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1747130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在具有使交换纱接 合于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上而切换的接头装置的横机中,用于对接头 的针织纱的接合部分进行切断除去同时编织多色花纹等。
背景技术
以往,在编织嵌花花纹、边沿花纹时,通过设在横机上的打结器、 捻接器等接头装置,进行使性质不同的针织纱接合在编织中的针织纱 上而切换颜色等的接头。如果使用接头的针织纱,就能够用一个喂纱
口供给颜色等性质不同的针织纱。例如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有 公开了准确切换接头的针织纱的编织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内容能够用具有纱线加工单元的 横机在准确的编织位置切换针织纱的性质,直到切换位置进行编织后, 通过编织动作将预定长度的针织纱拉出。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进行接头之前或之后直到 编织宽度端部为止进行编织后使喂纱口停止,将接头的针织纱拉出直 到越过接合部分,用约束部件约束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和超过拉出的 针织纱的接合部分的部分,用切换用针织纱继续进行编织,同时在编 织端部和约束部件之间切断针织纱。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第2816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3 — 2766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技术,在编织宽度的任意位置进行准确的针织纱切换,并编织至切换位置后,通过编织动作拉出预定长度 的针织纱。因此,在从针织物除去针织纱的接合部分的情况下需要后 续工序。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现有技术,可在编织宽度端部进行针织纱 的切换。但是,由于针织纱切断装置设在针床的端部,拉出的针织纱 和接合部分在针床端部切断除去,因而虽然可对在针织物的1编织线 圈横列内不切换针织纱的横条纹花样进行编织,但在1编织线圈横列 内切换针织纱的例如嵌花花纹的情况下,切断后的针织纱出现在针织 物的表面,需要在后续工序中处理端纱,因而不适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能够在 编织宽度的任意位置进行准确的针织纱的切换,并且能够从针织物切 断除去针织纱的接合部分。
本发明是一种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是横机中的针织纱接 合部分的处理方法,该横机具有接头单元,将使用中的针织纱与选 自用于切换的多个针织纱的针织纱接头而接合针织纱;纱线把持单元, 可沿着针床移动,具有把持针织纱的至少2个纱线把持部;和纱线切 断单元,可沿着针床移动,切断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的纱线,其特征
在于,通过上述接头单元对使用中的针织纱A和用于切换的针织纱B 进行接头,在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前后分别由纱线把持 单元把持针织纱A和针织纱B,分别切断不包含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 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一侧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并 且切断针织纱B时,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成为在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 B的端纱的部分,在编织中途从针织物除去包含上述接合部分的切断端 部。
并且本发明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
下步骤a) 纱线把持单元具有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在第一及第二纱线 把持部的双方,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间把持接头后的针织纱A的 步骤;b) 通过配置于针床的端部或针床的外侧的保持针织纱的纱线保持 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和接合部分之间保持针织纱A的 步骤;c)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接 头后的针织纱A的步骤;d) 在把持针床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一纱线把持部中,解除把 持的步骤;e) 将把持喂纱口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二纱线把持部解除的步骤;f) 使穿过接头后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上述喂纱口沿着针床移 动而拉出接合部分的步骤;g) 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双方,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 间把持针织纱B的步骤;h)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针 织纱B的步骤;i) 将一端由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且另一端由纱线保持单元保持的 包含接合部分的切断端部,通过上述第二纱线把持部向针床的外侧移 动,在针床的外侧解除上述把持,并且还解除上述纱线保持单元的保 持,除去上述切断端部的步骤。并且本发明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 下步骤a) 纱线把持单元具有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在第一及第二纱线 把持部的双方,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间把持接头后的针织纱A的 步骤;b)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接 头后的针织纱A的步骤;C)在把持针床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一纱线把持部中,解除把 持的步骤;
