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_4

文档序号:9336913阅读:来源:国知局
表12所示。
[0203] 表12本发明药物颗粒剂不同剂量组对大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单位:g)
[0204]
[0205] 注:*与模型组、西药组、低剂量组比较P < 0. 05, #与高剂量组比较P < 0. 05。
[0206] 3. 5.对大鼠病理形态的影响
[0207] 正常组大鼠胃黏膜上皮完整,腺体排列密集,大小形状较一致未见腺体变形和坏 死等病理改变。模型组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明显减少,伴有弥漫或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纤 维(肌性)组织增生,表现为中重度炎症。对照组粘膜炎症比模型组减轻,以轻中度为主。 低剂量组胃黏膜内壁细胞数多于模型组,胃黏膜结构紊乱程度变化较模型组轻。中剂量组 胃黏膜结构较清晰,上皮细胞排列比低剂量组规整,粘膜层有少量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胃 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整,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成纤维细胞显著少于模型组。
[0208] 3. 6.对大鼠血清Regl的影响
[0209] 表13本发明药物颗粒剂对CAG模型大鼠血清Regl的影响(f士 s)
[0210]
[0211] 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 < 0. 01,#与西药组和中剂量组比较P > 0. 05, A与高剂 量比P > 0. 05
[0212] 3. 7.对大鼠血清PCNA的影响:
[0213] 表14发明药物颗粒剂对CAG模型大鼠血清PCNA的影响巧土 s )
[0214]
[0215] 注:*与正常组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P > 0. 05,与其他给药组比较P < 0.05 ; A与低剂量组比P > 0.05,与中剂量及高剂量比P < 0.05 ;☆与中剂量和高剂量 比较P < 0.05, ★与中剂量比P > 0.05。
[0216] 4.结论
[02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比较均 有显著差异;高剂量组对脾脏指数的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而各给药组间胸腺指数 的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变化上则显示出一定的递变趋势。上述结果表明,以MNNG 为主的联合因素对大鼠于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可能是其导致大鼠胃黏膜发生 萎缩的原因之一。给药组与正常组间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变化显著,证明药物治疗能够改 善MNNG为主的联合因素造成的免疫异常,虽然对照组和本发明药物颗粒剂组间差异不明 显,但从数值变化上亦能表明本发明药物颗粒剂对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改善较对照组的 优效趋势,但仍需对其免疫相关指标或机制进一步研究证实。
[0218] 本研究还发现,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发白,皱襞变细或减少,病理显示粘膜明显变 薄,腺体明显减少,且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本发明药物颗粒剂组粘膜色泽 则接近正常组的橘红色,且皱襞数量及粗细均较模型组有改善,胃黏膜结构紊乱程度变化 较模型组轻,壁细胞数量增多,炎性细胞数量减少,与临床研究结果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 发明药物颗粒剂对于CAG大鼠胃黏膜萎缩具有抑制作用。
[0219]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Regl在CAG大鼠模型中存在高表达,说明其参与胃黏膜炎 症反应及损伤修复,给药后Regl及其m-RNA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且中药组总体趋势优于对 照组,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表明本发明药物颗粒剂对胃黏膜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 作用,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将为其在CAG中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并由此说明Regl 可能是中医治疗CAG潜在的靶点。另外模型组血清PCNA含量明显增高,本发明药物颗粒剂 对于PCNA含量的降低作用优于西药组,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可见本发明药物颗粒 剂具有降低大鼠血清PCNA浓度的作用。说明本发明药物颗粒剂对治疗CAG的疗效机制与 影响细胞增殖分化有一定关系,能够调节胃黏膜增殖分化趋于正常,从而减缓或逆转正常 胃黏膜向萎缩或是胃癌的转变。
[0220] 总结上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能有效改善CAG模型大鼠一般情况、脏器指 数,能改善胃黏膜萎缩的病理状态和抑制萎缩进程,并能调控CAG大鼠血清和组织中Regl 及PCNA的异常表达,分析认为,本发明药物颗粒剂对CAG发挥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Regl 和PCNA表达有关。
[0221] 实施例6 :临床疗效观察及典型病例
[0222] 样品制备:按上述实施例2制备临床试验样品。
[0223] 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中医药治疗组为62例,其中男31例,女31例,西药对 照组为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两组在性别比上无差异(P > 0.05)。治疗组的平均年 龄为51. 98±8. 16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2. 44±7. 37岁,两组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P > 0? 05) 〇
[0224] 诊断标准:
[0225] 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在胃轻度充气扩张时可见到血管纹,粘膜皱壁消失或 平坦,可见肠化灶,呈淡灰色小斑,近镜观察呈绒毛样。根据血管纹可见度分为轻、中、重度。 (1996年《胃炎新分类悉尼系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0226] 胃镜分级标准:内镜特征:粘膜萎缩:粘膜呈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可有灰 色肠上皮化生结节。(2004年中华医学会内镜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 试行意见》)
[0227] 轻度: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0228] 中度: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0229] 重度:粗大颗粒,皱襞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0230] 病理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慢性胃 炎的病理诊断标准"《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第1-2期发表。
[0231] ①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
[0232] A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肠化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
