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双地毯编织机的综框运动的方法

文档序号:169998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制双地毯编织机的综框运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双地毯编织机的综框运动的方法,所述综框上支 撑有衬垫经纱线或接结经纱线,所述双地趕编织机具有至少两级炜纱 线插入级,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本发明还涉及双地趙编织才几, 其具有至少两级绵纱线插入级,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双地趙编织才几是形成至少两个织物的织才几, 对这些织物同时进4亍编织,绒头纱线与该两个织物交织,并且由一个 织物移动至另 一 个织物,通过沿织物的中平面剪断绒头纱线而使所述 织物相互分开。
众所周知,在双地毯编织中,每个织物都受到使其更接近另一个 织物的力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编织在两个织物之间的绒头纱线施加的 张力的作用。由在每个投梭处位于引炜通道外侧的经纱线施加的反方 向的力不足以防止在编织时两个织物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借 助绒头纱线切割装置,通过分开织物而得到的两个地毯的绒头高度是 不恒定的,从而限制了地毯的质量。
而且,在双地趁编织机上装备柳叶刀用以引导织物是公知的,每 一柳叶刀均为在编织^L的钢筘上游引入刀片,柳叶刀位于钢转的两个 转齿之间且位于两个织物之间,直至其到达编织机的打击点。这种柳 叶刀使得在编织过程中保持织物之间的距离恒定成为可能,从而保证 所得到的地毯的绒头高度恒定。然而,柳叶刀的存在妨碍了经纱线的 进入,或者其能否调节绒头高度或更换损坏的经纱都是疑问。而且, 由于每 一 个位于钢筘的两个薪齿之间的柳叶刀均占据 一 定空间,所以 柳叶刀的存在限制了所得到的地毯在绵纱方向的密度,也限制了可被 编织的经纱的直径。最后,柳叶刀在纱线和钢转上均施加摩擦力,这
将会使它们过早地磨损。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本发明特别提出控制双地毯编织机的综框运 动的方法,使得编织时将两个织物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近似恒定成为可 能,而不需要使用柳叶刀引导织物。
为了上述目标,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控制双地毯编织 机的综框运动的方法,所述综框承载有衬垫经纱线或接结经纱线,所 述编织机具有至少两级绵纱线插入级,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所
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编织图案的至少一个投梭,所述方法包括
相对于额定梭道参数,对至少一个综框调整与所述投梭相关的至少一 个梭道参数,所述综框将其所承载的每一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 织机的上绵纱插入通道的上端位置,或者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的 下炜纱插入通道的下端位置,从而使由绒头经纱线以及所述衬垫经纱 线和接结经纱线的组合作用于至少一个织物上的合力的方向与作用于 另一个织物的合力的竖直分量的方向相反。
根据本发明所述控制方法的其他有利特征,分别单独采用或采用
所有可能技术的组合
-对以下综框调整与所述投梭相关的所述梭道参数将其所承载 的每4艮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L的所述上绵纱插入通道的上端位 置的至少一个综框,以及将其所承载的每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 织才几的所述下绰纱插入通道的下端位置的至少一个综框;/人而^f吏由所 述绒头经纱线以及所述衬垫经纱线和接结经纱线的组合作用于每个织 物上的合力的方向均与作用于另一个织物的合力的竖直分量的方向相 反;
-对将其所承载的每一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的上绵 纱插入通道的上端位置或者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的下绵纱插入通 道的下端位置的至少 一 个综框调整与所述投梭相关的所述梭道参数, 能够使得至少 一 个织物与引导元件相接触,以用于引导所述织物;
-经调整的梭道参数为相对于所述综框的额定行程、在所述投
梭处所述综框的位移方向上、通过向所述综框的运动应用超行程的所
述综框的梭道打开运动的行程;
-应用于所述综框的运动的所述超行程的最大值等于所述综框
的所述额定行程的至少10%;
-将所述超行程应用于所述综框在编织机角度为大约0°和360° 之间的运动;
-所述综框的所述行程等于所述综框在编织机角度处于约180° 的角度窗口时的额定行程,所述超行程应用于所述综框在所述角度窗 口之夕卜的运动;
