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579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套导引角度可控式不锈钢导引套管,属于医学介入放射领域,包括A、B两件。
目前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经子宫颈行输卵管再通术治疗不孕症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他们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分述如下经皮穿刺髓核切吸术目前医学界公认此方法的疗效得益于椎间盘内减压以缓解突出的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力从而减轻或消除腰腿痛。并不能直接切吸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后CT,核磁共振等检查证实突出的髓核组织并未回纳,因此部分病人治疗后症状有复发现象,还有部分病人行穿刺切吸治疗后症状并未改善,或要经过数月以后症状才逐渐改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施行该手术时穿刺针从体外进入椎间盘时一定要与人体矢状面成一定角度且穿刺针方向只能由后向前才能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肠管等组织,而临床上的腰腿痛均是由向后方或侧后方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所致,这样通过穿刺针而置入的髓核切吸钳,导管等就不能直接切吸到向后方突出的髓核组织,又由于人体椎间隙比较狭窄,不能直接从体外向椎间盘内引入一根事先弯曲好的髓核切吸器械。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呈直管状能借助于穿刺针进入椎间盘,然后控制内外管相对运动,调节头端弯曲角度(B件)或斜面角度(A件)从而调节通过导引套管而引入到椎间盘内的软钳或导管之角度以达到向后切割抽吸椎间盘髓核组织之目的,如果突出的髓核组织与神经根之间有粘连,也可向内注射药物以松解神经根达到治疗目的。
器械A、B两件为同一实用新型构思。A件为B件先导器械,由于椎间盘充满了髓核组织,使用器械B件弯曲前端头部时势必对周围的髓核组织形成推挤,为了避免这一点设计构思了器械A件,A件工作时不弯曲前端头部仅靠调节头部上下滑坡坡面角度,缺口大小就可调节由此引出的软钳,导管角度以切吸周围较多的髓核组织从而为“B”件前端头部的弯曲而空出一个较大的没有髓核组织的空间,通过B件引出的软钳或导管前端头部弯曲角度远大于“A”件,能够更大范围,更大角度有针对性地切吸突出的髓核组织。
经宫颈行输卵管再通术目前常用的方法为在体外事先准备好几根不同角度之导向管供选用,但是由于宫颈管管径大小一定,角度太大的导向管不易通过子宫颈管而到达子宫腔。即使到达了子宫腔,其事先弯曲好的角度也不一定与子宫角部之输卵管开口方向相吻合,致使实际操作时导丝难以进入输卵管开口。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从体表经宫颈进入子宫腔时呈直管状,进入子宫腔后调节内外管相对位置,从而可使通过该导引套管而引出的导管导丝选择与输卵管开口方向相适合的角度而易于进入输卵管开口部的器械。
A、B两件均可作此用途,A件用于子宫角部输卵管开口角度较小时,B件用于子宫角部输卵管开口角度较大时。
A件形态为左右两侧对称的长管状结构,包括外不锈钢园管(A-1),即外管内不锈钢园管(A-2),即内管,下滑坡(A-3),上滑坡(A-4),保险块(A-5),外管封头(A-6),软钳(A-7),外管后部缺口(A-8)。内管前部缺口(A-9),外管前部缺口(A-10),缺口(A-9)及(A-10)俯视呈小括号状,内管置干外管中,内管长于外管,其中外不锈钢园管前端由不锈钢园棒构成的封头将其封闭,上下两个滑坡后面斜坡坡面上均开有浅槽以允许弹簧软钳或导管在内轻松通过而不向两侧移动。上滑坡(A-4)坡度远大于下滑坡坡度(A-3),外管(A-1)前部距前端一定距离处去掉部分上管壁形成一段缺口(A-10)。后部距后端一定距离处上管壁也剖开一段缺口(A-8)。保险块(A-5)就位于后部这一缺口内,连接在内管上,上滑坡(A-4)下面为平面与下滑坡(A-3)上部平面相接触,其上面固定在外管(A-1)上壁。斜坡面突出于外管前部缺口(A-10)内,内管(A-2)前部距前端一定距离处上管壁也剖开一段缺口(A-9)与外管(A-1)前部缺口(A-10)相对应。缺口前端的内管(A-2)去掉上下各1/3管径管壁,仅保留两侧壁以便与下滑坡(A-3)两侧缘相固定,内管(A-2)位子外管(A-1)之外部分为完整之管腔,进入外管(A-1)之内部分去掉1/3管径管壁,内管(A-2)可在外管(A-1)内前后移动一定距离。
