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塔架式乘坐设施的轨道和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372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交叉引用申请本申请是要求于2013年11月17日递交的申请号为61/905,250的临时申请的权益的非临时申请,该临时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并且用于所有用途。

背景技术:
在本领域中已知在塔架上具有轨道的娱乐乘坐设施。从申请人的在先申请WO2012/162675还已知一种安装在塔架上的过山车。主要将轨道安装在塔架的外部(如此以使塔架的内部用作轨道的“上”部段并容纳升降机、疏散楼梯和其他设备,以允许塔架的顶部具有可使用的零售/进餐/观赏区域)限制了可以设计轨道要执行的可能操纵,这是因为对从可以安装轨道的支撑立柱向外的距离有严格的限制。然而,围绕塔架的外部安装轨道产生的问题是:轨道围绕弯道旋转的所有方向是相同的方向,潜在地增加了乘坐者的晕动病。尽管轨道可以在从下方没有额外支撑的情况下从立柱向外“层叠”至少两个轨道深度,但是只要轨道唯一地安装在塔架的外部上,轨道的路径难以自身频繁地相交。当轨道唯一地安装在塔架的外部上时,轨道全部地必须围绕塔架保持在大致圆筒形的空间内,大致圆筒形的空间内在内部通过支撑立柱来限定并且在外部通过轨道可以从塔架向外的最大距离来限定。由于上升轨道的长度而不能使用在大多数过山车上使用的标准链传动装置,这是由于链的重量可能会产生太多问题。然而,乘坐设施的高度需要非常安全的驱动系统。链传动装置和相关联的链轮非常嘈杂;使得乘坐设施不适合放置到希望以这种小占地面积放置乘坐设施的许多环境中,比如商业区。链传动装置还需要润滑剂,润滑剂会可能掉落在乘坐者上。链传动装置使提出的系统经受更大的磨损。相关技术的前述示例和与其相关的限制是说明性的和非排他性的。通过阅读说明书以及研究附图,相关技术的其他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是提供安装在塔架上的过山车轨道,过山车轨道围绕塔架的外部反向行进(以及旋转)的同时维护乘坐者的安全和舒适性。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提供反向翻转部,该反向翻转部维持足够的G力以确保乘坐者压靠至其乘坐者支撑部中。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提供反向翻转部,该反向翻转部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行进,从而允许塔架上的总体位置的下降,以使乘坐者在位于塔架上的比翻转开始时更高的位置处的轨道上结束。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提供反向翻转部,该反向翻转部在翻转期间不会使乘坐者倒转。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使旋转方向围绕塔架偶然地反向以尝试减少乘坐者的潜在晕动病。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使旋转方向围绕塔架偶然地反向以使乘行更有趣并且更令人激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内螺旋上升轨道的驱动系统。结合旨在是示例性和说明性而非限制范围的系统、工具和方法来描述和说明以下的实施例和其各方面。在各种实施例中,已经减少或消除了以上描述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而其他实施例针对其他改进。一个实施例是下降翻转部,在下降翻转部,轨道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向下翻转并朝向所述塔架侧倾(bank)约180度,所述轨道下降并翻转约180度以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二方向上行进地结束,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相反。另一实施例是下降翻转部,在下降翻转部,轨道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向下翻转并远离所述塔架侧倾约180度,所述轨道下降并翻转约180度以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二方向上行进地结束,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相反。另一实施例是环路翻转部,其中,轨道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向上翻转、随后下降并朝向所述塔架侧倾约180度,以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二方向上行进地结束,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相反。另一实施例是环路翻转部,其中,轨道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向上翻转、随后下降并远离所述塔架侧倾约180度,以围绕所述塔架的外周在第二方向上行进地结束,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相反。