-对于每一个投梭,将其所承载的每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 织机的所述下绵纱插入通道的下端位置的至少 一 个综框的所述行程相 对于所述综框的所述额定行程不发生变化;
-经调整的梭道参数为作为所述编织机角度的函数的、所述综框 相对于所述综框的额定运动的梭道打开运动的相移;
-所述综框的所述梭道打开运动在比进行所述综框的所述额定 运动的编织机角度范围更宽的编织机角度范围上进行;
-该方法包括根据所编织地毯的编织图案,确定将要应用于所 述综框的运动的经调整的4炎道参#t的值;
-该方法包括根据由所述综框承载的经纱线的数目和这些纱线 的额定张力,确定将要应用于所述综框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数的 值;
-该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综框相对于相应插入级的打击点的经向 的位置,确定将要应用于所述综框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数的值;
-该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综框承载的经纱线的机械强度,确定将 要应用于所述综框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数的值;
-所述衬垫经纱线和接结经纱线中的每一种都由两个综框承载, 所述两个综框中的一个的运动与另一个的运动被相互独立地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双地毯编织机,具有至少两级绵纱线插入级, 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所述编织机包括承载有衬垫经纱线或接 结经纱线的综框、装配有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综框
运动的装置,所述编织机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适于实施根 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综框运动的方法。有利的是,本 发明所述的双地毯编织机不具有引导织物的柳叶刀。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在以下对于控制方法的执行和本发明所 述双地毯编织机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显得更加清楚,举例说明并且
参照以下附图,其中
-图1为具有二级绵纱插入的双旋转双地毯的编织图案的示意图, 连续绵纱线的位置延伸,使得经纱线的排列更加清楚;
-图2至5的剖面图解释说明了双地趙编织机的原理,示出了在控
制承载有衬垫或接结经纱线的综框运动的方法(根据现有技术)的实 施过程中具有四个连续投梭的编织机的结构,编织机角度约为180。,
为了描述清楚,上述图中省略了绒头纱线;
-图6至9的剖面图分别与图2-5相似,为本发明所述的双地趁编 织机,在所述编织机上实施本发明所述的控制综框运动的方法,所述 综框上承载有衬垫经纱线或接结经纱线;
-图10所示为处于上插入级时,可应用于如图6-9所示的编织才几 的承载有衬垫经纱线的综框的三条运动曲线;
-图11所示为处于上插入级时,可应用于如图6-9所示的编织机 的承载有接结经纱线的综框的三条运动曲线;
-图12与图IO类似,所示为另一组三条运动曲线,可应用于如图 6-9所示的编织机的承载有衬垫经纱线的综框;以及
-图13与图11类似,所示为另一组三条运动曲线,可应用于如图 6-9所示的编织机的承载有接结经纱线的综框。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有图6至9所示的两级炜纱插入的双地趙编织才几20用于形成两 个织物,即上织物N,和下层N2。织物N,和N2同时进行编织,绒头 经纱线22与两个织物交织并,人一个织物移动至另一个织物,如图1
所示,通过在织物的中间平面7l处采用绒头切割刀具(图中未示出)切 割绒头纱线以使所述织物相互分开。该绒头切割刀具通常位于两个打
击点(beating point) P!、 P2的下游,两个才炎道F,、 F2分别朝向打击点 Pj、 P2会聚。为了引导打击点P!、 P2下游的织物N,、 N2,织机20配 备有两个引导元件Gi和G2,引导元件G!和G2分别位于上织物Ni上 方和下织物N2下方。
才炎道Fj口 F2均由织才几20的绒头经纱线22、 一十垫经纱线24和才妻 结经纱线26限定,为了清楚起见,图6-9中将绒头经纱线省略。此外, 上梭道Fi由与织才几20的上插入级关联的顶部衬垫经纱线24和顶部接 结经纱线26限定,这些顶部纱线属于上织物N"类似地,下4麦道F2 由与织才几20的下插入级关联的底部衬垫经纱线24和底部4妄结经纱线 26限定,这些底部纱线属于下织物N2。绒头经纱线22本身与织物W 和N2均相关4关,这是因为其与两个织物N,和N2交织在一起。
