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71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吸音性的布帛。详细地说,是涉及通过连结纱,将两个底基织物连结而构成的立体构造体,在声音的入射面具有网状开口部,在声音的非入射面内侧编入结合(kint-wiseattached)有垫纱用纱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情况,即,作为吸音性的材料,在建筑、车辆、运输仪器等的用途方面,一般是将玻璃棉、聚氨酯泡沫塑料、毛毡、聚乙烯泡沫塑料、合成纤维无纺布等的多孔质材料粘贴到表面材料上来使用。但是,存在因用于表面材料的粘贴的粘接剂,导致多孔质材料的吸音性降低,或若为了抑制吸音性能的降低,而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则导致表面材料和多孔质材料容易剥离的问题。另外,将表面材料粘贴到这样的多孔质材料上的作业效率不良,存在因工序负荷造成的成本上升的问题。作为改善这些问题点的方案,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用由上下两层的底基织物和连结纱构成的编织物的吸音内饰材料。但是,因为布帛没有开口部,所以不能认为吸音效果充分。因此,为了提高吸音效果,需要使布料的厚度相当厚。因此,与作为内饰材料使用时所要求的吸音性能相吻合,无限制地增加厚度是不现实的,再有,还存在由于厚度的增加,导致单位面积重量增厚,作业性不良,且成本上升的问题。专利文献l:实公昭59-179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150533号/>才艮专利文献3:实开平4-53087号公报本发明是解决上述问题点的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与表皮材料粘贴等的工序,并且轻型,能够得到足够的吸音性能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
发明内容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l)一种具有吸音性的布帛,是通过连结纱,将两个底基织物连结而构成的立体构造体,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具有网状的开口部以及非开口部,并且,该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被形成为当曲率半径为Rmm时,曲率(1/R)成为0.1~0.7的拱顶形状,从该非开口部的底边到顶点的高度为1.5~5.0mm,通过下述乂^式[1求出的DV值为5~120,并且,垫纱用纱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DV=(4.2xttxAxWxc,)/c......[1A...非开口部的高度(mm)W...非开口部的线圏横行方向的长度(mm)c,...非开口部的线图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的线圏数(个)c...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横行密度(线圏横行数/英寸)另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拱顶形状部分)是通过使线圈横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为6~14线圏,并且,使线圏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为4~24线圏而形成。另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相对于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的垫纱用纱的线圏横行或者线圏纵行的垫纱率为25~100%。另外,(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形成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底纱的粗度为167~550dtex。另外,(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的垫纱用纱的粗度为167~1400dtex。另外,(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布帛的厚度为2~20mm。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在立体构造体的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上设置由拱顶形状部分构成的非开口部和开口部,并且将垫纱用纱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内侧,据此,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即使轻型,也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性能,另外,不需要与其他的表皮材料粘贴等的工序,单体即可作为吸音材料使用,能够很好地用于建筑物、车辆的内饰材料。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吸音性的图表。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一个例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A是与上面相同的布帛的图2的A-a线的略示剖视图。图3B是与上面相同的布帛的图2的B-b线的略示剖视图。图4是表示与上面相同的布帛的入射音的运动的图。图5是说明与上面相同的布帛的拱顶形状的曲率半径的图。图6是说明与上面相同的布帛的拱顶形状的高度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组织的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组织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组织的图。图IO是表示实施例4的组织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5的组织的图。图12是表示比较例1的组织的图。图13是表示比较例2的组织的图。图14是表示比较例3的组织的图。符号说明l...声音的入射侧的底基织物、2...声音的非入射侧的底基织物、3…连结纱、4…开口部、5…非开口部(拱顶形状的部分)、6...垫纱用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i兌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立体构造体,在容易得到立体构造体的厚度方面最好使用双拉舍尔编织物。本发明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如图2、图3A、图3B所示,是通过连结纱3将两个底基织物1、2结合的立体构造体,为了轻量以及得到吸音效果,而在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上具有网状的开口部4和曲率为0.1~0.7的拱顶形状的非开口部5,从该非开口部5的底边到顶点的高度(图6中的A)为1.5~5.0mm,并且通过后述7>式[1求出的DV值为5~120,并且,垫纱用纱6^L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2的内侧。