除了以上描述的示例性方面和实施例以外,通过参照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其他方面和实施例将变得很明显,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示若干视图中的对应的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螺旋内轨道的塔架式乘坐设施的过山车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下降翻转部的透视图。图3是下降翻转部的透视图。图4为图3的侧视平面图。图5为图3的侧视平面图。图6是向外旋转的下降翻转部的透视图,示出了支撑立柱和轨道。图7是下降的透视图。图8为图7的侧视平面图。图9为图7的侧视平面图。图10是环路的透视图。图11是环路翻转部的透视图。图12为图11的侧视平面图。图13为图11的侧视平面图。图14是示出具有支撑立柱、轨道和一些轨道支撑件的描绘有沿相反方向行进的乘车的环路翻转部的透视图。图15是示出具有从塔架向外旋转的轨道的描绘有支撑立柱、轨道和一些轨道支撑件的环路翻转部的透视图。图16为图15的侧视平面图。图17为图15的侧视平面图。图18是示出了具有向外旋转的轨道并具有支撑立柱、轨道和一些轨道支撑件的描绘有在相反方向上行进的乘车的环路翻转部的透视图。图19是仅示出了螺旋向上轨道的塔架的透视图。图20是安装在具有钢索驱动系统的轨道上的乘车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1是安装在轨道上的乘车的示意图,其中夹紧机构围绕导向滑轮移动。图22是安装在轨道上的乘车的示意图,其中,夹紧机构与钢索脱离。图23是钢索的主齿轮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图24是钢索的替代性驱动系统的透视图。图25是塔架式乘坐设施的塔架观赏式版本的透视图。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公开实施例之前,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在其应用上不限于所示的具体结构的细节,这是由于本发明能够具有其他实施例。参照附图的标记,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旨在的是,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应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另外,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具有轨道101的塔架式过山车110的透视图,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轨道的将车厢驱动并向上移动的部段111可以在内径中。塔架可以是至少45米(约150英尺)高并且可以和2000英尺一样高或更高。这意味着,上升螺旋轨道取决于塔架的高度将是塔架的高度的至少两倍到三倍。外部部段112可以是环路并且如沿塔架110向下的过山车所示地改变节距。向上轨道和向下轨道的其他构型是可能的,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限制。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的轨道101是三弦桁架轨道,该三弦桁架轨道具有第一导轨106、第二导轨107和脊柱导轨108。其他类型的轨道也是可能的,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限制。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是乘坐者运载装置安装并在乘坐设施的运行中沿着移动的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大致彼此平行。本文所含的轨道的方向的所有引用参照乘坐者运载装置在乘坐设施正常运行时的行进的方向。沿着轨道和/或沿轨道向下意味着乘坐者运载装置沿着轨道在正常行进方向上移动并不指的是乘坐者运载装置距地面的高度的实际下降。轨道的侧倾度指的是从承载站(未示出)处的起始位置由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围绕防爬导轨形成的轨道平面的旋转。在大多数承载站处,第一导轨106和第二导轨107彼此处在同一水平面中并且在正常承载构型中与地面大致齐平。该位置是0度侧倾。注意的是,0度侧倾不会始终将乘坐者保持在直立位置,因为轨道自身可以处于一定的定向而非水平的。乘坐设施的定向取决于轨道的定向和侧倾度。右侧倾和左侧倾是相对于乘载在乘坐者运载装置中的在乘坐者运载装置的行进方向上向前面向的乘坐者而言的。45度左侧倾是描述轨道的平面在防爬导轨的左侧呈45度。文中公开的翻转部将按照所描绘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只要翻转部的构型持续,轨道所旋转通过的精确的侧倾度和/或轨道的起始侧倾度和终止侧倾度不限于所描绘的实施例。