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80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尤指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设有升降装置,并由升降装置的动力装置驱动传动装置的导螺杆转动,使连动机构连动脚踏平台的座体作仰角变化模拟出道路坡度的情境,进而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传动稳定性高的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现代人普遍存在有运动量不足的现象,导致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及体能欠佳等文明病机会大增,惟有经常运动,强化心肺功能才可保持最佳的体适能状况,加上现代人对于日常健康休闲与运动相对的重视,使得健身器材已由健身中心逐渐普及到一般的家庭中使用。再者,健身器材中又以电动跑步机最为普遍,并由电动跑步机可调式的跑步带速度与斜坡仰角度,可以进行心肺耐力训练,近年来更为医界所广泛运用于对患者的体适能测试与复健功能,而跑步机斜坡仰角度调整以驱动源判断可分为手动式与电动式,并依机构配置方式可分为前仰角与后仰角的调整,其中前仰角调整可分为线性调整、绞接角调整与悬臂绞接调整,此种仰角控制的功能,目的是在让使用者在跑步时能够模拟出上下坡的情境。然而,现今跑步机的前仰角调整动作原理是在跑步机前端加上一个仰角控制马达,并由马达转动时带动轴心伸长或变短来改变跑板的仰角,或是可利用扶手机构两侧处的内、外滑套作相对伸长或变短的线性调整,此种调整机构设计上大多利用交叉连杆设计,并于交叉连杆交叉处穿设有轴心,当马达带动螺杆呈一转动时,可由螺杆两侧处所枢接的滑座带动交叉连杆上下两侧处以轴心作相对向内或向外位移来改变跑板的仰角,但因交叉连杆向上位移距离越高,其交叉连杆上下两侧处更为接近,使交叉连杆容易受到构件方向与位置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增加向上位移的高度距离,当使用者在跑步时亦容易因交叉连杆支撑力不足造成跑步机重心不稳发生倾倒或偏摆的问题,整体结构相当的不稳定,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跑步机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新型诞生。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设有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包括有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及连动机构,当动力装置驱动传动装置的导螺杆转动时,可带动连动机构所螺接的各滑移座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并连动各滑移座上所枢设呈相互交叉错开状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便以底座为轴心呈一旋动,而使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向上或向下位移,且因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交叉处没有穿设轴心不会受到构件方向与位置的限制,可有效增加升降装置位移的高度距离,让使用者在脚踏平台上跑步时可依个人需求作不同仰角变化模拟出各种道路不同坡度的情境,进而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传动稳定性高的效果。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包括有脚踏平台及升降装置,其中该脚踏平台具有座体,并于座体一侧处设有能够调整座体仰角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包括有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及连动机构,动力装置具有位于脚踏平台的座体处的基座,且传动装置设有供动力装置驱动呈一转动的导螺杆,而连动机构设有至少二个分别螺接于导螺杆两侧处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的滑移座,且各滑移座上分别枢设有呈相互交叉错开状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再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相对于滑移 座的另一侧处枢设有底座。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的两边处设有相对的轴部,基座两侧处设有轴柱,该两轴部供基座两侧处的轴柱活动枢接于其上呈一预定角度旋动,并于座体相对于轴部的另一侧处设有具至少一个滚轮组的支撑架体。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设有固定部,且座体相对于固定部的另一侧处设有具至少一个支撑脚的支撑架体,而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由基座结合于固定部上,并于连动机构的底座两侧处设有滚轮组。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基座中央处设有供马达结合定位的定位部,且马达进一步利用减速机构连结带动于传动装置的导螺杆。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基座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供连动机构的各滑移座线性位移的导轨部。所述的健身器材升降装置,其中该动力装置的导轨部具有一水平滑轨,并于连动机构的滑移座顶部设有供滑轨活动嵌卡的轨槽。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升降装置中的传动装置导螺杆两侧处形成有不同螺纹方向的外螺纹,并于连动机构的各滑移座中央处横向形成有螺接于导螺杆上的螺孔。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中该升降装置中的连动机构滑移座底部利用轴柱分别枢接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一侧处的轴孔内,且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另一侧处的轴孔则枢接于底座上的轴柱呈一定位。