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胶合板以及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165472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石竹胶合板以及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石竹胶合板以及加工方法,它属于材料领域,特别是装饰或家具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或家具制作板材基本都是由木头制作,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合成木板,而合成的木板由于材质的问题,属于易燃物质。另外合成木板会应为受潮或者遇水将发生比较严重的变形,这样就大大的影响了板材的使用寿命;用木材制作的合成板材其硬度通常是一定的,柔韧性不够,质地比较脆,也影响到了木材板材制作所制作的物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阻燃性能,且加工容易,也具有良好的韧性的石竹胶合板以及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石竹胶合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成分竹粉20-50%氧化镁粉20-50%粘合剂25-40% 环氧树脂3-10%所述的粘合剂为聚乙烯醇。
一种石竹胶合板的方法,它包括如下的步骤
F、首先使用将竹子碾成100-300目的竹子粉,将氧化镁碾成200-400目的粉末;并按照重量比称取相应的分量,把上述的竹子粉和氧化镁混合均匀;G、将粘合剂放入水中,并煮成浆糊状;在已经成浆糊状的粘合剂中加入相应比例的环氧树脂;所使用的水的重量与粘合剂的重量比为5.5∶1倍;H、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的混合物以及加入了环氧树脂的粘合剂混合物放入搅拌器中进行混合搅拌;I、将搅拌均匀的上述混合物的粉浆放入预制板的模具上,并且将表面推平滑压实;J、将上述工序的模具板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并切割需要的形状。
本发明结构严密结实,有良好的防水和防火性能;当硬度高时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当硬度低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本发明可以制成各种几何形状,应用在建筑或家具领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制作高硬度型的板材选择晾干的竹子,并将竹子碾成150目的竹子粉,将氧化镁碾成250目的氧化镁粉;然后取竹粉20公斤和氧化镁粉50公斤,并将竹粉和氧化镁粉混合均匀;在聚乙烯醇25公斤中加入137公斤的水,并煮成浆糊状;在已经成浆糊状的聚乙烯醇中加入环氧树脂5公斤;然后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已经混合了环氧树脂的聚乙烯醇中,在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将搅拌均匀的上述混合物的粉浆放入预制板的模具上,并且将表面推平滑压实;再将上述工序的模具板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并切割成为需要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的氧化镁粉的成分份量多,因此所制成的板材硬度高,具有良好的防火效果。
实施例2选择晾干的竹子,并将竹子碾成200目的竹子粉,将氧化镁碾成300目的氧化镁粉;然后取竹子粉40公斤和氧化镁粉20公斤,并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粉混合均匀;在聚乙烯醇30公斤中加入170公斤的水,并煮成浆糊状;在已经成浆糊状的聚乙烯醇中加入环氧树脂10公斤。然后将竹子粉、氧化镁粉的混合粉加入到加入了环氧树脂的聚乙烯醇中,在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将搅拌均匀的上述混合物的粉浆放入预制板的模具上,并且将表面推平滑压实;再将上述工序的模具板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并切割成为需要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的竹粉的成分份量多,因此所制成的板材柔韧性高,可以使用对柔韧性要求高的场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石竹胶合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成分竹子粉20-50%氧化镁粉20-50%粘合剂25-40%环氧树脂3-10%。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石竹胶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粘合剂为聚乙烯醇。
3.一种用于加工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竹胶合板的方法,它包括如下的步骤A、首先使用将竹子碾成100-300目的竹子粉,将氧化镁碾成200-400目的粉末;并按照重量比称取相应的份量,把上述的竹子粉和氧化镁混合均匀;B、将粘合剂放入水中,并煮成浆糊状;在已经成浆糊状的粘合剂中加入相应比例的环氧树脂;水与粘合剂的重量比为5.5∶1C、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粉的混合物以及加入了环氧树脂的粘合剂混合物放入搅拌器中进行混合搅拌;D、将搅拌均匀的上述混合物的粉浆放入预制板的模具上,并且将表面推平滑压实;E、将上述工序的模具板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并切割需要的形状。
全文摘要
一种石竹胶合板以及加工方法,它属于材料领域,特别是建筑或家具材料领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成分竹粉20-50%、氧化镁粉20-50%、粘合剂25-40%、环氧树脂3-10%;所述的加工方法,它包括如下的步骤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粉按照重量比混合均匀;将粘合剂加水煮成浆糊状后加入相应比例的环氧树脂;将竹子粉和氧化镁的混合物以及加入了环氧树脂的粘合剂放入搅拌器中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放入预制板的模具上,将表面推平滑压实;将上述工序的模具板进行烘干或自然干燥并切片成型。本发明结构严密结实,有良好的防水和防火性能。
文档编号B27N3/10GK1876345SQ200610033059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0日
发明者杨雄 申请人:杨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