实际中,在实践时将使用乘坐者运载装置的位置的许多变型,包括轨道的起始侧倾和翻转位置以及轨道的终止侧倾和翻转位置的变型,这是由于乘坐者期望具有许多不同的翻转体验并且对于乘坐者而言期望的是在给定轨道上存在多种翻转以围绕塔架多次改变行进的方向。附加地,文中描述的所有G力是基于通过模拟器完成的计算。评价G力用于说明的目的,在实际乘行中遇到的实际G力没有变化表示实践所描述的翻转的失败。接着参照图2至图5,轨道101在初始翻转朝向支撑立柱的下降翻转部201构型中安装在支撑立柱102上。为容易观察,仅示出轨道的下降翻转部节段。应理解的是,轨道将在下降翻转部之前或下降翻转部之后延续。下降翻转部具有总体C形的构型。支撑立柱的数目、尺寸和间隔将取决于塔架110的高度和总直径,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立柱的尺寸和间隔的限制。安装支架103、104在图2未示出,而在图3至图6中示出。支撑轨道101所需要的横支架的数目和尺寸将取决于众所周知的工程原理。示出在轨道101上的不同的位置处间隔开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105。所示的乘坐者运载装置的位置和间隔用于示出轨道在所描绘实施例的翻转部上的各种位置处的定向。所描绘的乘坐者运载装置构型不用作乘坐者运载装置在塔架乘坐设施的运行期间的实际间隔的例示。乘坐设施可以通过沿轨道行进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或通过一系列乘坐者运载装置(未示出)进行操作。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乘坐者运载装置的数目、间隔或类型的限制。下降翻转部(turn)201起始于轨道101上的第一位置202处的乘坐者运载装置。乘坐者运载装置沿着轨道101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A指示的第一方向上行进。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轨道在第一位置处具有45度右侧倾并且以15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经历约1.5G的力。乘坐者运载装置105在沿C的其他上部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第二位置203,在第二位置203,轨道101开始在C的上弯道处向下翻转,如在图2中最清楚地看到。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在沿C的脊柱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第三位置204,并且轨道从第一位置202朝向塔架旋转约45度以处于90度右侧倾。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以约2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在第三位置204处经历约1G的力。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在延伸的轨道101上向下行进至C的脊柱向下约三分之二的路程的第四位置205,如在图5和图6最清楚地看到。在第四位置处,向下定向的轨道从第三位置向右又侧倾了70度,导致实际150度右侧倾。以3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在轨道上的第四位置205处经历约2.5Gs的力。轨道随后沿轨道向下延伸至C的下弯道处的第五位置206。在所描绘实施例中,轨道从第四位置旋转30度,导致0度侧倾。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以4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经历约3.5Gs的力。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沿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位于C的下臂上的第六位置207。轨道上抬并且乘坐者运载装置现在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B指示的第二方向上行进,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相反。任意给定位置处的侧倾度可以根据期望的乘坐者经历被改变。接着参照图6至图9,还可以实现下降翻转部601,其中,轨道从塔架110向外侧倾。下降翻转部601起始于轨道101上的第一位置602处的乘坐者运载装置。乘坐者运载装置沿着轨道101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C所示的第一方向上行进。乘坐者运载装置105在沿C的其他上部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第二位置303,在第二位置303处,轨道101开始在C的上弯道处向下翻转,如在图6和图8中最清楚地看到。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在沿C的脊柱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第三位置604,并且轨道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在位置604处远离塔架旋转约45度。