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254395阅读:来源:国知局
,加热回流1~3小时,提 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 获得干霄;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 400目~5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2倍的微晶纤维素、0. 15~0.3倍乳糖、0.2~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 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0022]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灌肠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〇. 1~10ym体积平均 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Iy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 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为95% ; 第二步,在第一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 度为85%~95%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C~KTC的条件下静置 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 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40~60分钟,获得0. 1~10y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 和粒径小于0.IU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 至少为95% ;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3倍的去离子水,煎 煮2~4小时,过滤,取滤液为所得的灌肠剂。
[002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润燥滑肠,止痛和解除梗阻的功效,兼有增强胃 肠道推进运动的作用,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价格低 等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本发明以润燥滑肠,止痛和解除梗阻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小儿肠套叠,其中,包 括以下原料药材:玉竹、李核仁、柿霜、雀麦、労慈姑、肉苁蓉、天门冬、巴旦杏仁、火麻仁、栗 菝、马齿苋、红筷子、露兜労藤、补血草、松球、卵叶橐吾、牛耳大黄、铜钱麻黄、锁阳、伸筋 草、徐长卿、甘松、补血薯、武靴藤、红药子和隔山消。
[0025] 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武靴藤:出处:《实用中草药》。性味:《实用中草药》:〃性平,味苦。〃主治:①《实用中 草药》:"根,消肿解毒,清热凉血,治多发性脓肿,深部脓肿,乳腺炎,痈疮肿毒。〃②《常用中 草药彩色图谱》:〃嫩枝叶,止痛,生肌,消肿。治枪弹伤。杀虱。〃 墨旱莲:出处:《饮片新参》。性味:甘酸,凉。①《唐本草》:〃味甘酸,平,无毒。〃②《滇 南本草》:〃性寒,味咸。〃归经: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入肾、肝、胃、大小肠。〃②《得 配本草》:〃入足少阴经血分。〃主治: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 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
[0026] 铜钱麻黄: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性味:凉,苦。主治:清热解毒,驱风止痛。 治流感,感冒,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
[0027] 卵叶橐吾: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味:苦,温。主治:散寒,润肺下气,化痰止 咳,利尿。治风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咳血,咽喉炎。
[0028] 露兜労藤:出处:《本草求原》。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主治:治感冒,温热,肝炎,肾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①《本草求原》:〃治夹色伤寒,日久舌 底已黑。〃②《岭南采药录》:〃治眼热痛。〃③《陆川本草》:〃治跌打断筋。〃④广州部队 《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热,利水化湿。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栗菝: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性味:甘;涩;性平。主治:散结下气;养颜。主骨鲠; 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0029] 労慈姑:出处:《岭南采药录》。性味:①《陆川本草》:〃性凉,味淡。〃②《南宁市 药物志》:〃甘,平。〃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小便黄赤,皮肤热毒。 ①《岭南采药录》:"解毒。烂头、烂脚,煎水洗之;小儿胎毒、烂肉,煎水洗及为末掺之。"② 《陆川本草》:〃消炎,解毒,利尿。治身热、口渴,头痛,小便黄赤,一般热性病。〃③《南宁市 药物志》:〃清热利尿,消肿散瘀。治肺热咳嗽,肠胃热毒,小便亦热,营养性浮肿。〃 玉竹:性味:甘,微寒。归经:归肺、胃经。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 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0030] 李核仁:出处:《吴普本草》。性味:《别录》:〃味甘苦,平,无毒。〃归经:《本草求 原》:〃入肝经。〃主治:散瘀,利水,润肠。治跌打瘀血作痛,痰饮咳嗽,水气肿满,大便秘结, 虫蝎螫痛。《四川中药志》:〃活血去瘀,润燥滑肠。〃 柿霜:出处:《纲目》。性味:甘,凉。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主治: 清热,润燥,化痰。治肺热燥咳,咽干喉痛,□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0031] 雀麦:性味:甘,平。主治:止汗,滑肠。
