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980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更布料相对于载置在缝纫机作业台上的布料框架的固定位置后重复进 行刺绣等缝制的、在尺寸长的布料上进行连续缝制用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如下结构的多头缝纫机将尺寸长的布料从它的供给源向具备有多个 缝纫机机头的多头缝纫机的缝纫机作业台上沿前后左右方向驱动控制的布料框架供给,并 将其固定在布料框架上,在对被固定于布料框架的布料部分缝制结束后,解除对布料的固 定,再使下一次缝制的部分位于布料框架的位置上,以此变更布料相对于布料框架的固定 位置后重复进行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48906号公报图6表示这种多头缝纫机的俯视图,l是缝纫机机架,2是缝纫机作业台,H是缝纫机 机头,9是布料框架。在布料框架9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布料N的横向夹持构件101a、 101b 和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使用该4个夹持构件将位于布料框架9上的布料N保持。并 且,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可以进行左右方向的位置调整,能适应各种布料N的宽度。图7和图8表示从图6的缝纫机正面看的右侧纵向夹持构件102a的侧剖视图。左侧纵 向夹持构件102b与右侧纵向夹持构件102a结构相同,两者相向配置,故在此对右侧纵向 夹持构件102a进行说明,图7表示纵向夹持构件102a处于固定布料N的固定位置状态, 图8表示纵向夹持构件102a处于布料N的固定解除的解除位置状态。纵向夹持构件102a 具有比两横向夹持构件101a、 101b间隔稍短的纵框(承载部)103。在纵框103的两端部 枢支承有摆动杆104,摆动杆104通过销106与固定于纵框103的第1气缸105的杆部连 接。在纵框103的上方配置有与纵框103大致相同长度的压框(按压部)107,压框107 的两端部分别被固定于两摆动杆104的前端部。在压框107上设置有与其全长相同长度的 保持构件108。又,压框107的前端成为了压边109。另外,在纵框103的上表面的与保 持构件108对应位置上贴附有橡胶构件110。在两摆动杆104上固定有与压框107平行延 伸的支承构件111的两端,在支承构件111上固定有按压压框107的长度方向中央隆起部
分的辅助构件112。图10表示缝纫机机头H的立体图。缝纫机机头H具备有安装于缝纫机机架1的机臂 3以及相对机臂3可滑动式移动而得到支承的针杆盒4。针杆盒4具有缝针5、压脚6以及 将穿通于缝针5的面线端部保持的线保持构件7,这些部件被配设于针杆盒4的下部。如 图6所示,该缝纫机机头H是将多个缝纫机机头H沿着缝纫机的左右方向(横向)以一定 间隔并排安装在设于缝纫机作业台2上的布料框架9的上方。在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方面,保持布料N时,通过第1气缸105的动作使处于 图8所示解除位置的摆动杆104朝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其配置于图7所示的固定 位置。在该该固定位置上,由保持构件108和纵框103的橡胶构件110将布料N夹持。此 时,压框107的压边109的下端处于保持构件108的下端的下侧。因此,在该固定位置上, 可由压边109将被保持构件108保持的布料N按压到缝纫机作业台2的上表面附近。这样, 被固定于布料框架9的布料N可靠地成为张紧的状态,可减少缝制时布料N的晃动。另一方面,在布料N的固定解除时,通过第1气缸105的动作使处于图7所示的固定 位置的摆动杆104朝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将摆动杆104配置于图8所示的开放位置。 由此,保持构件108与橡胶构件110之间被打开,从而解除由压框107对布料N的夹持。然而,在以往的缝纫机中,如图8所示,当压框107处于开放位置时,压框107的位 置比安装于缝纫机机头H的缝针5、压脚6、线保持构件7等附属部件的下端部高。这样, 如图6所示,当配置成了与布料N宽度相一致的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位于任一个缝 纫机机头H下侧的场合,在进行布料N的固定或固定解除时,上升到开放位置的纵向夹持 构件102a、 102b的压框107就会与缝纫机机头H的上述附属部件碰撞。为了避免上述现象,以往是在将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配置于缝纫机机头H的下 侧时,将位于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正上方的特定的缝纫机机头H的针杆盒4取出, 如图11所示调换成未安装任何缝针5、压脚6、线保持构件7等附属部件的盒体113。