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096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的制作方法
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编织经编毛绒类织物的双针床经编机种类比较多,但是功能 单一。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只能编织毛绒高度为1. 5 6mm(对应脱圈板隔距为3 12mm) 的绒类织物,也有些专门的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只能编织单一毛绒高度(比如0. 8mm等) 的绒类织物。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只能编织毛绒高度为8 15mm(对应脱圈板隔距为16 30mm)的绒类织物。上述经编机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不具有功能互换性,其配置的机构(尤 其是关键的成圈机构)各不相同。对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而言,由于脱圈板隔距较小(比如3 12mm),导纱梳栉是 整体摆动的,并且舌针只做上下升降运动,各成圈机件的运动通过偏心连杆机构控制,这样 有利于高速编织。对于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而言,由于脱圈板隔距较大(比如16 30mm),为了优化 机器的运动及动力学性能,其前后针床的导纱梳栉(即地梳栉)不做前后摆动运动而只做 左右横移运动;毛绒梳栉则做前后摆动及左右横移的复合运动。为了减小毛绒梳栉的摆动 幅度,舌针则要设计成既前后摆动又上下升降的复合运动。各成圈机件的运动通过共轭凸 轮机构控制,因此机器的编织速度比较低。上述经编机适合于专业化生产及产品单一的用户,但不利于用户的发展并且增加 使用成本。如能将上述两种经编机的功能整合到一起,即同一台机器既能编织短绒类毛绒 织物又能编织中绒类毛绒织物,那么必定大大拓展用户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大幅度降低 用户的购机和使用成本。本发明提出的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扩展了机器的使用性能,本发 明减化了专门的短绒型双针床经编机的成圈机构,本发明优化了专门的中绒型双针床经编 机的成圈机构。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能编织短绒织物、又能编织中绒织物甚至 编织间隔织物的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使其针脱圈隔距调整范围为3 30mm。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经编机由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前后对称的舌针床部分、前后对称的沉降片部 分和前梳栉部分、后梳栉部分、双导柱支撑机构、纱线张力主动补偿装置和导纱梳栉位置调 整装置组成,前后脱圈板的隔距调整范围为3 30mm,前后舌针床、前后沉降片以及前后 梳栉的运动均通过偏心连杆机构传动和控制。依据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措施,所述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包括脱圈板、脱圈板 支撑座、支撑轴、调节臂、上连接头、调节杆、下连接头和座。脱圈板固装在脱圈板支撑座上, 脱圈板支撑座和调节臂固装在支撑轴上,调节杆与上下连接头联接,上下连接头分别与调 节臂、座铰接,座固定与床身上;上下连接头的中心距可以通过旋转调节杆调节,从而改变 脱圈板的隔距。依据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措施,所述双导柱支撑机构包括双导柱、双导柱支撑 座、舌针床、舌针;双导柱安装在支撑座上,支撑座上安装有舌针床,舌针床上装有舌针;双 导柱可以在脱圈板支撑座上的导引孔内灵活地上下运动,从而保证固装在舌针床上的舌针按照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作上下升降运动。