d) 使第二纱线把持部和喂纱口的至少一方沿着针床移动而拉出接 合部分的步骤;
e) 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间把持针织纱B 的步骤;
f)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纱线把持部和接合部分之间切 断针织纱B的步骤;
g) 对包含接合部分且一端由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的切断端部,在 上述第二把持部解除把持而除去上述切断端部的步骤。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使把持端纱的纱线把持单元向编织 宽度内侧移动后解除把持而进行端纱插入,以使针织纱A的端纱和针 织纱B的端纱不会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针织纱A的编织结束处和针织纱B的 编织开始处进行防解开处理。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设在针床端部或针床的外侧的废弃 装置将从针织物除去的上述切断端部废弃。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由接头装置接头的使用中的针织纱和用于切 换的针织纱在接合部分的两侧由具有至少2个纱线把持部的纱线把持 单元把持,并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切断,因而能够在切断后将包含接合 部分的切断端部由上述纱线把持单元把持且在编织过程中从针织物除 去。并且由于使用可沿着针床移动的纱线把持单元和纱线切断单元, 因而能够在编织宽度的任意位置进行准确的针织纱的切换和接合部分 的除去。并且由于在编织过程中除去接合部分,因而不需要除去接合 部分时的后续工序,可得到穿着时没有接合部分引起的不适感的针织 物。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接头的针织纱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 间由第一纱线把持部和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并且在由纱线保持单元
保持后在上述2个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上述接头的针织纱,解除把持, 接着使喂纱口移动而拉出接合部分后,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间由第 一纱线把持部和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上述接头的针织纱,在上述2个 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上述接头的针织纱,因而能够高精度地推断接合 部分的位置,即使不同时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其两侧也能够切断除去 接合部分。并且由于将切断后的切断端部用纱线把持单元向针床的外 侧移动后除去,因而能够不将切断端部残留在针床上地进行处理。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接头的针织纱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 间由第一纱线把持部和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后,在上述2个纱线把持 部之间切断上述接头的针织纱,解除第一纱线把持部的把持,接着使 喂纱口和第二纱线把持部的至少一方沿着针床移动而拉出接合部分 后,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间由第一纱线把持部把持上述接头后的针 织纱,在上述2个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上述接头后的针织纱,因而不 使用保持针织纱的纱线保持单元就能够在接合部分的两侧切断上述接 头后的针织纱。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把持端纱的纱线把持单元向编织宽度内 侧移动后解除把持而进行端纱插入,以防止切断后的端纱出现在针织 物的表面,因而不需要编织后处理端纱的后续工序,可提高生产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编织过程中的针织纱的编织结束处和用 于切换的针织纱的编织开始处进行防解开处理,因而能够防止切断除 去接合部分后的纱线解开。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包含切断除去的接合部分的切断端部通 过设在针床端部或针床外侧的废弃装置进行废弃,因而能够容易进行切断端部的处理。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横机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
图2表示实施例1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的步骤。