另 外,也可不采取将针杆盒4从缝纫机机头H取出再调换成盒体113的方法而是将缝针5、 压脚6、线保持构件7等附属部件从针杆盒4取出,同样也能适应。这种将针杆盒4调换成盒体113的作业或者将缝针5、压脚6、线保持构件7等附属 部件从针杆盒4取出的作业是非常麻烦且费时间的。但是,当固定于布料框架9的布料N 改换成不同宽度的场合,由于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有时会位于某一个缝纫机机头H 的下侧,因此在以往的缝纫机中,无论如何必须进行上述那样的针杆盒4与盒体113调换 等的麻烦作业。这样,以往的实际情况是不太进行将固定于布料框架9的布料N改换成不 同宽度那样的作业。因此,随时改换成任意宽度的布料N来进行刺绣缝那种功能得不到充 分应用。另外,如图9所示,若将进行布料N固定或固定解除时的摆动杆104向上方的移动量 控制得小一点,也许有可能在不改变以往那样的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的结构的场合下 来防止压框107与缝纫机机头H的碰撞。但是,由于以往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的结 构是一种当压框107上升到图8所示规定的开放位置时确保有充分的空间来进行布料N的 插入作业,因此,当停止在图9所示的中间位置时,在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的构造方 面,就成为了压框107朝向布料N插入侧下降的倾斜状态,压边109的下端位置比保持构 件108的下端低,使布料N插入侧的纵框103与压框107的间隔变得非常狭小(不能确保 充分的空间来进行布料N的插入作业)。这样,向纵框103与压框107之间插入布料N困 难,不能容易地进行布料框架9上的布料N定位,故缺乏实用性。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有在夹持解除位置上不会发生与缝 纫机机头碰撞且能容易进行布料定位的夹持装置的缝纫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缝纫机,具备有在缝纫机作业台上移动的布料框架、配 置在所述布料框架的上方且搭载有包含缝针和压脚在内的多个部件的缝纫机机头、以及用 于将布料固定于所述布料框架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长条状的按 压部;用于接受所述按压部的承载部;以及使所述按压部移动、以使其到达开放所述按压 部与所述承载部之间从而能将布料插入两者之间的第1位置或到达为了将布料把持于所述 按压部与所述承载部之间而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承载部抵接的第2位置的移动机构,当所 述按压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该按压部的最上部位置比所述缝纫机机头的各部件位于上 死点时的该缝纫机机头最下端位置低。当布料夹持装置未保持有布料时,被所述移动机构定位的所述按压部位置处于所述第 1位置(即开放位置)。在处于该第1位置(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将布料的边缘部插入按 压部与承载部之间,然后,通过移动机构使按压部朝承载部的方向移动,最终到达第2位 置(即夹持位置)。 一旦到达第2位置(夹持位置),布料的边缘部被夹入按压部与承载 部之间,使按压部与承载部抵接,由此将布料的边缘部把持(夹持)于该按压部与承载部 之间。解除夹持时,通过移动机构与上述相反地使按压部朝与承载部分离的方向移动,按 压部从第2位置(夹持位置)移行到第l位置(开放位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作成了当所述按压部处于第l位置(开放位置)时该按压部的最上 部位置比所述缝纫机机头的各部件位于上死点时的该缝纫机机头最下端位置低那样的结 构,因此,在使按压部处于第l位置(开放位置)而将布料插入按压部与承载部之间的作 业、或者在取出布料的作业时,若预先使缝纫机机头的各部件位于上死点,则即使按压部 处于第l位置(开放位置)也不用担心按压部与缝纫机机头发生碰撞。这样,不再需要进 行以往所必须的、为防止按压部与缝纫机机头碰撞的针杆盒调换作业。由此,能比以往更 加简单地进行将固定于布料框架的布料改换成不同宽度的布料的作业。由此能充分应用随 时改换成任意宽度的布料来进行刺绣缝那种功能。此时,又由于按压部正处在适合于插入 布料或取出布料的规定的第1位置(开放位置),因此能容易进行将布料插入按压部与承 载部之间的作业或者取出布料的作业。作为一例,所述移动机构是在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时使该 按压部一边横向移动一边向下方下降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当第1位置的按压部的上表 面部呈大致水平(或倾斜度最小)时,随着按压部从第1位置(开放位置)向第2位置(夹 持位置)缓慢下降,按压部的上表面部倾斜度增大(按压部转动),并且,尽管第1位置 与第2位置的高低差较小,但能产生较大的倾斜度的变化,利用更大的转动力矩能确保第 2位置(夹持位置)处的保持力,而在第1位置(开放位置)处,利用上表面部的大致水 平(或倾斜度最小),能有效地抑制按压部的最上部高度,由此,不仅能容易地确保第1 位置(开放位置)所必需的高度并不会与缝纫机机头发生碰撞,而且在其下侧容易地确保 向按压部与承载部之间插入布料作业或从两者之间取出布料作业所必需的空间。