例如,在基于双拉舍尔编织的立体构造体中,针对形成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的底纱,进行任意根数的脱纱(就与各编针间对应的底纱的导纱器中的按照各一定间隔的任意数的导纱器而言,不对底纱进行导纱地编织),以与该脱纱的根数相同的线圏纵行数的摆幅在左右交互地摆动底纱,据此,在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上设置网状的开口部4。据此,与4吏用以往的没有开口部的立体构造体的吸音材料相比,因为入射音容易进入立体构造体内部,所以很好地提高了吸音性能。对上述开口率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得到足够的吸音效果,最好具有底基织物平面的10%以上的开口部4。在开口率不足10%的情况下,因为入射音容易被立体构造体的声音的入射面侧底基织物反射,所以存在吸音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在开口率超过50%的情况下,因为暂时入射到立体构造体内部的声音的反射音容易从开口部向外部扩散,所以存在吸音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因此,从吸音性能方面出发,开口率最好是10-40°/。的范围。本发明的开口率是将一英寸见方的立体构造体的声音的入射面侧底基织物通过扫描仪扫描到计算机,使开口部及其以外的部分二进制化,求出一英寸见方的开口部的比率。另外,在上述的立体构造体中,通过形成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的底纱的摆动,将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的非开口部5形成为拱顶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拱顶形状,增大声音的入射面侧底基织物的表面积,提高吸音性能。另外,如图4所示,在暂时入射到立体构造体的内部的声音反射到表面侧的底基织物l的情况下,反射音难以扩散到立体构造体的外部,另外,因为入射音在立体构造体的内部反射,往复的次数增加,使纤维振动的音波被衰减,所以促进了声音的吸收。此时,上述非开口部5被形成为当该非开口部的拱顶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mm时,曲率(1/R)是0.1~0.7,非开口部5的高度是1.55.0mm,上述DV值为5120。上述非开口部5的曲率半径R如图5所示,从形成拱顶形状的非开口部的底基织物中导出,曲率为1/R。如图6所示,上述非开口部5的高度A是从布帛整体的厚度B减去到非开口部5的底边的厚度C。非开口部的高度(mm)A-B-C另外,上述DV值是将非开口部5当作半椭圆球,从求椭圆球的体积的公式(V-4/3.7rab2),来求出非开口部的大致体积的值。因此,按照下述方式求出非开口部的DV值。DV值-4/3x丌x(非开口部的线圏纵向方向的长度/2)x(非开口部的高度)x(非开口部的线圏横行方向的长度/2)xl/2另外,按下述方式求出非开口部的线圏纵行方向的长度、非开口部的高度、非开口部的线圏横行方向的长度。非开口部的线圏纵行方向的长度(mm)-非开口部的线圏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的线圏数c,(个)/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横行密度c(线圈横行数/英寸)x2.54xl0非开口部的高度A(mm)=实测值(从电子显微镜照片测量任意的三点的高度,算出平均值)非开口部的线圏横行方向的长度W(mm)=实测值(从电子显微镜照片针对任意的三点,测量非开口部的顶点的线圏横行方向截面的底边的长度,算出平均值)将上述总结后成为下面的公式1DV-(4.2x7txAxWxc,)/c......1因为在曲率为0.1以下,高度不足1.5mm,DV值不足5的情况下,不能得到具有清楚的曲率的拱顶形状,所以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5最好是通过使线圏横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图3B的w,)为6~14线圏,并且使线圏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图3A的c,)为4~24线圏而形成。在线團数在线圏横行方向不足6线圏,另外,在线圏纵行方向不足4线圏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拱顶形状,在线圏横行方向15线圏以上或者在线圏纵行方向25线圏以上的情况下,开口部减小,都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效果的可能性。在本发明中,构成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底纱虽然可从公知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中恰当地选择,但是,从耐久性的方面出发,最好使用合成纤维中的聚酯,再有,作为纱的种类,最好使用短纤纱、变形纱等表观密度小的纱。通过选择这样的纱,能够使底基织物表面的声阻抗接近空气的声阻抗,使入射音更容易进入内部。声阻抗是传递声音的媒质固有的值,用媒质的密度x音速表示,该声阻抗的差越大的媒质,其入射音的反射率越高,声阻抗的差越小,入射音越容易进入媒质内部,能得到吸音效果。因此,若在构成本发明的布帛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纱中使用短纤纱、变形纱那样的表观密度小的纱,则声阻抗接近音源的媒质(空气)的声阻抗,入射音容易进入媒质内部,提高了吸音效果。因为使用象复丝纱那样的相对于体积,表面积大的纱,即,使用表观密度小的纱,也能提高入射音的吸音效果,所以也很好。另外,构成该底基织物的纱的粗度最好在167-550dtex的范围。在纱的粗度不足167dtex的情况下,形成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的纱的重叠厚度薄,就具有吸音性能而言,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拱顶形状的可能性。另外,在使用比550dtex粗的纱的情况下,则单位面积重量升高,存在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另外,构成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底纱虽然可以从公知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中恰当地选择,但从强度、耐久性的方面出发,最好使用合成纤维中的聚酯纤维。构成该底基织物的纱的纤度是84-330dtex,最好是使用110-220dtex。纱的种类最好使用短纤纱、变形纱、复丝纱等。在不足110dtex的情况下,因为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密度没有充分地提高,所以存在声音的吸收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使用比220dtex粗的丝的情况下,存在单位面积重量升高,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另外,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完成时的密度为30-60线圏横行/英寸,18-40线圏纵行/英寸,希望最好是33-50线圈横行/英寸,20-36线圏纵行/英寸的范围。若比该范围小,则底基织物的密度减小,不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效果,另外,若比该范围大,则底基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大,成本上升。