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滑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24204发布日期:2023-02-01 04:3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滑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轮滑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轮滑鞋。


背景技术:

2.轮滑鞋,又称旱冰鞋,轮滑鞋通常分为直排轮与双排轮,轮滑鞋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运动,并且轮滑鞋在使用时可以减少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故轮滑鞋还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来使用。
3.双排轮滑鞋又称花样鞋,其包括鞋板、固定设在鞋板上方的鞋面以及安装于鞋板底部的四个滑轮。滑行者在使用轮滑鞋进行滑行前,将其脚部容纳于鞋面内,在滑行过程中,通过脚部脱离地面调整鞋体轴线的方向控制鞋板的移动方向,四个滑轮助行,实现滑行。
4.在轮滑鞋使用完毕后,通常需要滑行者将轮滑鞋放置于包装袋内存放,并且手持包装袋进行轮滑鞋的携带,由于鞋面以及多个滑轮的存在,使得轮滑鞋的体积较大,放置在包装袋所占空间较大,不便于轮滑鞋的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滑行者进行轮滑鞋的携带,本技术提供一种轮滑鞋。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轮滑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轮滑鞋,包括鞋板,所述鞋板包括前板部以及与所述前板部相连的后板部,所述后板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前板部靠近所述后板部的一侧向内开设有能够供所述连接块转动的容纳槽,所述连接块上固定穿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前板部的转轴,所述前板部的底部安装有两个前轮,所述后板部的底部安装有两个后轮,且所述前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上均设有用于固定人体部位的固定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轮滑鞋使用完毕后,以转轴为转动线,将后板部朝着靠近前板部下表面的方向转动,使得连接块在容纳槽内发生转动,实现轮滑鞋的折叠,有效改善轮滑鞋体积较大,放置在包装袋内所占空间较大,携带不便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前板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一对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的前倾竖轴,每个所述前倾竖轴远离所述前板部的一端均朝着靠近所述后板部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每个所述前倾竖轴外均套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倾竖轴的随动块,每个所述前轮上均固定穿设有第一转动轴,且每个所述第一转动轴均转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随动块的端部,两个所述随动块之间还设有随动杆,当其中一个前轮转向时,所述随动杆能够带动另一个前轮随转向的前轮同步转向。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控制轮滑鞋左转向时,对轮滑鞋前板部的左前方施压,置于前板部偏左方的前倾竖轴收到向下的压力,但受左边前轮的高度限制,故靠近施压点的随动块会绕着前倾竖轴的轴线朝着靠近左边后轮的方向向外转动,随动块转动带着相连的第一转动轴转动,进而实现对左边前轮朝着靠近左边后轮的方向向外转动,在随动
杆的作用下,右边前轮随之变向,简单快捷实现对轮滑鞋的变向;当需要控制轮滑鞋右转向时,对轮滑鞋前板部的右前方施压即可。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10.可选的,每个所述随动块上均固定设有限位块,且每个限位块远离对应的所述前倾竖轴的一侧均向内开设有第一摆动槽,所述随动杆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摆动槽之间,且所述随动杆的两端均固定穿设有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摆动槽槽壁的转动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其中一个前轮受压转向时,受压的前轮对应的随动块转动带动对应的限位块转动,受随动杆长度的限制,另一个前轮对应的限位块也会转动,进而带动另一个前轮的限位块和随动块随之转动,随动块转动带动对应的第一转动轴转动,使得另一个前轮朝着受压前轮转动的方向转动,实现随动变向。
