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203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根治直肠癌与保留肛门的手术用具,尤其是一种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其在结肠与肛管吻合修复中起支撑保护吻合作用,是对欧美国家盛行的park手术的重大改进,系属外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自1972年以来park手术在根治低位直肠癌中创造了经肛门的结肠-肛管吻合术。这样保留了完善的肛管,获得了良好的根治与排便功能。但是,park手术尚存在着以下缺点技术上操作困难,需要特殊的拉钩器械,来拉开肛管;用手工缝合结肠与肛管,使肠管上留有缝线。该手术还需要在腹部多开一个口子-做预防肠管合瘘发生的分流性结肠造瘘术,这样就给患者增加了开刀的痛苦,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同时,在结肛吻合痊愈后还要再做一次手术把结肠造瘘回纳腹腔,消灭造瘘口。患者要遭受二次手术的痛苦。再有,park手术的结肛吻合术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一般在12~18%。这些缺点park手术是无法克服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park手术的上述三大缺点,改进手术器械使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需缝合,不留缝线,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结肛吻合口瘘发生率。省去分流性结肠腹部造瘘手术,减少患者痛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如下技术器械协助完成的。
设计一种结肠-肛管吻合手术用具-支撑吻合管,来进行经肛门环扎式结肛吻合术。这种支撑吻合管是一种内径管壁光滑流畅,且可随柔软的外管壁随意弯曲。使经过该管内径的粪便排出流畅,而且管壁坚韧柔软可塑性大。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吻合管,主要在管外形要与人体肛管的解剖特征相匹配。该管的外壁上半部分为圆筒状直管。在该直管上结扎固定套装有乳胶薄膜套。
该支撑吻合管外壁的中部为两连体葫芦状凸管。该葫芦状凸管与圆筒状直管相连接处自然形成两道凹环。该凹环在结肛吻合术中是供丝线结扎结肠于该支撑吻合管之上而用。该葫芦状凸管除了与圆筒状直管相连接外,还与螺纹管相连接。该螺纹管作为该支撑吻合管外壁的下半部与其中部的葫芦状凸管和上半部的圆筒状直管共同构成似肛管形状的手术用支撑吻合管。上述的葫芦状凸管,凹环,螺纹管均被乳胶薄膜套所套裹在内,而且该膜套的末端设有收笼结扎膜套的结扎结,以便于在手术中兜接排便而不污染吻合口。
在进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时,上组手术按Miles术,进行腹游离肠系膜与肠管,保证切除肿瘤后,留下正常的结肠可松松无张力地移向盆腔。下组手术,首先要消毒冲洗肛管,再以手指摸查确定钳夹的位置恰在肛管的齿线上20mm处。用2%碘酊消毒结肠断端后,将该支撑吻合管置入断开的结肠里一段,用10号粗丝线分别二道紧紧地将结肠断端结扎于该支撑吻合管上,两道丝线结扎处相距20mm。再用1号普通羊肠线在肛管内口处做一全荷包缝合。此后,将扎结着结肠断端的支撑吻合管经肛门拉出,使第一道管肠结扎处恰好落在肛管的齿线处,再收紧肛管内口的荷包羊肠线,使该荷包线结恰好落在第二道管肠结扎处,这样结肠断端与肛管内口紧密相连接在一起。一般经过手术后24小时起就开始有纤维蛋白渗出,生纤维细胞浸润一系列组织修复过程,至手术后7~8天后时,在结肠与肛管周围就形成了一层纤维细胞修复的保护层。在结肛吻合手术后,该支撑吻合管起着支撑结肠与肛管之间的吻合过程中的大便流排而不污染吻合口的作用。在患者排大便时,由于结肛环扎的吻合口在支撑吻合管外壁愈合,且在结肠管无张力、无腔内压力、无污染下进行愈合,并有支撑吻合管外壁的支撑保护,而支撑吻合管的内径排便不影响吻合口愈合。这样吻合口几乎无口瘘发生。
为了使结肛吻合过程中,支撑管内径排便流畅,可以用10号导尿管插入支撑管内并固定之,以便手术后冲洗肠腔,保证吻合口顺利愈合。该支撑管内径管壁内还可设有一根带有若干分支喷管的总冲洗导管。该导管的入口处设在螺纹管的末端,以便接通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1%新洁尔灭溶液冲洗。诸分支喷管的末端喷咀,有几个在内径管壁上出口;有几个在圆筒状直管的顶横端面抽出,以利喷冲刷洗粪便,保持肠腔、肛管、肛门清净。手术后8~10天就可拔除该支撑管。此时结一肛吻合情况可由肛门指检证明有环形瘢痕组织形成有类似括约肌作用-结肠与肛门已初步愈合(粘合)。
该支撑管可以由海棉状乳胶制成,也可以由高分子塑料制成,还可以由硅橡胶制成。
该支撑吻合管使用方便,手术操作较park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由于采用该管,可使保肛手术易行推广;手术中创伤小、出血少,并且手术中可不必输血,吻合口无丝线,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可缩短手术程序与时间,省去分流性结肠腹壁造瘘手术,从而废除了粪兜,手术后病员康复快。