另外,入射音从相对于有吸音性的布帛,具有开口部的底基织物(表观密度低)的一侧入射,按照存在有连结纱的空隙部分、没有开口部的底基织物(表观密度高)的顺序入射。象这样,通过成为随着使布帛的密度从声音的入射面侧进入到非入射面侧,在上述范围内密度逐渐增加的构成,能够减少声音的反射,并且得到高的吸音效果。本发明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在包含非开口部的顶点的线圏纵行方向、线圏横行方向的截面中,最好满足下述的公式。D>E>F、D,>E,>F,D...在线圏纵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顶点间的距离E...在线圏纵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底边间的距离F...在线圏纵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连结纱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底基织物的结合间的距离D,...在线圏横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顶点间的距离E,...在线圈横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底边间的距离F,...在线圏横行方向相邻的非开口部的连结纱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底基织物的结合间的距离通过满足上述的条件,由非开口部和开口部形成的空隙成为随着从声音的入射面侧趋近声音的非入射面侧而减小的所谓的锥形形状,入射音在锥形部反复反射,声音改变为热能,据此,能够得到提高吸音效果。再有,在本发明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中,如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因为垫纱用纱6被编入结合于立体构造体的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2的内侧,所以成为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密度高,吸音效果高的布帛。本发明中所述的编入结合,例如在从双拉舍尔编织物的垫纱用纱的线圏纵行方向(编入方向)垫纱的情况下,是指该垫纱用纱以任意的线圏横行数间隔,在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形成线圏,另外,在从垫纱用纱的线圏横行方向(宽度方向)垫纱的情况下,是指进行任意的线圏纵行数纱摆动的垫纱用纱被底基织物推到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的状态。此时,垫纱用纱虽然可以从公知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中恰当地选择,但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使用合成纤维中的聚酯。作为纱的种类,最好使用短纤纱、变形纱、复丝纱等的表观密度小的纱。通过选择这样的纱,可以提高在布料内部的吸音性能。另外,用作塾纱用纱的纱的粗度最好在167-1400dtex的范围。在不足167dtex的情况下,因为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密度没有充分地提高,所以存在声音的吸收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使用比1400dtex粗的丝的情况下,存在单位面积重量升高,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另外,上述垫纱用纱相对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线圏横行密度或线圏纵行密度的垫纱率(将被垫纱到各线圏横行或各线圏纵行的情况作为100%)最好是25-100%。在不足25%的情况下,因为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密度没有充分地提高,所以存在不能充分地得到垫纱用纱产生的吸音效果的可能性。上述垫纱用纱的垫纱率的算出方法如下所示。(1)在线圏纵行方向(编织方向)垫纱的情况垫纱率(%)=X/cxl00X: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横行方向上一英寸之间存在的垫纱用纱的根数(根/英寸)c: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横行密度(线圈横行数/英寸)(2)在线圏横行方向(宽度方向)垫纱的情况垫纱率(%)=Y/(cxw)xl00Y:垫纱用纱被编入结合于底基织物1英寸见方的线圏数(个/英寸2)c: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横行密度(线圏横行数/英寸)w: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圏纵行密度(线圏纵行数/英寸)本发明的连结纱虽然可以从公知的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中恰当地选择,但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最好使用合成纤维中的聚酯。作为纱的种类,从吸音性的观点出发,最好将复丝纱、短纤纱、变形纱恰当地配合到单丝纱中使用。因为通过使用单丝纱,能够保持立体构造体的厚度以及底基织物的连结部分的空隙,增加入射音在立体构造内部反射的往复次数,使纤维振动,衰减音波,所以促进了声音的吸收。另外,通过恰当配合与纤度相同的单丝相比,表面积大,即,表观密度小的复丝纱、短纤纱、变形纱,使入射音在吸音材料内部容易被吸收,提高吸音性。此时,连结纱全体重量的单丝纱的配合率在40%以上,特别是最好在50%以上。若配合率不足40%,则因为不能保持立体构造体的厚度、底基织物的连结部分的空隙,所以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性的可能性。连结纱的纤度最好在22-330dtex的范围。在比22dtex细的情况下,存在不能保持立体构造体的厚度、空隙的可能性,在比330dtex粗的情况下,存在连结纱从底基织物中鼓出的可能性。另外,在复丝纱的情况下,单纱纤度最好在2dtex以上。在单纱纤度比2dtex细的情况下,存在不能保持立体构造体的厚度、空隙的可能性。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含有两片底基织物的厚度最好在2-20mm的范围。在不足2mm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在声音的入射面侧形成拱顶形状的非开口部,不能得到足够的吸音效果的可能性。在比20mm大的情况下,存在虽然能够得到吸音性能,但单位面积重量增加,成本上升等的问题。另外,通过下述公式算出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表观密度最好在0.3g/cmS以下。若比0.3g/cm3大,则存在着在吸音材料内部不能得到足够的空隙,不能得到入射音在内部散射产生的吸音效果的可能性。表观密度=Z/(1000xB)Z...