰甙、香豆素、内酯。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促进骨折愈合、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20、地榆,味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榆主要成分槲皮素、地榆皂苷、山柰酚等具有升高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还具有抗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调节免疫、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21、苎麻根,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血淋;便血;崩漏;紫癜;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小便淋沥;痈疮肿毒;虫蛇咬伤。根含有酚类、三萜(或甾醇)、绿原酸、黄酮类、香豆精甙类、有机酸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多糖类等成分。其中酚类、三萜(或甾醇)具有止血的作用。另外苎麻根还具有升高血小板、白细胞,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22、紫珠,归肝、肺、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咯血,呕血,衄血,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珠包含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类中性树脂、糖类、羟基化合物及镁、钙、铁盐等成分。具有抗炎、止血、抗菌、调节免疫和保肝等作用。

23、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的功效。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现代研究发现仙鹤草全草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为焦性儿茶酚鞣质、没食子鞣质等)、甾醇、有机酸、皂甙、酚性成分等。其中仙鹤草素有促进凝血作用,另外还具有抗炎、强心、抗菌、抗病毒、杀虫的功效。

24、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丹参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还含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他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微循环、抗菌、降脂的作用。

25、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熟地黄含较少量的环烯醚匝类、单萜、氨基酸等成分。具有刺激骨髓造血、促进红细胞生成和改善贫血的作用。而糖苷类化合物,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除此之外,还具有调节免疫、保肝、抗抑郁的作用。

26、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当归含挥发油,蔗糖、维生素、脂肪酸等成分。当归多糖促进造血(升高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的功效;当归多糖、阿魏酸增强免疫。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炎、抗菌、抗氧化的作用。

27、炙甘草,又名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炙草、灵草、灵通、甜草、甜根子、西草、东草甘、国老、粉甘草、粉草、蜜草、主人、汾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现代研究结果显示,炙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甜素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另外还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保肝、解痉、抗心律失常、镇咳祛痰、解毒、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抗肿瘤、抗突变等多种药理作用。

28、中医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病机是以脾肾气阴两虚为本,络热血瘀毒蕴为标。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女子体阴而用阳,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血脉不通,瘀滞脏腑、关节而成痹证。并将其归属于“红蝴蝶疮”、“蝴蝶斑”、“阴阳毒”范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精气皆由脾所资,生成人体营卫之气,助人体抵御外邪。脾气亏虚,脾运化功能减弱,则正气亏虚,脾气无法统摄血液,血不归经,易致皮肤瘀斑出血。人体正气既虚,邪气夹杂热毒搏结于血分,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皮肤等部位而成瘀血。而正如《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所述:“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或可阻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利,形体官窍因脉络瘀阻,可见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瘀点瘀斑,舌有瘀点、瘀斑,脉涩不畅等。肾主藏精,肾精不足,脏腑无精血漂养,易致气血阴阳失调。本病虚、瘀、毒三者并存,互为因果。肾虚阴亏,血虚络滞,则邪毒易于蕴结;邪热燔灼真阴,耗伤阴血,则肾虚阴亏更甚;邪毒火热搏结于血分,血脉瘀滞则为瘀血,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29、该病涉及脾、肾脏,则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兼有健脾化湿、清热凉血祛瘀之法;二者兼顾可阻断其恶性循环。所以本病以虚为主,兼夹瘀血的疾病特点,治疗上需标本兼顾,兼补虚逐邪举措,治疗效果更显。中医治疗有“治病求本,虚补实泻”的大纲,本发明拟方“益气养阴,清热凉血祛瘀方”以此为据,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祛瘀”为治疗总则,疗效颇佳。

30、此复方中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本草再新》记载:“夫黄耆乃补气、补血之圣品……盖气无形,血亦有形。”黄精甘平,补气养阴,健脾益肾,重于养阴。两药合用,气阴并补,脾肾兼顾,共为君药。臣药中党参、山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健脾养血生津之效,助黄芪、黄精补益脾肾气阴之功;女贞子,甘苦而凉,善能滋补肝肾之阴;墨旱莲甘酸而寒,补养肝肾之阴,又凉血止血。二药性皆平和,补养肝肾之精,而不滋腻,伍用有平补肝肾之效,使精血得充,辅以鳖甲咸寒滋阴潜阳,增强滋阴之效。西洋参性凉,养阴生津兼清虚火,生地气寒,气薄味浓,沉也,阴中阳也。《药鉴》曰:“生地……能凉血泻热,清脾土湿热,除五心烦热。”二者合用防止君药补益太过而生燥伤阴,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义。邪气久羁,正气亏虚,瘀热内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瘀血留滞,伍用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热迫血行,斑疹隐隐,地榆、紫珠、仙鹤草苦涩,收敛止血;苎麻根、丹皮、肿节风、拳参清热凉血止血,而丹皮、肿节风兼具活血化瘀之效,使凉血止血不留瘀;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形体官窍因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瘀斑瘀点,佐以丹参平而走血,主去瘀而生新;熟地黄滋阴补血、对肾阴不足滋补尤甚,臣药中山药健脾养胃、补肾补脾,两药协同共奏滋补脾肾之效。辅以当归补血活血,使其补益而不留瘀。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而为使药。全方益气养阴,清热凉血祛瘀,补益而不留瘀、祛邪而不伤正。

31、以上诸药共用,有益气养阴,清热凉血祛瘀,补益而不留瘀、祛邪而不伤正;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其有效成分优选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得:

33、

34、

3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其有效成分进一步优选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得:

36、

37、本发明所提出的这种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益气养阴祛瘀复方中药,可依照常规中药复方制备方法,制成药煎剂、凝胶剂、凝胶膏剂、软膏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滴丸剂、口服液、丸剂、糖浆剂、分散片或泡腾片。制成中药药煎剂服用效果最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