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框架式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82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框架式拖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尤其是一种使用方便、卫生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用来清洁地面。
背景技术
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万向节、框架和清洁组件,柄、万向节和框架依次连接,清洁组件的正面形状一般为矩形,其依附于框架的底面,执行清洁工作。
现在市售的一种品牌为《宝帝洁》,名称为地板拖,型号为BDL-40的天津产框架式拖把的清洁组件与框架是可以完全分离的,以便对清洁组件本身进行清洗和挤干。该框架式拖把采用如下技术其框架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和基座,左、右框体是由圆钢制成的框形件,左框体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右框体的一端与基座铰接,(其铰接点不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基座的一侧设置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止退凸起和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用的按钮,由此组成一个展开时其底面呈一平面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形状尺寸与清洁组件的相关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清洁组件的相关形状尺寸是指清洁组件的正面整体形状尺寸和所述两口袋的形状尺寸。万向节的第二轴与基座铰接。清洁组件的底面设置清洁元件,(其清洁元件采用制成小股的棉纱,)其另一面——与所述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由面布与基布组成,具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形袋侧边,其口袋近袋口一侧的内档尺寸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所述框架展开时,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
上述现有技术的清洁组件和框架组合的结构简单、可靠,且拖地时不易碰伤家具。但其缺点是(1)在其清洁组件的清洗和挤干前,需从框架上完全分离清洁组件,分离后的清洁组件要用手拾取,再用手清洗和用手挤干,需多次用手接触清洁组件进行操作,既麻烦又不卫生。(2)清洁组件清洗挤干后,由于清洁组件与框架完全分离,在将清洁组件装配到框架上去之前,操作者需将清洁组件和框架的配合部分互相对准,并抬高所述口袋的袋口,(组成口袋的袋口的面布通常是柔性的,此时,在袋口的部分长度上通常是塌陷闭合的。)以便使左、右框体的末端能进入袋口,装配较麻烦。(3)其基座的一侧设置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用的按钮,在解除框架展开状态时,必须先按下该按钮,然后进行框架折叠的操作,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前两点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经过清洁组件与框架之间的简单的拆装操作即能进行清洁组件的清洗和挤干操作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从而简化清洁组件的拆装操作,使拖把的使用更方便,并减少操作者的手接触清洁组件的次数或达到手完全不接触清洁组件的目的,使操作更卫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第三点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简化结构、简化操作的折叠框架结构。以上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两种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第一方案,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万向节、框架和清洁组件,其中,柄和万向节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和基座,其中,左框体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右框体的一端与基座铰接,右框体与基座铰接的轴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框体与右框体之间的内外档宽度尺寸间隙配合,基座上设置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和止退凸起,由此组成一个展开时其底面呈一平面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形状尺寸与清洁组件的相关形状尺寸相匹配,折叠时,左、右框体的末端互相接触。万向节的第二轴与基座铰接。所述清洁组件的底面设置清洁元件,其相对一面——与所述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由面布与基布组成,口袋近袋口一侧的内档尺寸大于或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在所述框架展开时,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所述口袋袋口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
第二方案,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万向节、框架和清洁组件,其中,柄和万向节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和基座,其中,右框体的一端与基座铰接,左框体的一端以另一轴与基座铰接,左、右框体的铰接轴轴线的对称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右框体的铰接端以其铰接孔轴线为轴分别设置不完全圆柱齿轮,两不完全圆柱齿轮互相啮合,所述不完全圆柱齿轮由圆柱齿轮轴向切去若干齿构成,基座的左右两侧设置左、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和止退凸起,由此组成一个展开时其底面呈一平面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形状尺寸与清洁组件的相关形状尺寸相匹配,折叠时,左、右框体的末端互相接触。万向节的第二轴与基座铰接。所述清洁组件的底面设置清洁元件,其相对一面——与所述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由面布与基布组成,口袋近袋口一侧的内档尺寸大于或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在所述框架展开时,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所述口袋袋口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