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l米见方的重量(g)B…具有吸音性的布帛的厚度(mm)实施例(实施例1)使用7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7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10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辨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具有开口部的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柿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在导纱梳栉L-4上,作为垫纱用纱,以一入二出的方式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从里面侧底基织物的内侧在线圏纵行方向以5线圏横行一次的间隔,编入结合于该底基织物,进行垫纱。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底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跨越三针,底纱在绵线方向移动(针背垫纱),在线圏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T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T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实施例2)使用"T4\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8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10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编织具有开口部的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在导纱梳祁L-4上,作为垫纱用纱,以2入l出的方式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从里面侧底基织物的内侧在线圏纵行方向以5线圏横行一次的间隔,编入结合于该底基织物,进行垫纱。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六针摆动,在线圈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圈横行方向移动六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團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4.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实施例3)使用^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9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10dtex/48f的变形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具有开口部的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辨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在导纱梳栉L-4上,作为垫纱用纱,以l入2出的方式4吏用167dtex/48f的双纱,从里面侧底基织物的内侧在线圏纵行方向以ll线圏横行一次的间隔,编入结合于该底基织物。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12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图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4.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实施例4)使用7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10所示,在导纱梳辨L-l:L-2上使用110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榨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具有开口部的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3的连结纱上,以7入3出的方式使用33dtex的单丝纱,以3入7出的方式使用33dtex/6f的聚酯变形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在导纱梳祁L-4上,作为垫纱用纱,以1入2出的方式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从里面侧底基织物的内侧在线圏纵行方向,以5线圏横行一次的间隔编入结合于底基织物。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卯。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千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实施例5)使用"T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11所示,在导纱梳栉L-l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在导纱梳祁L-4上,以l入2出的方式4吏用110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辨L-2上,作为垫纱用纱,使用1200dtex/210f的纱,通过L-4的纱,每线圏横行连续地垫纱结合于里面侧底基织物的内侧。在导纱梳辨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具有开口部的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在线图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比较例1)使用7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12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5:L-6上使用110dtex/48f的纱,编织表面开口部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在线圈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比较例2)4吏用T4^一/〉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如图13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表面开口部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圈横行方向为一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6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一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卯。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l中表示。