本实用新型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可有效增加升降装置位移的高度距离,让使用者在脚踏平台上跑步时可依个人需求作不同仰角变化模拟出各种道路不同坡度的情境,进而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传动稳定性高的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整前的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整中的侧视图;[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调整后的前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调整前的侧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调整后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脚踏平台;11_座体;111-轴部;1111-轴孔;112_支撑架体;1121_滚轮组;1122_支撑脚;113-固定部;2_升降装置;21_动力装置;211_基座;2111-定位部;2112_轴柱;212-马达;213_导轨部;2131_滑轨;22_传动装置;221_导螺杆;2211_外螺纹;23_连动机构;231-滑移座;2310_螺孔;2311_轨槽;2312_轴柱;232-第一连杆;2321-轴孔;2322-轴孔;233_第二连杆;2331_轴孔;2332_轴孔;234_底座;2341_轴柱;2342_滚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现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I、图2、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脚踏平台I及升降装置2,故就本案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脚踏平台I具有呈框架型式的座体11,并于座体11上设有跑步带及可带动跑步带呈一循环位移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其座体11 一侧的两边处设有相对的轴部111,且两轴部111间枢设有可调整座体11前仰角或后仰角的升降装置2,而座体11相对于轴部111的另一侧处则设有支撑架体112,且支撑架体112的底部两侧处设有至少一个滚轮组1121。该升降装置2包括有动力装置21、传动装置22及连动机构23,其中动力装置21具有基座211,并于基座211中央处设有一可供马达212结合定位的定位部2111,且基座211底部位于定位部2111侧边处设有至少一个具水平滑轨2131的导轨部213,而传动装置22设置于基座211的定位部2111下方处,并于传动装置22设有可进一步利用减速机构(图中未示出)与马达212连结的导螺杆221,即可由马达212带动导螺杆221能随之同时自转,另基座211两侧处所设的轴柱2112则活动枢接于座体11的两轴部111对应的轴孔1111内呈一预定角度旋动。再者,连动机构23设有至少两个分别螺接于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两侧处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的滑移座231,并于滑移座231顶部设有可供导轨部213的滑轨2131活动嵌卡的轨槽2311,且各滑移座231上分别枢设有呈相互交叉错开状的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再于第一连杆232与第二连杆233上相对于滑移座231的另一侧处则枢设有底座234。然而,上述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两侧处形成有不同螺纹方向的外螺纹2211,并于连动机构23的滑移座231中央处横向形成有具内螺纹的螺孔2310,且各滑移座231的螺孔2310分别螺接于导螺杆221上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而滑移座231底部利用轴柱2312分别枢接于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 —侧处的轴孔2321、2331内,且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另一侧处的轴孔2322、2332枢接于底座234上的轴柱2341呈一定位。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调整前的侧视图、调整中的侧视图及调整后的前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实用新型于调整时,可利用升降装置2中的马达212驱动动力装置21,基座211内部的减速机构(图中未示出)带动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呈一转动,便可由动力装置21使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能够随之同时转动。当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拉回或推动于连动机构23的各滑移座231位于基座211底部的导轨部213上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时,可利用导螺杆221两侧处不同螺纹方向的外螺纹2211分别螺接于滑移座231的螺孔2310内,使导螺杆221可带动两相对的滑移座231呈相反方向的线性位移,并由各滑移座231分别连动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其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的另一侧处便以底座234为轴心呈一预定角度旋动,便可由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 —侧处的各滑移座231来撑顶于基座211上,使脚踏平台I的座体11 一侧处向上或向下位移,且因连动机构23的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交叉处没有穿设轴心,而不会受到构件方向与位置的限制,可有效增加升降装置2作向 上位移的高度距离。