12.可选的,所述后板部还设有能够配合所述前板部转向的随动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板部变向时,后板部的随动组件使得后板部能够随前板部的变向随之调整,使得轮滑鞋的转动更加顺畅。
14.可选的,每个所述后轮上均固定穿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随动组件包括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的转向杆以及固定设在所述后板部下表面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下表面向内开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转向杆转动的第二摆动槽,所述转向杆的中点处贯穿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固定设在所述第二摆动槽的槽壁,且所述转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外,所述转向杆与所述后板部之间固定设有具有弹性的随动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板部变向时,后板部压力不平衡,此时两个随动部受力平衡被打破,于是产生恢复受力平衡的趋势,保障轮滑鞋变向过程中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前板部设有手动转向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动转向组件控制轮滑鞋变向更加快捷方便。
18.可选的,所述手动转向组件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内开设有容纳腔;转动柱,其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安装柱,其转动连接于所述前板部的下表面;左转向线,所述左转向线一端转动缠绕于安装柱后固定于所述随动杆靠近所述左边前轮的位置,所述左转向线的另一端穿过手柄后转动缠绕于所述转动柱外并与所述转动柱固定相连;右转向线,所述右转向线一端转动缠绕于安装柱后固定于所述随动杆靠近所述右边前轮的位置,所述右转向线的另一端穿过手柄后转动缠绕于所述转动柱外并与所述转动柱固定相连;所述左转向线和所述右转向线在所述转动柱上的缠绕方向相反,且所述左转向线和所述右转向线在所述安装柱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左转向时,转动转动柱,使得转动柱上的左转向线收紧,能够带动安装柱转动,使得左转向线能够带动随动杆朝着靠近右边前轮的方向移动,限位块和随动块能够朝着靠近左边后轮的方向向外转动,实现左边前轮的变向,在随动杆的作用下,右边前轮也随之变向,实现轮滑鞋的左转。
20.当需要右转向时,转动转动柱,使得转动柱上的右转向线收紧,能够带动安装柱转动,使得右转向线能够带动随动杆朝着靠近左边前轮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靠近右边前轮的限位块朝着靠近右边后轮的方向向外转动,实现右边前轮的变向,在随动杆的作用下,左边前轮也随之变向,实现轮滑鞋的右转,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21.可选的,每个所述后轮上均设有刹车组件,每个刹车组件上均连接有刹车线,两个所述刹车线汇合成刹车总线,所述手柄上还铰接有用于固定所述刹车总线的刹车把,触发
所述刹车把,所述刹车把能够通过所述刹车总线控制所述刹车组件实现对所述后轮的刹车。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刹车时,触发刹手把,刹手把通过刹车总线控制刹车组件刹车,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23.可选的,每个所述刹车组件均包括固定设在所述后板部下表面的固定片,每个所述固定片上均滑动插接有能够抵触对应的所述后轮的刹车杆,每个所述刹车杆远离所述后轮的端部均固定设有限位片,每个所述固定片和对应的所述限位片之间均固定设有套设在所述刹车杆外的刹车弹簧,每个所述刹车线均固定设在对应的所述限位片靠近对应的所述后轮的一侧,且两个所述刹车线外均套设有固定于所述后板部下表面的第一刹车限位管,两个所述第一刹车限位管呈“八”字分布,且每个所述刹车线均以对应的所述第一刹车限位管靠近对应的所述后轮的一端为拐点。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捏紧刹车把,刹车总线收紧,带动两个限位块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使得每个刹车杆均能抵接对应的后轮,实现对后轮的制动,完成刹车;放松刹车把,刹车总线放松,在两个刹车弹簧的作用下,两个限位块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两个刹车杆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刹车杆均与对应的后轮分离,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25.