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运动用锻炼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2942发布日期:2019-05-11 00:1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体育科学运动用锻炼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体育锻炼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体育科学运动用锻炼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自身的身体健康要求也越发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很多人为了方便,会选择在健身房一类的场馆进行锻炼,牵引装置是人们锻炼时很常见的一种设备,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牵引装置一般只针对单一的臂部或腿部进行锻炼,因此亟需一种功能多样化的锻炼牵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体育科学运动用锻炼牵引装置,能够在同一个装置上对人们的手臂和腿部同时进行锻炼,装置整体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成本较低,且安全系数较高,功能更加多样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操作台、支撑柱、底板;操作台的底部垂直固定设置有数个支撑柱,数个支撑柱的底端均固定设置在底板上;它还包含腿部牵引装置、臂部牵引装置、爬梯;操作台的右侧固定设置有爬梯,爬梯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底板上;操作台上固定设置有腿部牵引装置,腿部牵引装置右侧的操作台和底板之间固定设置有臂部牵引装置;

所述的腿部牵引装置包含滑轨、导向轮、椅座、行走轮、牵引架、一号钢丝绳、一号滑轮、二号滑轮、三号滑轮、缓冲箱、一号支架、剪切增稠液、一号配重块、固定块;操作台上部的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滑轨,滑轨为“工”字形设置;滑轨的上部滑动设置有椅座,椅座底部的前后两侧均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数个行走轮,行走轮的底侧壁与滑轨的上部相抵触设置;椅座的前后两侧壁上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数个导向轮,数个导向轮的四周壁均与滑轨的竖直壁相抵触设置;滑轨右侧的操作台上固定设置有两个牵引架;操作台左侧壁的中部固定设置有一号滑轮,一号滑轮下侧的底板上固定设置有二号滑轮,操作台底侧的中部固定设置有三号滑轮;一号钢丝绳的上端与椅座的左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一号钢丝绳的下端依次穿过一号滑轮、二号滑轮和三号滑轮后,与一号配重块固定连接;一号滑轮和二号滑轮之间的一号钢丝绳上活动套设有一号支架,一号支架固定罩设在二号滑轮上,一号支架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底板上;一号支架的上部固定设置有缓冲箱,一号钢丝绳活动穿设在缓冲箱的中部;缓冲箱内部的一号钢丝绳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块;缓冲箱的内部固定填设有剪切增稠液。

所述的臂部牵引装置包含握柄、二号钢丝绳、四号滑轮、五号滑轮、二号支架、缓冲弹簧、固定板、二号配重块、导向槽;三号滑轮右侧的操作台底部的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四号滑轮,两个四号滑轮之间的操作台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五号滑轮;操作台的前后两侧壁上对称固定设置有导向槽;两根二号钢丝绳的下端分别依次穿过相对应的导向槽、四号滑轮和五号滑轮之后,与二号配重块固定连接;二号配重块的外侧固定罩设有二号支架,二号支架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底板的上部,二号钢丝绳活动穿设在二号支架的顶板上;二号支架中部的二号钢丝绳上固定套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二号支架的内顶部之间固定设置有数个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上端与二号支架的内顶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的下端与固定板的上部固定连接;导向槽上部的二号钢丝绳上固定连接有握柄。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上固定铺设有柔性垫板;在腿部牵引装置和臂部牵引装置使用的过程中,一号配重块和二号配重块会不断的上升和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底板相碰撞,一般情况下,固体与金属相碰撞产生的噪音较大,铺设柔性垫板之后,减少了一号配重块和二号配重块与底板之间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所述的牵引架的右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脚箍;在进行腿部牵引的过程中,使用者的脚背勾住牵引架的上横杆,脚箍将脚部固定设置在牵引架上,防止使用者在锻炼的过程中脚部滑脱,产生肌肉拉伤。

进一步地,所述的椅座前后两侧的底部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防侧倾滚轮,防侧倾滚轮设置在每两个导向轮之间,且防侧倾滚轮的上侧与滑轨前后两侧的滑槽的内顶面相抵触设置;椅座在运动的过程中,当受到前后向的外力作用时易产生侧倾,防侧倾滚轮增加了椅座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箱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对称固定设置有卡块,卡块的中部固定卡设有密封块,密封块活动套设在一号钢丝绳的外侧;密封块与一号钢丝绳为紧密接触设置,在一号钢丝绳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保证了缓冲箱与一号钢丝绳接触部位的密封性,防止剪切增稠液从连接处泄露。