图3表示实施例2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的步骤。
标号说明
1…横机、2…筒状针织物、3…纱线锥筒、4、 5…针织纱、6…接 合部分、7…捻接器、8…喂纱口、 9…第一纱线把持部、10…第二纱线 把持部、11…纱线保持部、12…废弃装置、13…框架、14…针床、15…
三角座滑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与附图一起说明能够在编织宽 度的任意位置进行准确的针织纱的切换且切断除去针织纱的接合部分 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 2的横机1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横机1 用捻接器7保持从纱线锥筒3供给的多个针织纱中的在编织中使用的 针织纱4以外的针织纱,将针织纱4穿过喂纱口 8。然后使用针床14 的针,在用捻接器7对针织纱4和选自多个针织纱的针织纱5进行接 头接合而进行切换的同时编织筒状针织物2。三角座滑架15在设在框 架13上的针床14上向图1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来进行编织。
向针床14的针供给针织纱4的喂纱口 8可摆动地支撑在未图示的 轨道上,例如通过三角座滑架15连动,沿着针床14移动。同样,作 为纱线把持单元的第一纱线把持部6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也可摆动地 支撑在未图示的轨道上,分别沿着针床14移动。实施例1、 2中的第 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具有与例如日本特开2005-89933号公报中公开的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相同的机构。未图示的作为 纱线切换单元的切割器也可摆动地支撑在未图示的轨道上,沿着针床
14移动。实施例l中的切割器,如上述日本特开2005-89933号公报中 所公开,依赖于第一夹纱器和第二夹纱器的动作来进行切断动作。实 施例2中的切割器,不依赖于第一夹纱器9和第二夹纱器10的动作而 进行切断动作。
在针床14外侧的框架13上具有作为纱线保持单元的纱线保持部 11和将切断除去的切断端部废弃的废弃装置12。上述纱线保持部11 具有与例如日本特开2005-48337号公报中公开的针织纱保持切断装置 的针钩相同的机构。上述废弃装置12例如是吸引空气的吸引装置,将 吸引的切断端部集中到未图示的集尘容器中。
(实施例1)
图2表示实施例1的针织纱接合部分6的处理的步骤。Sl至Sll 表示步骤数,F和B分别表示前针床和后针床。为了便于说明,筒状 针织物2用前针床F的针以平针对前侧针织物进行编织,用后针床B 的针以平针对后侧针织物进行编织,表示针床14的端部的状态。并且 关于针织纱4和针织纱5,在喂纱口 8的针织纱供给源一侧省略图示。 并且第一纱线把持部9、第二纱线把持部10、纱线保持部11和废弃装 置12,在各步骤中不特别发挥作用时不图示。
步骤l中,从喂纱口 8向针床14的前后的针供给针织纱4而编织 筒状针织物2。
步骤2中,通过针织纱4直到筒状针织物2的前侧针织物的编织 端部进行编织后,用后针床B的针集圈而进行防解开处理。
步骤3中,将喂纱口 8移动至针床14的外侧。此时,喂纱口 8在 接下来的步骤4中移动,以使纱线保持部11能够保持针织纱4。并且,针织纱4在喂纱口 8移动之前,通过捻接器7与选自多个性质不同的 针织纱的针织纱5进行接头接合。
步骤4中,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在针床 14的针和上述接合部分6之间把持在步骤3跨越针床14的针和喂纱口 8之间的接头后的针织纱4,并通过配置于框架13上的纱线保持部11 将上述针织纱2保持在上述第二纱线把持部10和上述接合部分6之间。 在附图中,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在编织宽度外把持 针织纱4,但也可以在编织宽度中间把持。
步骤5中,在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之间用未图 示的切割器切断针织纱4。切断针织纱4后,端纱4a和端纱4b分别被 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把持。
步骤6中,解除端纱4a和端纱4b的把持。把持端纱4a的位置处 于编织宽度外侧的情况下,将第一纱线把持部9向编织宽度中间移动 后解除端纱4a的把持,以防止编织结束后端纱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 把持端纱4a的位置处于编织宽度的中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的步 骤6所示不使第一纱线把持部9移动而解除端纱4的把持。第二纱线 把持部10向针床14的外侧移动而解除端纱4b的把持。
步骤7中,使喂纱口 8向针床14上侧移动而拉出包含接合部分6 的针织纱4和针织纱3。通过拉出,上述接合部分6位于喂纱口 8和纱 线保持部ll之间。另外,步骤7以后省略由针织纱4编织的筒状针织 物2的图示。
步骤8中,在接合部分6和喂纱口 8之间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9 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把持拉出的针织纱5。
步骤9中,在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之间用未图示的上述切割器切断针织纱5。切断针织纱5后,端纱5a和端纱5b分 别被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把持。
步骤10中,将第二纱线把持部10向针床14的外侧移动而解除端 纱5b的把持。此时,由纱线保持部11保持包含端纱5b、接合部分6 和端纱4b的切断端部。
步骤11中,在纱线保持部11解除上述切断端部的保持,在废弃 装置12中废弃上述切断端部,将把持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5的端纱5a 的第一纱线把持部9向编织宽度中间的编织开始位置移动后,在前针 床F的针上集圈而进行防解开处理后继续编织。