[0032] 肉苁蓉:性味:甘、咸,温。归经:归肾、大肠经。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用于阳瘘,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0033] 天门冬:出处:《本经》。性味:甘苦,寒。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 大寒,无毒。〃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归经:入肺、肾经。
[0034] 巴旦杏仁:出处:《纲目》。性味:甘,平。①《饮膳正要》:〃味甘,无毒。〃②《纲 目》:〃甘,平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主治: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 虚劳咳嗽,心腹逆闷。①《饮膳正要》:〃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②《本草通玄》:〃润肠, 化痰。〃③《本草再新》:〃消闷,生津。〃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肺,润燥,养胃,化痰。〃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大肠经。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 便秘。
[0035] 马齿苋: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 赤,花黄,根白,子黑也。性味:酸;性寒。归经:大肠;肝经。
[0036]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主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 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
[0037]红筷子: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性味:《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润肠。〃②《四川中药志》:〃治气虚浮肿,肠滑泄水, 食积胀满及肾囊肿大。" 松球:出处:《纲目拾遗》。性味:《别录》:〃味苦,温,无毒。〃主治:治风痹,肠燥便难,痔 疾。①《别录》:〃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②《纲目拾遗》:〃治白点风。〃③《本草 求原》:〃补气,散风寒。〃④《重庆草药》:〃治痔疮。〃⑤《陕西中药志》:〃润肠,通大便。〃 牛耳大黄:出处:《草木便方》。性味:苦,寒。①《草木便方》:"苦。"②《东北常用中 草药手册》:〃苦,寒。〃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酸苦,寒,有小毒。〃归经:入心、肝、大肠 经。
[0038] 锁阳:性味:甘,温。归经:归脾、肾、大肠经。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 于腰膝瘘软,阳瘘滑精,肠燥便秘。
[0039] 伸筋草:出处:《分类草药性》。性味:苦辛,温。①《本草拾遗》:〃味苦辛,温,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湿,平。〃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主治:祛风散寒, 除湿消肿,舒筋活血。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水肿,跌打损伤。
[0040] 徐长卿:出处:《本经》。性味:辛,温。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 〃主治: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 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瘆,荨麻瘆,毒蛇咬伤。
[0041] 甘松:性味:辛、甘,温。归经:归脾、胃经。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用于脘腹 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
[0042] 补血草:性味:苦、咸,温。主治:活血,止血,温中健脾,滋补强壮。用于月经不调, 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胃溃疡,脾虚浮肿。
[0043] 补血薯:性味:辛;微甘;凉。主治: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主肺劳咳血;肝脾肿大; 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
[0044] 红药子:出处:出自《本草图经》。性味:味苦;微涩;性凉。归经:肺;大肠;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主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泌尿系统感 染;多种出血;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热毒疮疡;烧伤。
[0045] 隔山消:出处:《纲目》。性味:①《贵阳民间药草》:〃甘苦,平,无毒。〃②《陕西 中草药》:"甘微辛,平。"主治: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治虚损劳伤,痢疾,疳积,胃痛饱胀,白 带,疮癣。
[0046]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玉竹10~25份、李核仁13~33份、柿 霜10~28份、雀麦12~24份、労慈姑10~30份、肉苁蓉14~44份、天门冬12~22份、 火麻仁10~30份、马齿苋15~25份、红筷子10~40份、露兜労藤12~22份、补血草 12~44份、牛耳大黄14~32份、铜钱麻黄12~24份、锁阳10~20份、伸筋草13~33 份、徐长卿15~25份、甘松11~21份、补血薯12~36份和隔山消10~20份。
[0047]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玉竹16份、李核仁28份、柿霜15份、雀 麦22份、労慈姑30份、肉苁蓉34份、天门冬20份、火麻仁30份、马齿苋23份、红筷子40 份、露兜労藤20份、补血草44份、牛耳大黄32份、铜钱麻黄18份、锁阳15份、伸筋草32份、 徐长卿24份、甘松20份、补血薯32份和隔山消14份。
[0048]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玉竹14份、李核仁32份、柿霜24份、雀 麦15份、労慈姑22份、肉苁蓉35份、天门冬20份、火麻仁30份、马齿苋24份、红筷子34 份、露兜労藤22份、补血草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