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40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尤其,包括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该驱动传达机构,以便连接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和通用于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上述驱动传达机构具有,被上述驱动装置摆动驱动的摆动构件、支撑对应的起毛圈构件的支撑构件及连接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支撑构件的一个以上的连接构件构成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形式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1个,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例。在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圈织机中,作为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地经纱用的张力辊和作为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布导辊,分别支撑于作为支持构件的支撑杆(摆动杆)。并且,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的支撑杆,通过连接杆,连接于由包括驱动电动机及曲柄机构的驱动装置摆动驱动的通用的摆动杆。而且,通过该摆动杆被驱动装置摆动驱动,而两支撑杆被摆动驱动,并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被变位。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圈织机中,送经侧及卷绕侧的两起毛圈构件被机械连接,并在起毛圈时,两起毛圈构件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变位。即,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驱动量、驱动时刻、驱动模式等)的关系在织造中总是保持一定。
在织机中,随着开口运动经纱的张力在1织造周期中也变动。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圈织机中,不能积极地补正该1织造周期中的经纱张力的变动。其结果,打纬时不能获得充分的经纱张力而纬纱的投梭性变坏,或者,开口时的经纱张力过大而容易发生经纱断纱。
作为上述形式的其他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有专利文献2、3所述的例。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毛圈织机中,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成为被驱动传达机构(起毛圈机构)驱动的构成,该驱动传达机构包括,由对应于两起毛圈构件设置的凸轮机构构成的驱动装置,以及由该凸轮机构摆动驱动的摆动杆等。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着,关于上述起毛圈机构,代替凸轮机构采用伺服电动机等的电动机(moter)的例。
而且,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毛圈织机中记载着,不用机械连接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和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而分别以专用的驱动电动机(伺服电动机)驱动的例。
根据该专利要求2、3,由上述构成,可以独立地任意改变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所以可以将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在其变位过程中,可以以补偿经纱的张力变动的运动模式驱动。而且,根据该构成,可以防止发生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圈织机的问题。
但是,在这些以往的技术中,发生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变大的新问题。即,从上述专利文献2、3的所述可以明确,在以往的技术思想中,要独立地任意改变送经侧及卷绕侧的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时,一般采用分别以专用的驱动装置驱动两起毛圈构件的手法,但是,如此使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及驱动传达机构独立时,经纱或织布的张力直接施加在驱动装置,从而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会变大。
详细而言,在织造中,相当于经纱张力的力量作用在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上,而且,相当于织布张力的力作用在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上。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毛圈织机,对应于送经侧及卷绕侧的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传达机构被机械连接时,因为两起毛圈构件所受的力量平衡,所以由上述张力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小。但是,使对应于送经侧及卷绕侧的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及驱动传达机构独立时,作用于上述各起毛圈构件的力量直接作为负荷作用于驱动装置。
如上述,若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大的话,例如,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源采用专用的驱动电动机时,会引起消费电力的增大或者驱动装置的早期破损等。而且,驱动装置包括专利文献2所述的凸轮机构时,在凸轮的旋转轴或者摆动杆的摆动轴等的部分受负荷,引起该部分的早期的磨损或者损伤等。
日本专利公开平10-33105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11-172552号公报 日本专利公开平2-47334号公报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在布移动式毛圈织机中,即使是可以以不同的驱动形态分别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和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构成,也提供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小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
