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颅、颔、面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76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颅、颔、面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颅、颔、面骨折的复位固定;也可用于颅、颔、面手术后的复位固定的一种专科医疗器械。
长期以来,颅、颔、面骨折,均采用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法,有时也联合使用。内固定即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手术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外固定用不锈钢丝行单颔结扎、克氏针固定,这些都只适用于一般简单的骨折治疗。1934年美国Federspeil发明在头部制作“石膏帽”在其间埋入钢丝,进行体外牵引治疗上颔骨骨折,一直沿用至今,因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当石膏固定后,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也不能根据需要调整牵引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能进行多方位的复位固定。1966年Georgiade氏设计“遮阳板晕圈式的外固定装置”需要在颅骨上钻入很多骨螺纹针,再在骨针上安装铝或不锈钢丝支架,既增加了手术的痛苦,又可能造成硬脑膜和静脉窦的损伤。以上体外固定装置都难以解决复杂性骨折,辽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这方面理想的医疗器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它克服了上述各种“外固定”方法的种种缺点,可取代“内固定”术,使绝大多数的患者免于手术痛苦,开辟了颅、颔、面骨折治疗的新局面。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主要结构由固定帽(4)和弧形的牵引杆(5)组成的,固定帽(4)为一铝制的金属圈,两端靠滑动槽(7)衔接,可调接大小,由数个密合器(1)装在金属圈内,可调节松紧,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头形大小和不同形状调节大小松紧和自由取戴。牵引杆(5)是一个一直径0.5Cm的弧形铝合金空心管,以滑动槽(7)连接在固定帽(4)的耳屏柱(8)上,它可以从头顶至颜部作180°的弧形旋转,也可前后伸缩,根据需要取戴,在牵引杆(5)上配置有数个不等的调节器(2),它既可沿牵引杆(5)左右滑行,也可原地作360度的旋转,调节器(2)的两翼有进退器(3),它可以前后进退,也可以取卸,(9)是固定螺帽在面部固定杆(6)上,项固定杆(10)通过牵引杆(5)与固定帽(4)连接。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当前各种治疗方法的缺点,达到了功效高、损伤小、操作灵活、功能多样、取戴方便,能多次使用。


图1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图2-4分别是
图1中1、2、3、零部件的结构图。

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以设计了固定帽和牵引杆两部分,是根据颅颔、面骨结构复杂,形体特殊,又担负着呼吸、消化、语言等主要生理功能,当发生骨折时不能采取普通的骨折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先给患者头部戴上内垫,再戴上固定帽(4)、调节密合器(1)和滑动槽(7)使之大小和松度适度,再安装好“牵引杆(5)和调节器(2),把它们调节到需要的位置于骨折处,在无菌的条件下,切开长约0.5-1Cm深至骨膜的切口(如开放性骨折则无需切口)用耳镜保护好周围的软组织,再与进退器(3)连接上,调节好推、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达到复位固定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颅、颔、面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帽(4)金属圈两端靠滑动槽(7)衔接,并由数个密合器(1)装在金属圈内,牵引杆(5)以滑动槽(7)连接在固定帽(4)的耳屏柱(8)上,在牵引杆(5)上配置调节器(2),调节器(2)的两翼有进退器(3),(9)是固定螺帽在面部固定杆(6)上,项固定杆(10)通过牵引杆(5)与固定帽(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帽是靠滑动槽来调节大小,靠密合器来调节松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牵引杆为弧形,铝合金直径为0.5Cm的空心管可从头至下颔旋转180°,牵引杆上可配置数个调节器,可根据需要左右滑动和原地作360°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调节器(2)上装配进退器(3),可前后进退。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颅、颔、面骨折复位固定器,在固定帽(4)金属圈两端靠滑动槽(7)衔接并由数个密合器(1)装在金属圈内,牵引杆(5)以滑动槽(7)连接在固定帽(4)的耳屏柱(8)上在牵引杆有调节器(2)其两翼有进退器(3),(9)是固定螺帽在面部固定杆(6)上,项固定杆(10)通过牵引杆(5)与固定帽(4)连接。主要用于颅、颔、面骨骨折的复位固定,也可以用于颅、颔、面骨手术的固定。它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达到功效高、操作灵活、功能多样、多次使用,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61F5/01GK2078154SQ9020562
公开日1991年6月5日 申请日期1990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1990年4月26日
发明者吴家驹 申请人:吴家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