工作过程移动内管(A-2)使之前部缺口(A-9)与外管(A-1)前部缺口(A-10)相吻合,放置弹簧软钳或导管,使其头部依附于下滑坡(A-3)斜坡上,藏于外管(A-1)内放置于椎间盘中,然后固定内外管相对位置向前送入软钳或导管,则软钳或导管就按下滑坡角度进一步进入椎间盘切吸髓核,如果固定外管(A-1)将内管(A-2)向前推进则内外管前部所共有的缺口变小,那么软钳或导管成角处受到向前之挤压力,角度加大。最后可将下滑坡(A-3)完全藏于上滑坡(A-4)下面。软钳,导管被强制性地依附于上滑坡(A-4)坡面角度向前运动进入椎间盘内。由于上滑坡(A-4)坡面角度大于下滑坡(A-3)坡面角度故进入椎间盘内软钳或导管角度加大。若要退出已进入椎间盘中软钳或导管或已进入子宫腔中的已成角的导管,则向后退出内管(A-2),这时内管(A-2)对软钳或导管之挤压放松,内外管共有缺口相对加大,软钳或导管头部弯曲角度变小或变直,则容易从椎间盘中或子宫腔中退出。在退出软钳或导管之过程中,为了防止下滑坡(A-3)完全从上滑坡(A-4)之下方滑出,而不与上滑坡(A-4)接触,特在距后端一定距离处外管(A-1)上壁剖开一段缺口(A-8)放置保险块(A-5)固定在内管(A-2)上管壁上,让内管(A-2)退出一定距离后即被保险块(A-5)卡住不能继续退出,或向前前进一定距离后也被保险块(A-5)卡住,不能继续前进。
采用“A”件之优点在于无需使用可转动套管则不会对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形成推压,直接在直管中使软钳或导管头部弯曲,并可按此角度继续向椎间盘内或输卵管之开口前进。


图1、2、3、4、5、为“A”件结构示意图,
图1为A件俯视图,图2为A件侧视图,图3为A件仰视图,图4为“A”件后视图,图5为A件主视图,图2中有放置在“A”件中的软钳。
“A”件实施方案如下取两根不同直径(≤6mm)不锈钢管,内管(A-2)长于外管(A-1),外管(A-1)前端用合适大小之不锈钢园棒焊接封闭,前部距离前端一段距离处上管壁剖开一段缺口(A-10)其前端上部管腔焊接上滑坡(A-4),上滑坡之斜坡面突出于前部缺口(A-10)内。内管(A-2)前部上管壁与外管(A-1)相对应处出也剖开一缺口(A-9),与外管(A-1)前部缺口(A-10)吻合,缺口(A-9)、(A-10)俯视均呈小括号状,该缺口(A-9)前端内管去掉上下管壁各1/3直径,仅保留两侧壁与下滑坡两侧壁相焊接,上滑坡(A-4)下面为平面,下滑坡(A-3)上面为平面,上、下滑坡之坡面上均开有小槽,深度约有1/2软钳或导管直径,内管(A-2)藏于外管(A-1)之内部分下部管壁去掉约1/3直径管壁,长于外管(A-1)部分保留完整的园形管壁,外管(A-1)后部上管壁剖开一缺口(A-8)放置保险块(A-5)固定于内管上,其高度高于或等于外管壁。
“B”件结构为两个对称的长管状结构,包括以下结构内管(B-1),外管(B-2),加强侧块2(B-3)包括两块,加强侧块1(B-4)也包括两块,内管与可转动套管之间可转动铆接点(B-5)即转轴两侧对称各一个,可转动套管(B-6),斜坡(B-7),“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软钳(B-9)。
外管(B-2)前端上管壁敞开一缺口以放置“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之后壁及两侧加强侧块2(B-3),加强侧块1(B-4)及加强侧块2(B-3)上均开有一小圆孔以放置“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之四个端脚,“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之四个端脚呈圆柱状,能在加强侧块小圆孔内转动,小圆孔大小以能放置四个端脚能让四个端脚在小孔内转动为宜,四个加强侧块厚约0.5-1.2mm为宜,其上缘高度不宜超出外管(B-2)及可转动套管(B-6)上管壁,下缘以不影响外管在内管相应缺口内自由进退运动和软钳,导管通过为宜。内管(B-1)前部上管壁与加强侧块2(B-3)相对应部位敞开一较深缺口以容纳加强侧块2(B-3),缺口长度应远大于加强侧块2(B-3)长度,内管(B-1)前端上管壁,下管壁均去掉1/3直径仅保留两侧壁与可转动套管左右两侧方铆接形成转轴(B-5),可转动套管(B-6)中后2/3长度范围去掉1/3左右直径的下管壁,在其两侧方中点各开一小圆孔,内管距前端约0.1-0.5cm处左右两侧壁上与可转动套管(B-6)两侧方所开小孔相应部位也各开一同样大小的小圆孔以便形成铆接点,即转轴。加强侧块2(B-3)固定在外管(B-2)前端两侧壁对称位置上,加强侧块1(B-4)固定在可转动套管(B-6)后端左右两侧壁对称位置上,斜坡(B-7)固定在可转动套管(B-6)之前端上管壁,斜坡(B-7)下面有小槽,以保证软钳或导管在此前进不向两侧移动,“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四个脚分别落在四个加强侧块小圆孔中。