基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包括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该驱动传达机构,以便连接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和通用于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上述驱动传达机构具有,被驱动装置摆动驱动的摆动构件、支撑对应的起毛圈构件的支撑构件及连接摆动构件和支撑构件的一个以上的连接构件构成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对应送经侧或者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附设驱动改变装置,该装置,以专用传动器为驱动源,改变对于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相位的,包含于上述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的支撑构件的摆动位置,并使该驱动改变装置,在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动作。
而且,上述驱动改变装置,包括被驱动构件也可以。该被驱动构件,连接于上述连接装置,为了改变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及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两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被上述传动器驱动,使包含于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构件变位。
而且,将上述连接装置作为,包括相互旋转自如地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和第2连接构件的装置,并将上述被驱动构件作为,连接于第1及第2的连接构件的连接部,并被传动器变位驱动,改变第1连接构件和第2连接构件所成的角度的构件也可以。
而且,也可以将上述驱动传达机构成为,可以改变对于支撑构件和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支撑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对于摆动构件和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摆动构件的连接位置,将上述驱动改变装置,可以作为包括被驱动构件的装置,连接于可以改变对于支撑构件或者摆动构件的连接位置的连接装置的连接构件上,为了改变上述连接位置,被上述传动器驱动。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送经侧及卷绕侧的两起毛圈构件为,被通用的驱动装置驱动的构件,因为两起毛圈构件的分别通过驱动传达机构连接于通用的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所以可以认为两者以机械连接。从而,作用于各起毛圈构件的张力的力量平衡,由该力量,驱动装置所负的负荷也变成小。
而且,在本发明中,以专用的传动器为驱动源,改变对于上述驱动轴的规定的旋转相位的摆动构件的摆动位置的驱动改变装置,附设在对于对应送经侧或者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同时,为了使该驱动改变装置在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动作,对应于其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的起毛圈构件成为,在由上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形态上用上述驱动改变装置施加改变的驱动形态。从而,上述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并不限定于由驱动装置的形态,因为可以使一方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与另一方独立进行任意设定,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如上述的投梭性变坏,或容易发生经纱断纱等问题。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一实施方式的侧面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概略的说明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概略的说明图;图4为表示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起毛圈构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概略的说明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概略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侧面图;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侧面图;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4所示的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图1、2中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而且,图2所示的是,将本发明的主要部以线图表示的概略图,在图2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毛圈经纱PT等。
如图1所示,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具有,以片状卷贴有许多毛圈经纱PT的毛圈经纱用经轴2(图面上侧)和,以片状卷贴有许多地经纱GT的地经纱用经轴3(图面下侧)。毛圈经纱PT,从经轴2送出,绕挂于2个导纱辊6、6和,设置于其下游侧的毛圈经纱用张力辊7的外周而被导引后,经过综片8及筘5,导引于织布W的织口CF。
而且,地经纱GT,从经轴3送出后,绕挂于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地经纱用张力辊15的外周而被导引后,与毛圈经纱PT同样,经过综片8及筘5导引于织口CF。
与被引纬的纬纱(未图示)一起,由毛圈经纱PT及地经纱GT形成的织布W,被导引至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布导辊16后,经过卷绕辊11及导纱辊12、13,最终卷绕于布卷辊14。