作为一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可转动地保持所述按压部的移动构件; 使所述移动构件横向进退移动的驱动机构;以及随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前进将所述按压 部从所述第1位置引导到所述第2位置、随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后退将所述按压部从所 述第2位置引导到所述第1位置的导向部。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将按压部可转动地保持在 移动构件上,因此,当由驱动机构使移动构件进行横向进退移动时,可使按压部沿着导向 部形成的轨迹进行任意运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缝纫机,将尺寸长的布料从它的供给源向在缝纫机作业台上移动 的布料框架供给并固定在布料框架上,在对被固定于该布料框架的布料部分缝制结束后, 通过使布料相对于该布料框架沿规定方向作相对性移动,将固定于所述布料框架的布料部 分变更成其他的部分,然后再开始缝制,其特征在于,将一对的所述夹持装置以与所述布 料相对于所述布料框架的相对性移动方向平行的形态且以对应于该布料横向宽度的间隔
安装在所述布料框架上。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多头剌绣缝纫机的俯视图。图2是布料框架的左下角部及其周边部分放大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剖面图、即表示横向夹持构件和纵向夹持构件的图。图4是图3的B—B向视剖面图、即表示纵向夹持构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图。图5是图3的B—B向视剖面图、即表示纵向夹持构件处于固定位置的状态图。图6是以往多头缝纫机的俯视图。图7是以往多头缝纫机中的纵向夹持构件的侧剖视图。图8是以往多头缝纫机中的纵向夹持构件的侧剖视图。图9是以往多头缝纫机中的纵向夹持构件的侧剖视图。图IO是缝纫机机头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缝纫机机头的针杆盒调换成了未安装附属部件的盒体的状态图。 (符号的说明)l一缝纫机机架2 —缝纫机作业台3_机臂4一针杆盒5 —缝针6—压脚7_ 线保持构件8—针板9一布料框架IO—X驱动机构ll一Y驱动机构12a、 12b—横 向夹持构件13a、 13b—纵向夹持构件14一固定用框14a—凸条15—纵框(承载部) 16_导向座(导向部)17—导向槽17a—水平部17b—倾斜部18_滑臂19一导销 20—导销21—销22_连接杆23—第1气缸24—连接构件25_销26—托架27 —压框(按压部)28—保构件29_压片30—橡胶构件31—第2气缸32—固定 座33_托架34、 35_夹持器36—固定螺钉37—托架40—移动机构H—缝纫机 机头N—布料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称为"前后、左右"时是指 分别从后述缝纫机正面看的前后(跟前侧及后侧)、左右。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的多头刺绣缝纫机(以下简称为「缝纫机」)的俯视图。图中,相等于本发明中的夹持装 置的一实施例的部件是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与图6所示的以往缝纫机一样,图l所示 的缝纫机具备有缝纫机机架l、缝纫机作业台2、缝纫机机头H、布料框架9等。在缝纫机机架1上,沿着缝纫机的左右方向(横向)以一定间隔配设有多个(图中是12个)缝纫 机机头H。缝纫机机头H的结构与以往一样,如图10所示,具有固定于缝纫机机架l的 机臂3和相对于机臂3可左右滑动地得到支承的针杆盒4。针杆盒4具有缝针5、压脚6、 以及将穿通于缝针5的面线端部保持的线保持构件7(以下将这些部件称为「附属部件J ), 它们被配设在针杆盒4的下部。图l所示,在缝纫机作业台2上与各缝纫机机头H对应的部位设置有针板8。又,在 缝纫机作业台2上载置有布料框架9,该布料框架9由具有纵边和横边的大致矩形的框体 构成。布料框架9在设于缝纫机作业台2下方的X驱动机构10和Y驱动机构11的驱动下, 在缝纫机作业台2上的水平面内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进行二维式运动。在布料框架9的 前后横边上分别设置有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在左右纵边上分别设置有纵向夹持构件 13a、 13b。