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丸脱模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727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丸脱模夹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胶丸脱模装置中的脱模夹具。它属于由机械零件组成的工夹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曾于1988年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一种《药用胶丸脱模装置》(申请号8821195.X)。它由机架、锁紧板、固定板、拔丸板、摇杆、托架、拉杆和脱模夹具等组成。其中,在整个装置中的关键部件是脱模夹具,它是由外套管(包括外套管座)、内套管、夹块、弹簧片、滑块、伸缩杆、落丸弹簧、垫块、螺母、压缩弹簧、调节螺钉等组成。它的构造比较复杂,由外套管、夹块与弹簧片及滑块组成的焊接件、伸缩杆与弹簧及内套管连接组成的部件构成外、中、内三层结构。胶丸模芯板上模芯的数量和排列的位置与安装在机架的固定板上的脱模夹具的数量和排列的位置相互对应。模芯板放置在锁紧板和固定板的下方,每个模芯竖直向上。每个夹具的管口方向竖直向下。非工作状态时,拔丸板放置在每个夹具的下方,同时位于每个模芯的上方。
这种胶丸脱模装置实现了胶丸脱模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缺点(1)由于胶丸的干燥度较难控制,容易因变形、破碎而卡住,弹簧在管口处时,弹力已接近消失,无法弹出被卡住的胶丸,造成在第二次拔丸时,胶丸被塞入在夹具内,影响了实际生产的连续性和自动化程度;
(2)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当拔丸的累计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滑脱现象,给操作工人增加了额外的操作工序。
(3)每个规格的夹具只能适用于一种规格的胶丸,所以,当生产另一种规格的胶丸时,必须把几十只夹具全部重新调整夹紧力,影响了生产效率。
(4)夹具结构比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改进原有的胶丸脱模夹具,使得拔出的胶丸均能一次脱落、夹块与胶丸之间不会产生滑脱现象、又能适用多种规格的胶丸脱模,且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去除伸缩杆、落丸弹簧、弹簧片、滑块;内套管的内孔改成通孔,在内套管上端部有四条平行于轴线方向的槽缝,二个通过每二条相对分布的槽缝所形成的假想平面相交后形成的交线与内套管轴线重合,使内套管上端部形成四块劈叉状的分片,将其中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截短并向外张开,另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直接与夹块尾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起来,在夹块内表面与胶丸接触的部位上加工出若干条沿水平方向平行分布的凸齿,内套管的下半部外表面上带有一道凸环,内套管的下半部上套有调节弹簧,调节弹簧的二端均放置垫片,上端的垫片与内套管上的凸环相接触,下端的垫片与套在内套管上的固定螺母相接触,固定螺母与机架上的锁紧板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固定螺母的下端与套在内套管上的防松垫圈相接触,在内套管的下端部有一道卡簧槽环,可放置卡簧,卡簧嵌放在卡簧槽和防松垫圈之中;外套管的内孔也改成通孔,在外套管接触内套管的劈叉状分片与夹块焊接部位的内壁上分别加工出能容纳内套管上该部位的一部分实体的凹槽,外套管下端部有一圈向外翻折的环边,设置下托板,把外套管下端的环边夹置在下托板与固定板之间,用螺钉将下托板与固定板连接起来,形成了内、外套管二层结构;模芯板放置在固定板和锁紧板的上方,每个模芯竖直向下,每个夹具的管口方向竖直向上,在非工作状态时,拔丸板位于每个夹具的上方,同时,位于每个模芯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夹块的主视图;图3是模芯板、拔丸板、固定板、锁紧板与夹具之间的位置分布示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当模芯板12上的每个模芯通过拔丸板13上对应的通孔全部进入对应的脱模夹具14的二块夹块2内部形成的圆锥孔中时,拔丸板13处于最低位置;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锁紧板11上升,固定螺母8随之上升,压缩调节弹簧7,调节弹簧7受压后产生的弹力推动内套管3向上移动,夹块2沿着外套管1上端部内壁上的圆锥形曲面逐渐合拢,夹住胶丸,并逐渐增加夹紧力,锁紧板11到限位位置时