在图示的毛圈织机1中,作为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地经纱用张力辊15及作为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布导辊16,皆被与织机的驱动源不同的,通用于两起毛圈构件的专用的驱动电动机m1驱动,各起毛圈构件是,通过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与驱动电动机m1连接。
驱动电动机m1固定配置于机台,其输出轴m1s(驱动轴)上,安装有摆动杆18。该摆动杆为,对应于地经纱用张力辊15的驱动传达机构20和对应于布导辊16的驱动传达机构30的通用的摆动构件。
驱动传达机构20,由上述的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以及连接构件22、26构成。该支撑杆24是,支撑地经纱用张力辊15的支撑构件;连接构件22、26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支撑杆24是,利用摆动轴24a可摆动地支撑于织机两侧架(未图示)各侧的一对的构件(图1只表示其一方),用其两端支撑地经纱用张力辊15。
在本发明中,实际上设置了2个支撑杆24,但是,只图示了其一方,在以下以简洁性的问题,参照一方的支撑杆24进行说明。
如图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连接装置由,作为第1连接构件的连接杆22和作为第2连接构件的连接杆26构成,两连接杆22、26连接成相互旋转自如。以下,将该连接杆22和连接杆26的连接部作为连接部CP1。
支撑杆24,在与摆动轴24a相反侧的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连接杆26。以下,将该支撑杆24和连接杆26的连接部作为连接部CP2。而且,摆动杆18,在与连接于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旋转自如连接于连接杆22。以下,将该摆动杆18和连接杆22的连接部作为连接部CP3。尚且,连接部CP3的位置,在摆动杆18的长手方向可以调整而成。
驱动传达机构30,由上述的摆动杆18和,支撑杆34以及连接杆32构成。该支撑杆34是,支撑布导辊16的支撑构件;连接构件32是,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34的连接构件。
支撑杆34,与支撑杆24同样,利用摆动轴34a可摆动地支撑于织机两侧架的各侧,用其两端支撑布导辊16。而且,支撑杆34,在与摆动轴34a相反侧的端部(连接部CP5),旋转自如地连接于连接杆32的一端。而且,该连接杆32的另一端,与连接于摆动杆18的输出轴m1s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部CP4)旋转自如地连接。即,支撑杆34,通过单一的连接杆32连接于摆动杆18。尚且,其连接部CP4的位置,也在摆动杆18的长手方向可以调整而成。
在本发明中,实际上设置了2个支撑杆34,但是,只图示了其一方,在以下以简洁性的问题,参照一方的支撑杆34进行说明。
在如此构成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1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对应的经纱用张力辊15(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20,附设在由驱动电动机m1的张力辊15的驱动形态施加改变的驱动改变装置40。
驱动改变装置40,由专用的传动器的补助电动机m2、安装于其补助电动机m2的输出轴m2s的摆动杆42和、与该摆动杆42的输出轴m2s相反侧的端部(连接部CP6)旋转自如地连接的连接杆44构成。尚且,此时,通过摆动杆42被补助电动机m2变位驱动的连接杆44相当于本发明的被驱动构件。而且,该连接杆44,在与连接部CP6相反侧的端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于连接杆22和连接杆26的连接部CP1。
根据驱动改变装置40,例如,在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处于某规定的旋转相位的状态下,通过由补助电动机m2使摆动杆42摆动变位,从而连接部CP1变位,随此连接杆22和连接杆26所成的角度被改变,随此,连接部CP3和连接部CP2的两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也被改变,连接部CP3,连接摆动杆18和连接杆22;连接部CP2,连接支撑杆24和连接杆26。其结果,对于输出轴m1s的其旋转相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被改变。
参照图2~4说明如以上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的动作。尚且,图2表示,使上述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的场合,而且,在图2以实线表示,夹纬的打纬时的状态,以一点划线表示,松纬的打纬时的状态。
在图2的场合,两起毛圈构件从处于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的状态,若使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向图的顺时针方向只旋转预先设定的量,则摆动杆18,从图的一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被摆动到向以实线所示的位置。
伴随着摆动杆18的摆动,通过连接杆32连接于摆动杆18的支撑杆34,以摆动轴34a为中心,只摆动对应于摆动杆18的摆动量的量,而布导辊16向以实线所示的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变位。尚且,此时的输出轴m1s的旋转量被设定为,使布导辊16从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变位至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所需的量。
而且,随着摆动杆18的摆动,摆动杆18的连接部CP3和以连接杆22连接的连接部CP1也只变位对应于其摆动量的量。但是,在图2的状态下,为了使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摆动杆42的位置被补助电动机m2保持,并摆动杆42和连接杆44的连接部CP6的位置被固定。从而,连接部CP1,在以连接部CP6为中心、连接杆44的长度为半径的规定的旋转轨迹上,进行一定的旋转运动。而且,随着该连接部CP1的旋转运动,通过连接杆26摆动与连接部CP1连接的支撑杆24,且张力辊15变位到以实线所示的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