操作上述两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当框架进行折叠时,即所述框体以铰接轴为轴转动并互相靠拢时,由于重力或外力的作用,所述清洁组件的口袋与左、右框体发生滑移,直至脱开。随即,左、右框体的末端进入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的下面,并沿着面布延伸部分的下表面滑向面布延伸部分的终止处。当框架折叠完毕时,左、右框体的末端到达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终止处,该处位于清洁组件左右对称线附近,同时清洁组件左右两端下垂、合拢,完成清洁组件的折叠。这时,清洁组件仅以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终止处与左、右框体的末端接触,呈悬挂状,清洁组件处于与框架不完全分离状态,这时,清洁组件的自由度最大,可以进行清洁组件的清洗和挤干工作。
由于采用了上述两种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清洁组件清洗之前,由于清洁组件与框架实施不完全分离,省去了用手拾取清洁组件的动作。同时,也不用用手清洗和用手挤干清洁组件,此时,可在清洁组件和框架及柄相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清洁组件的清洗和机械挤干,既方便又不用用手接触清洁组件。(2)清洁组件清洗挤干后,由于清洁组件与框架不完全分离,在将清洁组件装配到框架上去之前,操作者不用将清洁组件和框架的配合部分互相对准和抬高所述口袋的袋口,在装配过程中,不但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将自动导正左、右框体,而且在左、右框体接近所述袋口时,左、右框体将自动抬高所述口袋的袋口,并顺利进入袋口,装配方便,减少了操作者的手接触清洁组件的次数或达到完全不接触清洁组件的目的,操作卫生。(3)由于基座上不设置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用的按钮,在解除框架展开状态时,省去了按下该按钮的动作,可直接进行框架折叠的操作,简化操作、简化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拆去清洁组件7时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3的仰视图,图6为图2的A-A剖视图,旋转90度,万向节2以上零件不剖,图7为图4的A-A剖视图,旋转90度,万向节2以上零件不剖,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洁组件7的主视图,图中所示的口袋10处于撑起状态,图9为图8的俯视图,图10为现有技术的清洁组件7的示意图,图11为图8的A-A剖视图,放大,图12为图8的I放大图,撑起面布的延伸部分18,图13为图3所示的右框体4向左框体3折叠同时整体旋转90°完毕时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左视图,图15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右框体4向左框体3折叠同时整体旋转90°完毕时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左视图,图17和图18分别为图1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从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两个操作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除清洁组件7外的主视图,图21为图20的仰视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3为第三实施例的清洁组件7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I放大图,图26为图25的A-A剖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除清洁组件7外的主视图,图28为图27的仰视图,图29为图27的A-A剖视图,图3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从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一个操作示意图,图31为图30的俯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除清洁组件7外的主视图,图33为图32的俯视图,图34为图32的A-A剖视图,图35为图32所示框架折叠完毕时的示意图,图36为图32的仰视图,图3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框架以上零件切除左半侧图示。
图38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除清洁组件7外的主视图,为图示清楚计,左撑杆31折断画法,图39为图38的俯视图,图40为图38的A-A剖视图,图41为图38的仰视图,图42为图38所示框架折叠完毕示意图,图43为图42所示框架从折叠至展开过程中的一个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先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见图1至图18,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1、万向节2、框架和清洁组件7,其中,柄1和万向节2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3、右框体4和基座23,在图示中,左、右框体是用圆钢制成的框形件,基座23是一用薄板制成的冲压件,其中央设置一个矩形的翻边孔,其中,左框体3的一端和基座23的侧边38焊接固定,右框体4的一端与基座23用轴6铰接。在图5中可见,呈对称状的右框体4具有两个铰接端,两铰接端各以一较短的轴6与基座23铰接,两轴6的轴线重合。