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在延伸的轨道101向下行进至C的脊柱向下约三分之二的路程的第四位置605,如在图7和图8最清楚地看到。轨道随后沿轨道向下延伸至C的下弯道处的第五位置606。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轨道从第四位置旋转30度,导致60度左侧倾。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以4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经历约3.5Gs的力。乘坐者运载装置随后沿延伸的轨道向下行进至位于C的下臂上的第六位置206。轨道上抬并且乘坐者运载装置现在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D所示的第二方向上行进,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相反。任意给定位置处的侧倾度可以根据期望的乘坐者经历被改变。速度、侧倾角和G力将基于塔架直径不同于所描绘的实施例。下降可以在制动的情况下或在不制动的情况下发生。侧倾翻转可以如所示地朝向塔架以180度的侧倾过渡发生或者通过远离塔架翻转180度的侧倾过渡来发生。乘坐者运载装置105可以如所示地较早地侧倾以如所示地在下降前使乘坐者完全倒转,或者较迟侧倾以确保非倒转操纵。更精确地,在总体C翻转部中发生侧倾是不重要的。为了实现安全地操作并使轨道唯一地安装在塔架的外部上,轨道必须朝向塔架侧倾过渡总体上约180度,或者远离塔架侧倾过渡总体上约180度。接着参照图10至图13,描绘了具有朝向支撑立柱侧倾的总体泪珠形构型的环路翻转部710。轨道101安装在支撑立柱102上。出于观察容易起见,仅示出轨道的环路翻转部节段。应理解的是,轨道可以在环路翻转部之前或环路翻转部之后延续。支撑立柱的数目、尺寸和间隔取决于塔架110的高度和总直径,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立柱的尺寸和间隔的限制。安装支架103、104在图10中未示出,而在图11至图13中示出。支撑轨道101所需要的横支架的数目和尺寸将取决于众所周知的工程原理。示出在轨道101上的不同的位置处间隔开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105。所示的乘坐者运载装置的位置和间隔在于示出轨道在翻转部上的各种位置处的定向。所描绘的乘车构型不用作乘车在塔架乘坐设施的运行期间的实际间隔的例示。乘坐设施可以通过沿轨道行进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或通过一系列乘坐者运载装置(未示出)进行操作。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乘坐者运载装置的数目、间隔或类型的限制。环路翻转部710起始于第一位置701处的乘坐者运载装置。乘坐者运载装置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E指示的第一方向上行进。在描绘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701处,轨道处于60度右侧倾并且以4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经历约3.5Gs的力。乘坐者运载装置沿轨道行进至第二位置702,在第二位置702,轨道开始向上转弯,轨道经过第三位置703向上延伸至第四位置704,第四位置704处于环路翻转部的大约最高点处。应理解的是,这不是总体轨道的最高点,仅是该具体翻转部上的最高位置。在第四位置704处,轨道从位置701的定向向右侧倾60度。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在第四位置704处,以20MPH前进的乘坐者将经历约1.5Gs的力。轨道101随后向下转弯至第五位置705,在第五位置705,乘坐者运载装置105是160度右侧倾。以30MPH行进的乘坐者将会经历约1.5Gs的力。轨道101随后向下延伸至第二位置706。轨道随着向右旋转约20度而在位置706处为0度侧倾。轨道沿泪珠构型的底侧持续至第七位置707。乘坐者运载装置现在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F指示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相反。轨道持续至位置708,在位置708,轨道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向左侧倾60度。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约45MPH行进的乘坐者在位置708处将会经历约3.5Gs的力。图14描绘了轨道环路翻转部710,其中,乘车沿相反方向前进。轨道与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乘车正在相反方向上前行,如在该环路翻转部710中是可能的。乘坐者运载装置在位置708处开始沿由箭头G指示的方向行进,并且经过转弯710以在由箭头H指示的方向上行进的方式行进至位置701。