进一步地,所述的滑轨之间的操作台的左侧垂直固定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的右侧壁和椅座的左侧壁之间垂直固定设置有缓冲液压杆;缓冲液压杆利用液压缓冲的原理,在椅座受到一号钢丝绳的拉力时,减缓椅座归位的速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装置位于初始状态时,椅座在滑轨的最左侧,握柄卡设在导向槽的上部,此时一号配重块和二号配重块均与底板接触;使用者通过爬梯爬到操作台上,跨过牵引架之后直坐在椅座上,将双脚的脚背分别勾设在前后两个牵引架上,然后通过脚背对牵引架实施靠近人身体的力量,即拉力,此时一号配重块上升,椅座在滑轨上向右移动,椅座到达最右侧时候,使用者脚底板蹬住牵引架,一号配重块下降,由于固定块在剪切增稠液内部受到的阻力,一号配重块的下降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椅座位于滑轨最右侧时,使用者的两只手分别握住握柄,向上用力,二号配重块上升,缓冲弹簧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帮助使用者对臂部肌肉进行牵引锻炼。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1、腿部牵引装置能够对人们的腿部进行锻炼,采用的是脚部勾住牵引架进行腿部拉伸锻炼;

2、臂部牵引装置能够对人们的臂部进行锻炼,采用的是握柄对二号配重块进行提升,操作简单,功能多样化;

3、缓冲箱内的剪切增稠液的流动特性,与固定块产生的阻力以及缓冲弹簧的反向力,能够对一号钢丝绳和二号钢丝绳的运动速度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牵引架和脚箍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防侧倾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操作台1、支撑柱2、底板3、腿部牵引装置4、滑轨4-1、导向轮4-2、椅座4-3、行走轮4-4、牵引架4-5、一号钢丝绳4-6、一号滑轮4-7、二号滑轮4-8、三号滑轮4-9、缓冲箱4-10、一号支架4-11、剪切增稠液4-12、一号配重块4-13、固定块4-14、臂部牵引装置5、握柄5-1、二号钢丝绳5-2、四号滑轮5-3、五号滑轮5-4、二号支架5-5、缓冲弹簧5-6、固定板5-7、二号配重块5-8、导向槽5-9、爬梯6、柔性垫板7、脚箍8、防侧倾滚轮9、卡块10、密封块11、限位板12、缓冲液压杆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操作台1(厚度为150mm、长度为1500mm、宽度为1200mm的铁质金属平台)、支撑柱2、底板3(长度为2000mm、宽度为1800mm、厚度为100mm的带防锈涂层的钢板);操作台1的底部垂直固定焊设有四个支撑柱2,四个支撑柱2的底端均固定焊设在底板3上;它还包含腿部牵引装置4、臂部牵引装置5、爬梯6;操作台1的右侧固定焊设有爬梯6,爬梯6的底部固定焊设在底板3上,方便使用者上下操作台1;操作台1上固定设置有腿部牵引装置4,腿部牵引装置4右侧的操作台1和底板3之间固定设置有臂部牵引装置5;

所述的腿部牵引装置4包含滑轨4-1、导向轮4-2、椅座4-3、行走轮4-4、牵引架4-5、一号钢丝绳4-6、一号滑轮4-7、二号滑轮4-8、三号滑轮4-9、缓冲箱4-10、一号支架4-11、剪切增稠液4-12、一号配重块4-13、固定块4-14;操作台1上部的前后两侧通过螺栓对称固定设置有滑轨4-1,滑轨4-1为“工”字形设置;滑轨4-1的上部滑动设置有椅座4-3,椅座4-3底部的前后两侧均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数个行走轮4-4,行走轮4-4的底侧壁与滑轨4-1的上部相抵触设置,行走轮4-4能够在滑轨4-1的水平面上进行滚动,减少了椅座4-3与滑轨4-1之间的摩擦力;椅座4-3的前后两侧壁上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三个导向轮4-2,三个导向轮4-2的四周壁均与滑轨4-1的竖直壁相抵触设置,使得导向轮4-2能够顺着滑轨4-1两侧的凹槽进行滑动;滑轨4-1右侧的操作台1上固定焊设有两个牵引架4-5;操作台1左侧壁的中部固定焊设有一号滑轮4-7,一号滑轮4-7下侧的底板3上固定焊设有二号滑轮4-8,操作台1底侧的中部固定焊设有三号滑轮4-9,一号滑轮4-7、二号滑轮4-8和三号滑轮4-9均采用的是定滑轮;一号钢丝绳4-6的上端与椅座4-3的左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一号钢丝绳4-6的下端依次穿过一号滑轮4-7、二号滑轮4-8和三号滑轮4-9后,与一号配重块4-13固定连接,一号钢丝绳的上端向右移动时,一号配重块4-13上升;一号滑轮4-7和二号滑轮4-8之间的一号钢丝绳4-6上活动套设有一号支架4-11,一号支架4-11固定罩设在二号滑轮4-8上,一号支架4-11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底板3上;一号支架4-11的上部固定设置有缓冲箱4-10,一号钢丝绳4-6活动穿设在缓冲箱4-10的中部;缓冲箱4-10内部的一号钢丝绳4-6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块4-14;缓冲箱4-10的内部固定填设有剪切增稠液4-12,剪切增稠液4-12采用的是纳米球形颗粒,其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非金属材料之一,平时呈现柔韧性,而在受到冲击时呈现坚固,一号钢丝绳4-6在突然上升或是下降时,固定块4-14受到的阻力将增大,能够控制一号钢丝绳4-6的速度,防止使用者受伤。

