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法定型生产国标羽毛球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252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质控法定型生产国标羽毛球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国标羽毛球的生产工艺,特别是一种采用质控法定型生产国标羽毛球的生产工艺。
目前,国内外羽毛球生产制造厂,不管是新厂还是老厂,均不能定型生产国标羽毛球,均是采用筛选的方法在成千上万个羽毛球中挑选出极少量的达标球作为国标球,导致了国标球的生产数量无法保证,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次等球又大量积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国标羽毛球的质控法定型生产工艺,它通过对羽毛球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部件及关键工序的严格把关控制,直接生产出合格的国标羽毛球。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发明者通过多年来对国标羽毛球及羽毛学的深入研究,发现羽毛球能否达标,除外在质量要达标外,关键在于内在质量能否达标。外在质量的达标即羽毛球的外观尺寸、色泽、重量克数等是否符合要求,这已是明文规定的东西,并且也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难就难在内在质量的达标。内在质量主要体现在“稳”、“准”、“牢”三大指标上,稳即羽毛球飞行要稳定,不翻跟斗不摇摆,能够按照预定的轨道飞行;准即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不发生左右或前后偏离;牢即要坚牢耐用,不变形。这三大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达到上述三大指标,关键在于一、球头重量要等于催进器重量,这是羽毛球不翻跟斗,不发生提前或滞后堕落的保证;二、羽毛球的重心线要与中轴线重合,并且飞行过程中在催进器内形成的直流气柱也要与中轴线相重合,这是羽毛球飞行过程中不摇摆,能接轨道飞行的关键。本发明就是基于对上述理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羽毛球球头的生产工艺,毛片的生产工艺,催进器的组装工艺加以质量控制,保证了生产出的羽毛球在外在质量达标的同时能够满足稳、准、牢三大内在指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国标羽毛球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2为国标羽毛球结构图。
首先介绍球头的生产工艺,参照图1,球头生产工艺由球头坯材料的选购、加工球头坯、包PU皮、钻孔四道工序组成。球头坯材料采用葡萄牙一级软木双层复合板,该板由软硬两层构成,首先把板材加工成一个个小圆柱体,把小圆柱体的硬木层圆周面做为球头的顶面,然后把柱体侧面连同软木层磨成半圆球面做为球头的底面,也即与球拍的接触面,加工过程中除形状及尺寸要符合要求外,还要进行计重,以保证成品羽毛球的球头重量恰好是球重的一半,做成的球头坯经检测形状、尺寸、重量均符合要求后,再包上一层PU皮,要求紧贴球头坯底面,不脱皮、皮面洁白,并沿球头坯顶面把多条的PU皮切掉,然后在球头坯顶面沿圆周边沿用专用机均匀地钻16个孔,孔距PU皮一般不小于0.01mm,以免裂孔,至此,完成球头生产工艺中的各道工序。
现在介绍毛片的生产工艺,参照图1,毛片生产工艺由鹅毛的采购与收集、毛片的加工、毛片的筛选与分类三道工序组成。发明者通过对羽毛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鹅毛存在着色差、梗差、弯差、弓差、位差、丝差、重差、弹力差、形差九种差别。色差即鹅毛色泽的差别;梗差指鹅毛中间粗干的粗细硬软之差;弯差指毛梗左弯或右弯的差别,右翅左弯左翅右弯是鹅只的生理规律;弓差指毛梗向上弯或向下弯的差别;位差指鹅毛在翅膀上不同位置的差别,从鹅翅尾部第一根到最后靠近身躯的第27根,每根鹅毛的毛丝与毛梗都形成不同的倾斜角度,只有第1至第4根才符合国标羽毛球的要求,且前2根为一级毛,后两根较差些,因此,每只鹅最多只能采集8根毛,即左、右翅各4根;丝差即鹅毛的毛丝厚薄疏密长短之差;重差指鹅毛轻重的差别;弹力差主要指毛梗的弹性,即抗疲劳程度的差别;形差指鹅毛形状大小的差别。