利用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和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将布料N固定在布料框 架9上。图2是表示图1中的布料框架9的左下角部及其附近放大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 一A向视剖面图。图4和图5是图3的B—B向视剖面图。图4中,并记了配置于布料框 架9上方的缝纫机机头H。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各自的结构相同,两者相对配置而成, 故在以下叙述中对前侧横向夹持构件12a作出详细说明。又,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各自 的结构相同,两者相对配置而成,故在以下叙述中对左侧纵向夹持构件13b作出详细说明。首先对横向夹持构件12a作出说明。如图2所示,横向夹持构件12a具有通过托架37 被固定在布料框架9的前侧横边上的固定用框14。固定用框14其长度方向与布料框架9 的横边平行地延伸,在其内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用的凸条14a。 又,在固定用框14的下侧,沿着固定用框14的长度方向且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管子构 件41 (参照图3),各管子构件41通过回转轴42连接。回转轴42利用固定于固定用框 14的未图示的轴承可回转地得到支承。轴承沿着固定用框14的长度方向以适当间隔固定 有多个。在管子构件41上,通过设于其外周上的安装构件43而设置有保持构件44和按 压构件45。保持构件44包括其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的适度硬质的芯部44a以及覆盖该芯 部44a外侧的接触部44b。接触部44b由可变形且与布料N接触时不容易滑移的材料构成, 例如由弹性橡胶形成。回转轴42在配置于固定用框14两端部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进行回转。管子 构件41随着回转轴42的回转而回转,从而使设于管子构件41的保持构件44及按压构件 45进行转动。另一方面,在布料框架9上设置有接受保持构件44的承载部51,在承载部
51上设置有大致呈直角的橡胶构件52。由此,在该横向夹持构件12a上,通过将保持构件 44转动到被承载部51接受的位置,可将被夹持于保持构件44与承载部51之间的布料N 固定在布料框架9的横边上,通过将保持构件44转动到从承载部51朝上方分离的位置, 可将该布料N的固定解除。按压构件45将布料N按压到缝纫机作业台2上表面的附近。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夹持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夹持构件13b作出说明。如图4所 示,纵向夹持构件13b具有设置在布料框架9上且可移动的压框(按压部)27和接受压框 27的纵框(承载部)15。纵框15由沿着缝纫机作业台2的上表面配置的大致平板状构件 构成,长度方向形成为与布料框架9的纵边平行的大致长方形状,其长度方向的全长被设 定成略小于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的间隔。在纵框15上表面的与压框27的后述保持构件 28对应的位置处贴附有橡胶构件30。在纵框1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固定有导向座(导向部)16。导向座16具有固定于 纵框15的固定部16a和与固定部16a—体形成的平板状本体部16b。本体部16b的表面成 为了与布料框架9的横边平行的垂直面,在该本体部16b上形成有由贯通孔构成的导向槽 17。导向槽17具有在本体部16b的面内沿水平方向(横向)延伸的细长直线状的水平部 17a和从水平部17a的右端向右下方倾斜延伸的细长直线状的倾斜部17b。该水平部17a和 倾斜部17b连续地一体形成。导向槽17的水平部17a对压框(按压部)27从第1位置(开 放位置)向第2位置(夹持位置)移动时的横向移动成分进行引导,倾斜部17b对上下方 向(纵向)的移动成分进行引导。如图2所示,在与导向座16的本体部16b的内侧的面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呈大致长 方形平板状的滑臂18。滑臂18与导向座16平行配置,在朝向该导向座16的表面上固定 有面向导向座16突出的2个导销19、 20。导销19、 20以规定间隔横向并排配置,都被嵌 插在导向座16的导向槽17中。又,在滑臂18上设置有从与导销19、 20相反一侧的面突 出的销21,该销21与导销20固定在同轴位置上。在销21上枢支承着连接杆(移动构件) 22的一端,将连接杆22的另一端通过销25与固定在第1气缸23的连杆部23a上的连接 构件24连接。第1气缸23的本体部23b通过托架26固定在导向座16上。连接杆22其 轴向沿着与布料框架9的横边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沿轴向可进退移动。如图4所示,压框2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被固定在两滑臂18的前端部下表面上。 压框27其长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向下侧开放的大致-字形状,沿着长度方向具有以规 定间隔平行配置的一对脚部。在一方脚部上安装有其长度相等于脚部全长的保持构件28。 保持构件28由可变形且与布料N接触时不容易滑移的例如弹性橡胶形成。另一方脚部成