所述的臂部牵引装置5包含握柄5-1、二号钢丝绳5-2、四号滑轮5-3、五号滑轮5-4、二号支架5-5、缓冲弹簧5-6、固定板5-7、二号配重块5-8、导向槽5-9;三号滑轮4-9右侧的操作台1底部的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四号滑轮5-3,两个四号滑轮5-3之间的操作台1底部固定焊设有两个五号滑轮5-4;操作台1的前后两侧壁上对称固定焊设有导向槽5-9;两根二号钢丝绳5-2的下端分别依次穿过相对应的导向槽5-9、四号滑轮5-3和五号滑轮5-4之后,与二号配重块5-8固定连接,二号钢丝绳5-2向上提升时,二号配重块5-8相应的上升;二号配重块5-8的外侧固定罩设有二号支架5-5,二号支架5-5的底部固定焊设在底板3的上部,二号钢丝绳5-2活动穿设在二号支架5-5的顶板上;二号支架5-5中部的二号钢丝绳5-2上固定焊接有固定板5-7,固定板5-7和二号支架5-5的内顶部之间固定设置有两个缓冲弹簧5-6,缓冲弹簧5-6的上端与二号支架5-5的内顶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6的下端与固定板5-7的上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6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帮助使用者对臂部肌肉进行牵引锻炼;导向槽5-9上部的二号钢丝绳5-2上固定连接有握柄5-1,方便使用者握抓。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3上固定铺设有柔性垫板7(采用的是橡胶垫片);在腿部牵引装置4和臂部牵引装置5使用的过程中,一号配重块4-13和二号配重块5-8会不断的上升和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底板3相碰撞,一般情况下,固体与金属相碰撞产生的噪音较大,铺设柔性垫板7之后,减少了一号配重块4-13和二号配重块5-8与底板3之间产生的噪音,防止噪音对房间内的其他锻炼人员的干扰,减少了噪声污染的产生,保护了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的牵引架4-5的右侧壁上固定焊设有脚箍8;在进行腿部牵引的过程中,使用者的脚背勾住牵引架4-5的上横杆,脚箍8将脚部固定设置在牵引架4-5上,防止使用者在锻炼的过程中脚部滑脱,产生肌肉拉伤。

进一步地,所述的椅座4-3前后两侧的底部通过轮座旋转设置有防侧倾滚轮9,防侧倾滚轮9设置在每两个导向轮4-2之间,且防侧倾滚轮9的上侧与滑轨4-1前后两侧的滑槽的内顶面相抵触设置;椅座4-3在运动的过程中,当受到前后向的外力作用时易产生侧倾,防侧倾滚轮9增加了椅座4-3整体的稳定性,大大的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安全系数,减少使用者掉落的危险。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箱4-10的内顶部和内底部对称固定设置有卡块10,卡块10的中部固定卡设有密封块11,密封块11活动套设在一号钢丝绳4-6的外侧;密封块11与一号钢丝绳4-6为紧密接触设置,在一号钢丝绳4-6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保证了缓冲箱4-10与一号钢丝绳4-6接触部位的密封性,防止剪切增稠液4-12从连接处泄露。

进一步地,所述的滑轨4-1之间的操作台1的左侧垂直固定设置有限位板12,限位板12的右侧壁和椅座4-3的左侧壁之间垂直固定设置有缓冲液压杆13(采用的型号是ptxl);缓冲液压杆13利用液压缓冲的原理,在椅座4-3受到一号钢丝绳4-6的拉力时,减缓椅座4-3归位的速度,进一步防止使用者肌肉拉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装置位于初始状态时,椅座4-3在滑轨4-1的最左侧,握柄5-1卡设在导向槽5-9的上部,此时一号配重块4-13和二号配重块5-8均与底板3接触;使用者通过爬梯6爬到操作台1上,跨过牵引架4-5之后直坐在椅座4-3上,将双脚的脚背分别勾设在前后两个牵引架4-5上,然后通过脚背对牵引架4-5实施靠近人身体的力量,即拉力,此时一号配重块4-13上升,椅座4-3在滑轨4-1上向右移动,椅座4-3到达最右侧时候,使用者脚底板3蹬住牵引架4-5,一号配重块4-13下降,由于固定块4-14在剪切增稠液4-12内部受到的阻力,一号配重块4-13的下降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椅座4-3位于滑轨4-1最右侧时,使用者的两只手分别握住握柄5-1,向上用力,二号配重块5-8上升,缓冲弹簧5-6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帮助使用者对臂部肌肉进行牵引锻炼。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

1、腿部牵引装置4能够对人们的腿部进行锻炼,采用的是脚部勾住牵引架4-5进行腿部拉伸锻炼;

2、臂部牵引装置5能够对人们的臂部进行锻炼,采用的是握柄5-1对二号配重块5-8进行提升,操作简单,功能多样化;

3、缓冲箱4-10内的剪切增稠液4-12的流动特性,与固定块4-14产生的阻力以及缓冲弹簧5-6的反向力,能够对一号钢丝绳4-6和二号钢丝绳5-2的运动速度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