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9534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增敏药物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组合物。
鉴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均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某些类型的肿瘤对于放疗或化疗疗效极差;放疗与化疗引起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和毒副反应等等,都严重影响着治愈率,而肿瘤组织中的乏氧细胞,由于其抗射线的作用,更成为复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发明提供的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组合物以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为活性组份,其具有下列通式
其中R1代表具有不同碳原子的烷基、脂肪族、芳香族或杂环芳基;R2代表氮原子、氨基、酰氨基及其任意取代的烷基;R3代表氢原子或其任意取代的烷基;n代表不同的-CH2-数目在以上述通式为活性组份的药物组合物中以R1为烷基,R2为氨基,R3为氢原子,n数为2的药物组合物为首选,尤以其中R1为丁基为最优药物选作肿瘤放射和(或)化学增敏药物。
本发明的活性组份通式可以通过中国专利CN1151397A中描述的方法制备。
肿瘤增敏药可通过对于内源性物质的化学修饰,抑制其对射线具有抗拒性的物质或引起耐药性的物质。本发明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内源性谷胱甘肽的生成合成,以降低其对射线具有的保护作用、同时能引起某些化疗药物(特别是烷化剂类化疗药物)耐药性的谷胱甘肽含量,促使敏感性增加。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细胞和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为改进的Tietze酶学方法,所测定的肿瘤细胞可以是原代培养的细胞和已培养的细胞株,肿瘤组织可以是动物模型的肿瘤组织和人体肿瘤组织,组织可以是新鲜的标本或经过液氮保存的样品。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具有放射和化学增敏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肿瘤细胞或组织对射线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特别是那些对射线敏感性差或对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肿瘤细胞或组织,使其临床疗效增加,同时,其毒性很小,可用于临床肿瘤病人的治疗。
本发明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和慢性毒性实验(犬、大鼠)表示该药无论是口服或静脉注射其毒性很低。
用Ames试验方法对TA79、TA78、TA100、TA102菌株经S9代谢系统作用后的诱变试验和不经代谢活化的直接作用,均显示该药无致突变作用。
用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也同样表明该药无致畸变作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可用作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各种实体肿瘤、肉瘤、淋巴瘤、白血病等,特别优选为恶性人脑胶质瘤、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肝癌等。
用药剂量最终由医师自行掌握,但应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种类、患者状况(年龄、体重、性别、体质)、给药方式等因素而定,适宜的有效剂量为大约0.01~1700mg/m2,例如0.1~1600mg/m2,最好为大约0.1~1000mg/m2,可以单次或多次给予(如每日2~6次),或以静脉注入方式给予。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单独给予,但最好是与放射治疗或与其他抗癌药物合并给予为佳。可在放射或抗癌药物使用前、同时或使用后给予,但最好在前0.5~48小时为优。给药途径可以口服、注射、局部、吸入等,优选口服和注射。
本发明中,适用口服的剂型,例如胶囊、扁胶囊、片或锭,其均含有预先规定量的上述药物。配制的形式还可是粉装或粒装,或水及非水溶液,如糖浆、乳剂、口服液等。
除上述主药外,本发明的配制药可包括一种或多种由下列物质中选取的辅助成分稀释剂、缓冲剂、食用香料、粘结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防腐剂(包括抗氧化剂)及其类似物。
本发明中提供的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具有活性的其它衍生物可用作恶性肿瘤的治疗。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不论在口服或腹腔及静脉给药时,均可提高人恶性脑胶质瘤、肺癌、肝癌、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对多种化疗药物例如PAM(苯丙氨酸氮芥)、CTX(环磷酰胺)、DDP(顺铂)、ADR(阿霉素)、5-Fu(5-氟尿嘧啶)、VP16(鬼臼)等的敏感性或克服耐药性。
本发明经试验证明,可明显提高人视网膜母细胞瘤、人腺样囊性癌细胞,以及U14宫颈癌、S37肉瘤、Lewis肺癌、S180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可明显提高化疗药物尤其是烷化剂类抗癌药物的作用,如增加5-Fu、DDP、CTX、PAM等对离体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SGC-7901人胃癌细胞、3-A0人卵巢癌细胞、SGH-44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等的作用。
实施例1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胰酶消化后计数并离心收集,加蒸馏水及12%硫代水杨酸后再离心,收集上清液定量,加测定体系液后于波长412nm处的分光光度测定,通过计算,得出每一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含量。