为了用其下端按压布料N的压片29。另外,由上述的第1气缸23、滑臂18和导向座16 构成了使压框27移动的移动机构40。另一方面,在纵向夹持构件13b的两端部附近配置有使纵框15左右移动用的第2气 缸31。第2气缸31具有本体部31a和连杆部31b,本体部31a固定在固定座32上,连杆 部31b连接至纵框15的两端附近。在第2气缸31的动作下可使纵框15和压框27 —体地 相对固定座32进行左右移动。如图3所示,在固定有第2气缸31的本体部31a的固定座32上,通过托架33设置有 上下一对的夹持器34、 35。在夹持器34、 35相对的上下表面上设置有与固定用框14的凸 条14a对应的凹部,在夹持器34、 35上安装有固定螺钉36。在凸条14a位于夹持器34、 35的凹部的状态下,将固定螺钉36紧固,凸条14a被夹持器34、 35夹入。由此将固定座 32固定在横向夹持构件12a上。若松开固定螺钉36的固定而使夹持器34、 35沿凸条14a 移动,则可任意调整纵向夹持构件13b在左右方向的固定位置,以对应布料N的宽度。图4表示压框27从纵框15分离后处于布料N的固定解除的第1位置(开放位置)的 状态图,图5表示压框27被纵框15接受而处于布料N被夹持固定于压框27与纵框15之 间的第2位置(夹持位置)的状态图。当压框27处于图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1位置) 时,滑臂18的导销19、 20都位于导向槽17的水平部17a上,滑臂18其长度方向相对缝 纫机作业台2的上表面平行。又,在该开放位置(第1位置)上,压框27的上表面成为 了相对缝纫机作业台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压框27不倾斜的状态),在此状态下, 压片29的下端位置比保持构件28的下端高。在使用纵向夹持构件13b将布料N固定时,在图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l位置)上将 布料N插入压框27与纵框15之间。在此状态下,使第1气缸23动作,使滑臂18面向内 侧进行横向(水平方向)移动。 一旦滑臂18开始移动,则前方的导销19沿导向槽17从 水平部17a移行到倾斜部17b,倾斜部17b下降。由此,压框27—边横向移动一边朝向纵 框15下降,被配置在图5所示的位置上。在固定位置上,压框27的保持构件28成为了从上方被推压到纵框15的橡胶构件30 上的状态。由此将插入保持构件28与橡胶构件30之间的布料N (图5中未作表示)夹持。 又,在该固定位置上,压框27形成了其前端侧(内侧)下降的倾斜状态,在此状态下, 压片29的下端位置比保持构件28的下端低。因此,夹持于保持构件28与橡胶构件30之 间的布料N成为了被压片29从上方按压到缝纫机作业台2的上表面附近的状态。但是,在上述的移动机构40中,由于在导向座16的导向槽17中嵌插有滑臂18的导
销19、 20,因此压框27不会移动到图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l位置)的上方。这样,图 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1位置)成为压框27的上限位置。另一方面,缝纫机机头H的缝针 5、压脚6、线保持构件7等附属部件在图4的状态下,成为了由纵向夹持构件13b进行布 料N在布料框架9上固定或固定解除时的配置形态。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压框27的最上 部(上限位置)比由纵向夹持构件13b进行布料N固定或固定解除时的缝纫机机头H的附 属部件的最下端位置低。具体来讲,安装于缝纫机机头H的缝针5、压脚6、线保持构件 7的下端位置比压框27的最上部(上限位置)高。下面,对使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来对布料N进行缝制时的动作作出说明。首先,为了 将布料N放置在布料框架9上,从配置于缝纫机前方的供料台(未图示)中拉出布料N, 在能被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和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固定地将布料N通过布料框架9 上后,引导至配置于缝纫机后方的回收台(未图示)。此时,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 ( — 对夹持装置)分别被预先设定在图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l位置),并将两者间隔配置成 分别与布料N的各边缘部对应。