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具体地说是一种锅。
背景技术:
炒锅已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传统的炒锅使用非常广泛,但其 往往达不到高效节能的目的,热源利用率低,费时费能源,巳不符合现代社 会节能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有重力铸造、铝复底等的各种家用锅,但 由于其铝不导热,所以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只能在明火上使用。为此,有各 种各样的复底锅的出现,复底的加工工艺复杂,且有脱底现象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传统炒锅存在的缺陷,提供--种 加工工艺简单、结构牢固、受热面积大,可在明火和电磁炉上使用且具有蓄 热能力的锅。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锅,包括铝制或钢制锅体, 其特征在于锅体底部的受热处呈平面状,其上设有导磁金属结合层。所述的 受热处呈平面,导磁金属结合层中的金属以铁为主,使其在明火、电磁炉等 都可使用。
位于该导磁金属结合层周围的锅体上设有多条凸肋,相邻凸肋之间形成 热气流通道,受热处周围的凸肋增加了锅体蓄热能力,可在停火的状态下对 锅内的食物进行保温熟化,从而縮短了食物的烹饪时间,达到保温、省时的 目的,提高了热速率,节约了能量;热气流通道使锅体在使用时表面温度不
会过高,致使油温不会达到烟点,因此基本没有油烟产生,使菜肴更加符合 健康要求。
上述的锅,凸肋呈呈直条状、弧条状或断线条状,热气流通道呈弧状或直射状。根据实际需要,凸肋也可做成其他形状,热气流通道的形状根据凸 肋形状的改变而变化。
上述的锅,凸肋均匀分布,使锅体受热均匀,所有凸肋的整体呈旋涡状 或直线辐射状,延长热量在锅体底部的停留时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范围广,可在明火和电磁炉等上使 用,具有蓄热功能,能在停火的状态下对食物进行保温熟化,食物的烹饪时 间短,达到了保温、省时的目的,提高了热速率,能源消耗少;锅体在使用 时表面温度不会过高,基本没有油烟产生,使菜肴更加符合健康要求。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B局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锅,铝制锅体1底部的受热处呈平面状,其上设有导磁金属
结合层3(以铁元素为主),位于受热处周围的锅体上设有多条弧状凸肋2,相
邻的两条弧状凸肋之间形成一条弧状热气流通道,弧状凸肋2增加了锅体的
受热面积,具有蓄热能力,所有弧状凸肋的整体呈一旋涡状。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 案相同或等同的技术内容均落入其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锅,包括铝制或钢制锅体,其特征在于锅体底部的受热处呈平面状,其上设有导磁金属结合层。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锅,其特征在于位于导磁金属结合层周围的锅 体上设有多条凸肋,相邻凸肋之间形成热气流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肋呈直条状、弧条状 或断线条状。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气流通道呈弧状 或直射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肋均匀分布,所有凸 肋的整体呈旋涡状或辐射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现有复底锅的复底加工工艺复杂,且有脱底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锅体底部的受热处呈平面状,其上设有导磁金属结合层。所述的受热处呈平面,导磁金属结合层使锅在明火、电磁炉等都可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蓄热功能,能在停火的状态下对食物进行保温熟化,食物的烹饪时间短,达到了保温、省时的目的。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1379410SQ20092011296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9日
发明者叶青建, 石建林, 陈合林 申请人: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