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型内窥镜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09157阅读:来源:国知局
将从受光用光纤13的光出射面出射的返回光分离成R(红)、G(绿)以及B(蓝)的各颜色成分的光并向检测器37a、37b和37c出射。
[0045]检测器37a构成为检测从分波器36输出的R光的强度并生成与该所检测的R光的强度对应的模拟的R信号并向A/D转换器38a输出。
[0046]检测器37b构成为检测从分波器36输出的G光的强度并生成与该所检测的G光的强度对应的模拟的G信号并向A/D转换器38b输出。
[0047]检测器37c构成为检测从分波器36输出的B光的强度并生成与该所检测的B光的强度对应的模拟的B信号并向A/D转换器38c输出。
[0048]A/D转换器38a构成为将从检测器37a输出的模拟的R信号转换成数字的R信号并向控制器25输出。
[0049]A/D转换器38b构成为将从检测器37b输出的模拟的G信号转换成数字的G信号并向控制器25输出。
[0050]A/D转换器38c构成为将从检测器37c输出的模拟的B信号转换成数字的B信号并向控制器25输出。
[0051]在存储器24中预先存储有用于进行主体装置3的控制的控制程序等。
[0052]控制器25构成为具有CPU等,读出存储于存储器24的控制程序并根据该读出的控制程序进行光源单元21和驱动器单元22的控制。S卩,致动器部15按照上述的控制器25的控制并根据从驱动器单元22提供的驱动信号而进行振动,由此,能够以使得向被摄体照射的照明光的照射位置描绘(例如旋涡状或者利萨如状等)与规定的扫描图案对应的轨迹的方式使照明用光纤12摆动。
[0053]控制器25构成为根据从检测单元23输出的R信号、G信号以及B信号生成图像,且使该生成的图像显示于监视器4上。
[0054]接下来对包含本实施例的扫描型内窥镜2的扫描型内窥镜系统1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5]当扫描型内窥镜系统1的各部分的电源接通后,控制器25根据存储于存储器24的控制程序对光源单元21进行将光源31a、31b以及光源31c从断开切换为接通的控制,并且对驱动器单元22进行从信号产生器33输出用于使照明用光纤12按照规定的扫描图案摆动的驱动信号的控制。而且,随着这样的控制器25的控制,从驱动器单元22对致动器部15提供驱动信号,致动器部15按照该提供的驱动信号而振动,照明用光纤12按照规定的扫描图案摆动,R光、G光以及B光的混合光作为照明光从照明用光纤12的光出射面出射。
[0056]这里,根据上述的前端部11A的结构,与用于保持致动器部15的保持部件44所设置的位置相应地,设置用于将覆盖部件43固定于覆盖部件51的固定部52。因此,根据上述的前端部11A的结构,照明用光纤12中的相对于固定部52对覆盖部件43的固定位置来说属于基端侧的部分(不包含光出射面、与被摄体的扫描不直接相关的部分)能够不随着致动器部15的振动而摆动。其结果,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A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仅使照明用光纤12中的相对于固定部52对覆盖部件43的固定位置来说属于前端侧的部分(包含光出射面、与被摄体的扫描直接相关的部分)按照致动器部15的振动而摆动,S卩,能够稳定地进行被摄体的扫描。
[0057]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也可以代替图2所示的前端部11A,而例如设置图4所示的前端部11B来构成扫描型内窥镜2。图4是示出实施例的扫描型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与图2不同的例子的图。此外,以后为了简便而省略具有与前端部11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的相关的详细说明,并且,主要对具有与前端部11A不同的结构的部分进行说明。
[0058]如图4所示,前端部11B构成为相对于前端部11A来说还设置有前端固定部53。
[0059]前端固定部53设置于覆盖部件43的外周面,并且形成为在至少包围会聚光学系统14的透镜14a和透镜14b的配设位置的周围的固定位置将覆盖部件43固定于覆盖部件51ο
[0060]因此,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Β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在覆盖部件43牢固地固定于覆盖部件51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被摄体的扫描。
[0061 ]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也可以代替图2所示的前端部11A,而例如设置图5所示的前端部11C来构成扫描型内窥镜2。图5是示出实施例的扫描型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与图2和图4不同的例子的图。
[0062]如图5所示,前端部11C是通过将前端部11A的固定部52的一部分替换成槽部54A与突起部54B的组合而构成的,其中,槽部54A设置于覆盖部件43的外周面,突起部54B具有与槽部54A嵌合、螺合或者卡合的前端形状且从覆盖部件51的内周面突出配置。
[0063]因此,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C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在覆盖部件43牢固地固定于覆盖部件51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被摄体的扫描。
[0064]另外,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C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在设置有槽部54A和突起部54B的位置容易地识别覆盖部件43固定于覆盖部件51。其结果,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C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减轻将覆盖部件43固定于覆盖部件51时的对位作业的负荷。
[0065]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也可以代替图2所示的前端部11A,而例如设置图6所示那样的前端部11D来构成扫描型内窥镜2。图6是示出实施例的扫描型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与图2、图4以及图5不同的例子的图。