工作过程如下继A件在椎间盘内切吸髓核已切吸出部分髓核组织空出一定的无髓核组织的空间后,调整“B”件内管(B-1)外管(B-2)之相对位置使其成直管状进入椎间盘,然后从内管中放置切吸软钳,导管,使其头部露出可转动套管前端(B-6)之外,让外管(B-2)在内管(B-1)上向前移动,带动“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运动,则“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连接可转动套管(B-6)后端的前壁顶起可转动套管(B-6)后端,则可转动套管(B-6)绕铆接点(B-5)转动成一定角度,通过导引套管的软钳或导管也随之成一定角度,并可按此角度向椎间盘内或输卵管开口部前进,软钳或导管在经过斜坡(B-7)时又一次加大成角,固定内管(B-1)及外管(B-2)之间相对位置则软钳或导管所成角度也一定。这样软钳或导管就可以切吸到向侧后方或后方突出的髓核组织,同时也可通过同样方法插入一根吸引导管,成角后抽吸侧后方或后方髓核组织,使其离开或松解受压的神经根,如果病史较长,突出的髓核组织与神经根之间有粘连,则也可直接向突出的髓核组织内注射一些消炎药物以达到消除水肿,松解神经根之目的,彻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退外管(B-2),则带动“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使可转动套管(B-6)与外管(B-2)位置关系恢复成直管状。“B”件用于输卵管再通时先调整内外管之间相对位置,使其成直管状,进入子宫腔,然后调整可弯曲套管(B-6)之角度,可使得导管头部准确地指向输卵管开口方向,准确地插入导丝,达到治疗目的。
“B”件之优点,可将软钳或导管头部弯曲一较大角度,且可按所成角度前进一段距离,从而可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切吸突出的髓核组织,或将导管导丝按所成角度准确地插入子宫输卵管开口,达到治疗目的。
图6、7、8、9、10、11为该“B”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B”件俯视图,图7为“B”件侧视图,图8、9为“B”件成直管状时的主视图及后视图,
图10为“B”件仰视图,
图11为“B”件工作状态侧视图,
图12为图6、7、11中“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的结构图。
图11中有放置在导引套管中的软钳。
“B”件实施方案如下取两个不同管径的不锈钢圆管,管径不大于6mm,内管长于外管,分别作为“B”件之内管(B-1),外管(B-2),外管(B-2)前端上管壁去掉约1/3管径管壁,以便固定加强侧块2(B-3),内管(B-1)前端上下壁各去掉约1/3管经管壁,仅保留两侧壁,距离端点大于1.5mm处两侧壁各开一小圆孔,与外管(B-2)加强侧块2(B-3)相对应处,内管去掉部分上管壁,以留下加强侧块2(B-3)之下部空间,取长度0.5-3.5cm与外管(B-2)同等管径之不锈钢管作为可转动套管(B-6)其中后2/3长度范围去掉下1/3管径管壁,在两侧壁中点各开一小圆孔,与内管(B-1)前端两侧壁所开小圆孔形成两侧方铆接点(B-5)即转轴,后端上管壁去掉约1/3管径之管壁,以便固定加强侧块1(B-4),准备一“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及开有小圆孔的四个加强侧块,“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的四个端脚呈圆柱状,将“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的四个端脚放置于加强侧块的四个小圆孔内,将四个加强侧块分别焊接在外管(B-2)及可转动套管(B-6)予留的上管壁缺