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521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属于医用呼吸装置中专用阀门的复合功能调节装置。
呼吸机是当前急症抢救不可缺少的医疗仪器。目前国内生产使用的呼吸机,如上海产定容呼吸器系列、绍兴产同步呼吸器系列、鞍山产同步呼吸器系列,采用不同型式的单向活瓣和呼气末正压通气调压阀,只具有强制通气、同步呼吸或呼气末正压通气的功能,呼气集气室的阻力大,呼气形成的水不便排出。致使呼吸机的临床使用效果不理想,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不高,应用范围不广,不易掌握,开机周期长,呼吸机使用率低。加之国产呼吸机没有不中断通气积水器,管道内积水易入气道,有发生溺肺的危险。而国外的类似装置也容易引起气体返流。国外近代产品虽有较好的性能,也因单气管路式通气装置设在呼吸机内部,无法加雾化及氧浓度调整,病人气道与仪器距离较远,以致自主吸气功耗大,也给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临床抢救时使用的呼吸机提供一种复合功能的间歇指令通气装置,使之除具有强制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功能外,还具有间歇指令通气、呼气延阻通气、间歇指令通气通道空气过滤及自主吸氧可调、间歇指令通气雾化吸入的功能,因此,本发明是有区别于现有技术的。
本发明拟采用透明及不透明有机玻璃粘接,透明及不透明无毒塑料铸塑而成。瓣膜采用无毒耐腐蚀的硅橡胶薄膜制成。
本发明是按如下构思设计的在病人与呼吸机之间安装一套由不中断通气积水器、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和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组成,并用导管连接的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
不中断通气积水器为可清除呼吸机输出湿化气形成的水,而有效通气不被中断的装置;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在原有双功能单向活瓣的基础上,改变了呼气集气室周圈小孔的直径和孔口形状,增设带有导流板的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并连通带有自主吸气给氧管的自主吸气集气室,设有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和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呼气孔增设瓣膜,设有气道压力管接口和自主吸气给氧管接口,以及金属吊架;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除仍有安装呼气末正压通气调压阀的接口外,增加了呼气功能转换阀,另外增设了氧气可调的雾化发生装置,以及有总氧管接口、供呼吸机氧管口、供自主吸入氧管口的储氧室。
其连接及安装方法是呼出气衔接口与呼气孔连通;雾化吸入连接口与自主雾吸入接口连通;连接呼吸机的湿化气管与进气管连通;出气管与输入气道连通;输出气道与病人气道连通;雾化接口及积水器可插入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供自主吸入氧管口与自主吸气给氧管连通;呼吸机上的气道压力表与气道压力管接口连通;高压氧/泵气接口与高压氧/泵气接通;总氧管接口与氧气瓶接通;供呼吸机氧管口与呼吸机连通;呼气末正压通气阀接口安装呼气末正压通气调压阀;金属吊架可将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悬挂于距病人气道较近的支架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特点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不中断通气积水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活瓣支架正视图。
图4是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右视图。
图5是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呼气集气室、呼气孔正视图。
图7是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纵剖面后视图。
图9是图8的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的结构图。
图10是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的正视图。
图11是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呼气功能转换阀、旋柄、橡皮垫、限制转换器侧视图。
图13是限制转换器的正视图。
参照
图1、图2、图3,不中断通气积水器的进气管(1)和出气管(2)为1.2-2厘米相同直径的短管,二者分别与其间的气体通道(3)连通,其中心轴线夹角为150-160度,利于湿化气水下流,并避免积水器倾复。气体通道(3)的出气管(2)侧设置园孔略小于管径,下三分之一有横隔的活瓣支架(4),其外侧附有单向活瓣(5),使之只能向出气管(2)开启,以防气体返流。气体通道(3)向下通过连接件(10)的中间孔(11)与内有支托(8)的积水瓶(6)连通,中间孔(11)有四叶垂直的支臂(7)穿过,臂顶有自动关闭阀门(9)。通常积水沿中间孔(11)及支臂(7)流入积水瓶(6)内,清除积水时拆下积水瓶(6),因支臂(7)失去支托(8)支撑,自然下垂,自动关闭阀门(9)关闭中间孔(11),使有效通气不被中断。支臂(7)上的限动格(12)可避免其脱入气体通道(3)。
参照