依据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措施,所述纱线张力补偿装置包括张力弹簧、张力杆、 摆杆、连接块、上摆臂、上连接头、连接杆、下连接头和下摆臂。张力弹簧和摆杆固装在张力 杆上,摆杆之间用连接块铰接;所述的中间张力杆上固装有上摆臂,上摆臂与上连接头铰 接,连接杆与上下连接头联接,下连接头与下摆臂铰接,下摆臂固装在梳栉摆轴上;梳栉摆 轴在经编机成圈过程中是做摆动运动的,通过上述连杆机构带动张力弹簧一起做摆动运 动,从而使张力弹簧增加了一个与梳栉摆轴同步的摆动运动,进而有效地补偿纱线的张力。依据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技术措施,所述导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吊座、梳栉摆 轴、偏心套、锁紧圈,梳栉摆轴支撑在吊座上,梳栉通过梳栉摆臂、吊架与梳栉摆轴联接,导 纱针浇铸成针块固装在梳栉上。梳栉摆轴上安装有偏心套,偏心套—Δ 紧圈固装成一体, 锁紧圈上刻有刻度,每条刻度线对应一种前、后脱圈板之间的隔距即织物的毛高。当前、后 脱圈板之间的隔距从Ll调整到L2时,导纱针的高度位置存在一个高度差H。此时旋转锁紧 圈的位置,即调整偏心套的位置,连同整根梳栉摆轴、吊架、梳栉摆臂、全部梳栉及其上的导 纱针的位置一起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经编机梳栉位置(即导纱针与舌针的相对位置)的 整体调整。

图1为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双导柱支撑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向视图;图5为纱线张力补偿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导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的实施例包括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1)、前后对称的舌针床部分(2)、前 后对称的沉降片部分C3)和前梳栉部分G)、后梳栉部分(5)、双导柱支撑机构(6)、纱线张 力补偿装置(7)和导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8)。所述前后舌针床部分、前后对称的沉降片部 分和前梳栉部分、后梳栉部分的运动均通过偏心连杆机构传动和控制。图2所示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包括脱圈板(1-1)、脱圈板支撑座(1-2)、支撑轴 (1-3)、调节臂(1-4)、上连接头(1-5)、调节杆(1-6)、下连接头(1-7)和座(1_8)。脱圈板 (1-1)固装在脱圈板支撑座(1-2)上,脱圈板支撑座(1-2)以及调节臂(1-4)固装在支撑轴 (1-3)上。调节臂(14)与上连接头(1-5)铰接,调节杆(1-6)与上下连接头(1-5、1-7)联 接。下连接头(1-7)与座(1-8)铰接,座(1-8)固定在床身上。通过改变上连接头(1-5) 与下连接头(1-7)的中心距,得以调整前后脱圈板(1-1)的隔距L。图3、4所示双导柱支撑支撑机构包括双导柱(6-1)、脱圈板支撑座(1- 、支撑座 (6-2)、舌针床(6- 、舌针(6-4)。其特征在于双导柱(6-1)安装在支撑座(6- 上,支撑 座(6- 上安装有舌针床(6-3),舌针床(6- 上装有舌针(6-4)。双导柱(6-1)可以在脱 圈板支撑座(1- 上的导引孔内灵活地上下运动,从而保证固装在舌针床舌针床(6-3)上 的舌针(6-4)按照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作上下升降运动。
图5所示纱线张力补偿装置纱线张力补偿装置(7)包括张力弹簧(7-1)、张力杆 (7-2)、摆杆(7-3)、连接块(7-4)、上摆臂(7-5)、上连接头(7-6)、连接杆(7-7)、下连接头 (7-8)和下摆臂(7-9)。张力弹簧(7-1)、摆杆(7- 固装在张力杆(7- 上,摆杆(7_3)之 间用连接块(7-4)铰接。中间张力杆(7- 上固装有摆臂(7-5),摆臂(7- 与上连接头 (7-6)铰接,连接杆(7-7)与上下连接头(7-6、7-8)联接,下连接头(7_8)与摆臂(7_9)铰 接。下摆臂(7-9)固装在梳栉摆轴(5-1)上。梳栉摆轴(5-1)在经编机成圈过程中是做摆 动运动的,通过上述连杆机构带动张力弹簧(7-1) —起做摆动运动。