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及其织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46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及其织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及其织造工艺,属于窗 饰面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窗饰面料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型窗饰面料不断涌 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复式调光窗饰面料。这种类型的 窗饰面料结构比较简单,与传统的窗饰面料相比,外观发生了较大 的革新,简洁时尚,在使用方面完全符合窗饰的功能,该复式调光 窗饰面料结构上采用循环间隔排列透光部分和遮阳部分,通过安装 可以实现随意调节室内光线亮度的作用,但这种复式调光窗饰原料 都采用了单调色调,除采用不同颜色的变化,整体外观缺乏艺术美 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室 内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且透光部的透光性能更好的复式调光提花窗饰 面料及其织造工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釆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阳
部,
① 所述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所述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③ 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 低弹染色丝组成。
其中,经向原料采用3(f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与透光部纬向原料 采用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这两种超细纤维之间的交织,大大 提高了透光部的透光性能。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透光部纬向原料还包括半光聚 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且该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的 规格为150D、 200D、 30()D中的任意一种。该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 力染色丝,在此作为一种装饰线,可使面料更为美观, 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面料的美感。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半光聚酯纤维 多纤维低弹染色丝的规格为150D、 200D、 250D、 30()D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中,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 弹染色丝的规格相同。
一种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其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 对透光部纬向原料、透光部经向原料进行织造;遮阳部采用提花织造 工艺中的重纬组织对遮阳部纬向原料、遮阳部经向原料进行交织,组 成图案。透光部、遮阳部的尺寸大小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而改变。所述透光部纬向,另配制规格为150D、 200D、 300D中任意一种的 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作为装饰按一定的纬排规律参与 织造。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 135%的过硫酸铵、0.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 189%的十二垸基硫酸钠、 49. 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TC、 130°C、 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在遮阳部分采用提花重纬组织 织造工艺,使原来单一色调的遮阳部分,配制成各式提花图案,使 窗饰面料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室内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且透光部 的透光性能更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 下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
6阳部,其中
① 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③ 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 染色丝组成,且这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 的规格相同,均为150D。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如下 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绵向原料2()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 维、透光部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织造;遮阳部采用 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对遮阳部纬向原料二种颜色不同且规格
均为15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遮阳部经向原料30D
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交织,组成图案。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 135%的过硫酸铵、0. 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189%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49.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TC、 13(TC、 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实施例二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
阳部,其中① 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透光部讳向原料20°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③ 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 染色丝组成,且这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 的规格相同,均为30()D。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如下 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 维、透光部经向原料30°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织造;遮阳部采用
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对遮阳部纬向原料二种颜色不同且规格
均为3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遮阳部经向原料30D 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交织,组成图案。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 135%的过硫酸铵、0. 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 189%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49.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TC、 130°C、 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实施例三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
阳部,其中① 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透光部纬向原料2(f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15(f半光聚酯纤
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③ 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 染色丝组成,且这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 的规格相同,均为200°。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如下
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
维、透光部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织造;为使面料更
为美观,还另配制规格为150°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按一定的纬排规律参与织造;遮阳部采用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 对遮阳部纬向原料二种颜色不同且规格均为2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 纤维低弹染色丝、遮阳部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交 织,组成图案。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 135%的过硫酸铵、0.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 189%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49.96將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TC、 13(TC、 17(T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9实施例四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 阳部,其中
① 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透光部纬向原料20°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20()D半光聚酯纤
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③ 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
染色丝组成,且这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 的规格相同,均为250°。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如下
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 维、透光部经向原料3()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织造;为使面料更
为美观,还另配制规格为2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按一定的纬排规律参与织造;遮阳部采用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 对遮阳部纬向原料二种颜色不同且规格均为25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 纤维低弹染色丝、遮阳部经向原料30°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交 织,组成图案。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 135%的过硫酸铵、0. 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 189%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49.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0'C、 130°C、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实施例五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 阳部,其中
① 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
② 透光部纬向原料2()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30()D半光聚酯纤
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③ 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 染色丝组成,且这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 的规格相同,均为30()D。
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如下
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纬向原料20"有光聚酯纤维单纤 维、透光部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织造;为使面料更 为美观,还另配制规格为30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 按一定的纬排规律参与织造;遮阳部采用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 对遮阳部纬向原料二种颜色不同且规格均为30()D的半光聚酯纤维多 纤维低弹染色丝、遮阳部经向原料3(f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进行交 织,组成图案。
为了使面料的尺寸更为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度,织造完成后, 还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 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 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
ii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135%的过硫酸铵、0. 144%的叔丁 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 189%的十二垸基硫酸钠、 49.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TC、 130°C、 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 4千克。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而非对本发明权 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 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阳部,其特征在于①所述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②所述透光部纬向原料20D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③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讳向原料还包括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且该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的规格为150D、 200D、 3(K)D中的任意--种。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的规格为150D、 200D、 250D 、 300。中的任意一种。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中,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 色丝的规格相同。
5. —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采用平纹组织对透光部纬向原料、透光部经 向原料进行织造;所述遮阳部采用提花织造工艺中的重纬组织对遮阳 部纬向原料、遮阳部经向原料进行交织,组成图案。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纬向,另配制规格为150D、 200D、 30()D中任意一种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弹力染色丝,按一定的纬排规律参与织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的织造工艺,其特征在于织造完成后,对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主要包括浸扎工序、粘合工序,其中浸扎工序中所用涂层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8%的亚甲基丁二酸、0.27%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0.54%的丙烯酰胺、3.6%的丙烯腈、31.5%的丙烯酸乙酯、11.7%的甲基丙烯酸甲酯、0.135%的过硫酸铵、0. 144%的叔丁基过氧化氢、0. 153%的次硫酸氢钠甲醛、0.189%的十二垸基硫酸钠、49. 969%的水配制而成;粘合工序,其六室的温度分别为80°C、 130°C、 170°C、 180°C、 180°C、 170°C,车速为10米/分钟,浸扎扎车压力为4千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及其织造工艺,属于窗饰面料技术领域,包括循环间隔排列的透光部、遮阳部,①所述透光部、遮阳部的经向原料30<sup>D</sup>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②所述透光部纬向原料20<sup>D</sup>有光聚酯纤维单纤维;③所述遮阳部纬向原料由二种不同颜色的半光聚酯纤维多纤维低弹染色丝组成。本发明复式调光提花窗饰面料,在遮阳部分采用提花重纬组织织造工艺,使原来单一色调的遮阳部分,配制成各式提花图案,使窗饰面料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室内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且透光部的透光性能更好。
文档编号D03D13/00GK101487155SQ20091009643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5日
发明者胡小萍 申请人:章国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