绒头纱线22的竖直位移由综线(图中未示出)控制,综线由提花 才几通丝(Jacquard harness )驱动,而4十垫纱线24和4妄结纱线26的竖 直位移由其所在的综框的运动而带动,综框由图6-9中的附图标记1 -12 表示。每个综框l-12均单独由电驱动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其可以 是如文献FR-A-2856412中所述的类型。每个综框1-12均与织机20的 插入级相关联,综框上的衬垫纱线24和接结纱线26属于织机20的插 入级。
织机20还包括具有一排转齿的刚转31,刚转安装在转座脚(图 中未示出)上。筘座脚设计为使刚转3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平 移,所述第一位置如图6-9中实线所示,其中刚转远离打击点P,和P2, 所述第二位置如图6-9中的虚线所示,其中刚薪31的薪齿压靠于打击 点P!和P2。刚转还可以在上述位置之间旋转运动或进行平移与转动的 组合运动。
旨在与相应的经纱线共同构成织物N,和N2的织机20的炜纱线 28依靠上供给夹纱杆35和下供给夹纱杆37插入梭道F,和F2,沿其 钢转伸展的引导至少部分地由衬垫经纱线24和/或接结经纱线26提 供。 对于在织机20上生产的织物的编织图案A的每一个投梭,上绵 纱插入通道T^定义为这样一个空间,其边界为与通道上部相切以穿过 上杆35的梭道并且通过上打击点P!的才炎道平面和与通道下部相切以 穿过上杆35的梭道并通过上打击点P!的梭道平面。类似地,下绵纱 插入通道T2定义为这样一个空间,其边界为与通道下部相切以穿过下 斥干37的纟麦道并且通过下打击点P2的一麦道平面和与通道上部相切以穿 过下杆37的梭道并通过打击点P2的梭道平面。在下文中,对于给定 的投梭,将其上的纱线定位在相对于上绵纱线插入通道T,的上端位置 或相对于下绰纱线插入通道T2的下端位置的综框被称作"外综框"。 在描述投梭时,将其上的纱线定位在相对于上炜纱线插入通道T,的下 端位置或相对于下绵纱线插入通道T 2的上端位置的综框被称作"内综 框"。
编织机20还包括中央处理单元U,其接收要生产的织物的编织图 案A的数据并且将运动参数传递至用于控制综框1和12的电驱动器 的单元。中央处理单元能够实施控制综框1至12的运动的方法,这是 通过向综框1至12的驱动器的控制单元传递电子信号Si至S12,从而 能够获得施加在上织物Ni上的力的竖直分量RP或者获得施加在下 织物N2上的力的竖直分量R2,其是由所有经纱线22、 24和26的作 用而形成的,所述分量与施加在另一个织物上的分量方向相反。为了 达到这个目的,中央处理单元包括设计用于分析要生产的织物的编织 图案的计算机,从而对于编织图案的每一个投梭计算要应用于每一个 综框1至12的额定梭道参数,然后对于每个投梭,调整至少一个梭道 参数,以用于一个或多个外部综框,目的是获得与织物N2方向相反的 分量R,和/或获得与织物Ni方向相反的分量R2。所述的分量R,或R2 的方向能够保持织物N,或N2在编织期间相对于绒头切割刀具处于大 体固定的位置,从而确保织物的绒头高度大体恒定。为完成编织图案 而计算出的并且能够调整的该组梭道参数传输至用于使综框移动的驱 动器的控制单元。有利的是,每一驱动器都与其专用的控制单元相连。 为了描述清楚,仅在图6中示出了单元U和信号S!至S12。 如图6至9所示的实施例,对于每一个投梭而言,被调整的梭道
参数之一是,至少一个外部综框的行程C。这种调整将超行程应用于 综框的移动,其移动方向与综框在所述投梭处的位移方向相同,所述
超行程是相对于综框的额定行程c,而言的。在开放的梭道中,所述综
框上的纱线能够被施加在它们所属于的织物N,或N2上,力的垂直分 量防止了两个织物K和N2聚到一起。上述力的垂直方向分量值随着 综框最大行程的增加而增大。
在对本发明的描述中,外部综框的"额定行程"可理解为用于使 该综框上的纱线与上或下插入级的插入通道T,或T2的轮廓相切的综 框的行程,其中该综框上的纱线属于所述插入级。所述额定行程与行 程Ci相对应,其中行程d是通过采用控制根据现有技术的综框的移 动的方法的外综框来实现的。尤其是,额定行程d能够实现夹纱杆 35或37有效的外部引导,以用于沿着钢转延伸插入绰纱线28。
基于编织图案A、基于对应于综框上的纱线所属的插入级的打击 点P,或P2的位置的数据、基于综框和该打击点在经向的距离、还基 于相应的插入级的插入通道T!或T2的位置,每一综框1至12的额定 行程被输入编织机20的中央处理单元U中,或被中央处理单元U的 计算机针对每一个投梭进行计算。
图2至5所示为每一综框1至12的额定行程,对于根据现有技术 的双地毯编织机40上有四个连续的投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图 案为两个旋转双地毯编织图案,即两个投梭中产生一个绒头,由这种 编织图案得到的织物的钢筘31的两个筘齿之间的示意性剖视图在图1 中示出。
如图2至5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编织机40,包括与图6至9中 本发明所述的编织机20相似的部件,这些相似的部件在两组图中采用 相同的附图标记。编织才几40的综框1至12通常通过多臂^/L或凸4仑才几 构(图中未示出)而运动。现有技术中的编织机40进一步包括引导织 物的柳叶刀,其附图标记为43,图2至5中仅示出了其中之一,这些 柳叶刀设计为限制织物N,和N2之间的距离。
图10所示为三个运动曲线Kl、 K2和K3,其中,对于每一个招: 梭,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的编织机20的每一个外综框的运动均被选