所述铰接轴的轴线在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框体3与右框体4之间的内外档宽度尺寸间隙配合,以便使框架折叠完毕时左框体3和右框体4的末端5互相接触,以利清洁组件的挤干操作,见图13和图14。轴6的两端分别与基座23的侧边38和矩形翻边孔的翻边41连接,侧边38和翻边41有确定右框体4的两个铰接端的横向间距的作用,见图4、图5和图7。基座23的右侧设置右框体4展开位置的定位面8,当框架展开时,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的上侧接触定位面8,见图6和图7。在定位面8下方的左、右两侧,在基座23的侧边38的内侧的下部设置止退凸起9,本实施例的止退凸起9由一铆钉充当,其工作表面为一球面。基座23的侧边38的内侧与所述定位面8的汇合处、止退凸起9的上方形成一个容纳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的空间,当框架展开时,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的下侧接触止退凸起9的球形表面,以维持展开状态,所述球形表面的接触点的法线46与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的旋转方向47的夹角不为零,见图6和图7。万向节2下端的第二轴37与基座23铰接,在图3、图4、图6和图7中,位于基座23矩形翻边孔左右边中央的两个半圆柱形凹陷和压板29与万向节2下端的第二轴37之间间隙配合,压板29与基座23之间用铆钉26固定连接。
所述清洁组件7的底面设置清洁元件16,清洁元件16可采用棉纱,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如微纤维材料、人造毛和无纺布等。清洁组件7的另一面——与所述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11的口袋10,口袋10由面布13与基布14经缝制组成,具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形袋侧边48,口袋10正面形状呈矩形,口袋近袋口11一侧的内档尺寸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以利左右框体的抽出,见图2、图9和图10。口袋10的深度小于左、右框体的长度,其宽度大于左、右框体宽度的外档尺寸。基布14与清洁元件16连接,基布14的四周设置一圈实心绳15。在所述框架展开时,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10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见图1和图2,图1展示左、右框体的末端5接近或接触所述口袋10的底部28,所述末端5即为左右框体上与所述焊接固定端或铰接端相对的一端。所述口袋10袋口11的中间部分的面布13向清洁组件7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于并用缝制线17缝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见图8、图9、图11和12。所述面布延伸部分18的长度可按以下方法确定图8左侧所示口袋10的面布13从袋口11开始平行向清洁组件7的左右对称线延伸,至所述对称线上方时,向下弯折至所述对称线上为止。为了给左、右框体导向,面布延伸部分18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5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即,面布延伸部分18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左、右框体近末端5处的宽度的内档尺寸,以有利导向为度,见图2。所述面布13的材料厚度和硬度适当取大一点,如选用帆布之类材料,以增强导向作用。
图10展示了现有技术的清洁组件7,该清洁组件7与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正面形状呈矩形的口袋10,口袋10具有一袋口11,两袋口11互为相对。
在图3所示状态下,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地面,用两脚尖压住左、右框体的两末端5,手持柄1按拉力34方向向上提,右框体4就会脱离定位面8,此时,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就会加大对止退凸起9的球形表面的压力,促使右框体4和基座23材料的弹性变形,直至右框体4的圆钢构件越过止退凸起9,开始绕轴6旋转,最终与左框体3合拢。由于本实用新型不设置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用的按钮,在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的操作中,省去了按下该按钮的动作,可直接进行上述框架折叠的操作,简化了操作,也省去了“按钮”这个零件,简化了结构。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同时整体旋转本实用新型90°,即得到图13所示状态,完成所述框架的折叠。同样,在图1所示状态下,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地面,用两脚尖压住清洁组件7的左右两端,按上述步骤操作本实用新型,当右框体4向左框体3靠拢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清洁组件7受重力或脚尖压住清洁组件7两端的力的作用,清洁组件7的两端开始沿左、右框体下滑,使左右框体末端5脱离口袋10的底部28,进而抽离口袋10,进入所述面布延伸部分18的下面,接着,左、右框体的末端5沿着面布延伸部分18的下表面滑向面布延伸部分的终止处12,直至到达所述终止处12,即得到图15所示状态,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这时,本实用新型仅以左、右框体的末端5接触清洁组件7的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的终止处12,以此挂住清洁组件7。清洁组件7的两末端下垂并合拢,呈悬挂状,清洁组件7获得最大自由度,这就是所述的“清洁组件7与框架不完全分离”的状态。这时,在清洁组件7与所述框架及柄1相连的情况下,省去了用手拾取清洁组件7的动作,可直接进行下一步清洁组件7的清洗和机械挤干工作。