考虑到方向的变化以及与下降相反的上升,乘坐者感受到的力可以是不同的。接着参照图15至图17,描绘了具有远离支撑立柱侧倾的总体泪珠形构型的环路翻转部810。轨道101安装在支撑立柱102上。出于观察容易起见,仅示出轨道的环路翻转部节段。应理解的是,轨道可以在环路翻转部之前或环路翻转部之后延续。支撑立柱的数目、尺寸和间隔将取决于塔架110的高度和总直径,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立柱的尺寸和间隔的限制。支撑轨道101所需要的横支架的数目和尺寸将取决于众所周知的工程原理。示出在轨道101上的不同的位置处间隔开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105。所示的乘坐者运载装置的位置和间隔在于示出轨道在翻转部上的各种位置处的定向。所描绘的乘车构型不用作乘车在塔架乘坐设施的运行期间的实际间隔的例示。乘坐设施可以通过沿轨道行进的单独的乘坐者运载装置或通过一系列乘坐者运载装置(未示出)进行操作。不意在或不应推测是对乘坐者运载装置的数目、间隔或类型的限制。环路翻转部810起始于第一位置801处的乘坐者运载装置。乘坐者运载装置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I指示的第一方向上行进。在描绘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801处,轨道处于60度左侧倾。乘坐者运载装置沿轨道行进至第二位置802,在第二位置802,轨道开始向上转弯,轨道经过第三位置803向上延续至第四位置804,第四位置804处于环路翻转部的大约最高点处。应理解的是,这不是总体轨道的最高点,仅是该具体翻转部上的最高位置。轨道101随后向下转弯至第五位置806。轨道101随后向下延续至第六位置806。轨道随着旋转而在位置806处处于0度侧倾。轨道沿泪珠的底侧持续至第七位置807。乘坐者运载装置现在围绕塔架的圆周在由箭头J指示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相反。轨道延伸至位置808,在位置808,轨道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侧倾0度。图18描绘了轨道环路翻转部810,其中,乘车沿相反方向前进。轨道与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仅乘车在相反方向上前行,如在该环路翻转部810中是可能的。乘坐者运载装置在位置808处开始沿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行进,并且经过转弯810以在由箭头L指示的方向上行进的方式行进至位置801。考虑到方向的变化以及与下降相反的上升,乘坐者感受到的力可以是不同的。通过环路翻转部的速度、侧倾角和G力将基于塔架直径而改变。下降可以在制动的情况下或在不制动的情况下发生。侧倾翻转可以朝向塔架以180度的侧倾过渡发生或者通过远离塔架翻转180度的侧倾过渡来发生。在乘坐者运载装置没有向上动力驱动的情况下,环路还可以在与所描绘的实施例在反向方向上前行,在该情况下,乘坐者运载装置结束时的位置高于开始时的位置。更精确地,在总环路翻转部中发生侧倾是不重要的。为了实现安全地操作并使轨道唯一地安装在塔架的外部上,轨道必须朝向塔架侧倾过渡总体上约180度,或者远离塔架侧倾过渡总体上约180度。如以上提及的,所描绘的实施例的塔架的高度和向上轨道在塔架上的螺旋构型使得标准链传动不实用。这对于安装在具有螺旋向上轨道111的塔架上的观赏乘坐设施而言也是如此(在图25示出)。公开了一种沿螺旋轨道111向上推动乘坐者运载装置105的钢索提升系统。乘坐者运载装置105通过与在架空缆车中使用的提升系统类似的连续再循环的钢索/钢缆901推动。接着参照图20,乘坐者运载装置105通过安装至乘坐者运载装置105的机械夹紧夹具902连接至钢索901。夹紧夹具902具有两个枢转地安装的臂903和904。每个臂具有面对的夹紧表面908和909。臂903在位置905处固定地安装至乘坐者运载装置105。臂904在位置906处枢转地安装至臂903。夹紧夹具902通过重型弹簧(未示出)偏置成关闭。臂904具有控制臂907,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控制臂907从枢轴906的与夹紧表面908相反的侧延伸。沿着螺旋向上轨道111,钢索901通过使导向滑轮910旋转而被引导,导向滑轮910与轨道结构成一体并沿轨道以均匀的间距隔开。滑轮910可以安装至比如为横索和强力背材的轨道结构,或者可以安装至轨道支撑结构。钢索901系扎在均匀间隔开的导向滑轮910之间,并且在钢索围绕滑轮靠置在凹槽913中的情况下沿循在导向滑轮910之间具有笔直部段的棱面路径(facetedpath)。任意两个凹槽之间的路径必须始终是直线。钢索必须充分张紧以迫压凹槽913中的钢索,使得滑轮910的凹槽克服重力保持钢索向上并将钢索保持在期望的路径中。为了使张紧工作,钢索的总体路径必须是水平面中的大致圆形或者大致圆筒形。驱动滑轮901的精确间隔以及钢索所需要的张力的量将取决于螺旋轨道111的翻转部的半径和向上倾斜的量。钢索901和导向滑轮910定位在与轨道导轨106、107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如在图20、图21和图22中看到的。如图21所示的,机械夹紧夹具902在乘坐者运载装置上定位在确保夹具902与导向滑轮910之间的控制间隙912的位置处,使得:(a)随着夹具经过任何滑轮,夹具不会与导向滑轮干涉,以及(b)随着夹具经过,钢缆不会从滑轮拉开得比所需的更远。