(比较例3)使用才4弋一公司制的(RD6DPLM-77E-22G),如图14所示,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表面侧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比较例4)使用7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以图13的组织图为基准,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编织表面开口部底基织物,在导纱梳祁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上述表面側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六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18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六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4.5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o(比较例5)使用74弋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以图13的组织图为基准,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5:L-6上使用167dtex/48f的双纱,编织表面开口部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三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2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三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1中表示。(比较例6)使用^4^一公司制的编机(RD6DPLM-77E-22G),以图13的组织图为基准,在导纱梳栉L-l:L-2上使用167dtex/48f的纱,编织里面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5:L-6上使用84dtex/36f的纱,编织表面开口部底基织物,在导纱梳栉L-3的连结纱上使用33dtex的单丝纱,将表里底基织物连结,进行编织。上述表面侧底基织物的纱以下述方式进行编织,即,使其摆幅在线圏横行方向为七针摆动,在线圏纵行方向,以8线圏横行间隔左右交互地在线圏横行方向移动七针的量,形成开口部。在将得到的编织物以190。C预先整流一分钟后,以130。C进行染色、干燥,以150。C进行一分钟的后整理,作成了完成36线圏横行/英寸,23线圏纵行/英寸,厚度3.0mm的立体构造体。详细在表l中表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另外,从上述的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5的吸音率因为与实施例l类似,所以在图1的图表中与实施例1重合。另外,比较例6的吸音率因为是与比较例5大致相同的值,所以在图1的图表中与比较例5重合。从上述表2以及图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l-5的布帛任意一个与比较例1-6的布帛相比,在800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吸收性能都得到大幅改善。特别是相对于在表面侧不具有开口部,并且也不具有垫纱用纱的比较例3的布帛,在高频区域的吸音性能优异,另外,即使相对于虽然表面侧具有开口部,但非开口部的拱顶形状的高度不足1.5mm的比较例l、2,上述吸音性能也得到了改善。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吸音性的布帛,是通过连结纱,将两个底基织物连结而构成的立体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具有网状的开口部以及非开口部,并且,该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被形成为当曲率半径为Rmm时,曲率(1/R)成为0.1~0.7的拱顶形状,从该非开口部的底边到顶点的高度为1.5~5.0mm,通过下述公式[1]求出的DV值为5~120,并且,垫纱用纱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DV=(4.2×π×A×W×c’)/c......[1]A...非开口部的高度(mm)W...非开口部的线圈横行方向的长度(mm)c’...非开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的线圈数(个)c...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圈横行密度(线圈横行数/英寸)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其特征在于,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拱顶形状部分)是通过使线圏横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为6~14线圏,并且,使线圏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为4~24线圏而形成。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其特征在于,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内侧的垫纱用纱的线圈横行或者线圏纵行垫纱率为25~10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其特征在于,形成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的底纱的粗度为167~550dtex。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其特征在于,被编入167~1400dtex。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其特征在于,布帛的厚度为2~20mm。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轻型,能够得到足够的吸音性能的具有吸音性的布帛,是通过连结纱,将两个底基织物(1)(2)连结而构成的立体构造体,声音的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1)具有网状的开口部(4),该底基织物的非开口部(5)被形成为当曲率半径为Rmm时,曲率(1/R)成为0.1~0.7的拱顶形状,从非开口部(5)的底边到顶点的高度为1.5~5.0mm,通过下述公式[1]求出的DV值为5~120,垫纱用纱(6)被编入结合于声音的非入射面侧的底基织物(2)的内侧。DV=(4.2×π×A×W×c’)/c......[1];A...非开口部的高度(mm);W...非开口部的线圈横行方向的长度(mm);c’...非开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每一循环的量的线圈数;c...具有吸音性的布帛完成时的线圈横行密度。文档编号D04B21/14GK101098993SQ20068000166公开日2008年1月2日申请日期2006年3月31日优先权日2005年3月31日发明者白崎文雄,铃木由香利申请人:世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