完成清洁组件7的清洗挤干工作后,将清洁组件7摊平放置在地面19上,见图17。(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图示口袋10用撑开画法。)这时,我们用手抬高清洁组件7的中央部位,并按作用力27方向向下适度压柄1,在此同时,由于抬高过程中的清洁组件7对左、右框体末端5的向外的推动作用,右框体4会逐渐按背离左框体3的方向旋转,(可参见图19)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左右框体的末端5会逐渐从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的终止处12向口袋10移动,进而到达口袋10的袋口11处,此时,由于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的导向作用和左右框体抬高口袋10袋口11的作用,左、右框体的末端5穿过口袋10袋口11进入口袋10,在此同时,右框体4继续按背离左框体3的方向旋转,向定位面8靠拢,见图18,图中,左、右框体的末端5已到达口袋10内的约莫中间位置。这时,我们按作用力27方向下压柄1,左、右框体会继续上述进程,直至右框体4越过止退凸起9与定位面8接触,框体的末端5接触或接近口袋10的底部28,进入图1所示状态,完成本实用新型从折叠至展开的操作过程。在上述过程中,仅在“将清洁组件7摊平放置在地面19上”和“用手抬高清洁组件7的中央部位”的两个操作步骤上需用两手指小面积接触清洁组件7,达到了拖把使用较方便较卫生的目的。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为了便于抬高所述清洁组件7的中央部位和在此过程中操作者的手不用接触清洁组件7,方便所述框架与清洁组件7的装配,在清洁组件7的左右对称线上设置提把20,见图19。提把20可用织物缝制,并用线缝制固定。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恕不赘述。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见图20至图23,在清洁组件7上,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的边缘21对于左、右框体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为了加强导向作用,在面布延伸部分18的前后对称线上设置导向槽25,在左、右框体上设置中心杆24,两者的宽度和设置位置相匹配,中心杆24穿越导向槽25,见图22。在框架的展开过程中,在左右框体近末端5处的圆钢构件内侧沿面布延伸部分18的边缘21移动的同时,中心杆24在导向槽25内移动,导向槽25的边沿作用于中心杆24的表面,以加强导向作用,以便使左右框体的末端5在到达口袋10的袋口11时更能对准袋口11。在图示中,在左右框体上,中心杆24的两端与左右框体焊接固定。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恕不赘述。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见图24至图26,为了便于从所述框架上拆下、更换清洁组件7,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上设置面布断开机构,所述面布断开机构包括第一延伸部分39及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39上的扣眼36,以及第二延伸部分40及设置在第二延伸部分40上的纽扣35,第一延伸部分39与第二延伸部分40分离,可通过纽扣35和扣眼36相扣连接,纽扣35和扣眼36的设置位置相匹配。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恕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口袋10的两袋侧边48不但含有互相平行的直线,也含有互为相交的斜线,见图24,在斜线部分,口袋近袋口11一侧的内档尺寸大于近口袋底部28一侧的内档尺寸,以利左右框体的抽出。当然,按照上述原理,所述袋侧边48的线型也可以包含弧线。为了给左、右框体导向,所述面布延伸部分18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5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见图27至图31,为了增加止退凸起9本身的弹性,以利右框体4越过止退凸起9,本例的止退凸起9由薄板冲压件构成,用铆钉26固定在基座23的侧边38上,薄板冲压件制成的止退凸起9具有更好的弹性,见图27至图29。在图28中,在右框体4铰接的轴6上,在基座23的侧边38一侧设置套筒22,用来确定右框体4铰接端在轴6上的轴向位置。
为了便于所述框架的两端进入口袋10,在清洁组件7上,相对缩小口袋10的深度,即相对扩大清洁组件7左、右两端的口袋10的两互为相对的袋口11之间的距离。在图30和图31所示状态下,左、右框体的末端5已到达口袋10的袋口11处,左、右框体之间的夹角较大,按作用力27的方向下压柄1,这时,由于清洁组件7上的基布14与左右框体的末端5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也由于清洁组件7为柔性物体,包括组成口袋10的基布14和面布13也为柔性物体,左、右框体的末端5即能进入口袋10的袋口11,直至完全进入口袋10,而不用像图18那样抬高清洁组件7的中央部位,以减少手接触清洁组件7的次数和简化操作,最后,达到图1所示状态,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展开操作。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恕不赘述。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见图32至图37,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1、万向节2、框架和清洁组件7,其中,柄1和万向节2固定连接。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3、右框体4和基座23,在图示中,左、右框体是用圆钢制成的框形件,基座23是一用薄板制成的冲压件,其中央设置一个矩形的翻边孔。左框体3的一端和右框体4的一端分别以一轴6与基座23铰接,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呈对称状的右框体4(左框体3同样)具有两个铰接端,两铰接端各以一较短的轴6与基座23铰接,所述两轴6的轴线重合,见图36。左、右框体的两铰接轴轴线的对称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右框体的铰接端以其铰接孔轴线为轴分别设置不完全圆柱齿轮30,两不完全圆柱齿轮30互相啮合,见图32、图35和图36,其目的是当所述框架折叠完毕时,左右框体的末端5互相接触,以便进行所述清洁组件7的挤干操作,见图35。轴6的两端分别与基座23的侧边38和矩形翻边孔的翻边41连接,在侧边38、翻边41和左右框体的铰接端之间设置套筒22。在基座23的左、右两侧设置左、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8,当框架展开时,左、右框体的圆钢构件的上侧接触定位面8,见图34。在定位面8下方的左、右两侧,在基座23的侧边38内侧的下部设置止退凸起9,本实施例的止退凸起9由一薄板冲压件充当,用铆钉26固定,所述止退凸起9的工作表面由若干个曲面组成。所述定位面8的左、右两端的下方、止退凸起9的上方形成一个容纳左右框体的圆钢构件的空间,当框架展开时,左右框体的圆钢构件的下侧接触止退凸起9的工作表面,以维持展开状态。止退凸起9工作表面的接触点的法线46与左右框体的圆钢构件的旋转方向47的夹角不为零,见图34。万向节2下端的第二轴37与基座23铰接,在图32和图36中,位于基座23矩形翻边孔左右边中央的两个半圆柱形凹陷和压板29与万向节2下端的第二轴37之间间隙配合,压板29与基座23之间用铆钉26固定连接。