可选的,所述前板部远离所述后板部一端的下表面设有具有摩擦力的软体支撑材料。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带有摩擦力的软体支撑材料,在滑行期间,能够增加前板部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并通过人体向后的推力推动另一只鞋板向前滑行,滑行者更加省力前行。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前板部设置容纳槽并在后板部设置转动连接于容纳槽的连接块,使得轮滑鞋使用完毕后,能够以转轴为转动轴进行折叠,有效改善轮滑鞋体积较大,放置在包装袋内所占空间较大,携带不便的问题;2.通过在前板部设置前倾竖轴,并在前倾竖轴外转动套设随动块,进一步在与随动块相连的两个限位块之间设置随动杆,使得其中一个前轮受压转向的过程中,另一个前轮能够随之转向,操作过程比较方便;3.通过在后板部设置随动组件在保证轮滑鞋顺利转向的同时还能够保障轮滑鞋转向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前倾竖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图2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第一摆动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刹车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转动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图2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移动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鞋板;11、前板部;111、容纳槽;112、前轮;1121、第一转动轴;12、后板部;121、连接块;122、转轴;123、后轮;1231、第二转动轴;13、围挡部;14、挡盖;2、前倾竖轴;3、随动块;31、限位块;311、第一摆动槽;4、随动杆;41、转动轴;5、随动组件;51、安装座;511、第二摆动槽;5111、缓冲垫;52、转向杆;53、第三转动轴;54、随动部;6、手动转向组件;61、手柄;611、容纳腔;612、移动槽;613、定位环;62、安装柱;621、防脱块;622、安装板;63、转动柱;64、左转向线;65、右转向线;66、安装环;661、拨杆;67、回位扭簧;68、转向限位管;7、刹车组件;71、固定片;72、刹车杆;73、限位片;74、刹车弹簧;75、摩擦垫;8、刹车线;81、刹车总线;82、刹车把;83、第一刹车限位管;84、第二刹车限位管;9、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轮滑鞋。参照图1、图2和图3,其包括鞋板1,鞋板1包括前板部11以及与前板部11相连的后板部12,前板部11靠近后板部12的一侧的下表面向内开设有容纳槽111,后板部12靠近前板部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1,前板部11上贯穿有转轴122,转轴122穿过连接块121,转轴12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容纳槽111的长度方向,转轴122固定连接于连接块121,且转轴122转动连接于前板部11,前板部11的底部安装有两个前轮112,两个前轮112并列设置,后板部12的底部安装有两个后轮123,两个后轮123并列设置。
32.在轮滑鞋使用完毕后,将后板部12绕转轴122朝着靠近前板部11下表面的方向转动,实现轮滑鞋的折叠,节约空间,便于收纳。能够有效改善轮滑鞋所占空间较大,不便于收纳携带的问题。
33.在轮滑鞋使用时,将后板部12绕转轴122朝着远离前板部11下表面的方向转动,至前板部11与后板部12齐平,然后再进行使用,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34.参照图2和图4,前板部11的下表面设有一对前倾竖轴2,两个前倾竖轴2和两个前轮112一一对应,且两个前倾竖轴2置于两个前轮112之间,每个前倾竖轴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前板部11的下表面,且每个前倾竖轴2的另一端均朝着靠近后板部12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每个前轮112上均固定穿设有第一转动轴1121,每个第一转动轴1121均穿设于前轮112的中轴线上,每个第一转动轴1121与对应的前倾竖轴2之间均设有随动块3,每个随动块3均套设于对应的前倾竖轴2外,且每个随动块3均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前倾竖轴2,每个第一转动轴1121均转动插设于对应的随动块3的端部,两个前轮112之间还设有随动杆4,当前板部11的一侧受压带动其中一个前轮112转动变向时,另一个前轮112在随动杆4的作用下也能够随变向的前轮112随之变向。