如此,若两起毛圈构件15、16变位,则处于图的线b所示位置的织口CF移动,成为相当于由筘5的打纬位置的线a所示的位置。而且,在其状态下,进行夹纬的打纬。而且,进行夹纬的打纬后,驱动电动机m1使输出轴m1s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摆动杆18向与上述相反方向驱动,两起毛圈构件15、16再次变位到以一点划线所示的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织口CF的位置成为从打纬位置离间的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如此,在预先设定的时刻往复驱动驱动电动机m1,通过使张力辊15及布导辊16往复变位而使织口CF进行往复动,从而在织造出的织布W上形成毛圈。
在上述,支撑驱动传达机构30的布导辊16的支撑杆34和摆动杆18被连接杆32直接连接。因此,布导辊16的驱动形态,总是被规定为驱动电动机m1的驱动形态,其运动开始·结束时刻与输出轴m1s的旋转同样,而且,运动模式成为对应于输出轴m1s的旋转的模式。即,布导辊16的驱动形态和输出轴m1s的旋转的关系总是一定。
一方面,对应于张力辊15的驱动传达机构20上,附设有驱动改变装置40,可以改变张力辊15的驱动形态而成。以下,参照图3、4说明其具体例。
尚且,在图3中,为了相比较,同时表示使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的场合,图的(a)表示不动作的场合,(b)表示动作的场合。而且,在图3中,以一点划线表示夹纬的打纬时的状态,以虚线表示松纬的打纬时的状态,同时,以实线表示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从松纬的打纬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只旋转角度θ1的状态。
而且,图4在上段表示,上述的布导辊16的运动模式,在下段表示,张力辊15的运动模式,在下段以虚线同时表示,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的张力辊15的运动模式。而且,上述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从松纬的打纬状态向顺时针方向只旋转角度θ1时的织机的主轴旋转角度表示为θ0。
如图4所示,在例中,使夹纬及松纬的打纬时的张力辊15的位置(=张力辊5的变位量),在使驱动改变装置40动作时和不动作时同样,并改变其变位过程的运动模式。顺便,在图4,所谓4F位置是,夹纬的打纬时的张力辊15及布导辊16的位置,所谓L位置是,松纬的打纬时的张力辊15及布导辊16的位置。
图示的构成时,为了使张力辊15变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运动,由连接部CP1的运动提供,该连接部CP1,通过连接杆26直接连接有支撑杆24。如上述,使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图3(a)),连接部CP1,将连接部CP6为支点,进行对应于输出轴m1s的旋转的旋转运动。从而,输出轴m1s的规定的旋转相位和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的关系总是同样,并张力辊15,总是进行取对应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的各旋转相位的位置的变位动作。即,对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的某旋转相位的张力辊15的位置,只要驱动传达机构20的构成不改变总是一定,例如,图3(a)所示的输出轴m1s从松纬的打纬时的相位只旋转角度θ1的状态下,总是成为与图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尚且,上述所说的,使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是,为了将摆动杆42保持在图3(a)所示的初期位置,而保持输出轴m2s的旋转相位的状态,不同于停止(关闭电源)驱动改变装置40的作动本身的状态。
对此,在张力辊15的变位过程中使驱动改变装置40动作时,连接部CP1的运动是,对于上述的运动加上,进一步通过连接杆44及摆动杆42由补助电动机m2的驱动施加的运动。而且,连接部CP1进行,合成将由驱动电动机m1的连接部CP6为支点的旋转运动和以由补助电动机m2的连接部CP3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运动。
若在张力辊15的变位过程的输出轴m1s为规定的旋转相位的状态下考虑时,则此时的连接部CP1的位置,取与使上述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的连接部CP1的旋转轨迹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从而,在该连接部CP1和在连接部CP2直接连接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张力辊15的位置),也成为与使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图3(b)所示,若在输出轴m1s从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只旋转角度θ1的时点,驱动补助电动机m2,使补助电动机m2的输出轴m2s只旋转角度θ2,则其时点的张力辊15的位置,与使图3(a)的驱动改变装置40不动作时相比,成为只离于织口侧距离x的状态。
尚且,在上述中,基于连接部CP1和CP2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但是,若将连接部CP3为基准考虑,对于输出轴m1s为规定的旋转相位时的连接部CP3的位置,若连接部CP1的位置不同,则由连接杆22和26所成的角度,连接部CP3和CP2之间的距离(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此时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也根据连接部CP1的位置不同。
影响上述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的连接构件CP1的位置,根据补助电动机m2的输出轴m2s的旋转相位改变。从而,在驱动电动机m1的一往复旋转过程(=张力辊15的一往复变位过程)的各时点,设定补助电动机m2的输出轴m2s的旋转相位使张力辊15取希望的位置,通过用根据其的驱动模式驱动补助电动机m2,从而可以以与只用驱动电动机m1驱动时不同的运动模式驱动张力辊15。
例如,如图4所示,在张力辊15从松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向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变位的织机周期中,在其前半,随着开口,经纱的张力有上升的倾向,所以,为了保证其,缩小张力辊15的移动量,在后半,增大移动量,设定补助电动机m2的驱动模式,使成为到达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的运动模式。
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关于为了补偿随着开口运动的经纱的张力变动,使驱动改变装置40动作,而改变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的运动模式的场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改变这种运动模式的场合,还可以改变起毛圈构件的变位量。
