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球垫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2053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充气球垫体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垫体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将充气球组装在一框体内,再将该组装充气球的框体安装在一装置上,使乘坐者在乘坐或仰躺时,能对人体的的压迫点或部位具有减压效果的充气球垫体结构。



背景技术:

充气球又称为健身球、抗力球,是一种特殊的健身工具,最早起源于瑞士,其一开始设计的目的在于作为一种康复医疗的设备,帮助运动神经受损的病患恢复平衡与运动能力。

在欧美地区相当多公司以及学校都把充气球当作座椅来使用,其能达到锻炼背部、腰部的效果,使得人体乘坐时不会驼背,然而,直接把充气球当作座椅乘坐仍有下列缺点:

1. 因为充气球没有椅背以及没有稳固在地面,可能造成乘坐者一时分心而造成侧翻、摔伤的情况。

2. 充气球并不能像办公椅可以滑动、转动;当要移动时必须站起,且充气球需要找空间收藏,避免影响其他人工作路线。

3. 由于乘坐人员乘坐在充气球要避免分心,因此注意力都会放在控制充气球的平衡上,反而不能全神贯注的处理工作、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球垫体结构,将充气球组装在一框体内,再将组装有充气球的框体安装在如椅垫、沙发、办公椅、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与靠垫、自行车的坐垫、机车的坐垫等装置上,使得乘坐者乘坐在充气球垫体上时,除了能保持平衡,也能对乘坐者的压迫点或部位具有减压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球垫体结构,主要包括:

一充气球,其为主要由塑料制成的球体结构,该充气球具有一供充气的打气口,该充气球中央外缘设有至少一沟槽或凸肋。

一框体,其供该充气球组装,该框体中央设置一个以上的安装口,该安装口具有一对应该沟槽的凸缘或凹槽。

据此,将该充气球装入该框体内,通过打气口打气,使得该充气球的沟槽或凸肋嵌套或嵌入于该框体的凸缘上或凹槽内,再将该框体组装于一装置上,使乘坐者在乘坐或仰躺时,能对人体部位或压迫点产生减压效果。

其中,该框体具有一安装口,且该安装口外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连接部,该各连接部连接而使多个框体构成一框体模块,再将该多个充气球组装在该框体模块上,以构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

其中,该框体模块开设一个以上的安装口,且该安装口都位于该框体模块的同一平面上,将多个充气球的沟槽或凸肋嵌套或嵌入在该框体的凸缘上或凹槽内,以构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

其中,该框体还设置有一补强杆。

其中,该充气球为圆球状、圆饼状、半球状、圆环状或胶囊状,且都具有缓冲减压功能。

其中,该圆环状的充气球中央设一通孔。

其中,该装置为一床垫或椅垫。

其中,该装置为一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及靠垫。

其中,该装置为一自行车或机车的坐垫。

通过上述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首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在乘坐或仰躺在充气球垫体上时,能对人体部位提供减压的效果的充气球垫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可安装在装置上,例如:椅垫、沙发、椅背,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或靠垫、自行车坐垫及机车坐垫,使人体乘坐时,具有舒缓身体每一压迫点的减压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球设置有多个连接部,通过该连接部将多个充气球组装一体,形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再将该充气球模块结构组装在具有对应充气球数量、大小、形状的框体内,借此,可当作床垫或整组沙发、运动健身器具及自行车/机车坐垫使用,以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及具有对身体部位减压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a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一);

图1b:本实用新型的图1a对应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1c:本实用新型的图1a、1b的可替换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2a本实用新型的图1a的充气球平面图与框体剖面结构分解图;

图2b:本实用新型图1b的充气球平面图与框体剖面结构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一);

图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分解图(二);

图6:图5的组合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三);

图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四);

图9a: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9b:本实用新型的图9a对应加强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图1a的可替换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11至图14: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球的立体结构图;

图15a:本实用新型设至少一沟槽的充气球平面图与框体剖面结构分解图;

图15b:本实用新型设至少一凸肋的充气球平面图与框体剖面结构分解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三);

图17:本实用新型的图16的组合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充气球

101a、101b 充气球模块结构

11、11’ 沟槽

11a、11a’ 凸肋

12 连接部

13 通孔

20 框体

20a、20b 框体模块

21 安装口

22、22’ 凸缘

22a、22a’ 凹槽

31 装置

23 补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其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现列举以下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a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球垫体结构主要包括:

一充气球10,其为主要由具有弹性、缓冲性能的塑料制成的球体,该充气球10具有一供充气的打气口(图未示出),该充气球10外缘至少设一沟槽11或凸肋11a。

一框体20,其供该充气球10组装,该框体20中央设置一个以上的安装口21,该安装口21具有一对应该沟槽11或凸肋11a的凸缘22或凹槽22a。该框体20可制成对应该充气球10形状,且该沟槽11或凸肋11a也依据该充气球10造型的外缘设置,使对应的每一不同形状的该框体20嵌入对应该每一不同形状的充气球10契合,因此,实际该框体20的形状不限制如图1a至4所示的圆形,而可为如图10~图14不同形状的实施例的组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以及可获得的优点、功效简述如下:

请参阅图1a、图1b、图2a、图2b至图4,首先将该充气球10装入该框体20内,通过打气口打气,使得该充气球10的沟槽11(图1a、图2a)或凸肋11a(图1b、图2b)嵌套或嵌入于该框体20的凸缘22上(图1a、图2a)或凹槽22a内(图1b、图2b),使该充气球10不会脱离框体20,再将该框体20组装于一装置31上,该装置31可为椅垫、床垫、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及靠垫、自行车或机车机车的坐垫等,当乘坐者乘坐时,能对人体的压迫点或部位减压,以消除不适感。

请参阅图1c,该充气球10的外缘可还设有多个沟槽11’或凸肋11a’,并对应框体20的凸缘22’或凹槽22a’;当充气球10嵌入该框体20的安装口21内时,该沟槽11’或凸肋11a’即嵌套或嵌入该框体20的凸缘22’上或凹槽22a’内定位,也能达到稳固组合效果。

除了如图1a至图4所示的一充气球10对应一框体20外,也可如图5至图7所示,多个充气球10组装在对应充气球10数量的框体20上,据此,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将本实用新型组装在如整组沙发或者是椅子、椅背上,其优点在于除了能提供对人体的减压的效果外,多个充气球10之间形成一个以上的气流通道,因此能增加其通风性。并且,制造商也无须为了对应装置31大小制造过大的充气球10,具有节省成本及易于安装的优点。

请参阅图5~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通过多个充气球10组装在对应充气球10数量的一框体模块20a上,其差异在于在该框体模块20a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连接部12,通过该连接部12将多个充气球10组装成在一框体模块20a上,而构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101a。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31上,该装置31如一床垫、椅垫、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靠垫或自行车/机车的坐垫,其在应用上除了具有良好的通风优点外,还具有体积大的优点,制造商可不需耗费搬运成本,只要在现场组装即可,亦即,现场依据面积而将充气球10组装在该框体模块20a上,以构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101a,即能快速完成组装;若是小面积的组装,即能以图1a~图8的实施例选择各种方式组装,如坐垫、运动健身器具的坐垫/靠垫、或自行车/机车的坐垫等,组装相当方便。

请参阅图9a、图9b,当承载较大的重量,或者该充气球10体积较大时,该框体20底端还可设置有一补强杆23,据此,通过该补强杆23能将充气球10稳固设置在框体20内,可抵消过载重量。

请参阅图10、图11,该充气球10与该框体20也可设成矩形、胶囊状或任意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充气球10能安装在机车坐垫与自行车坐垫上,能减轻骑乘者臀部的压力。

请参阅图12至图14,该充气球10呈现一如图12的圆饼状、图13的半圆球状、图14的圆环体的造型,前述的外缘同样设有一沟槽11或凸肋11a,并由一框体20的凸缘22或凹槽22a嵌入或嵌套在该沟槽11内或凸肋11a上定位;

请参阅图15a、图15b所示,该充气球10具有两个沟槽11或两个凸肋11a,其可以调整高低位置;据此,本实用新型在充气球10外缘当不以一个沟槽11或凸肋11a为限,而至少可设置一个沟槽11或凸肋11a,可缓解或闪避受压迫部位与调整减压程度。

请参阅图14,该充气球10为一圆环体,其中央设有一通孔13,该通孔13可减轻压迫点的压力且具有通风效果,更提供平稳乘坐的功能。

请参阅图16、17,该框体模块20b开设一个以上的安装口21,且该安装口21都位于该框体20的同一平面上,将多个充气球10的沟槽11嵌套在该框体20的凸缘22上,以构成一充气球模块结构101b,借由本实施例依实际大小制成所需充气球模块结构101b,使其能快速组装在一装置31上,如椅垫、床垫、运动器具的坐垫/靠垫、自行车/机车的坐垫等,达到组装便利及缓冲减压的舒适性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