定。图10所示的曲线对应于属于编织机20上插入级的综框,可以理 解的是,对于属于编织机2 0的下插入级的综框提供了同样的向下运动 的曲线。每一运动K1、 K2和K3见图10,综框的4亍程C的变化作为 编织机20的编织机角度e的函数,投梭由0°和360。之间的编织机角度
e的范围体现。编织机角度e对应于编织机20的主轴的瞬时角位置,代
表了编织机20在其循环中的瞬时位置。每一个绵纱线28的插入均在
编织机角度e约为180。时进行,每一次打绵均在编织机角度e约为360。
也即0。时进4亍。
图10所示的曲线Kl对应于每一个现有技术中的编织机40的投
梭的承载有衬垫纱线的外综框的运动,也适于描述综框位移的方向。
进行运动Kl的综框的最大行程值为Cl,等于综框的额定行程。
曲线K2包括对于编织机角度e位于将炜纱线插入梭道的角度窗口
F之外的情况,相对于承载有衬垫纱线的外综框的运动曲线Kl的最大 值为C2-C1的超行程,窗口 F位于织机角度e为180。的中间。实际上, 窗口 F的延伸超过140。和220。之间的编织才几角度e的范围。如图10所
示,超行程c2-ci —方面对应于编织机角度e在约0°和140。范围内的
综框的运动,另一方面对应于编织才几角度e在220°和360。范围内的综 框的运动。在插入窗口F中,为了引导绵纱线插入杆,外综框的运动 替代了额定行程值为Cl的衬垫纱线。编织机20的上插入级的外综框 的运动K2通过该综框上的纱线有效地向上引导杆35。然而,由于杆 37施加在纱线上的重量,在其中纱线行程值为Cl的角度窗口 F并不 足以保证对外综框上纱线的下引导质量,所述外综框属于编织机20 的下插入级,所述外综框运动为K2。
最后,曲线K3包括相对于曲线K1的超行程(最大值为C3-C1), 所述超行程对应于外综框在编织机角度e位于0°至360。范围内时的运 动。特别地,曲线K3将具有超行程C3-C1的外综框定位于将绵纱线 插入4发道的角度窗口 F中。
图11所示为对应于承载有接结经纱线26的编织机20的外综框的 运动曲线K1、 K2和K3,与图IO相同,这些曲线描述了属于编织机 20的上插入级的综框。如图11所示,每个曲线Kl、 K2和K3均表示
在两个连续投梭处承载有接结纱线的外综框的运动,而不是在单个投 梭处承载有衬垫纱线的外综框的情况。因此,承载有接结纱线的所述 投梭的外综框,在通过下个投梭时保持梭道的开放。
除了调整一个或多个外综框的行程C之外,还可调整作为编织机
角度e的函数的、相对于综框额定运动的一个或多个外综框运动的相移 (p。综框的额定运动对应于才炎道打开运动,如图io和ii所示,在才炎道 打开的末端,梭道打开运动将综框定位在大致打绵点的交叉处。实际 上,可以调整不具有超行程的运动曲线ki的相移和具有超行程的运
动曲线K2、 K3的相移,上述调整通过对每一运动曲线Kl、 K2和K3 的梭道打开运动的始末位置进行角位移完成。所述角位移可以按以下
方式调整,即,使梭道的打开和关闭均伴随着织机角度e的提前而发生,
或均伴随着织机角度e的延迟而发生。作为变体,如图12和13所示的 运动曲线K'1、 K'2和K'3,角4立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即,才炎道 在比进行额定运动曲线对应的编织角度范围更宽的编织角度e的 范围内进行梭道打开运动。得益于运动曲线K'1、 K'2和K'3相对于运 动曲线K1、 K2和K3的角位移, 一部分外综框保持梭道开》文,因此, 对于具有超行程的运动曲线K'2和K'3,其编织机角度范围A92比对应 额定运动曲线的编织机角度范围A6,更宽。有利的是,在运动曲线K'l、 K'2和K'3起始端和末端,相对于范围的范围A92的角位移约为15。。
相移运动曲线为K'l、 K'2和K'3的外综框上的经纱线24或26随 即运动,其中其梭道先于其他纱线的梭道打开,编织机角度提前约15°, 而其梭道在其他纱线的梭道关闭之后关闭,编织机角度滞后约15°。 这将导致发生相移的外综框上的纱线将垂直方向的力分量作用在织物 Nj或N2上,它们在更大的编织机角度范围厶62属于织物N,或N2,从 而4吏每一个织物Ni或N2保持为远离另 一织物N2或Ni。
图11和13所示为承载有编织机20的接结经纱线26的外综框, 对这些综框的打开在两个连续的投梭上完成。作为变化,承载有接结 经纱线26的外综框的打开可在一个单独的投梭或多于两个的连续投 梭上完成,取决于所生产的织物的编织图案。类似地,承载有衬垫经 纱线24的外综框的打开也可在多个连续的投梭上完成,而不是如图10和12所示的单独的賴:梭。
对于每一个投梭,内综框也进行K1类型的运动,但是每一下综 框的最大行程不超过C1 。每一插入级的至少 一个内综框的最大行程的 值等于与其上的纱线所属的插入级的杆35或37对应的插入通道相切 的内综框上的纱线的行程,从而有效地沿刚转延伸引导杆35或37。
为了优化通过调节梭道参数(即,相对于这些综框的额定运动的 一些外综框运动的行程C和相移cp)所得到的保持织物Nl和N2分离 的效果,有利的是将每一类衬垫经纱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分布在多 个综框上,每一综框上的纱线数量可从一个综框变至另一综框。特别 地,如图6至9所示的实施方案,每一类经纱线24或26,即,顶衬 垫纱线、第一顶接结纱线、第二顶接结纱线、底衬垫纱线、第一底接 结纱线和第二底接结纱线,均分布在两个综框上,即采用十二个综框 1至12进行编织。
控制编织机20的、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的综框 运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对于每一个编织图案A的投梭,分析由该组经纱线22、 24 和26施加给织物并将织物Nl和N2拉近的力的竖直分量。