35.当滑行者需要左转向时,对前板部11的左前方施加压力,置于前板部11偏左方的前倾竖轴2受到向下的压力,由于第一转动轴112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近乎为左边前轮112的半径,故置于前板部11偏左方的随动块3会绕着前倾竖轴2的中轴线转动,随动块3会朝着靠近左边后轮123的方向向外转动,随动块3转动会带着第一转动轴1121转动,进而带动左边的前轮112朝着靠近左边后轮123的方向向外转动,另一个前轮112在随动杆4的作用下随着转动的前轮112一起向左转动,实现同步转向。
36.同理,当滑行者需要右转向时,对前板部11的右前方施加压力,置于前板部11偏右
方的前倾竖轴2受到向下的压力,故置于前板部11偏右方随动块3会绕着对应的前倾竖轴2的轴向转动,且随动块3会朝着靠近右边后轮123的方向向外转动,随动块3转动会带着对应的第一转动轴1121转动,进而带动右边的前轮112朝着靠近右边后轮123的方向向外转动,另一个前轮112在随动杆4的作用下随着转动的前轮112一起向右转动,实现同步转向。
37.参照图2和图4,每个随动块3靠近后板部12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1,每个限位块31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对应的前倾竖轴2的轴向,且每个限位块31远离前倾竖轴2的一侧均向内开设有第一摆动槽311,随动杆4置于两个限位块31之间,且随动杆4的两端依次置于两个第一摆动槽311内,随动杆4的每个端部均固定穿设有转动轴41,且每个转动轴41均转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摆动槽311的槽壁,每个转动轴41的轴向均垂直于随动杆4的长度方向。
38.在其中一个前轮112受压转向的过程中,受压的随动块3转动,对应的限位块31会随着对应的随动块3同步转动,进而带动随动杆4的端部移动,随动杆4的长度不变,随动杆4的一端移动能够带动随动杆4的另一端朝着转向的前轮112的方向移动,进而通过随动杆4和限位块31带动另一个前轮112转向,实现同步转向。
39.参照图2,后板部12还设有能够配合前板部11转向的随动组件5。在前板部11转向时,随动组件5能够带动后板部12随之调整,配合前板部11的转向,使得轮滑鞋转动更加顺畅。
40.参照图2和图5,每个后轮123上均固定穿设有第二转动轴1231,每个第二转动轴1231均穿设于对应后轮123的中轴线上。随动组件5包括安装座51,安装座51固定连接于后板部12的下表面,且安装座51的下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二摆动槽511,两个后轮123之间还设有转向杆52,转向杆52置于第二摆动槽511内,转向杆52上设有第三转动轴53,第三转动轴53固定连接于第二摆动槽511的槽壁,转向杆52套设于第三转动轴53外,转向杆5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三转动轴53的长度方向,转向杆52能够以第三转动轴53的中轴线为转动轴转动,转向杆52和后板部12之间还设有一对具有弹性的随动部54,两个随动部54依次置于转动轴41两端的上表面,随动部54可以选用具有弹性的塑胶材料或者是弹簧,本实施例中选用弹簧,且两个弹簧均固定连接于转向杆52和后板部12之间。
41.当滑行者变向时,后板部12的压力失衡,两个带有弹性的随动部54会产生恢复受力平衡的趋势,保障轮滑鞋变向过程中的稳定性。
42.参照图5,为了减少转向杆52转动过程中与安装座51的第二摆动槽511之间的碰撞对转向杆52的损害。优选的,在第二摆动槽511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缓冲垫5111,减少转向杆52和安装座51之间的刚性碰撞,有效延长转向杆52的使用寿命。
43.参照图2,前板部11上还设有手动转向组件6,手动转向组件6使得滑行者能够手动控制轮滑鞋转向。
44.参照图2和图6,手动转向组件6包括手柄61,手柄61由滑行者握持,手柄61呈圆柱状,手柄61内开设有容纳腔611,且容纳腔611的轴向平行于手柄61的轴向,手柄61内还设有转动柱63,转动柱63呈圆柱状,转动柱63的轴向平行于手柄61的轴向,转动柱63置于容纳腔611内,且转动柱63转动连接于容纳腔611的腔底。
45.参照图2、图6和图7,前板部11的下表面还转动连接有安装柱62,安装柱62远离前板部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脱块621,转动柱63和安装柱62之间设有左转向线64和右转向
线65,左转向线64的两端依次连接于随动杆4和转动柱63,左转向线64的一端转动缠绕于安装柱62后与随动杆4固定相连,左转向线6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手柄61后转动缠绕于转动柱63并与转动柱63固定相连;右转向线65的两端依次连接于随动杆4和转动柱63,右转向线65的一端转动缠绕于安装柱62后与随动杆4固定相连,右转向线65的另一端穿过手柄61后转动缠绕于转动柱63并与转动柱63固定相连;左转向线64固定连接于随动杆4靠近左边前轮112的位置,右转向线65固定连接于随动杆4靠近右边前轮112的位置。左转向线64和右转向线65在转动柱63上的缠绕方向相反,且左转向线64和右转向线65在安装柱62上的缠绕方向亦相反。
