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47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其主要在连接管的螺柱底部开设
有一凹环,并在凹环内套置有一垫圈,通过所述垫圈的弹性及防漏性,使喷水刷头与连接管 结合的更加紧密且无空隙。
背景技术
传统的喷水刷的刷头结构,如图1、图2所示,由连接管1通过上端的螺柱10与刷 头11相螺合,再在连接管1底端与刷杆12结合,使用时利用刷杆12的底端施压注水,让水 流通过连接管l的出水口 100与刷头11的喷水口 101相导通,并可由刷头12的喷水口 101 喷水供使用。 另外,所述刷杆12与连接管1通过螺柱10相螺合,虽能达到连结刷头11与刷杆 12的功能,但仍会有空隙产生,使得刷头11与连接管1上端的螺柱10螺合处渗漏,而产生 漏水或水倒流的情形,当进行清洁作业时,渗出的水常弄脏工作服,影响使用者作业,对于 使用者而言相当困扰且不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其主要在连接管的 螺柱底部开设有一凹环,并在凹环内套置有一垫圈,通过所述垫圈的弹性及防漏性,使喷水 刷头与连接管结合的更加紧密且无空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其主要在传 统连接管的螺柱底部,开设有一凹环,并在凹环内套置有一垫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垫圈的弹性及防漏性,可供紧密结合喷水刷头 与连接管,防止漏水或水倒流的情形发生。

图1是现有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组装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完成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完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 附图标记说明连接管-l ;螺柱-lO ;出水口 _100 ;喷水口 _101 ;喷水刷头_11 ;连 接管-2 ;螺柱-20 ;中空管-21 ;垫圈-22 ;出水口 _23 ;凹环_24 ;喷水刷头_3 ;通孔_30 ;喷水口 -31 ;刷杆-4 ;清洁刷-5。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管的立体分解图,所述连接管2是一锥 状,所述连接管2上端为一螺柱20,其是中空,所述连接管下端则为一中空管21,并在螺柱 20底部开设有一凹环24,可供垫圈22密合套入(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管2顶端则开有 一出水口 23,供水流喷出。 接着,请继续参阅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管的剖视图,所述垫圈22顺着锥状的连 接管2,向下压掣入螺柱20底部的凹环24,即可通过垫圈22的弹性及防漏性,有效防止喷 水刷头3(图中未显示)漏水或水倒流的情形。 至于,连接管2与喷水刷头3及刷杆4的组合方式,请参阅图6并配合图7所示, 将连接管2前端的螺柱20螺入喷水刷头3的通孔30,即可通过螺柱20底部的垫圈22的弹 性及防漏性,使连接管2与喷水刷头3紧密结合且无空隙,彻底防止水流从喷水刷头3及连 接管2的螺固处渗出而导致漏水情形,另刷杆4则插置入连接管2后端的中空管21,且在喷 水刷头3的通孔30顶端则开有一喷水口 31,可供水流由刷杆4经由连接管2的出水口 23 喷出,最后从通孔30的喷水口 31喷出供使用。 而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请参阅图8所示,将水由刷杆4底部施压灌入,则水即 从刷杆4经由连接管2顶端的出水口 23注入喷水刷头3的通孔30 (配合参阅图7),最后从 通孔30顶端的喷水口 31喷出。而所述连接管2可分别螺入不同功能的清洁用具,即连接 管2配合喷水刷头3或清洁刷5(如图9所示)的通孔,可随使用者的需要,任意更换不同 的刷头。 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显然如下的优点所述连接管2通过螺柱20底部的垫圈 22的弹性与防漏性,使连接管2可紧密且无空隙的螺固喷水刷头3,达到防止漏水或水倒流 的情形,确实达到进步性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虽非一高深的设计,但利用传统连接管开设一凹环,并在凹 环内套置有一垫圈,可将喷水刷头与连接管紧密且无空隙的螺固,形成一简易防漏装置,并 有效防止喷水刷头漏水,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更为方便、实用,且申请前并未发现有相同 的产品核准专利在先,也未见于刊物,理已符合新型的专利要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是一锥状,并在所述连接管的螺柱底部开设有一凹环,供垫圈紧密套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水刷头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具挠性防水材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水刷的刷头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在连接管的螺柱底部开设有一凹环,并在凹环内套置有一垫圈,通过垫圈的弹性及防漏性,使喷水刷头与连接管结合的更加紧密且无空隙,并可防止使用时产生漏水或水倒流至刷杆的困扰,有效改进使用时的缺失,确实达到防漏的效果。
文档编号A46B11/06GK201468411SQ200920161210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日
发明者陆宝麟 申请人:陆宝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