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732623阅读:10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是由下列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为91-99份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为1-9份。
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还可由下列优选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颗粒为94-98份的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2-6份。
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还可由下列最佳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颗粒为98份的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2份。
制备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的制备方法是D、制备滤材基料按上述重量份数比,将聚丙烯纤维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在搅拌器内进行充分搅拌混匀,制成抗菌滤材的基料;E、混熔将滤材基料在140-180℃、4-6kg/cm3工况下的挤塑机内进行混熔,制成液态混合体;F、熔喷由熔喷注塑机将液态混合体在140-180℃、4-6kg/cm3工况下的进行熔喷,制成抗菌无纺布。
对熔喷后的液态无纺布还可进行万伏以上的高压注电。
本发明所选用的抗菌材料为银系纳米抗菌粉体,该抗菌粉体是银系无机物质和有机抗菌物质的混合体,常态下成粉末状,属纳米级,具备较强的抗菌功能。该抗菌粉体不仅含有银系无机物质,它还含有有机抗菌物质,其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更强的抗菌杀菌作用。同时由于有机抗菌物质的存在,有效地防止了仅单一使用载银抗菌材料作为抗菌成分存在的不足,即克服了该类产品遇水后银粒子会析出流失而造成抗菌效果降低的缺陷。而且该银系纳米抗菌粉体是属于纳米级的,其与聚丙烯纤维基料熔融的会更加充分和均匀,滤材的抗菌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的生产采用的是熔喷工艺,其生产出的产品细密性更强,再加之在生产工艺中对产品还进行了超万伏的高压注电,使得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在具备良好抗菌作用的同时,还对细菌颗粒以及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果高达95%以上,其滤过性能远胜于纺粘无纺布滤材。


图1为纳米抗菌无纺布制各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由上述制得的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主要是通过其本身所带有的正电荷与细菌或病毒所带有的负电荷结合,使得细菌或病毒遭到破坏,起到杀菌抗菌的效果。银系纳米抗菌粉体与聚丙烯纤维以物理方式充分的混合,使得银系纳米抗菌粉体均匀地分布在二者的液态混合体中,再经熔喷工艺的加工,银系纳米抗菌粉体便均匀地置入滤材纤维之中以及粘附在纤维表面。由本发明生产的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不但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还具有较强的抗菌杀菌功能,而且抗菌杀菌的作用时间持久,抗菌杀菌效果明显,经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对肺炎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经1小时和4小时的作用后,抑菌率达到100%,检验报告见附件-1。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可广泛的应用于滤过净化行业以及其它产品的生产,如空气净化器、抗菌口罩、防护服、婴儿尿垫、妇女卫生巾、面巾、内衣内裤、床单被罩、浴巾、运动服装、鞋垫和拖鞋等产品制造的原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为91-99份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为1-9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优选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为94-98份的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2-6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最佳重量分数比的组分制成,聚丙烯纤维为98份的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2份。
4.制备上述权利要求1-3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制备滤材基料按上述重量份数比,将聚丙烯纤维颗粒和银系纳米抗菌粉体在搅拌器内进行充分搅拌混匀,制成抗菌滤材的基料;B、混熔将滤材基料在140-180℃、4-6kg/cm3工况下的挤塑机内进行混熔,制成液态混合体;C、熔喷由熔喷注塑机将液态混合体在140-180℃、4-6kg/cm3工况下进行熔喷,制成抗菌无纺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抗菌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熔喷后的液态无纺布进行万伏以上的高压注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及其制备方法。它是将按91-99份聚丙烯纤维和1-9份银系纳米抗菌粉体重量份数比的组份置于搅拌器内进行充分搅拌混匀,制成抗菌滤材的基料;由挤塑机对滤材的基料进行混熔,制成液态混合体;再由熔喷注塑机将液态混合体进行熔喷,制成抗菌无纺布滤材。由本发明生产的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不但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还具有较强的抗菌杀菌功能,而且抗菌杀菌的作用时间持久,抗菌杀菌效果明显,经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对肺炎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经1小时和4小时的作用后,抑菌率达到100%。该纳米抗菌无纺布滤材应用领域广泛,成本低,是一种用于滤过净化等行业理想的抗菌无纺布滤材。
文档编号D04H3/007GK1475613SQ03143219
公开日2004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7日
发明者杨红恩, 雷增学, 辛宏业, 孙晨喜 申请人:杨红恩, 雷增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