图1、图4-图9,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输入气道(13)、双功能单向活瓣室(14)、呼气集气室(15)、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收拢部(22)、输出气道(23)沿同一横轴线依次连通。呼气集气室(15)内周圈排列的16个小园孔(16)直径相同,均为3.8-4.2毫米,孔缘呈凹弧形,以减轻呼气阻力,六点位置上的小园孔(16)内壁与该室内壁居平,利于室内积水经此孔向下汇入呼气室泄水咀(17)排出。呼气集气室(15)与旁侧的呼气孔(18)相通,孔口有呼气孔瓣膜(19)和孔口直径略小于呼气孔(18)的呼气孔支架(20),使该瓣膜只能随呼出气向外单向开启。该室侧壁设有与之不相通的气道压力管接口(27)和自主吸气给氧管接口(43)。呼气孔(18)直径1.2-2厘米。
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内的气体导流板(24)与该室两侧壁连接,其横向中心点位于该装置中心轴线上,将正压送气导流,避免气体在该室形成湍流。
收拢部(22)自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向输出气道(23)逐渐收拢缩小,减少气体驻留。
输出气道(23)内二点位置有测压口(24),经该装置外侧壁的衔接部(25)及气道压力导管(26)进入呼气集气室(15)侧壁,与气道压力管接口(27)相通,输入气道(13)和输出气道(23)直径相同,均为1.2-2厘米。
该装置一侧的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28)上复盖防止物体进入的自主吸入气过滤筛(29),筛下衬有14-16目的无毒塑料筛网(30),室内填充无毒的泡沫塑料块(31)。室底为固定的有孔支板(32),向下连通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支撑与挡板(35)连接的不锈钢弹簧(34),通常挡板(35)封堵底部,自主吸入的空气经该部内侧 与自主吸气集气室(36)相通。
雾化接口及积水器(37)一侧有自主雾吸入接口(38),上部有窗式开口(39)。将其上部插入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时,向内顶起挡板(35),封堵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28),使含氧雾化气经窗式开口(39)进入自主吸气集气室(36),其下部用来收集雾化气形成的水,积水较多时,将其拆下,清除积水。自主雾吸入接口(38)直径1.2-2厘米。
自主吸气集气室(36)位于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底下并经附在自主吸气活瓣架(40)上的自主吸气活瓣(41)与之相通,该室一侧与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相通,室顶有卡棱(42),使之固定在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底部,室中央有与卡棱(42)居同一水平面的自主吸气给氧管(43)口,通常同时被自主吸气活瓣(41)封堵,正因如此,该瓣膜只能单向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开启,又因气体导流板(24)位其上方,可限制其过度开启。该室内的自主吸气给氧管(43)经导管(44)进入呼气集气室(15)之侧壁,与自主吸气给氧管接口(45)连通。
自主吸气活瓣架(40)在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内稍高于其底,使近收拢部(22)处形成积水池(46),并向下连通泄水咀(47),可使室内积水排出。泄水咀(47)与呼气室泄水咀(17)通常都有咀盖(48)封堵。
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顶部设有不锈钢的金属吊架(49),便于悬挂在距病人气道较近的支架上。
参照
图1、
图10-
图13,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的功能转换调节台(88),其内的倒“T”形三通气道(82)分别与相同直径的呼出气衔接口(51)、呼气末正压通气阀接口(53),及阀孔(84)相通,并经同一直径的呼出气管(57)与呼出气口(52)相通。阀孔(84)于水平位置垂直贯穿功能转换调节台(88)和三通气道(82),孔内恰可容纳园锥台形的呼气功能转换阀(54),该阀大端连接旋柄(55),中部有与其纵轴线垂直、与旋柄(55)平行的阀内孔道(60),小端可安装橡胶垫(85)和限制转换器(56),阀内孔道(60)直径与三通气道(82)直径相同,均为1.2-2厘米,其水平位置时二者为同一中心轴线。
限制转换器(56)上穿过圆心的水平线两端分设齿状定位挡(86)和渐开线定位挡(87),后者在一点位置与按键弹簧(93)控制的呼气末正压通气锁止器(58)形成定位限制关系;前者在五点、十点位置上与固定在功能转换调节台(88)上的两个支点(59)形成定位限制关系。该转换器从0-285度为等半径圆弧,渐开线由此开始,工作角为75度,升高量3-5毫米。
阀内孔道(60)垂直则完全阻断气体通向呼出气管(57),而只能通向呼气末正压通气阀接口(53);若关闭该接口上的呼气末正压通气调压阀(91),开启呼气末正压通气锁止器(58),旋转呼气功能转换阀(54),使阀内孔道(60)不同程度接近水平,则形成不同程度的通气延阻;若完全处于水平位置,则形成正压通气。
该装置顶部设有可与氧气瓶(90)接通的总氧管接口(61),经总氧管导管(62)连通储氧室(77),该室设有供呼吸机氧管口(63)和供自主吸入 氧管口(64)。
该装置安装有可与高压氧气瓶(94)连接的高压氧/泵气接口(65),并经导管(66)与雾化发生器(67)连通,而且受雾量调谐钮(68)控制,以调节雾量。雾化发生器(67)内的高压氧射流至雾喷头(78),吸水管(79)内呈负压,将雾化杯(80)内液体空吸至雾喷头(78)形成雾气。雾化发生器(67)和雾喷头(78)上设回收罩(81),使较大水珠落入雾化杯(80)。该杯可拆下或安装在雾化发生室(74)下。