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描述了结肠一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为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的立体结构图。图1有圆筒状直管(1),乳胶薄膜套(2),葫芦状凸管(3),凹环(4),螺纹管(5),结扎结(6),内径管壁(7),顶横端面(11)。图2为结肠-肛管吻合环扎状态示意图。图2有圆筒状直管(1),葫芦状凸管(3),凹环(4),螺纹管(5),分支喷管(8),总冲洗导管(9),喷咀(10),顶横端面(11),荷包缝合线(13),结肠(14),肛管(15)。制成的乳胶质支撑吻合管总长度在100~160mm,其中圆筒状直管(1)的外径为φ22~34mm,葫芦状凸管(3)的外径为φ22~32mm,螺纹管(5)的外径φ22mm,该支撑吻合管的内径为φ20mm。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吻合管用于临床共有93例。其年令最大的为88岁,最小的为30岁,平均年令为57岁。其中以50~70为最多占83.3%。这些病例的癌肿位置均在齿线上40~70mm之间,其生物学特征高分化腺癌50例,中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33例,未分化腺癌4例,粘液腺癌4例。手术后,并发症有吻合口瘘只有2例(占2%),吻合口出血2例,无死亡率。排尿困难者有14例,但经耻骨上穿刺插管造瘘后20天内恢复正常。手术后,排便功能情况术后14天最早出现便意,一般手术后3~8个月可达正常人水平。手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达100%,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上都十分满意的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
权利要求1.一种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其内径管壁(7)光滑流畅且可随柔软的外管壁任意弯曲,其特征在于该管外壁上半部为圆筒状直管(1),其(1)上装接有乳胶薄膜套(2);该管外壁中部为两连体葫芦状凸管(3),圆筒状直管(1)与两大葫芦状凸管(3)相接处形成两道凹环(4);与该凸管(3)相接的管外壁下半部为螺纹管(5);上述葫芦状凸管(3),凹环(4),螺纹管(5)均被套裹在乳胶薄膜套(2)内,且该膜套(2)的末端设有收笼结扎结(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结肠一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内径管壁(7)内还设有一根带有若干分支喷管(8)的总冲洗导管(9),该导管(9)入口处设在螺纹管(5)的末端;诸分支喷管(8)的末端喷咀(10),有几个在内径管壁(7)上出口,有几个在圆筒状直管(1)的顶横端面(11)抽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结肠一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该支撑管外形与人体肛管解剖特征相匹配,一般地该支撑管的圆筒状直管(1)的外径为φ22~34mm,葫芦状凸管(3)的外径为φ22~32mm,螺纹管(5)的外径为φ22mm,上述各段管的内径均为φ20mm,该支撑管总长度为100~160m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和2所述结肠一肛管吻合术用支撑吻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的材质,可以是海棉状乳胶制成的,也可以是高分子塑料制成的,还可以是硅橡胶制成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疗外科手术用具,尤其是一种结肠-肛管吻合术用支撑管。该管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中,进行环扎式结肠-肛管吻合。这种手术用支撑管设计新颖,造型似肛管结构,利用支撑管外壁支撑并环扎吻合口,而在支撑管内径照常排便冲洗,而不污染吻合口,并且不用分流性结肠造瘘,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了手术时间。由于采用了支撑管,使根治直肠癌和保肛手术的并发症少或无;术后排便功能的优良率达100%,吻合口瘘发生率仅在4%,比park术口瘘发生率在12~18%大为降低,达到了根治直肠癌与保留肛门完善的双重目的。
文档编号A61B17/03GK2112381SQ9221121
公开日1992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92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月30日
发明者吴凌云, 王琪, 李衍杭, 韩玉娟, 王训颖, 于居功, 王正胜, 王厚忠, 王洁德 申请人:青岛市第四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