[0233] B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 有腺数量减少。
[0234] ②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算。
[0235]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
[0236] 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
[0237] 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0238] 注:鲁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
[0239] 鲁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一切原 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取自溃疡边缘的活检,不一定就是 萎缩性胃炎。
[0240] 服用方法:
[0241] 治疗组:发明药物颗粒,1袋/日,分2次服,疗程3个月。同时服用"维酶素"模拟 制剂,服用方法及疗程同对照组。
[0242] 对照组:西药维酶素,0.2g/片X5片X3次/日,口服。同时服用"发明药物"免 煎颗粒模拟制剂,服用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0243]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多70%, 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 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②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多30%,胃 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 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或反而恶化者。
[0244] 结果:
[0245] 表15各访视期间症状积分情况
[0246]
[0247] 各访视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积分呈逐渐下降趋势。
[0248] 表1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率的比较
[0249]
[0251] 治疗组在改善主症和次症的症状学改变方面均> 70%,显示了显效,而对照组均 > 30%、< 70%,则显示了有效。表明治疗组在症状学改善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0252] 表17两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0253]
[0254] 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改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 0.05)。
[0255] 表18各访视期间两组症状积分秩和检验P值
[0256]
[0257] 在a = 0.05的检验水平下进行非参数检验,P值见表20,结果主症积分从第4次 访视开始、次症积分从第5次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在 停药后4周(第7次访视)对照组主症积分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主症积分仍显示明显下降 趋势。上述表明治疗组的主症疗效优势时间在第4周左右,次症疗效优势时间在第8周左 右;同时,治疗组的症状疗效优势延续至停药后4周以上。
[0258] 表19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分级情况及秩和检验P值
[0259]
[0260]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治疗组胃镜下萎缩积分减少率为26. 58%,对 照组胃镜下萎缩积分减少率为22. 64%,均未达到有效改善率的评价标准。
[0261 ] 表20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结果比较
[0262]
[0263] 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下粘膜萎缩改善的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 05)。 但从总体积分改善率数值变化来看,亦显示出治疗组对胃镜改善的优势倾向。
[0264] 表21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理分级情况及秩和检验P值
[0265]
[02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分级积分,治疗组病理分级积分减少率为35. 48% (> 30%),对照组病理分级积分减少率为21. 3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病理萎缩分级方面 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0267] 表22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结果比较
[0268]
[0269]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理萎缩分级积分改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均未表现出差异 (P>0. 05),但从总体积分改善率数值变化来看,亦显示出治疗组对改善胃黏膜萎缩的疗效 优势倾向。
[0270] 本发明通过对临床101例脾胃虚弱型CAG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用本发明药物颗 粒剂,对照组予西药维酶素,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胃镜、 病理的变化。结果显示:
[0271] 在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对主症和次症的症状学改善率均> 70%, 显示了显效,而对照组均> 30%、< 70%,则显示了有效。治疗组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为 87. 10%,对照组症状疗效的总有效率为56. 41%,两组数值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表明治疗组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主症积分从第4次访视开 始、次症积分从第5次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分值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在停药后4周对照组主症积分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主症积分仍显示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治 疗组的主症疗效优势时间在第4周左右,次症疗效优势时间在第8周左右;同时,治疗组的 症状疗效优势延续至停药后4周以上。
[0272] 在胃镜下粘膜征象及病理萎缩分级的改善方面,治疗组胃镜下萎缩积分减少率为 26. 58%,对照组胃镜下萎缩积分减少率为22. 64%,治疗组胃镜下粘膜萎缩改善的总有效 率为27. 4 %,对照组胃镜下粘膜萎缩改善的总有效率为23. 1 %,两组数值经卡方检验,显 效、总有效率均为P > 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病理分级积分减少率为35. 48% (> 30%),对照组病理分级积分减少率为21. 31%,治疗组病理萎缩分级改善的总有效率 为20. 97%,对照组病理萎缩分级改善的总有效率为12. 82%。虽然在a = 〇. 05的检验水 平下进行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的胃镜下粘膜征象及病理萎缩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未表 现出明显差异(P>〇. 05),但从总体积分改善率数值变化来看,亦显示出治疗组对改善胃黏 膜萎缩疗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