取新鲜或液氮保存的组织,称重后制成匀浆,加适当EDTA-Na2后于冰浴中制成组织匀浆,加蒸馏水及三氯乙胺后震荡,离心取上清液定量,加测定体系液后于波长412nm处的分光光度测定,计算得出每毫克组织(或毫克蛋白)内谷胱甘肽的含量。
用上述方法测定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及组织、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及组织的内源性谷胱甘肽分别为2.7126±1.3272×10-12mmol/细胞,1.2991±0.3328μmol/g15.5400±0.1700×10-12mmol/细胞,0.3860±0.1940μmol/g实施例2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能有效地降低上述两种人体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中内源性谷胱甘肽的含量。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在用本发明的药物后,细胞内的内源性谷胱甘肽含量立即下降,2小时时降低了44.96%,24小时时降低了83.65%。瘤组织在用药后内源性谷胱甘肽含量也立即下降,6小时时降低了55.82%,24小时时降低了70.35%。
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在用本发明的药物后,细胞内的内源性谷胱甘肽含量立即下降,2小时时降低了36.89%,24小时时降低了88.48%。瘤组织在用药后内源性谷胱甘肽含量也立即下降,6小时时降低了64.25%,24小时时降低了93.26%。
实施例3对中国仓鼠V79-379A细胞的放射增敏活性用离体单细胞集落形成法研究在有氧与乏氧条件下,V79-379A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下,经60Coγ-射线照射后的放射增敏活性。试验用药溶解于三重蒸馏水中,过滤灭菌,细胞用Eargle培养液加小牛血清,于5%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周后观察细胞集落形成数,从细胞存活率中计算出基本参数(Do,Dg,OER和SER)结果表明在用药浓度为0.5~1.0mmol/L时均显示出较好的放射增敏活性。
实施例4对人红白血病细胞及胃癌细胞的化学增敏活性。
用离体培养的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采用活细胞计数方法,在该药与化疗药物顺铂和5-氟尿嘧啶分别合用后,都能显示其化学增敏活性,例如在与5-氟尿嘧啶合用时,可使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增加(达66.67%)。
实施例5汪××,男56岁,92年10月底因头痛伴喷射性呕吐,失语10余天,经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颅内占位”,右侧肢体瘫痪,于92-11-19行肿瘤次全切除术,病理为星型细胞胶质瘤IV级。入院体检,神志清醒,行动迟钝,运动性失语,右上肢上抬受限,上举不超过肩,右手握力弱于左侧,方疗前CT示左颞叶不规则片状水肿区及积气影,左侧脑室轻度受压,脑膜、组织有膨出现象。从92-12-23起作60Coγ-射线照射和本发明药物合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血象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治疗结束时一般情况良好,神清,行动自如,答题正确,四肢张力均已恢复正常,CT检查左颞区银标记后方见2.1×2.2cm高密度影,其周围见脑组织水肿。评价有效。
实施例6韩××,男,54岁,痰中带血半月余,经X线胸片发现右上肺块影,支气管镜检查为“右上肺鳞癌”,胸部CT示右上肺叶中心型肺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于92-12-4住院,进行60Coγ-射线照射和本发明药物合并治疗,疗程结束时一般情况尚好,右锁骨上淋巴结消失,摄胸片示在右上肺后段残留直径为4cm较淡之结节阴影。疗效评价临床缓解。
权利要求
1.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通式
其中R1代表具有不同碳原子的烷基、脂肪族、芳香族或杂环芳基;R2代表氮原子、氨基、酰氨基及其任意取代的烷基;R3代表氢原子或其任意取代的烷基;n代表不同的-CH2-数目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作为其活性成分和药用载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作肿瘤放射治疗增敏药物的用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作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增敏药物的用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肉瘤、淋巴瘤、白血病的药物用途,特别优选的是用于治疗恶性人脑膜瘤、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肝癌的用途。
5.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在放疗和/或化疗前、后、同时应用,尤以治疗前0.5~48小时或连续应用为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口服,静脉、腹膜内、皮下、皮内、肌肉、局部、瘤内注射和介入治疗法使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制剂可用胶囊剂、包覆/未包覆片剂、口服液、注射剂、悬浮液、冻干剂、喷雾剂、气溶胶和糖衣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活性成分占药物组合物重量的约0.1~99.9%,最好占药物组合物重量的约20~8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肿瘤增敏药物S-烷基-DL高半胱氨酸-S,R-亚磺酰亚胺药物组合物。该类药物组合物具有的生物学效应适用于提高肿瘤的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疗效。通过对肿瘤细胞或组织的化学修饰作用而增强其对射线和化学药物的敏感性,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治疗的复发率。
文档编号A61K31/21GK1175410SQ9710653
公开日1998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24日
发明者金一尊 申请人:上海医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