例如,在织机的运动中织机条件(开口模式、纬纱密度、织机旋转数等)被改变时,夹纬的打纬时的经纱的张力状态,有与织造条件改变前相比变化的场合。若经纱的张力低,则存在纬纱的投梭性变坏等问题,并且,若经纱的张力过于高,则发生由打纬的冲击经纱断纱等问题。为了对应这种问题,根据本发明,使夹纬的打纬时的张力辊15的位置,与由改变后的织造条件的经纱的张力状态对合,如图5(a)、(b)所示,通过驱动补助电动机m2使其不同于织造条件改变前,而可以防止如上述的问题的发生。
尚且,根据如上述的织造条件的改变,在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也会发生经纱的张力状态变化的场合。因此,此时,将为了改变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张力辊15的运动模式的补助电动机m2的驱动模式,复数设定包括与被改变织造条件对合的模式,并对合被选择的织造条件适当选择驱动模式,基于其驱动补助电动机m2即可。
而且,根据本发明,加以上述起毛圈构件的运动模式或者变位量,还可以改变开始变位的时刻。具体地说,如图6(a)、(b)所示,张力辊15从处于松纬或者夹纬的打纬时的位置的状态驱动驱动电动机m1时,驱动补助电动机m2,随着输出轴m1s的旋转,使连接部CP1,移动于以支撑杆24的端部的连接部CP2为中心将连接杆26的长度(连接部CP1和CP2的距离)作为半径的圆弧C上,则即使输出轴m1s旋转,张力辊15也不移动从其位置。因此,利用此可以改变起毛圈构件的变位开始的时刻。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连接装置,由相互旋转自如地连接的2个连接杆(连接构件)22、26构成,通过由驱动改变装置40使连接部CP1的位置变位,而改变对输出轴m1s规定的旋转相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如,通过改变连接构件本身的有效长度而改变上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由此改变起毛圈构件的驱动形态的也可以。
图7所示的是其中的一例,在该例中,如图(a)所示,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连接装置,主要由连接杆22和连接杆28构成。并且,在连接杆22和28之间介设有驱动改变装置50,通过驱动改变装置50直线连接于连接杆22和28。尚且,在图示的例中,相当于本发明的摆动构件的摆动杆18,在摆动轴18a摆动自如地支撑于织机侧架,通过联杆19及曲柄轴17连接于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并通过输出轴m1s的旋转被摆动驱动。
驱动改变装置50,改变连接杆28的有效长度,具有外壳52,旋转部58和激磁线圈54。上述外壳,固定于与连接杆22的连接部CP3相反侧的端部;旋转部,旋转自如地设置于其外壳的52的内部;激磁线圈,设置于旋转部58的周围。而且,在旋转部58的外周面,安装有与上述激磁线圈54相对面的复数个永久磁石56。因此,在该例中,由激磁线圈54及永久磁石56而成的构成,起本发明所说的专用传动器的功能。
而且,旋转部58中,穿设有向其长手方向贯通的同心状的贯通孔58a,并且,在其贯通孔58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进而,连接杆28上,与连接部CP2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28a。并且,通过将该外螺纹28a螺插到上述旋转部58的贯通孔58a,连接杆28通过驱动改变装置50成为连接于连接杆22的状态。
在利用该驱动改变装置50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通过激磁驱动改变装置50的激磁线圈54而旋转旋转部58,由此改变对于连接杆28的外螺纹部28a的贯通孔58a的螺入量。其结果,连接杆28的有效长度,即,驱动改变装置50和支撑杆24(连接部CP2)之间的连接杆28的长度被改变,随其摆动杆18的连接部CP3和支撑杆24的连接部CP2之间的两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尚且,该例的场合,被激磁线圈54及永久磁石56旋转驱动的旋转部58相当于本发明的被驱动构件。而且,因为旋转驱动旋转部58,则对连接杆28的贯通孔58a的螺入量变化,所以,随其连接杆28变位到向驱动改变装置50侧(连接部CP3侧)。
因此,在由驱动电动机m1的张力辊15的变位过程中使驱动改变装置50动作,则连结部CP2的运动,与被驱动电动机m1施加的连接部CP3的运动不同,所以,利用此可以任意改变张力辊15的驱动形态。
尚且,在图7中,还可以作为省略连接杆22在摆动杆18的前端(连接部CP3)设置上述驱动改变装置50的构成。即,作为用单一的连接构件连接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并改变其单一的连接构件的有效长度也可以。尚且,此时,驱动改变装置50,可以设置在支撑杆24的前端(连接部CP2),并且还可以设置在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两方。
以上,作为改变对于输出轴m1s的规定旋转相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的手法,说明了关于改变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连接部CP2和CP3的距离)的场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通过改变摆动杆18和连接构件的连接部CP3的摆动杆18的长手方向的位置,而改变对于输出轴m1s的规定旋转相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也可以。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摆动杆18和支撑杆24由单一连接构件的连接杆27所连接,连接部CP2和CP3之间的距离为一定。在摆动杆18上,沿着其长手方向形成有长孔18b。而且,通过在该长孔18b上嵌插设置于连接杆27的端部的销27a,从而摆动杆18和连接杆27被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如此构成的驱动传达机构附设有驱动改变装置60。尚且,驱动改变装置60本身的构成,与上述的驱动改变装置40的构成同样,作为被驱动构件的连接杆64,对于连接杆27旋转自如被连接。
根据图示的构成,通过由补助电动机m2使连接杆64变位,从而,连接于连接杆64的连接杆27的销27a,滑动变位在摆动杆18的长孔18b内。其结果,连接部CP3和摆动轴18a之间的距离被改变,由此,摆动杆18的摆动量被改变。而且,随此,对于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的旋转量的支撑杆24的摆动量被改变,所以,对于输出轴m1s的规定旋转相位的支撑杆24的摆动位置,与使驱动改变装置60动作前相比成为不同的位置。从而,通过利用该摆动量的变化,适当设定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的各时点的输出轴m2s的旋转相位,从而可以获得在驱动电动机m1的驱动不受限制的起毛圈构件的任意的运动模式。