上述分析可通过计算使织物相互靠近的力的竖直分量来完成,该 力由内综框上的绒头纱线22、衬垫经纱线24和接结经纱线26在编织 图案的每个投梭期间施加在每个织物Np N2上。还计算抵抗织物靠近 力的施加在每个织物上的力的竖直分量,尤其是由外综框上的衬垫经 纱线24和接结经纱线26所施加的。这些计算由中央处理单元U的计 算机完成,并且根据(特别是编织图案A)绒头纱线22和衬垫纱线 24和接结纱线26的张力、根据每一综框1至12的额定行程Cl、以 及根据每一综框1至12相对于相应插入级的打击点P!或P2的位置进 行计算。因此,对于额定梭道参数,推导出由每个织物N,、 N2上的所 有经纱线22、 24和26的作用所导致的力的竖直分量R!和R2。实际 上,对于每一织物N!、 N2,上述计算可通过考虑绒头纱线和仅与织物 相对应的编织才几20的插入级相关的综框而进行。
作为变体,可通过估计对所有投梭最不利的织物靠近力来分析使
两个织物N^ N2相互靠近的力的竖直分量。
随后,对于每一个投梭(其中所有经纱线22、 24和26作用在织 物N,、 N2上的至少一个合力R!、 R2的方向朝向另一织物,这对应于 ^皮拉近的两个织物Ni、 N2),对至少一个外综框的一个或多个才炎道参 数相对于额定参数进行调整。特别地,在本实施方案中,可被调整的 梭道参数为外综框的行程C和相对于其额定运动的外综框运动的相移 0。上述对于一个或多个梭道参数的调整对于每个外综框而言独立地进 行。特别地,对于每个投梭而言,是否对上述综框的一个或多个梭道 参数进行调整依赖于
- 综框的编织图案只有外综框的行程C可通过使用超行程 C2-C1或C3-C1调整或调整它们的相移0;
- 对绵纱线的插入杆35和37的引导对上插入级的杆35的 上引导和下插入级的杆37的下引导均由每个插入级的至少一个外综 框提供。因此,如上所述,用于杆37的下引导的该外综框或每个外综 框必须进行K1 (K'l)型运动,用于杆35的上引导的该外综框或每个外 综框必须进行Kl (K'l)型运动或K2 (K'2)型运动。
另外,上述综框的经调整的行程C和/或经调整的相移</>的值取决 于综框上的经纱线数、经纱线的类型(即,是衬垫经纱线还是接结经 纱线)、经纱线的张力、其机械强度(从而对综框施加可允许的、不发 生经纱线断头的行程C)、综框在编织机20上相对于相应插入级的打 击点P,或P2的位置、还取决于控制综框运动的驱动器的性能。
基于上述参数的变化,中央处理单元U的计算机为每个投梭和外 综框确定对于一个或更多应用于综框的梭道参数的可能的优化调整, /人而4吏外综框上的经纱线24和26所施加的竖直合力比将织物拉近的 力的竖直合力大,这是由于绒头纱线22和内综框上的经纱线24和26 造成的。这导致了所有经纱线22、 24和26施加在织物N,或N2上的 力的竖直分量R,、 R2的方向与施加在另一织物N2或N,上的力方向相 反,因此使得将织物N,或N2压在与相应的引导元件G,或G2相接触。 因此确保了织物Ni或N2相对于绒头切割刀具的近似固定位置。
最佳地,投梭的梭道参数采用如下方式调整,作用在织物N,和 N2上的力的两个竖直分量R,和R2与作用在另一织物N2和Ni上的方
向相反。
最后,用于整个编织图案的该组梭道参数被发送到控制单元,该 控制单元特别用于使综框运动的每个驱动器。因此,对于编织图案的 每一个投梭,所述驱动器能够使得相关的综框按照最优的梭道参数运 动。
与为编织机20的承载有衬垫纱线24或接结纱线26的至少一个外 综框调整一个或多个梭道参数相关的益处将从如图6至9中的实施例 明显看出。同样对于图2至5,所述编织图案对应于图1所示的两个 旋转双地毯编织图案的四个连续投梭。编织过程由十二个综框1至12 完成,每一综框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如上所述, 每一类纱线均分布在两个综框上,即顶衬垫纱线绕于综框3和4,第 一顶接结纱线绕于综框7和8,第二顶接结纱线绕于综框11和12,底 村垫纱线绕于综框1和2,第一底接结纱线绕于综框5和6,第二底接 结纱线绕于综框9和10。
图6至9所示为编织机20的四个连续投梭的梭道变化,其中如本 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得到实施。通过将图6至9的综框位置与图2至 5的综框位置进行比较,表明了根据对于与图6至9所示的四个投梭 相对应的连续投梭的现有技术的综框40的梭道的变化,可以看到,对 综框进行了行程C的调整。图2至5和图6至9所示为编织机20或 40在绵纱线28插入点附近的结构图,即,编织机角度^约为180°时。
应用于外综框的超行程的数值取决于绒头经纱线22在整个钢筘 延伸上的编织图案,该编织图案位于钢转31的两筘齿之间的部分如图 l所示,由于每一绒头纱线22的位移均由提花机独立控制,所以该编 织图案可沿用于所述投梭的钢筘延伸而变化。对于整个编织图案上的 每一个投梭,都通过中央处理单元U的计算机计算绒头纱线22的作 用。
通过比较图2至5和图6至9可以清楚地看到,内综框进行同样 的额定运动,并且为上插入级提供杆35的下引导,为下插入级提供杆 37的上引导。
所有承载有衬垫纱线24的外综框自身系统地进行类型为K3 (K'3) 的运动,其超行程为C3-C1。这是由于衬垫纱线24在经纱线中张力更 大,因此能够施加朝向织物之外的较高的附加竖直分量,甚至是在较 小的超行程情况下。
