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5108阅读:1560来源:国知局
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多功能多带锯及其安装方法(申请号201510858618.6)公开的一种多带锯,多个上带轮紧贴在一起并独立转动,那么位于中间的轴承润滑就存在问题,需要将上带轮连通连接盘一个个取下进行上油润滑,润滑完再装在一起,还需要重新调试,耗费大量时间,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效率高的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多个同轴设置并且直径由后往前渐变小的上带轮,每个上带轮通过轴承与位于其中部的连接盘旋转配合,所述连接盘上设置有位于对应轴承两侧的环形侧板,所述侧板上具有与轴承中部环形腔相通的进油通道,最前侧的连接盘前端面上或者最后侧的连接盘后端面上开设有与各个连接盘上的进油通道相连通的注油孔。

进一步的,所述注油孔数量为一个,并通向所有连接盘。

进一步的,所述注油孔数量与连接盘数量相同,并且注油孔与连接盘一一对应,每个注油孔通至对应连接盘上并与对应连接盘的进油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前后相邻的两连接盘紧贴在一起,并且前后相邻两连接盘之间夹设有位于注油孔处的密封圈,所述注油孔后端封闭、前端与供油管相连接,所述侧板与轴承的外圈侧面之间留有缝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即使是在带锯工作过程也可以进行润滑,节省润滑时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构造剖面图;

图2是图1中I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构造剖面图;

图4是图1中II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局部左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上带轮、2-轴承、3-连接盘、4-注油孔、5-侧板、6-进油通道、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带锯带锯上带轮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多个同轴设置并且直径由后往前渐变小的上带轮1,每个上带轮1通过轴承2与位于其中部的连接盘3旋转配合,相邻两连接盘3紧密贴合在一起;所述连接盘3上设置有位于对应轴承两侧的环形侧板5,所述侧板5上具有与轴承中部环形腔相通的进油通道6,最前侧的连接盘前端面上开设有与各个连接盘上的进油通道相连通的注油孔4,侧板5的高度刚好盖住轴承的环形腔,向注油孔中注入润滑油,润滑油便会通过进油通道进入轴承的环形腔中进行润滑,即使带锯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润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孔4数量为一个,并通至所有连接盘,向注油孔中注油时能够对所有连接盘上的轴承进行润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油孔也可以开设在最后侧的连接盘后端面上并通向所有连接盘。

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注油孔在两连接盘配合面处出现漏油,前后相邻的两连接盘紧贴在一起,并且前后相邻两连接盘之间夹设有位于注油孔处的密封圈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孔后端封闭、前端与供油管相连接,所述侧板与轴承的外圈侧面之间留有缝隙。

如图3~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注油孔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注油孔4数量与连接盘3数量相同,并且注油孔4与连接盘3一一对应,每个注油孔通至对应连接盘上并与对应连接盘的进油通道相连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其中一个或多个连接盘的轴承进行润滑,只需要向每个连接盘对应的注油孔中注油即可,使用更加方便。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