由电压1.5-3伏、每分钟1500-3000转的微型电机(69)直接带动的送风机(70)一并固定在送风机支架(71)上,电源插头(72)接通呼吸机(89)电源,送风机(70)将空气从送风机进气孔(73)抽入,经进风口(92)进入雾化发生室(74),该室经利于雾化气形成的水下流斜管(83)与雾化吸入衔接口(75)连通,呼出气衔接口(51)、呼出气口(52)、雾化吸入衔接口(75)的直径均为1.2-2厘米。
该装置外壳(50)设有三个固定孔(76),可将其安装在呼吸机(89)上。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完全适用于上海产定容呼吸器系列,绍兴产同步呼吸器系列,鞍山产同步呼吸器系列,以及日本产阿克玛呼吸机和国外任何一种单气管路式通气的呼吸机。成人和小儿病员均可使用,病种选择面广泛,可用于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尤其适用于呼吸窘迫综合症、肺水肿及慢性阻塞性呼吸疾病的治疗。
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使用时正压通气即强制通气进气呼吸机(89)正压送气进入输入气道(13)、双功能单向活瓣室(14)、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经气体导流板(24)收拢部(22)、输出气道(23)进入病人气道。
呼气病人呼出气入输出气道(23)、收拢部(22)、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经气体导流板(24)入呼气集气室(15),经呼气孔(18)进入用导管连通的呼出气衔接口(51),并从呼出气口(52)排出。
自主吸气/呼气自主吸气病人自主吸气时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呈负压,外界空气经自主吸入气过滤筛(29)、筛网(30)进入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28);与此同时,负压状态使自主吸气活瓣(41)开启,自主吸气给氧管(43)输送的不同浓度的氧气也一起进入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经收拢部(22)、输出气道(23)进入病人气道。
呼气同正压通气之呼气过程。
雾气吸入/呼出雾气吸入调整雾气吸入气量及气流后,将雾化接口及积水器(37)插入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雾气从自主雾吸入接口(38)经窗式开口(39)、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之内侧进入自主吸气集气室(36),经开启的自主吸气活瓣(41)入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收拢部(22)、输出气道(23)进入病人气道。
呼出同正压通气之呼气过程。
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使用时呼出气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之呼气孔(18)与呼出气衔接口(51)连通,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功能
间歇正压通气将旋柄(55)逆时针旋转至水平位,是各类呼吸机基本通气模式。
呼气延阻旋柄(55)自水平位置始顺时针旋转,至45度时开始形成气阻,至75度为最高气阻限制,45-75度之间气阻量按病情酌定。
呼气末正压通气开启呼气末正压通气锁止器(58),旋柄(55)旋转至90度,调整安装在呼气末正压通气阀接口(53)上的呼气末正压通气调压阀(91),同时观察设置在呼吸机(89)上的气道压力表至理想压力为准。
雾化气发生高压氧/泵气接口(65)与氧气瓶(94)接通,将输出气压开启至0.5-1.5kg/cm2,用雾气调谐钮(68)作雾量调整,同时接通送风机(70)的电源插头(72),雾化杯(80)内放入喷雾液,形成的雾化气经斜管(83)、雾化吸入衔接口(75)进入经导管连接的自主雾吸入接口(38)。
不中断通气积水器使用时呼吸机(89)送出经过湿化的气体进入进气管(1)、气体通道(3),经过单向活瓣(5)、出气管(2)进入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输入气道(13)。清除积水时拆下积水瓶(6)即可,此时支臂(7)和自动关闭阀门(9)自然下垂,将中间孔(11)关闭,保证有效通气不被中断。
气道压力观察气道压力管接口(27)与呼吸机(89)接通,并通过该机上的装置反映病员气道压力变化。
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使用时,也可用作调谐或综合通气,如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间歇指令通气+呼气延咀。