钢索901的典型路径从夹紧夹具902在乘坐者运载装置105上的夹紧表面的自然路径偏移,使得随着运载装置移动经过,夹紧夹具902引起钢索901远离其自然路径移动(如图21中看到的),由此以选择的间隙912远离滑轮910拉动钢索901。由沿轨道101移动的乘坐者运载装置105形成的夹紧夹具上的夹紧表面908、909的自然路径与导向滑轮的平面大致在一个平面中,使得随着乘坐者运载装置105超出导向滑轮910前进,钢索901自然地返回到导向滑轮的凹槽913以确保导向操作。接着参照图22,夹紧夹具902被打开并被关闭以允许借助凸轮系统将乘坐者运载装置105附接至连续移动的钢索901(以及与连续移动的钢索901分离)。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弹力加载夹具902通过控制臂907致动,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控制臂907包括凸轮随动辊911。在夹紧夹具附接至钢索901或与钢索分离的位置处,钢索901的路径通过导向滑轮910控制,使得钢索901与夹紧夹具上的夹紧表面的自然路径相交。在该位置处,控制臂907的凸轮随动辊911在凸轮表面914之间移动。凸轮表面定位成使得凸轮臂907移动,从而引起臂在906处枢转以打开夹紧夹具902。夹具控制凸轮914的位置使得夹紧夹具在与机械夹具的夹紧表面908、909的自然路径和钢索相交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打开或关闭,从而使钢索与机械夹具上的夹紧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最小化并且允许乘坐者运载装置105附接至钢索901或与钢索901分离。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钢索形成连续的回路,通过导向滑轮和机动化的驱动滑轮的系统进行再循环。在过山车版本的向上部段上,钢索沿循向上螺旋轨道,随后直接向下下降至下降底部处的主齿轮。在观赏塔架版本中,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钢索沿整个轨道向上和向下前进。这允许下行的乘坐者运载装置的重量与上行的乘坐者运载装置的重量平衡,从而对钢索驱动系统施加较少的压力。另一可能的实施例可能是具有两个单独的钢索,一个用于上行轨道并且一个用于下行轨道。接着参照图23,钢索901可以通过单个驱动滑轮2101或者“主齿轮”推动,“主齿轮”可以位于塔架下方。主齿轮驱动系统可以安装在线性运动轨道上,使得可以使用液压致动器2102来提供钢索的控制张力。替代性地,钢索可以通过沿钢索的路径分布的多个驱动滑轮2401推动,如在图24中看到的。可以使用驱动系统来在塔架式乘坐设施上推动各种乘坐者运载装置,比如过山车车辆、敞篷舱车辆等等。乘坐者运载装置可以在提升的顶部处与钢索分离,随后在重力推进下沿循传统过山车式路径。替代性地,如图25中所描绘的,乘坐者运载装置可以维持附接至钢索以确保从塔架的顶部下降的下行立腿以形成观赏乘坐设施。此外,与钢索分离以及重新附接至钢索的能力为进入及离开静止车辆的乘客提供保持车辆队列的选择权。这里,车辆可以通过承载站2501被顺序地索引并使用比如为轮胎摩擦驱动或类似物的次级断续推进系统(未示出)被驱动。用于乘客乘载的车辆队列可以沿钢索的路径放置在任何位置处,并且单个钢索回路上的多个乘载站是可能的。虽然上文已经讨论了许多示例性的方面和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由此得出的某些改型、置换、添加和子组合。因此,上文中引入的以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当解释成包括所有这种改型、置换、添加以及子组合,因为它们都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文中描述的每个装置实施例具有许多等同物。采用的术语和表达被用于描述而非限制,并且在使用这些术语和表达时,不意在排除所示的和描述的特征或其部分的任何等同物,而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型。因此,应当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通过优选实施例和可选的特征被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文公开的概念进行改型和变型,并且这种改型和变型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当说明书中给出一个范围时,所有中间范围和子范围以及包含在给定的范围中的所有的单独的值都意欲包含在本公开内容中。一般来说,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用语具有其在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参考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标准文本、期刊的参考和上下文而得到本领域公知的含义。提供以上的定义来阐明其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的特定用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