所述清洁组件7的底面设置清洁元件,其相对一面——与所述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11的口袋10,口袋10由面布与基布14组成,具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形袋侧边48,口袋10正面形状呈矩形,口袋近袋口11一侧的内档尺寸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以利左右框体的抽出,口袋10的深度小于左、右框体的长度,其宽度大于左、右框体宽度的外档尺寸,在所述框架展开时,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10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所述口袋袋口11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7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用缝制线17缝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面布延伸部分18的长度的确定方法同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面布延伸部分18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5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即,面布延伸部分18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左、右框体的近末端5处的宽度的内档尺寸,以有利导向为度,见图37。所述面布13的材料厚度和材料硬度适当取大一点,如选用帆布之类材料,以增强导向作用。
在图32所示状态下,我们用两脚尖压住左、右框体的两末端5,手持柄1按拉力34方向向上提,左右框体就会脱离定位面8,此时,左右框体的圆钢构件加大了对止退凸起9的工作表面的压力,促使左右框体、止退凸起9和基座23材料的弹性变形,使左右框体越过止退凸起9,并开始绕轴6旋转,直至左右框体的末端5合拢,完成折叠过程,得到图35所示状态。由于本实用新型不设置解除框架展开状态用的按钮,在解除框架展开状态时,省去了按下该按钮的动作,可直接进行上述框架折叠的操作,简化了结构,简化了操作。由于在左、右框体的铰接端设置了不完全圆柱齿轮30,两不完全圆柱齿轮30互相啮合,又由于左、右框体的两铰接轴轴线的对称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在框架的折叠过程中,左右框体的对称线始终与框架(包括基座)的左右对称线重合,(可参考图43),因此确保了左右框体几乎同时越过止退凸起9,以消除一框体已越过止退凸起9而另一框体仍未越过止退凸起9的现象,也避免左、右框体靠拢时两框体的末端5一高一低、互不接触,以利清洁组件7的挤干操作。
由于本实施例的清洁组件7的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以及所述框架的结构的大部也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尤其是左右框体与所述清洁组件7互相组合的部分的结构完全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本例的本实用新型在展开至折叠的操作过程中,所述清洁组件7与框架之间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描述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恕不赘述。
同理,本实施例从折叠至展开的操作过程的描述也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相同,恕不赘述。
同理,本实施例从展开至折叠以及折叠至展开的操作过程中的有益效果的描述也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相同,恕不赘述。
最后,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见图38至图43,为了方便本实用新型从折叠状态到展开状态的操作,为了在上述操作中实现操作者的手完全不接触清洁组件7,在左右框体上设置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左撑杆31、右撑杆32、移动轴43和索33,左撑杆31的两端分别与左框架3的横档42和移动轴43铰接,右撑杆32的两端分别与右框架4的横档42和移动轴43铰接。在图41中,左右框体的横档42的两端设置套筒22,两套筒22之间设置左右撑杆与横档42的铰接端,该铰接端与套筒22及横档42之间间隙配合。左撑杆31和右撑杆32的另一铰接端同轴套装在移动轴43上,三者之间间隙配合。索33一端与移动轴43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万向节2、轴6和柄1,见图38、图42和图43,再与设置在柄1上的某一执手件相连接(未图示)。
图4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框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这时,我们按拉力34方向拉索33,移动轴43将推动左、右撑杆的一端,同时,左、右撑杆的另一端将通过左、右框体上的横档42撑开左、右框体,使左框体3按第一旋转方向44转动,右框体4按第二旋转方向45旋转。当左、右框体撑开到一定角度时,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地面,再配合柄1的下压动作,就能到达图38所示状态,完成本例的框架从折叠至展开的操作过程。由于采用了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左右框体从折叠到展开、清洁组件7从悬挂到与所述框架组合完毕,省去了“将清洁组件7摊平放置在地面19上”和“用手抬高清洁组件7的中央部位”这两个操作步骤,完全避免了操作者用手接触清洁组件7,使拖把的使用既方便又卫生。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工作原理同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恕不赘述。