而座体11上下位移的过程中,由于基座211两侧处为活动枢接于座体11的轴部111上,使座体11 一侧处上下位移时底座234仍可平稳的抵靠于地面上,而不会因重心不稳发生倾倒或偏摆的问题,整体结构更为稳定,同时由座体11另一侧处支撑架体112的滚轮组1121在地面上自由滑动位移,从而实现脚踏平台I的座体11能够随着升降装置2作前仰角或后仰角的调整,让使用者在脚踏平台I上跑步时,可依个人需求作不同仰角变化模拟出各种道路不同坡度的情境,进而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传动稳定性高的效果。请继续参阅图7、图8、图9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调整前的侧视图及调整后的侧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脚踏平台I的座体11 一侧处设有固定部113,并于座体11相对于固定部113另一侧处的支撑架体112底部两侧处设有支撑脚1122,而升降装置2中的动力装置21则由基座211结合定位于座体11的固定部113上,且该动力装置21的基座211与座体11的固定部113可利用焊接固定、螺丝锁固方式或其它结合的方式组装定位成为一体,并于连动机构23的底座234两侧处皆设有滚轮组2342。当本实用新型于调整时,可利用升降装置2中的动力装置21马达212驱动传动装置22的导螺杆221呈一转动,使导螺杆221可带动连动机构23的各滑移座231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并连动第一连杆232及第二连杆233以底座234为轴心呈一旋动,使脚踏平台I的座体11 一侧处向上或向下位移,同时由连动机构23的底座234以滚轮组2342在地面上自由滑动位移,从而实现脚踏平台I的座体11能够随着升降装置2作前仰角或后仰角的调整,让使用者在脚踏平台I上跑步时可模拟出各种道路坡度的情境。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实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案,以保障设计人的辛苦创作,倘若钧局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创作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包括有脚踏平台及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脚踏平台具有座体,并于座体一侧处设有能够调整座体仰角的升降装置; 该升降装置包括有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及连动机构,动力装置具有位于脚踏平台的座体处的基座,且传动装置设有供动力装置驱动呈一转动的导螺杆,而连动机构设有至少二个分别螺接于导螺杆两侧处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的滑移座,且各滑移座上分别枢设有呈相互交叉错开状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再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相对于滑移座的另一侧处枢设有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的两边处设有相对的轴部,基座两侧处设有轴柱,该两轴部供基座两侧处的轴柱活动枢接于其上呈一预定角度旋动,并于座体相对于轴部的另一侧处设有具至少一个滚轮组的支撑架体。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设有固定部,且座体相对于固定部的另一侧处设有具至少一个支撑脚的支撑架体,而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由基座结合于固定部上,并于连动机构的底座两侧处设有滚轮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基座中央处设有供马达结合定位的定位部,且马达进一步利用减速机构连结带动于传动装置的导螺杆。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中的动力装置基座底部设有至少一个供连动机构的各滑移座线性位移的导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健身器材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装置的导轨部具有一水平滑轨,并于连动机构的滑移座顶部设有供滑轨活动嵌卡的轨槽。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中的传动装置导螺杆两侧处形成有不同螺纹方向的外螺纹,并于连动机构的各滑移座中央处横向形成有螺接于导螺杆上的螺孔。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中的连动机构滑移座底部利用轴柱分别枢接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一侧处的轴孔内,且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另一侧处的轴孔枢接于底座上的轴柱呈一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健身器材的升降装置,其于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设有升降装置,而升降装置包括有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及连动机构,其中传动装置设有导螺杆及导螺杆两侧处所螺接的连动机构的滑移座,且各滑移座上枢设有呈相互交叉错开状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并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相对于滑移座的另一侧处枢设有底座,当动力装置驱动传动装置的导螺杆转动时,可带动各滑移座作相对向内或向外线性位移,并连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便以底座为轴心呈一旋动,使脚踏平台的座体一侧处向上或向下位移,即可作不同仰角变化模拟出道路坡度的情境,进而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传动稳定性高的效果。
文档编号A63B22/02GK202666278SQ20122023124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叶正成 申请人:涵永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