,夹紧力最大;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拔丸板13上升,模芯板12也随之上升,处于夹紧状态的胶丸逐渐与模芯脱离,直至全部脱离;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锁紧板11开始向下移动,夹块2和内套管3在卡簧10和防松螺母9的带动下也随之往下移动,调节弹簧7逐渐恢复至初始状态,二块夹块2在内套管3上与其相连接的劈叉状分片的作用下逐渐分开,胶丸在无夹紧力的状态下,作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内套管3的内孔,落入盛器之中,锁紧板11下降至限位位置;可连续重复进行胶丸脱模的循环过程。
若调节锁紧板11与固定板4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外套管1管壁上设有凹槽,可使夹具14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胶丸脱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结合附图作进一步叙述内套管3上端部的四条槽缝的长度约占内套管3全长的1/3长度,在一对劈叉状分片的端部截短约槽键的1/2以上长度,在夹块2内表面上加工出四条凸齿;调节弹簧7采用普通压簧,调节弹簧7两端分别放置一张垫片6,以避免调节弹簧7直接与内套管3的凸环和固定螺母接触;下托板5可托住外套管1,不使外套管1下落,另外,可复制一张与固定板4相同的泡沫塑料或橡皮片,复盖在固定板4上,其上的每个圆孔直径与外套管1的外径相等,利用弹性材料使外套管1保持垂直位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胶丸一旦被卡住,只需在第二次拔丸时,靠模芯轻轻推动,并利用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从而保证了已拔出的胶丸能全部一次脱落。
(2)由于夹块上增加了多条凸齿,明显提高了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摩擦系数,不再可能发生在拔丸时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滑脱现象。
(3)由于夹块与内套管上劈叉状分片之间焊接的部位的一部分实体可退至外套管管壁上的凹槽内,所以,当调节锁紧板与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后,可不需调换夹具或调整夹紧力,即对不同规格的胶丸进行脱模。
(4)本实用新型去除了现有技术中的伸缩杆、落丸弹簧、弹簧片、滑块等部件,改成内、外套管二层结构,在不影响脱模时间周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明显简化了夹具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由外套管、内套管、夹块等组成的胶丸脱模夹具,其特征征在于内、外套管3、1的内孔均为通孔,在内套管3上端部有四条平平行于轴线方向的槽缝,形成四块劈叉状的分片,其中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在端部截短的槽缝的1/2以上长度,另外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直接与夹块2尾部焊接连接,在夹块2头部的内表面上有若干条沿垂直于夹块中心线方向平行分布的凸齿,内套管3的下半部外表面上带有一道凸环,套在内套管3上的调节弹簧7的二端均放置垫片6,二端的垫片6分别于内套管3上的凸环、套在内套管3上的固定螺母8相接触,固定螺母8与机架上的锁紧板11之间为螺纹连接,固定螺母8的另一端与套在内套管3上的防松垫圈9相接触,在内套管3的下端部有一道卡簧槽环,卡簧10嵌放在卡簧槽环和防松垫圈9之中;在外套管1接触内套管3上劈叉状分片与夹块2相互焊接部位的内壁上有能容纳内套管上该部位的一部分实体的凹槽,外套管1下端部有一圈向外翻折的环边,下托板5通过螺钉与固定板4连接,并把外套管1的环边夹置在二者之间;夹具的内、外套管3、1均是以管口方向竖直向上的布置形式分别固定在机架的锁紧板11和固定板4上。
专利摘要一种胶丸脱模夹具。它由内、外套管、夹块、调节弹簧、固定螺母、防松垫圈、卡簧等组成。其中内套管头部形成四块劈叉状的分片,一对相对分布的分片截短,另一对分片与夹块尾部焊接,夹块头部内表面上有凸齿,外套管管壁上有一对相对布置的凹槽,内、外套管的管口方向垂直向上。它解决了胶丸全部一次脱落、夹块与胶丸之间滑脱、适用多种规格胶丸脱模的技术问题,且结构简单。它主要适用于胶囊药丸生产中的脱模工序。
文档编号A61J3/06GK2076422SQ9021529
公开日1991年5月8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10日
发明者叶一贯 申请人:叶一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