接着,使用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和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将布料N固定在布料框 架9上。此时,先按照上述顺序由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将布料N的左右端边夹持固定, 再由横向夹持构件12a、 12b将布料N的前后端边夹持固定。然后使第2气缸31动作,纵 框15、 15朝它们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左右分离的方向)移动。这样,被固定于布料框架9 的布料N朝缝纫机的宽度方向伸展而成为张紧的状态。按照以上顺序结束布料N的固定。 布料N的固定结束后,通过启动缝纫机, 一边沿前后左右方向驱动布料框架9一边进行缝 纫机机头H的缝制动作,对被固定于布料框架9的布料N进行缝制。缝制结束后停止缝纫机的运转,使各气缸动作,以解除布料N在布料框架9上的固定。 布料N的固定解除后进行布料N的送料,使下一次缝制的部分位于布料框架9内。在将布 料N下一次进行缝制的部分位于布料框架9内后,使各气缸动作而将该缝制部分固定在布 料框架9上,再启动缝纫机进行缝制。其后,反复执行布料框架9上的布料N固定位置的 变更以及对布料N的缝制。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缝纫机所具备的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 (夹持装置),压 框27的上限位置比由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进行布料N固定或解除该固定时的缝纫机机 头H的附属部件的下限位置低。这样,在由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进行布料框架9上的 布料N固定时、或者在进行布料N的固定解除时,压框27不会与缝纫机机头H的附属部 件发生碰撞。由此,即使在与布料N的宽度相对应地使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位于缝纫 机机头H的下侧,也不再需要将位于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正上方的缝纫机机头H的针 杆盒4调换成未安装附属部件的盒体113 (参照图ll)的作业。从而能比以往更加简单地 进行将固定于布料框架9的布料N改换成不同宽度的布料N的作业。又,在以往缝纫机所具备的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中,压框107的移动机构是沿上 下方向使压框107转动(摆动)的构造。对此,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所具备的纵向夹持构 件13a、 13b中,压框27的移动机构40则是以压框27横向滑动式移动的构造作为主体, 在此基础上由导向座16的导向槽17来引导滑臂18,随着压框27横向的滑动式移动而使 压框27的上下方向位置变化。具体来讲,当压框27朝向布料框架9的内侧进行横向滑动 式移动时,在导向槽17的倾斜部17b的引导下使压框27朝斜下方向前进,以朝纵框15 方向下降的方式进行引导。采用这种构造,能将图4所示的开放位置(第l位置)作为压 框27的上限位置。由此,压框27只能从该上限位置向下侧移动,不能超越上限位置移动 得更高,故能可靠地防止压框27与缝纫机机头H的附属部件碰撞。又,如上所述,在以往缝纫机所具备的纵向夹持构件102a、 102b中,因采用了使压框 107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构造,故一旦减少压框107向上方的移动量,就会如图9所示不得 不在压框107倾斜状态下形成的中间位置处进行布料N的插入,使布料N插入侧的压框 107与纵框103的间隔变得非常狭小,对此,釆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所具备的纵向夹持构 件13a、 13b,作为使压框27移动的移动机构40,采用的是上述那样的以压框27横向滑动 式移动为主体的构造,因此,即使开放位置(第1位置)处的压框27高度控制得较低,压 框27也不会成为倾斜状态。这样,在开放位置(第l位置)上,能形成布料N插入侧的 压框27与纵框15之间较大地打开的状态。从而,能容易且可靠地将布料N插入压框27 与纵框15之间。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 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性思想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形。即使是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未 直接记载的某些形状、构造、材质,只要起到本发明所叙述的作用、效果,也都属于本发 明的技术性思想范围之内。例如,本实施例的缝纫机中的纵向夹持构件13a、 13b所具备的 压框27和纵框15的具体性结构只是本发明的按压部和承载部的一例,作为本发明的按压 部和承载部,除了上述实施例中表示的压框27和纵框15之外,也可采用其他形状和构造。 又,在上述实施例的缝纫机中,在压框27所具备的压片29上,也能以布料N的保护和止 滑为目的而安装橡胶等弹性构件。又,本实施例的缝纫机中,对配设第1气缸23和第2气缸31等气缸来作为驱动纵框 15和压框27等各部件的驱动源的场合作了说明,但作为驱动各部件的驱动源,除了气缸 之外也可配设例如具备电动机等其他结构的促动器。