由于毛片是由鹅毛加工而成的,因此毛片亦具有上述九种差别,选用九种差别一致的毛片来组装成同一个球,是该球的中轴线、重心线、内气流柱三者能否吻合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质控法的毛片生产工艺首先就是对鹅毛的收集与采购进行质量控制。发明者通过对鹅饲养的深入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同一鹅龄,同一天然环境,同一饲养管理及饲料条件,同一健康程度的鹅所长的毛九种差别基本接近,而上述诸条件不同的鹅所长的毛九种差别明显增大,因此,在鹅毛采集过程中,必须是同一品种、同一鹅龄、同一天然环境,同一饲养管理及饲料条件,同一健度程度的鹅所剪下的毛才能组成同一批毛,然后把所采集的鹅毛按不同的批次分别加工成毛片,最后对每批加工成的合格的毛片按九种差别是否一致进行分组管理,即把每批毛片再分成若干小组,同组的毛片其色差、梗差、弯差、弓差、丝差、位差、重差、弹力差、形差基本相同。
现在介绍催进器组装工艺,如图1所示,催进器组装工艺由组装毛片、钩线圈、上线胶三道工序组成。参照图2,羽毛球由球头1及催进器两部分组成,催进器由十六支毛片4及上、下两道线圈5、6组成。组装时先在球头顶面十六个孔内注入胶水,然后把毛片依次插入孔内,要求做到a.选用同组毛片;b.催进器上口十六支毛片的毛梗顶端要围成一个360°圆;c.毛梗与毛梗的间距要均匀,各个进气窗口2的大小才会一样,进气量才会均衡;D.带毛丝部分的毛片要紧挨着毛片,不裂缝、不漏气,且夹角3对于同一个球来说要相等,对于不同一个球,毛片与毛片的夹角3可视毛片的宽窄在15°~25°范围内进行调整,毛片较窄时可定为25°,中等宽度的毛片可定为20°,较宽的毛片可定为15°,通过对夹角大小的调整,使不同宽度的毛片做成的羽毛球在飞行中的自转速度及气流的阻力基本相同。毛片组装完毕待胶水干后,即可用专用钩线机钩上道线圈5及下道线圈6,上道线圈的位置可上下作适当调整,以便调整催进器上口径的尺寸使符合要求,调整后的上口径能否保持360°圆,与十六支毛片的弹性是否均衡密切相关,下道线圈的位置大约在上道线圈至球头顶面的二分之一处。两道线圈位置确定好后即可上线胶对催进器加以定型,要求选用的胶水的性能能够达到抗冷不脆,抗温不软,有较好的粘合强度,才能保证良好的定型效果与粘合牢度,胶水要分三次上到线圈上,以保证上胶的均匀度,并可防止胶水“搬家”而沾在毛梗或毛丝上,每上完一遍胶待干后都要对羽毛球进行计重,以调整下一次上胶的量,以此来调整催进器的重量,使其恰好等于球重的一半。下一道工序就是贴球头胶带7进一步加固球头,最后把商标贴在催进器内球头顶面的中间,至此整粒球的生产工艺全部完毕,然后把每12粒球装成一筒,进仓待售。
权利要求
一种国标羽毛球的质控法生产工艺,它由球头生产工艺、毛片生产工艺、催进器组装工艺及贴球头胶带、贴商标、装筒、进仓等工序组成。其中球头生产工艺包括球头坯材料的选购、加工球头坯、包PU皮、钻孔四道工序,毛片生产工艺包括鹅毛的采购与收集,毛片的加工、毛片的筛选与分类三道工序,催进器组装工艺包括组装毛片、钩线圈、上线胶三道工序,其特征是a.在球头坯的加工过种中要进行计重,以保证成品的羽毛球的球头重量恰好等于整球重量的一半。b.鹅毛的采集过程中,必须是同一品种、同一鹅龄、同一天然环境、同一饲养管理及饲料条件、同一健康程度的鹅所剪下的毛才能组成同一批毛,然后对所采集的鹅毛按不同的批次分别加工成毛片,最后对每批加工成的合格的毛片按色差、梗差、弯差、弓差、丝差、位差、重差、弹力差、形差是否相同进行分组管理。c.组装催进器的毛片对于同一个羽毛球来说必须选用同一组的毛片进行组装,16支毛片的毛梗顶端要围成一个360°圆,毛梗与毛梗的间距要均匀,带毛丝部分的毛片要紧挨着毛片,不裂缝,不漏气,且毛片与毛片的夹角对于同一个球来说要相等,对于不同一个球,毛片与毛片的夹角可视毛片的宽窄在15°~25°范围内进行调整,毛片较窄的可定为25°,中等宽度的可定为20°,较宽的可定为15°。d.上到线圈上的胶水性能要求抗冷不脆、抗温不软、有较好的粘合强度,并且要分三次均匀地上到线圈上,每上完一遍胶待干后都要对羽毛球进行计重,以调整下一次上胶的量,以此来调整催进器重量,使其恰好等于球重的一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国标羽毛球的质控法生产工艺,它是在对影响羽毛球内在质量达标的诸因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羽毛球的生产过程中,对直接关系到羽毛球内在质量的关键部件及关键工序加以质量控制,使所生产的羽毛球在外在质量达标的同时实现了内在质量的达标。
文档编号A63B67/18GK1163788SQ9610384
公开日1997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30日
发明者吴再忍 申请人:吴再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