上述装置经25例病人观察分析,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5±3天,撤机快,重复上机率低,成活率达80%以上。确实是临床适用的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用导管连接在病人与呼吸机(89)之间,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不中断通气积水器、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和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组成,并用导管连接,其中,不中断通气积水器的进气管(1)和出气管(2)之间的气体通道(3)向下通过有中间孔(11)的连接件(10)与内有支托(8)的积水瓶(6)连通,中间孔(11)有支臂(7)穿过,臂顶有自动关闭阀门(9),下有限动格(12),出气管(2)和气体通道(3)结合处有活瓣支架(4)和单向活瓣(5);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的输入气道(13)、双功能单向活瓣室(14)、呼气集气室(15)、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收拢部(22)、输出气道(23)沿同一横轴线依次连通,呼气孔(18)和呼气集气室(15)相通,并有呼气孔瓣膜(19)和呼气孔支架(20),呼气集气室(15)内周圈排列的小圆孔(16)中,六点位置上者其内壁与该室内壁处同一水平面,室底有咀盖(48)封堵的呼气室泄水咀(17),室侧壁有与之不相通的气道压力管接口(27)和自主吸气给氧管接口(45),气体往返通道复合室(21)内气体导流板(24)的横向中心点与该装置的横轴线重合,室底有被咀盖(48)封堵的泄水咀(47),该室底部通过自主吸气活瓣架(40)、自主吸气活瓣(41)与装有自主吸气给氧管(43)的自主吸气集气室(36)相通,该装置一侧的自主吸入气过滤空气室(28)上面复盖衬有筛网(30)的自主吸入气过滤筛(29),室内填充无毒泡沫塑料块(31),室底为固定的有孔支板(32),其下装有与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内活动挡板(35)连接的弹簧(34),该转换部及接口内侧与自主吸气集气室(36)相通,收拢部(22)外侧壁有衔接部(25),并经气道压力导管(26)进入呼气集气室(15)侧壁,衔接部(25)与输出气道(23)内的二点位置的测压口(24)相通,雾化接口及积水器(37)设有自主雾吸入接口(38)和窗式开口(39),该装置顶部设有不锈钢金属吊架(49);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的功能转换调节台(88)内倒“T”形三通气道(82)分别与呼出气衔接口(51)、呼气末正压通气阀接口(53)及阀孔(84)相通,并经呼出气管(57)与呼出气口(52)连通,阀孔(84)同时水平垂直贯穿功能转换调节台(88)和三通气道(82),并可容纳呼气功能转换阀(54),该阀呈圆锥台形,大端连旋柄(55)、小端连限制转换器(56)、中间有与其纵轴垂直的阀内孔道(60),呼气末正压通气锁止器(58)和限制点(59)分设在限制转换器(56)周围;总氧管接口(61)与储氧室(77)连通,该室分设供呼吸机氧管口(63)和供自主吸入氧管口(64);高压氧/泵气接口(65)由雾量调谐钮(68)控制并与雾化发生器(67)连通,该发生器及雾喷头(78)上安装回收罩(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呼出气衔接口(51)与呼气孔(18)连通;雾化吸入衔接口(75)与自主雾吸入接口(38)连通;雾化接口及积水器(37)可插入自主吸入气/雾化吸入转换部及接口(33);出气管(2)与输入气道(13)连通;输出气道(23)与病人气道接通;供自主吸入氧管口(64)与自主吸气给氧管接口(45)连通;总氧管接口(61)与氧气瓶(90)接通;高压氧/泵气接口(65)与氧气瓶(94)接通;供呼吸机氧管口(63)、气道压力管接口(27)、进气管(1)分别与呼吸机(89)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呼气集气室(15)内周圈排列的小圆孔(16)直径为3.8-4.2毫米,孔口呈凹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自主吸气集气室(36)内的自主吸气给氧管(43)开口与卡棱(42)在同一水平面,该室和自主吸气给氧管(43)开口可同时被自主吸气活瓣(41)封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雾气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内呼气功能转换阀(54)的阀内孔道(60)直径与三通气道(82)直径相同,均为1.2-2厘米,其水平位置时也与之位同一中心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制转换器(56)设有齿状定位挡(86)和渐开线定位挡(87),并分别在一点、五点十一点位置与限制点(59)、呼气末正压通气锁止器(58)形成定位限制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制转换器(56)从0-285度为等半径圆弧,渐开线即由此开始,工作角为75度,升高量3-5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进气管(1)、出气管(2)、输入气道(13)、输出气道(23)、呼气孔(18)、自主雾吸入接口(38)、呼出气衔接口(51)、呼出气口(52)、呼出气管(57)、阀内孔道(60)、三通气道(82)直径为1.2-2厘米。
专利摘要一种复合功能型间歇指令通气装置,是医用呼吸装置中专用阀门的复合功能调节装置。主要由复合间歇指令通气装置、雾化发生/功能转换调节装置和不中断通气积水器组成,因此,除具有强制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功能外,还具有间歇指令通气,呼气延阻通气,也可调谐或综合通气,如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间歇指令通气+呼气延阻。雾化吸入,间歇指令通气通道空气过滤及自主吸氧可调,气道压力观察等多种功能。
文档编号A61H31/00GK2049941SQ8920913
公开日1989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198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1989年6月30日
发明者李文全, 刘昌起 申请人:天津市胸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