46.参照图6和图8,手柄61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安装板622,转动柱63外固定连接有安装环66,拨杆661固定安装于安装环66,且手柄61上贯穿有移动槽612,移动槽612沿着手柄61的周向分布,且拨杆661滑动连接于移动槽612,手柄61内还设有定位环613,定位环613的外壁固定连接于容纳腔611的腔壁,定位环613的内壁和转动柱63之间存在能够容纳转动柱63转动的间隙,且定位环613和手柄61之间安装有回位扭簧67,便于转动柱63的回弹,回位扭簧67一端固定连接于转动柱63,回位扭簧6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定位环613的下表面。
47.参照图3和图7,前板部11和后板部12上均固定安装有转向限位管68,转向限位管68套设于左转向线64和右转向线65外。
48.滑行者在左转向时,通过移动拨杆661,实现对安装环66的移动,带动转动柱63转动,转动柱63上的左转向线64收紧,能够带动安装柱62转动,安装柱62转动使得左转向线64能够带动随动杆4朝着靠近右边前轮112的方向移动,由于随动杆4的长度固定,故限位块31和随动块3能够绕着左边前轮112的前倾竖轴2的中轴线朝着靠近左边后轮123的方向朝外转动,进而带动左边前轮112朝着靠近左边后轮123的方向朝外转动,实现左转变向。
49.滑行者在右转向时,通过移动拨杆661,实现对安装环66的移动,使得转动柱63转动,带动转动柱63转动,使得转动柱63上的右转向线65收紧,能够带动安装柱62转动,安装柱62转动使得右转向线65能够带动随动杆4朝着靠近左边前轮112的方向移动,由于随动杆4的长度固定,故限位块31和随动块3能够绕着右边前轮112对应的前倾竖轴2的中轴线朝着靠近右边后轮123的方向朝外转动,进而带动右边前轮112朝着靠近右边后轮123的方向朝外转动,实现右转变向。
50.参照图2和图8,每个后轮123上均设有刹车组件7,每个刹车组件7上均连接有刹车线8,两个刹车线8汇合为一根刹车总线81,手柄61上铰接有刹车把82,具体为,刹车把82呈“l”状,刹车总线81固定连接于刹车把82的短侧壁上,触发刹车把82,刹车把82能够通过刹车总线81控制刹车组件7,实现对后轮123的刹车。
51.参照图5,每个刹车组件7均包括固定片71,每个固定片71均固定连接于后板部12的下表面,每个固定片71上均滑动插接有刹车杆72,每个刹车杆72均垂直于对应后轮123的侧壁,对应的刹车杆72远离对应的后轮12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片73,每个限位片73和对应的固定片71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刹车弹簧74,刹车弹簧74与刹车杆72同轴设置,且每个刹车弹簧74均套设于对应的刹车杆72外。
52.参照图2、图3和图5,每个刹车线8均固定连接于对应的限位片73靠近对应的后轮123的一侧,具体为,两个刹车线8外均套设有第一刹车限位管83,且刹车总线81外套设有第二刹车限位管84,两个第一刹车限位管83与第二刹车限位管84三者连通,两个第一刹车限
位管83呈“八”字分布,且每个第一刹车限位管83靠近后轮123的一端均为对应的刹车线8的拐点。
53.当刹车总线81收紧时,两个刹车线8带着两个限位片73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两个限位片73移动带动两个刹车杆72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刹车弹簧74压缩,使得两个刹车杆72均抵接于对应的后轮123的侧壁,进而实现对对应的后轮123的刹车,操作过程比较方便。
54.每个刹车杆72靠近对应的后轮12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摩擦垫75,在对后轮123刹车时,摩擦垫75能够增加刹车杆72和后轮123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轮滑鞋刹车更加灵敏。
55.参照图1,轮滑鞋的前板部11和后板部12上均设有固定部9,固定部9用于固定人体某些部位,便于滑行者的操控,既可以固定滑行者腿部,也可以固定滑行者的脚部。固定部9既可设置为魔术贴,也可设置为绑带。具体地,本实施例将固定部9设置为魔术贴,穿戴方便且拆卸便捷。
56.前板部11的远离后板部12一侧的下表面设有具有摩擦力的软体支撑材料,软体支撑材料可选用具有摩擦力的橡胶垫,使得前板部11的前段与地面接触时,增大了前板部11与地面的摩擦力,滑行者能够更加省力前行,同时滑行者也能通过前板部11带有软体支撑材料的一部分触地实现对轮滑鞋的刹车。
57.参照图1,每个前轮112和每个后轮123外均固定有用于盖设对应轮子的挡盖14,且每个挡盖14的下表面均置于对应轮子的中间部位,减少对轮滑鞋转向的影响。前板部11、后板部12以及挡盖14的外壁均固定围设有用于遮挡前板部11和后板部12的板底下结构的围挡部13,增加轮滑鞋的美观性,围挡部13优选为柔性材料,可选为布类材料,减小围挡部13设置对轮滑鞋折叠产生的影响。
5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轮滑鞋的实施原理为:当滑行者需要转向时,既可以通过对前板部11施压实现转向,同时还能够通过移动拨杆661实现对转动柱63的转动,控制左转向线64和右转向线65的收紧或放松实现;当需要刹车时,滑行者能够捏紧刹车把82,使得刹车总线81收紧,进而带动两个刹车杆72上的摩擦垫75抵触对应的后轮123,实现对后轮123的刹车制动;当轮滑鞋使用完毕后,将后板部12朝着靠近前板部11下表面的方向转动实现对轮滑鞋的折叠。
5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