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配置于框架13上的纱线保持部11,也可以 使用与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相同的第三纱线把持 部。
并且优选的是,在实施例1中为了使切断除去的切断端部的纱线 长度变短,在步骤3中,针织纱4和针织纱3的接合部分6位于纱线 保持部11的附近。
并且优选的是,在实施例1中为了使切断除去的切断端部的纱线 长度变短,在步骤8中,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对针 织纱5的把持在接合部分6的附近进行。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在 实施例2中,表示不使用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上述纱线保持部11的例 子。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针织纱接合部分6的处理的步骤。
步骤1和步骤2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步骤3中,将喂纱口 8向针床14的外侧方向移动而将针织纱4拉 出至能够把持的长度。并且,针织纱4在喂纱口 8移动之前,与通过 捻接器7选自多个性质不同的针织纱的针织纱5进行接头接合。
步骤4中,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在针床 14的针和上述接合部分6之间把持在步骤3跨越针床14的针和喂纱口 8之间的接头后的针织纱2。在附图中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 持部10在编织宽度的中间把持针织纱4,也可以在编织宽度外侧把持。
步骤5中,在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之间用未图 示的切割器切断针织纱4。
步骤6中,解除端纱4的把持。把持端纱4a的位置处于编织宽度 的中间的情况下,不使第一纱线把持部9移动而解除端纱4的把持即 可。把持端纱4a的位置处于编织宽度外侧的情况下,如图2的步骤6 所示将第一纱线把持部9向编织宽度中间移动后解除端纱4a的把持, 以防止编织结束后端纱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
步骤7中,将喂纱口 8向针床14上侧移动而拉出包含接合部分6 的针织纱4和针织纱5。
步骤8中,在接合部分6和喂纱口 8之间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9 把持拉出的针织纱5。
步骤9中,在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之间用未图 示的上述切割器切断针织纱5。切断针织纱5后,由第一纱线把持部9 把持端纱5a。此时,由第二纱线把持部10把持包含端纱5b、接合部 分6和端纱4b的切断端部。步骤10中,将第二纱线把持部10向针床14的外侧移动。
步骤11中,解除第二纱线把持部10处的上述切断端部的把持, 在废弃装置12中废弃上述切断端部,使把持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5的 端纱5a的第一纱线把持部9向编织宽度中间的编织开始位置移动后, 在前针床F的针上集圈而进行防解开处理后继续编织。
优选的是,在实施例2中为了使切断除去的切断端部的纱线长度 变短,将在步骤3中拉出的针织纱4与针织纱5的接合部分6为止的 纱线长度设为可由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IO双方把持纱 线的最小限度的长度。
并且优选的是,在实施例2中为了使切断除去的切断端部的纱线 长度变短,在步骤8中,第一纱线把持部9对针织纱5的把持在接合 部分6的附近进行。
并且优选的是,为了使切断后残留在针织物上的端纱4a的纱线长 度变短,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各步骤4中由第一纱线把持部9在 对针织纱4进行防解开处理的位置附近把持。
在实施例1、 2中,对针织纱的切换在筒状针织物2的编织端部进 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筒状针织物2编织宽度的中途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2中接着前针床F的编织而在后针床B编织任 意线圈数后集圈而进行防解开处理,以后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 即可。
在实施例1、 2中,针织纱4上的编织结束处和针织纱5上的编织 开始处的防解开处理,除了集圈以外还可以采用在日本专利第3099304 号公报中公开的通过编织形成结头来进行防解开处理的编织方法等。
15在实施例1中使用依赖于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
的动作而进行切断动作的切割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在实施例2 中所示使用不依赖于第一纱线把持部9和第二纱线把持部10的动作的 切割器。
在实施例l、 2中,在上述切断端部的废弃中,可以解除纱线保持 部11的保持后解除第二纱线把持部IO的把持,也可以同时解除。
并且废弃装置12也可以吹出空气而将切断端部送出到集尘容器。
权利要求