而且,通过对在相对于上绊插入通道T,的上部位置承载有接结纱 线26进行定位的至少一个的外综框以及对在相对于下炜插入通道T2 的下部位置承载有接结纱线26进行定位的至少一个的外综框分别提 供上插入级的杆35的上引导和下插入级的杆37的下引导。如前所述, 对于下插入级的杆37的下引导,外综框的运动曲线为Kl (K'l)类型的, 从而对于作用在纱线上的杆37的重量进行补偿。对于上插入级的杆 37的上引导,外综框的运动曲线可以是K1 (K'l)或K2(K'2)类型,即, 可以具有或不具有超行程C2-C1。实际上,对于每一个插入级,在经
向远离相应的打击点P!或P2最远的综框被选择进行杆的外引导。
运动曲线K2 (K'2)和K3 (K'3)的最大超行程C2-C1或C3-C1等于 综框的额定行程C1的至少10%,优选在10%和30%之间。超行程的 数值还可以由 一个综框变动至另 一综框。
另外,本实施方案中,在每一个投梭中,对取决于编织机角度0 的、承载有衬垫纱线24的外综框的K3类型运动(相对于这些综框的 额定运动)的相移(/)相对于这些框的额定移动进行调整,如图11所示, 以下述方式调整,衬垫纱线24在其他纱线之前打开在之后关闭。因此, 可保持较长时间,特别是在位于编织机角度0为大约360°的打击点时, 施加于每个织物Ni、 N2的、并且方向与施加全合另一个织物的力的竖直 分量方向分力Ri、 R2方向相反。
特别地,如图6所述的第一投梭,承载有接结纱线26的上插入级 的外综框7和8可进行具有超行程的运动。编织机20的中央处理单元 U优先使最靠近上插入级的打击点P!的综框(即综框7)进行K3 (K'3) 类型的运动,而最远离打击点P,的综框,即综框8,为上插入级的杆 35提供上引导。特别地,那么综框8可进行K1(K'1)或K2(K'2)类型 的运动。当仅依靠综框7上的纱线不能提供与施加在下织物N2上的分 力方向相反的由纱线22、 24和26施加在上织物Nl上的合力的竖直
方向的分力时,中央处理单元使综框8进行K2 (K'2)类型的运动。
在如图7所示的第二投梭中,承载有接结纱线26的综框12是外 综框,并提供上插入级的杆35的上引导。因此,综框12可以进行K1 (K'l)或K2(K'2)类型的运动。而且,上插入级的外综框3、 4和11进 行K3 (K'3)类型的运动,并可增大由经纱线22、 24和26施加在上织 物^上的合力的竖直分力Rl,其方向与施加在下织物N2上的方向相 反。有利的是使综框12进行K2 (K'2)类型的运动,从而综框3、 4和 11中每一个的超行程可均小于综框12进行K1 (K'l)类型的运动时所需 的超行程。同样,若使综框12进行K'1类型的相移运动,而不是K'1 类型的运动,则可能减小综框3、 4和11的超行程。因此,可限制驱 动器的负载以及衬垫纱线24和接结纱线26的张力。
然而,给定的综框11和12的位置远离上插入级的打击点P,,这 些综框上的接结纱线26已由较高的额定行程而产生了大的压力。因 此,可仅^f吏综框3和4进行K3 (K'3)类型的运动,而仍使综才匡11和12 进行K1 (K'l)类型的运动。综框3和4中每一个的超行程的值C3-C1 相对于图7所示的结构的超行程增大,而且作为条件,综框3和4上 的衬垫纱线24的机械强度适合所述超行程的增大。
如图7所示的第二招:梭的结构中,编织机20只有两个下插入级的 外综框,即综框5和6。这些综框中的一个必须提供下插入级的杆37 的下引导,从而进行K1 (K'l)类型的运动,至于K2 (K'2)类型的运动 则不能平衡杆35的重量。杆37的下引导由最远离下插入级的打击点 P2的综框,即综框6提供。综框5自身可进行K3 (K'3)类型的运动, 有利的是其超行程大于适于第一投梭的超行程。这是因为,在第一投 梭中,对于同样的将两织物拉近的力,综框1和2也进行K3 (K'3)类 型的运动,该运动^f吏得竖直分力作用于下织物N2上,该分力的方向与 将两织物^立近的力方向相反。
如图8所示的第三投梭中,承载有接结纱线26的上插入级的外综 框11进行K3 (K'3)类型的运动,其超行程大于第二投梭中的综框11 的超行程,而其施加同样的力使得两织物靠近。这是因为第二投梭中 的外综框3和4,在第三投梭中为上插入级的内综框。因此,综框3
和4不施加与拉近两织物Nt和N2方向相反的竖直分力,乂人而增大综 框11对应的超行程的量,但仍小于综框11上的接结纱线26的机械强 度、综框11的驱动器的容量所允许的最大值。在第三投梭中,上插入 级的外综框12 (提供上插入级的杆35的上引导)可进行Kl (K'l)或 K2 (K'2)类型的运动,有利的是K2 (K'2)类型的运动增大了施加于上织 物N,的竖直分力RP 的方向与施加于下织物N2的方向相反。
如上述实施方案所清楚描述的,控制承载有编织机20的衬垫经纱 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的综框运动的方法确保了每一织物N!、N2与相 应的引导单元G!、 G2相接触,因此在编织过程中织物Ni和N2之间的 距离大致保持不变,这得益于对一些外综框的行程C的调整,在编织 才几的每一插入级中,结合对于一些外综框的运动相移0的相对于这些 综框额定运动的调整。
得益于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编织机,不需要使用柳叶刀引导经纱 线来避免织物N!和N2靠近, >(人而相对于现有4支术中的编织才几而言, 提高了本发明所述编织机20的生产率、延长了使用寿命。省略柳叶刀 还增加了本发明所述编织机20的编织选择,易于改变所制造的织物的 密度或改变所使用纱线的直径。