[0066]如图6所示,前端部11D构成为将前端部11A的覆盖部件51替换成覆盖部件51A,并且将前端部11A的固定部52替换成粘接剂55。
[0067]覆盖部件51A形成为能够覆盖覆盖部件43的周围的中空筒状,并且形成为在内部设置有锥部56。另外,覆盖部件51A形成为从锥部56起的前端侧的内径比从锥部56起的基端侧的内径大。
[0068]粘接剂55被涂布在设定于保持部件44的长度TH的范围内并且包含在XY平面内的固定位置处,将覆盖部件43粘接固定于覆盖部件51。具体地说,例如如图6所示,粘接剂55被涂布于覆盖部件43的外周面或者覆盖部件51A的内周面上的位于从锥部56起的基端侧并且与锥部56相邻的区域。
[0069]锥部56设置为与涂布有粘接剂55的区域的前端侧相邻。换言之,锥部56设置为在前端侧与将覆盖部件43粘接固定于覆盖部件51A时的固定位置相邻。
[0070]因此,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D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稳定地进行被摄体的扫描。
[0071]另外,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 ID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根据设置有锥部56的位置来容易地识别涂布有粘接剂55的位置。其结果,根据构成为具有前端部11D的扫描型内窥镜2,能够减轻将覆盖部件43粘接固定于覆盖部件51A时的对位作业的负荷。
[0072]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当然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及应用。
[0073]本申请是以2013年6月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16972号作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而申请的,上述公开的内容在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被引用。
【主权项】
1.一种扫描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扫描型内窥镜具有: 导光部,其构成为引导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并使该照明光从光出射面出射; 致动器部,其设置于所述导光部的光出射侧的端部,构成为按照驱动信号的供给而振动,其中,该驱动信号用于按照规定的扫描图案来扫描所述被摄体; 中空筒状的第1覆盖部件,其形成为覆盖所述端部和所述致动器部的周围; 保持部件,其形成为与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规定的长度,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部空间将所述端部中的包含所述光出射面的部分和所述致动器部保持成悬臂状; 中空筒状的第2覆盖部件,其形成为覆盖所述第1覆盖部件的周围;以及固定部,其构成为在设定于所述规定的长度的范围内且包含在与所述导光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固定位置处将所述第1覆盖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覆盖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扫描型内窥镜还具有接合部件,所述端部贯穿配置在该接合部件中,并且所述致动器部配设在该接合部件的外表面上, 所述保持部件形成为具有孔部,该孔部能够供所述接合部件的远离所述致动器部的配设位置的基端部嵌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该扫描型内窥镜还具有: 会聚光学系统,其设置于所述端部,构成为对经由所述光出射面的所述照明光进行会聚并向所述被摄体出射;以及 前端固定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覆盖部件的外周面,并且形成为在至少包围所述会聚光学系统的配设位置的周围的固定位置处将所述第1覆盖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覆盖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的一部分通过槽部与突起部的组合而构成,其中,该槽部设置于所述第1覆盖部件的外周面,该突起部具有与所述槽部嵌合、螺合或者卡合的前端形状并从所述第2覆盖部件的内周面突出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覆盖部件形成为从对应于所述固定位置而设置的锥部起的前端侧的内径比从所述锥部起的基端侧的内径大, 根据作为粘接剂而构成的所述固定部将所述第1覆盖部件粘接固定于所述第2覆盖部件,其中,该粘接剂涂布于位于从所述锥部起的基端侧并且与所述锥部相邻的区域。
【专利摘要】扫描型内窥镜具有:导光部,其引导用于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并使该照明光从光出射面出射;致动器部,其设置于导光部的光出射侧的端部,按照用于对被摄体进行扫描的驱动信号的供给而振动;第1覆盖部件,其覆盖端部和致动器部;保持部件,其形成为与导光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为规定的长度,并且能够在第1覆盖部件的内部空间将端部中的包含光出射面的部分和致动器部保持成悬臂状;第2覆盖部件,其覆盖第1覆盖部件;以及固定部,其在设定于规定的长度的范围内且包含在与导光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固定位置处将第1覆盖部件固定于第2覆盖部件。
【IPC分类】A61B1/00, G02B23/26
【公开号】CN105263387
【申请号】CN201480031568
【发明人】酒井悠次, 渡边胜司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日
【公告号】EP2989959A1, US20160081535, WO2014196258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