图6所示导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包括吊座(8-1)、梳栉摆轴(5-1)、偏心套(8_2)、 锁紧圈(8-3),其特征在于梳栉摆轴(5-1)支撑在吊座(8-1)上,梳栉(8-6)通过梳栉摆 臂(8-5)、吊架(8-4)与梳栉摆轴(5-1)联接,导纱针(8-7)浇铸成针块固装在梳栉(8_6) 上。梳栉摆轴(5-1)上固定有偏心套(8-2),偏心套(8- 通过锁紧圈(8- 锁紧并连接成 一体,锁紧圈(8- 上刻有刻度线;梳栉摆轴(5-1)上联接有吊架(8-4),吊架(8-4)与梳 栉摆臂(8- 活套在一起。旋转锁紧圈(8-3)的位置,即调整偏心套(8-2)的位置,连同整 根梳栉摆轴(5-1)、吊架(8-4)、梳栉摆臂(8-5)、全部梳栉(8-6)及其上的导纱针(8_7)的 位置一起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经编机梳栉位置(即导纱针与舌针的相对位置)的整体调 整。
权利要求
1.一种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该机由前后对称的脱圈部分(1)、前后对称 的舌针床部分O)、前后对称的沉降片部分C3)和前梳栉部分G)、后梳栉部分(5)、双导柱 支撑机构(6)、纱线张力主动补偿装置(7)和导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8)组成,前后脱圈板 的隔距调整范围为3 30mm,前后舌针床、前后沉降片以及梳栉的运动均通过偏心连杆机 构传动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脱圈部分(1)包括脱圈板 (1-1)、脱圈板支撑座(1-2)、支撑轴(1-3)、调节臂(1-4)、上连接头(1-5)、调节杆(1_6)、下 连接头(1-7)和座(1-8);所述脱圈板固装在脱圈板支撑座上,脱圈板支撑座以及调节臂固 装在支撑轴上,调节臂与上连接头铰接,调节杆与上下连接头联接,下连接头与座铰接,座 固定在床身上;所述上下连接头的中心距可以调整,从而改变前后脱圈板的隔距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导柱支撑机构(6)包括双导柱 (6-1)、脱圈板支撑座(1- 、支撑座(6- 、舌针床(6- 、舌针(6-4);所述双导柱安装在支 撑座上,支撑座上安装有舌针床,舌针床上装有舌针;所述双导柱可以在脱圈板支撑座上的 导引孔内灵活地上下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张力主动补偿装置(7)包括 张力弹簧(7-1)、张力杆(7-2)、摆杆(7-3)、连接块(7-4)、上摆臂(7_5)、上连接头(7-6), 连接杆(7-7)、下连接头(7-8)、下摆臂(7-9);所述张力弹簧固装在张力杆上,张力杆上还 固装有摆杆,摆杆之间用连接块铰接,中间张力杆上固装有摆臂,摆臂与上连接头铰接,连 接杆与上下连接头联接,下连接头与摆臂铰接;所述下摆臂固装在梳栉摆轴上,梳栉摆轴在 经编机成圈过程中是做摆动运动的,从而带动张力弹簧一起做摆动运动,进而有效地补偿 纱线的张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导所述纱梳栉位置调整装置(8)包括 吊座(8-1)、梳栉摆轴(5-1)、偏心套(8-2)、锁紧圈(8-3)、吊架(8_4)、梳栉摆臂(8_5)、梳 栉(8-6)和导纱针块(8-7);所述梳栉摆轴支撑在吊座上,梳栉通过梳栉摆臂、吊架与梳栉 摆轴联接,导纱针浇铸成针块固装在梳栉上;梳栉摆轴上固定有偏心套,偏心套通过锁紧圈 锁紧并连接成一体,锁紧圈上刻有刻度线;全部梳栉即导纱针的高度位置(与舌针的相对 位置)可以通过调整偏心套的位置一次调整到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短中绒双针床经编机。该经编机的脱圈板隔距调整范围为3~30mm,可以编织短绒、中绒织物及间隔织物。本发明采用偏心连杆机构控制经编机全部成圈机件的传动及运动。本发明采用新型的双导柱机构支撑脱圈板、舌针床并且引导其升降运动。本发明采用新型的纱线张力主动补偿装置控制前后针床地梳栉纱线的张力。本发明采用新型的“经编机梳栉位置调整的装置”整体调节经编机导纱针与舌针的相对位置。
文档编号D04B27/06GK102102272SQ20091022669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尹季盛, 李鸿威, 陆安胜 申请人: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