另外,施加于每一织物的竖直分力&或R2,其方向与施加于另一 织物的方向相反,可在不增加经纱线额定张力的条件下获得,从而可 以利用梭道成型机的性能。绵纱线插入杆35和37的引导均由特定的 经纱线提供,与MAF(M6canique d'Armure Fondamentale) [Fundamental Weave Mechanism (基本编织机构)]型编织机构或多臂机不同,不是 任意综框都具有超行程,仅有经过分析而鉴别出的特定综框才具有, 对于每一投梭,上述分析针对编织图案的和作用于每一织物N!、 N2 的竖直力。
而且,对于每一综框,用于综框的行程的值被独立地优化,从而 可以限制经纱线所承受的力,从而限制编织过程中经纱线的损耗。上 述优化还可考虑绒头经纱线编织图案,该图案在织物中不需要以与衬 垫经纱线和接结经纱线相同的频率重复。最后,上述优化防止该机构 意料之外的不利于性能和寿命的过载,而且可使得绒头纱线编织图案
易于变化或相对于衬垫经纱线和接结经纱线变化,例如额定张力的变 化或机械强度的变化。因此只需要更新中央处理单元U中的上述数据 则可重新进^f于编织工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特别地,当绵纱插入杆不是被衬垫经 纱线或接结经纱线所引导时,例如被钢筘所引导,经纱线仅进行Kl
(K'l)和K3 (K'3)类型的运动。
而且,在图10中,所示的在插入绵纱线之前和之后进行的曲线 K2(K'2)的超行程大致相同。然而,为了举例说明打绵产生的织物或由 编织才几的其他元件产生的织物的效果,K2 (K'2)类型的曲线可在180。 和360°之间的编织机角度4丸行超行程,而不同于编织护j角度在0°和 180。之间的超行程。
根据另一实施例(未示出),经纱线可采用图6至9所示的配置不 同的配置分布于综框上,其中每一类经纱线都分布在两个综框上。因 此,能够根据经过调整的梭道参数决定的经纱线的类型和数目改进作 用于每一织物上的竖直合力,其方向与作用于另一织物的相反。
另外,在上述控制方法中,两种梭道参数被调整,即,外综框的 行程和这些综框的运动相对于内综框运动的相移。作为一种变体,可 仅对其中一个梭道参数进行调整。还可调整其他梭道参数,与前述两 种梭道参数独立进行或结合进行。
根据另一实施例,仅有某些综框被驱动器驱动而运动,从而调整 这些梭道参数,而其他综框在多臂机或凸轮机构作用下运动。
最后,本发明描述了具有两级绵纱插入的双地趙编织才几。然而, 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具有至少两个插入级的任意类型的编织 ^^,特别是具有多于两个的插入级的编织^L。
权利要求
1. 控制双地毯编织机(20)的综框(1至12)运动的方法,所述综框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所述编织机具有至少两级纬纱线插入级,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N1、N2),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编织图案(A)的至少一个投梭,所述方法包括相对于额定梭道参数(C1),对至少一个综框(1至12)调整与所述投梭相关的至少一个梭道参数(C、),所述综框将其所承载的每一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20)的上纬纱插入通道(T1)的上端位置,或者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20)的下纬纱插入通道(T2)的下端位置,从而使由绒头经纱线(22)以及所述衬垫经纱线(24)和接结经纱线(26)的组合作用于至少一个织物(N1、N2)上的合力的方向与作用于另一个织物(N2、N1)的合力的竖直分量(R1、R2)的方向相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以下综框调 整与所述投梭相关的所述梭道参数(C、 cp):将其所承载的每根纱线 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20)的所述上炜纱插入通道(T,)的上端 位置的至少一个综框(1至12),以及将其所承载的每根纱线定位于相 对于所述编织才几(20)的所述下绵纱插入通道(T2)的下端位置的至和接结经纱线(26)的组合作用于每个织物(N!、 N2)上的合力的方 向均与作用于另一个织物(n2、 N!)的合力的竖直分量(R,、 R2)的 方向相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将其所 承载的每一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20)的上绵纱插入通道(T,)的上端位置或者定位于相对于所述编织机(20)的下绵纱插入 通道(T2)的下端位置的至少一个综框(1至12)调整与所述投梭相 关的所述梭道参数(C、 cp),能够使得至少一个织物(Np N2)与引导元件(G^ G2)相接触,以用于引导所述织物。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经调整的梭道参数为相对于所述综框的额定行程(Cl )、在所述投 梭处所述综框的位移方向上、通过向所述综框的运动应用超行程(C2-C1,C3-C1 )的所述综框(1至12)的梭道打开运动的行程(C)。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所述综 框(1至12)的运动的所述超行程(C2-C1, C3-C1 )的最大值等于所 述综框的所述额定行程(Cl)的至少10%。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超 行程(C3-C1 )应用于所述综框(1至12)在编织机角度(e)为大约 0°和360。之间的运动。