权利要求
1. 一种缝纫机,具备有在缝纫机作业台上移动的布料框架、配置在所述布料框架的上方且搭载有包含缝针和压脚在内的多个部件的缝纫机机头、以及用于将布料固定于所述布料框架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长条状的按压部;用于接受所述按压部的承载部;以及使所述按压部移动、以使其到达开放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承载部之间从而能将布料插入两者之间的第1位置或到达为了将布料把持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承载部之间而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承载部抵接的第2位置的移动机构,当所述按压部处于所述第1位置时,该按压部的最上部位置比所述缝纫机机头的各部件位于上死点时的该缝纫机机头最下端位置低。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 2位置移动时所述移动机构使该按压部一边横向移动一边向下方下降。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可转动地保持所述按压部的移动构件; 使所述移动构件横向进退移动的驱动机构;以及随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前进将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1位置引导到所述第2位置、随 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后退将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2位置引导到所述第1位置的导向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含有导向槽,在所述按压 部设置有被该导向槽引导的突起。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具有 可转动地保持所述按压部的移动构件; 使所述移动构件横向进退移动的驱动机构;以及随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前进将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1位置引导到所述第2位置、随 着所述移动构件的横向后退将所述按压部从所述第2位置引导到所述第1位置的导向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含有导向槽,在所述按压 部设置有被该导向槽引导的突起。
7.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将尺寸长的布料从它的供给 源向在缝纫机作业台上移动的布料框架供给并固定在布料框架上,在对被固定于该布料框 架的布料部分缝制结束后,通过使布料相对于该布料框架沿规定方向作相对性移动,将固 定于所述布料框架的布料部分变更成其他的部分,然后再开始缝制,将一对的所述夹持装置以与所述布料相对于所述布料框架的相对性移动方向平行的 形态且以对应于该布料横向宽度的间隔安装在所述布料框架上。
全文摘要
一种缝纫机,具备有在缝纫机作业台(2)上移动的布料框架(9)、配置在该布料框架(9)的上方且搭载有包含缝针(5)和压脚(6)在内的多个部件的缝纫机机头(H)、以及用于将布料(N)固定于该布料框架(9)的夹持装置(13a、13b)。夹持装置(13a、13b)包括长条状的按压部(27);用于接受按压部(27)的承载部(15);以及使按压部(27)移动、以使其到达开放按压部(27)与承载部(15)之间从而能将布料(N)插入两者之间的第1位置或到达为了将布料(N)把持于按压部(27)与承载部(15)之间而使按压部(27)与承载部(15)抵接的第2位置的移动机构(40),当按压部(27)处于第1位置时,该按压部(27)的最上部位置比缝纫机机头的各部件位于上死点时的该缝纫机机头最下端位置低。由此,把持布料用的夹持装置不会与缝纫机机头发生碰撞,并能容易进行将布料插入夹持装置的作业。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1397727SQ20081014904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松本满则, 近藤彻朗 申请人: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