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0001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骨伤科医疗用器具,特别涉及髌骨骨折,尺骨膺咀骨折,胫骨内踝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进行治疗时用的医疗器具。
人们在工作和运动时,难免发生各类损伤。如造成上述髌骨、尺骨膺咀等部位骨折或脱位,导致该部位丧失运动功能,要治愈上述骨折、脱位,目前大都是采用手术治疗,将其骨折部复位和体内固定,这样导致患者痛苦大且治疗周期长。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上述骨折、脱位的治疗,提供一种不需手术开刀,可在人体外施行调节对骨折和脱位部位进行复位固定的医疗器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由相互垂直设置的纵向拉钩和万向垂直拉钩组成。万向垂直拉钩含有碗状顶盖1,中心螺杆2,中心螺母3,钩爪定位器4,旋转钩座5和抓钩6,中心螺杆2一端与钩爪定位器联结另一端穿过碗状顶盖1的中心孔与中心螺母3联结,两抓钩6的尾端分别与两旋转钩座5铰联,两旋转钩座5中心对称地装设于钩爪定位器4上,整体构成可沿中心螺杆方向上下移动和可绕旋转钩座转动的万向垂直拉钩机构,拉钩在沿螺杆方向上下移动时,通过碗状顶盖对抓钩6的作用可形成抓钩6的开合运动。带有尾端螺杆的抓钩7、其尾端螺杆穿过钩爪定位器4上与中心螺杆方向垂直的孔与调节螺母8联结。构成纵向拉钩、抓钩6、7头部呈尖锥状,可刺入人体内,将骨折或脱位部位拉住,并可在人体外旋转中心螺母3或调节螺母8,使拉钩向内移动,将分离开的骨片复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能在不作手术开刀的情况下,使骨折复位愈合,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并能促进功能早日恢复。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
图2(a、b、c)为
图1A-A的剖视图。
图3、图4分别为钩爪定位器及旋转钩座一实例结构的主俯视图。
图5为图3A-A剖视图。图6为图3、图5B-B剖面图。
图7为图3、图5C-C剖面图。
图中1碗状顶盖,2中心螺杆,3中心螺母,4钩爪定位器,5旋转钩座,6抓钩,7纵向抓钩,8调节螺母,9髌骨,10尺骨,11尺骨膺咀,12肩锁关节,13脱位部分,14胫骨内踝,15断裂部位。
图1为展示了本实用新型中万向垂直拉钩的基本结构。以及利用垂直拉钩对髌骨部位骨折进行复位固定的情形。
图2(a、b、c)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纵向拉钩的结构以及与万向垂直拉钩间相互位置配置与联结关系。图2的a、b、c则分别表示用本实用新型对尺骨膺咀、肩锁关节、胫骨内踝部位骨折、脱位进行复位固定的情形。
图3、图4展示了钩爪定位器及旋转钩座一实施例的结构,钩爪定位器4为T字形状;其横梁两凸出端上以轴套方式各安装有一旋转钩座5。
图3、图5、图6、图7还表示了抓钩6、7的结构形状,抓钩呈弧形,圆弧半径为R25~40MM;抓钩直径为Ф2.5~3.5MM,但两侧削平成厚为1.8~2MM的扁平状;钩头呈尖锥状,其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其顶角向内、平底边朝弧形外背面;抓钩用不锈钢材制作。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是由相互垂直设置的纵向拉钩和万向垂直拉钩组成;垂直拉钩含有碗状顶盖(1)、中心螺杆(2)、中心螺母(3)、钩爪定位器(4)、旋转钩座(5)和抓钩(6),中心螺杆(2)一端与钩爪定位器(4)联结,另一端穿过碗状顶盖(1)的中心孔与中心螺母(3)联结,两抓钩(6)的尾端,分别与两旋转钩座(5)铰联,两旋转钩座(5)中心对称地装设于钩爪定位器(4)上;带有尾端螺杆的抓钩(7)其尾端螺杆穿过钩爪定位器(4)上与中心螺杆方向垂直的孔与调节螺母(8)联结;抓钩(6)、(7)的钩头呈尖锥状。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是抓钩(6)、(7)为弧形,圆弧半径为R25~40MM,抓钩直径2.5~3.5MM,两侧削平成厚1.8~2.0MM的扁平状,尖锥状钩头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其顶角向内,平底边朝弧形外背面;抓钩用不锈钢材制作。
专利摘要多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器,由相互垂直配置的万向垂直拉钩与纵向拉钩组成。万向垂直拉钩含有顶盖、螺杆、螺母、定位器、旋转钩座和抓钩6,纵向拉钩的抓钩7尾端带有螺杆、螺杆穿过定位器上的孔通过螺母8联结成与垂直拉钩相互垂直配置的整体结构。抓钩头部成尖锥状,可刺入人体内相应部位,将分离开的骨片拉住,可体外旋转调节螺母使其复位。骨折愈合无需手术开刀。既减轻患者痛苦,又能促进功能早日恢复。
文档编号A61B17/60GK2384586SQ98230530
公开日2000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14日
发明者唐国建 申请人:唐国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