7.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框(1至12)的所述行程(C)等于所述综框在编织机角度(e)处于约180。的角度窗口时的额定行程(Cl),所述超行程(C2-C1)应用于所 述综框在所述角度窗口之外的运动。
8. 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每一个投梭,将其所承载的每根纱线(24, 26)定位于相对于所 述编织机(20)的所述下绵纱插入通道(T2)的下端位置的至少一个 综框(1至12)的所述行程(C)相对于所述综框的所述额定行程(C1 ) 不发生变化。
9.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调整的梭道参数为作为所述编织机角度(e)的函数的、所述综框(1至12)相对于所述综框的额定运动的梭道打开运动的相移(cp)。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框(l 至12)的所述梭道打开运动在比进行所述综框的所述额定运动的编织 机角度范围(Aei)更宽的编织机角度范围(A62)上进行。
11.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所编织地毯的编织图案(A),确定将要应用于所述综框(1 至12)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数(C2-Cl,C3-Cl,(p)的值。
12.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由所述综框承载的经纱线(24, 26)的数目和这些纱线的 额定张力,确定将要应用于所述综框(1至12)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 道参数(C2-Cl,C3-Cl,cp)的值。
13.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所述综框相对于相应插入级的打击点(Pp P2)的经向的 位置,确定将要应用于所述综框(1至12)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 数(C2-Cl,C3-Cl,cp)的值。
14.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据所述综框承载的经纱线(24, 26)的机械强度,确定将要 应用于所述综框(l至12)的运动的经调整的梭道参数(C2-C1,C3-C1, cp)的值。
15.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经纱线(24)和接结经纱线(26)中的每一种都由两个综框(1至12)承载,所述两个综框中的一个的运动与另一个的运动被相 互独立地控制。
16. 双地趁编织才几(20),具有至少两级绵纱线插入级,以用于形 成至少两个织物(N,N2),所述编织机包括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 或接结经纱线(26)的综框(1至12)、装配有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 (U)和用于驱动所述综框(1至12)运动的装置,所述编织机的特的控制综框运动的方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不具有用于引 导织物(N,, N2)的柳叶刀。
全文摘要
控制双地毯编织机(20)的综框(1至12)运动的方法,综框承载有衬垫经纱线(24)或接结经纱线(26),编织机具有至少两级纬纱线插入级,以用于形成至少两个织物(N<sub>1</sub>、N<sub>2</sub>),对于至少一个投梭,该方法包括相对于额定梭道参数,对至少一个综框(1至12)调整与投梭相关的至少一个梭道参数,综框将其所承载的每一根纱线定位于相对于编织机(20)的上纬纱插入通道(T<sub>1</sub>)的上端位置,或者定位于相对于编织机(20)的下纬纱插入通道(T<sub>2</sub>)的下端位置。对梭道参数的调整优选采用以下方式,由绒头经纱线以及所有衬垫经纱线和接结经纱线作用于至少一个织物(N<sub>1</sub>、N<sub>2</sub>)上的合力的方向与作用于另一个织物(N<sub>2</sub>、N<sub>1</sub>)的合力的竖直分量(R<sub>1</sub>、R<sub>2</sub>)的方向相反。
文档编号D03C9/00GK101387028SQ20081014960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1日
发明者赖纳·格斯尔, 马丁·布尔克 申请人:舍恩赫尔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