本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中,有些特征是可以变通或替换的,例如,所述基座23可用注塑件替换;所述面布断开机构的纽扣和扣眼也可以用拉链或系带替换;由于所述面布13是柔性的,为了给左、右框体导向,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的宽度也可以略大于所述框体的相关内档尺寸,以有助于导向为度;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18上设置的导向槽25的位置也可以是除面布的前后对称线以外的其他位置;等等,不一而足,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框架和清洁组件,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和基座,其中,左框体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右框体的一端与基座铰接,基座上设置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和止退凸起,所述清洁组件与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近袋口一侧的内档尺寸大于或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所述框架展开时其底面为一平面,框架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口袋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其特征在于所述口袋袋口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所述右框体与基座铰接的轴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框体与右框体之间的内外档宽度尺寸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上设置提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上设置导向槽,在左、右框体上设置中心杆,两者的宽度和设置位置相匹配,中心杆穿越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上设置面布断开机构,所述面布断开机构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上的扣眼,以及第二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二延伸部分上的纽扣,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延伸部分分离,纽扣和扣眼的设置位置相匹配。
5.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柄、万向节、框架和清洁组件,所述框架包括左框体、右框体和基座,其中,右框体的一端与基座铰接,基座上设置右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和止退凸起,所述清洁组件与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近袋口一侧的内档尺寸大于或等于近袋底一侧的内档尺寸,所述框架展开时其底面为一平面,框架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口袋内,两者之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其特征在于所述口袋袋口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或所述对称线附近,所述面布延伸部分的宽度与左、右框体近末端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所述左框体的一端以另一轴与基座铰接,基座上设置左框体展开位置的定位面和止退凸起,左、右框体的铰接轴轴线的对称线在所述框架的左右对称线上,左、右框体的铰接端以其铰接孔轴线为轴分别设置不完全圆柱齿轮,两不完全圆柱齿轮互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框体上设置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左撑杆、右撑杆、移动轴和索,左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左框体的横档和移动轴铰接,右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右框体的横档和移动轴铰接,索一端与移动轴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万向节和柄,再与设置在柄上的执手件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上设置提把。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上设置导向槽,在左、右框体上设置中心杆,两者的宽度和设置位置相匹配,中心杆穿越导向槽。
9.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上设置面布断开机构,所述面布断开机构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上的扣眼,以及第二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二延伸部分上的纽扣,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延伸部分分离,纽扣和扣眼的设置位置相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布的延伸部分上设置面布断开机构,所述面布断开机构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一延伸部分上的扣眼,以及第二延伸部分及设置在第二延伸部分上的纽扣,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延伸部分分离,纽扣和扣眼的设置位置相匹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框架式拖把,包括可折叠框架和清洁组件,框架折叠时,其两末端互相接触。清洁组件与框架接触的一面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具有一个互为相对袋口的口袋,口袋袋口的中间部分的面布向清洁组件的左右对称线延伸,终止并固定于所述对称线上,面布延伸部分的宽度与框架近末端处的宽度的内挡尺寸相匹配。框架展开时其底面呈一平面,框架的两端以插袋的方式设置在口袋内。本实用新型折叠时,清洁组件以其面布延伸部分的终止处与框架悬挂连接,具有较大自由度,可进行清洁组件的清洗与机械挤干,简化了清洁组件的拆装操作,使拖把的使用更方便、更卫生。
文档编号A47L13/20GK2745500SQ20042000955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8日
发明者陈光中 申请人:陈光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