口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由角度调节部分和内管(A-2),外管(A-1)所组成,其特征是该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由上滑坡(A-4),下滑坡(A-3),保险块(A-5),外管封头(A-6),外管后部缺口(A-8),内管前部缺口(A-9),外管前部缺口(A-10)组成,其中上滑坡(A-4)坡度必须大于下滑坡(A-3)之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外管(A-1)及内管(A-2)其前部距离端点一定距离上管壁去掉部分以形成一缺口(A-10)及(A-9),上滑坡(A-4)固定在外管(A-1)前端上管壁,下滑坡(A-3)固定在内管(A-2)两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保险块(A-5)固定在内管(A-2)上管壁外,位于外管(A-1)后部缺口(A-8)中,略高于或等于外管(A-1)上管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缺口(A-9),(A-10)俯视均呈小括号形状。
5.一种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由角度调节部分和内管(B-1)和外管(B-2)所组成,其特征是该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是由可转动套管(B-6),斜坡(B-7),“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加强侧块1(B-4),加强侧块2(B-3),内管与可转动套管两侧方铆接点(转轴)(B-5)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外管(B-2)能在内管(B-1)上前后移动一定距离,内管(B-1)上管壁前部缺口部分应能容纳加强侧块2(B-3)并不影响外管(B-2)前后移动及软钳和导管在其内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可转动套管(B-6)去掉1/3管径下部管壁与已去掉上下各1/3管径管壁的内管(B-1)前端两侧方形成可转动铆接点即转轴(B-5),“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前壁两端脚落在固定可转动套管(B-6)后端上部的两加强侧块1(B-4)的各自小孔内,后壁两端脚落在固定在外管(B-1)前端上部的两加强侧块2(B-3)的各自小孔内,四个端脚在各自小孔内能活动但不离开小孔,前后移动外管(B-2)带动“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B-8)能使可转动套管(B-6)绕两侧方铆接点即转轴(B-5)为园心转动,并可使可转动套管(B-6)与外管(B-2)的位置关系随时恢复成直线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斜坡(B-7)固定在可转动套管(B-6)前端上管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引角度可控式导引套管,其特征是“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的四个端脚为园柱形。
专利摘要A、B两件为同一套器械,属医学领域,A件利用两个不同管径不锈钢圆管组成内外管,前端分别连接上下滑坡,内、外管前部上管壁开有缺口,移动内管,使得两管共有缺口大小发生变化,从而使通过导引套管走行的软钳或导管依附不同角度的滑坡面弯曲地工作。B件在A件使用后使用,由内外管组成套管,内管再与可转动套管两侧方组成铆接点即转轴,可转动套管与外管之间由“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连接,移动外管能通过“工”字型角度调节连杆推动可转动套管绕铆接点转动。
文档编号A61B17/34GK2358842SQ97224038
公开日2000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9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9日
发明者鄂有国 申请人:鄂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