1. 一种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是横机中的针织纱接合部分 的处理方法,该横机具有接头单元,将使用中的针织纱与选自用于 切换的多个针织纱的针织纱接头而接合针织纱;纱线把持单元,可沿 着针床移动,具有把持针织纱的至少2个纱线把持部;和纱线切断单 元,可沿着针床移动,切断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的纱线,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接头单元对使用中的针织纱A和用于切换的针织纱B进行接 头,在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前后分别由纱线把持单元把 持针织纱A和针织纱B,分别切断不包含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的针织 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一侧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并且切断 针织纱B时,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成为在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B的端 纱的部分,在编织中途从针织物除去包含上述接合部分的切断端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以下步骤a) 纱线把持单元具有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在第一及第二纱线 把持部的双方,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间把持接头后的针织纱A的 步骤;b) 通过配置于针床的端部或针床的外侧的保持针织纱的纱线保持 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和接合部分之间保持针织纱A的 步骤;c)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接 头后的针织纱A的步骤;d) 在把持针床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一纱线把持部中,解除把 持的步骤;e) 将把持喂纱口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二纱线把持部解除的步骤;f) 使穿过接头后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上述喂纱口沿着针床移 动而拉出接合部分的步骤;g) 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双方,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 间把持针织纱B的步骤;h)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针 织纱B的步骤;i) 将一端由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且另一端由纱线保持单元保持的 包含接合部分的切断端部,通过上述第二纱线把持部向针床的外侧移 动,在针床的外侧解除上述把持,并且还解除上述纱线保持单元的保 持,除去上述切断端部的步骤。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以下步骤a) 纱线把持单元具有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在第一及第二纱线 把持部的双方,在针床的针和接合部分之间把持接头后的针织纱A的步骤;b)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纱线把持部之间切断接头后的针织纱A的步骤;c) 在把持针床侧的针织纱A的端纱的第一纱线把持部中,解除把 持的步骤;d) 使第二纱线把持部和喂纱口的至少一方沿着针床移动而拉出接 合部分的步骤;e) 通过第一纱线把持部,在接合部分和喂纱口之间把持针织纱B 的步骤;f) 通过纱线切断单元,在上述第一纱线把持部和接合部分之间切 断针织纱B的步骤;g) 对包含接合部分且一端由第二纱线把持部把持的切断端部,在 上述第二把持部解除把持而除去上述切断端部的步骤。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 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把持端纱的纱线把持单元向编织宽度内侧移 动后解除把持而进行端纱插入,以使针织纱A的端纱和针织纱B的端纱不会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针织纱A的编织结束处和针织纱B的编织开始处 进行防解开处理。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 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在针床端部或针床的外侧的废弃装置将从针 织物除去的上述切断端部废弃。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纱接合部分的处理方法,能够在编织宽度的任意位置进行准确的针织纱的切换并从针织物切断除去针织纱的接合部分。在具有将使用中的针织纱与选自用于切换的多个针织纱的针织纱接头而接合针织纱的接头单元、可沿着针床移动且具有至少2个纱线把持部的纱线把持单元和纱线切断单元的横机中,通过接头单元对使用中的针织纱A和用于切换的针织纱B进行接头,在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前后分别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针织纱A和针织纱B,切断不包含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的接合部分的一侧的针织纱A和针织纱B,并且切断针织纱B时,由纱线把持单元把持成为在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B的端纱的部分,在编织中途从针织物除去包含上述接合部分的切断端部。
文档编号D04B15/56GK101313097SQ20068004312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7日
发明者有持忠史, 田村友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