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晶体核切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626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晶体核切开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类,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眼科白内障摘除的手术器械。
在现有技术中浙江医科大学眼科的姚克教授,手术中使用双手操作,其中一手持垫板,另一手持切核刀,把白内障的核在前房切开为二半,然后再分别取出,其目的是缩小手术中取出晶体核时的切口,减少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散光),而不足之处是双手操作,在眼前房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切核的动作,双手配合很难掌握,难度大,容易损伤周边组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单手操作、灵活、方便的晶体核切开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由主体结构和连动结构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主体结构是由连接体、调节旋钮和与连接体相互连接的固定套管及手柄构成,而调节旋钮装在连接体的前部,连动结构由穿于固定套管中的细钢丝和穿于滑动块中的滑动杆构成,细钢丝的两端穿过滑动杆前端的小孔固定。
本实用新型连动结构中的细钢丝两端穿过滑动杆前端的小孔紧固后回抽,向右移动调节旋钮,可将细钢丝两端带入固定套管内形成圈套。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
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所示由主体结构和连动结构组成的晶体核切开器,手术时,分解消毒晶体核切开器,用平衡液冲洗后组装,首先将滑动块4从连接体6的尾部放入,并用调节旋钮3定位,将滑动杆5从固定套管2的前部穿入,并通过滑动块4的中心孔,然后用调节旋钮3固定,再将手柄7与连接体6旋接,移动调节旋钮3使滑动杆5的前端伸出固定套管2,将细钢丝1的两端穿过滑动杆5前端的小孔紧固后,并使钢丝圈缩到固定套管2内,将晶体前囊连续环形撕开,直径约6-7mm,使晶体核松动并在前房注入约0.2ml甲基纤维素,用右手握晶体核切开器,使固定套管2自角巩膜缘9-12点遂道切口伸入前房,推动调节旋钮3使钢丝圈伸出套在晶体核正中,后移调节旋钮3,钢丝圈被重新缩回到固定套管2中,晶体核被切成两半,再分别取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灵活,并且可单手操作,在眼前房内钢丝圈大小可随意控制;2、不存在刀切伤周围组织的危险;3、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消毒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晶体核切开器,是由主体结构和连动结构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主体结构是由固定套管(2)、调节旋钮(3)、连接体(6)和手柄(7)构成,连动结构由穿于固定套管(2)中的细钢丝(1)、和穿于滑动块(4)内的滑动杆(5)组成,细钢丝(1)通过滑动杆(5)前端的小孔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晶体核切开器,其特征是细钢丝(1)两端穿过滑动杆(5)前端的小孔后回抽,移动调节旋钮(3),可将细钢丝(1)两端带入固定套管(2)内形成圈套。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医用晶体核切开器,它由主体结构和连动结构组成,解决了眼科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双手操作易损伤周边组织的问题,采用该器械,使用灵活,可单手操作,不存在刀切伤周围组织的危险,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消毒方便,临床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文档编号A61F9/007GK2311252SQ9723359
公开日1999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9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9日
发明者卢佩勇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