而且,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改变摆动杆18和连接杆29的连接部位置的装置采用驱动改变装置70。该驱动改变装置70,配设于形成在摆动杆18的空间部18b中,并由螺钉构件72和被驱动构件74所构成,该螺钉构件,被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该被驱动构件具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螺插有该螺钉构件72并形成有内螺纹部。而且,该被驱动构件74与,连接于支撑杆24的连接杆29所连接。即,摆动杆18和连接杆29通过驱动改变装置70被连接。
根据该构成,通过螺钉构件72旋转驱动,螺钉构件72的长手方向的被驱动构件74的位置变化,连接杆29和摆动杆18的连接部CP3的位置、即,连接部CP3和摆动轴18a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且,可以获得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
尚且,在图8、9的实施例中,为了改变对于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m1s的规定的旋转相位的支撑杆18的摆动位置,改变摆动杆18和连接构件的连接位置,但是,取代于其,由同样的构成,改变支撑杆24和连接构件的连接位置也可以获得同样的作用。
以上的实施例说明了,关于作为驱动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通用的驱动装置,采用专用的驱动电动机m1的场合,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适用在,将起毛圈构件由织机的主轴驱动,即,将织机的原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设备。
而且,以上的说明,都是关于改变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张力辊15的驱动形态的场合,但是,在对应于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布导辊16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采用本发明也可以,由此可以任意改变布导辊16的驱动形态。
而且,作为驱动改变装置的驱动源的专用的传动器,并不限定于如上述的实施例的旋转式传动器,线性电动机也可以。
尚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任何一项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可以进行种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包括对应于各起毛圈构件设置的驱动传达机构,该驱动传达机构,以便连接送经侧及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和通用于两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轴;该驱动传达机构具有,被驱动装置摆动驱动的摆动构件、支撑对应的起毛圈构件的支撑构件及连接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支撑构件的一个以上的连接构件构成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对应上述送经侧或者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的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附设驱动改变装置,该装置,以专用传动器为驱动源,改变对于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相位的,包含于上述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的上述支撑构件的摆动位置,并使该驱动改变装置,在上述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改变装置,包括被驱动构件,其连接于上述连接装置,为了改变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及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两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被上述传动器驱动,使包含于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构件变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包括相互旋转自如地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和第2连接构件,上述驱动改变装置的上述被驱动构件,连接于上述第1及第2的连接构件的连接部,被上述传动器变位驱动,而改变上述第1连接构件和第2连接构件所成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达机构构成为,可以改变对于上述支撑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上述支撑构件的连接位置,或对于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部的上述摆动构件的连接位置;上述驱动改变装置,包括被驱动构件,其连接于可以改变对于上述支撑构件或者摆动构件的连接位置的连接装置的连接构件上,为了改变上述连接位置,被上述传动器驱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在该布移动式毛圈织机,分别以不同的驱动方式驱动送经侧的起毛圈构件和卷绕侧的起毛圈构件,并减轻驱动装置所受的负荷。一种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具备驱动传达机构,该驱动传达机构,连接通用于送经侧及卷绕侧起毛圈构件的驱动装置和各起毛圈构件,该驱动传达机构具有,被驱动装置摆动驱动的摆动构件、支撑对应的起毛圈构件的支撑构件及连接上述摆动构件和上述支撑构件的一个以上的连接构件构成的连接装置,对于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附设驱动改变装置,该装置,以专用传动器为驱动源,改变对于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相位的,包含于上述一方的驱动传达机构的摆动构件的摆动位置,并使该驱动改变装置,在起毛圈构件的变位过程中动作。
文档编号D03D51/00GK101074511SQ20061008480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伴场秀树, 山本昭彦, 角田博 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