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22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该装置改变织物的织口位置以形成绒头。
背景技术
日本公开专利No. 7-90751描述了绒头形成装置的例子。参见图9,在该日本公开 专利No. 7-90751的绒头形成装置中,可动体30支撑织口板36。引导件29通过两个前后辊 31A1和31A2引导可动体30。两个辊31A1和31A2沿着引导件29的引导面290滚动。引 导面290平行于经位置线H延伸。附接件28固定到扩张杆6上。连杆39将附接件28和 可动体30连接。支撑扩张杆6的支撑杆16绕枢轴18枢转。支撑杆16的枢转使得扩张杆 6和可动体30朝向前侧或者后侧移动。这也使得织物W的织口 Wl朝向前侧或者后侧移动。 此外,由可动体30支撑并且与可动体30 —体地移动的织口板36朝向前侧或者后侧移动。
织口板36在织口 Wl附近从下方支撑织物W。织口板36将筘5进行打纬时产生 的载荷传递到连杆39与可动体30相连的位置。此外,织口板36将从产生起毛动作的构件 (扩张杆6和支撑杆16)的惯性力产生的载荷、或者从织物W的拉伸力产生的载荷,传递到 连杆39与可动体30相连的位置。连接销40连接连杆39和可动体30。连接销40必须被 润滑,以便增加其耐用性。然而,难以确保用于润滑的空间。 该润滑问题可以通过如图IOA和图IOB所示的结构来解决。在该结构中,连接销 41连接可动体30和附接件28,该可动体30包括沿着引导面290滚动的仅一个辊。更具体 而言,可动体30直接连接到产生起毛动作的构件。此外,在上面描述的两个前后辊31A1和 31A2中,仅使用后侧辊31A1。图10A示出了在紧纬期间的扩张杆6的位置,图IOB示出了 在松纬期间扩张杆6的位置。 但是,当支撑杆16枢转时,连接销41沿着弓形路径绕支撑杆16的枢轴18移动。 这使得连接销41在竖直方向上移位。因此,当引导面290是平行于经位置线H的平面时, 由于辊31A1沿着引导面290滚动,所以可动体30绕辊31A1的轴线枢转。可动体30的这 种枢转使得织口板36在竖直方向上移位。 从下方支撑织口 Wl附近的部分的织口板36的在竖直方向上的移位使得织口 Wl 在竖直方向上移位。织口 Wl在竖直方向上的移位使得用于经线T的梭口在竖直方向上移 位。在从进纱嘴喷射空气以使纬线和经线交织的喷射织机中,当经线T的梭口在竖直方向 上移位时,喷射的讳线易于接触经线T。这可导致不适当的投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可动体直接连接于产生起毛动作的构件时,抑制织口板的 竖直移位。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改变织物的织口位置以 形成绒头。所述绒头形成装置包括起毛动作构件,该起毛动作构件通过绕第一枢轴的中心轴线往复枢转而产生起毛动作。可动体支撑织口板,并且绕第二枢轴的中心轴线以相对枢 转的方式直接连接至所述起毛动作构件。引导件包括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 可动体,使得所述可动体朝向所述织机的前侧或后侧移动。附接于所述可动体的辊沿着所 述引导部分滚动。所述可动体绕所述辊的中心轴线枢转。所述引导部分具有使所述可动体 向与当所述可动体绕所述辊的中心轴线枢转时所述织口板的高度移位方向相反的方向移 位的形式。 通过结合示出了本发明原理的示例的附图的下面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 点将变得清楚。


通过参考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并参照附图,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将被最 好地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起绒织机的侧视截面图; 图2是在紧纬期间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松纬期间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起绒织机的局部后视图; 图5是示出了如何获得角度9 3的坐标图; 图6是示出了如何获得角度9 3的坐标图; 图7是示出了如何获得角度9 3的坐标图; 图8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起绒织机的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IOA和IOB是示出了引导面是水平时的起绒织机的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了整个织机的侧视图。图1所示的右侧是织机的前侧,图1所示的左 侧是织机的后侧。 当致动进给电动机(没有示出)时,地经T从地组织经轴1供应出。地经T沿着 后辊2和张紧辊3行进,并且延伸到综片4和筘5。织物W沿着扩张杆6、表面辊7和引导 辊8和9行进,并且绕巻布辊10巻绕。当致动进给电动机(没有示出)时,绒头经纱Tp从 绒头经轴11供应出。绒头经纱Tp沿着张紧辊12行进,并且延伸通过综片4和筘5。
在织机的后部布置有绕枢轴141枢转的支撑杆14。支撑杆14支撑张紧辊12。在 织机的中部布置有绕枢轴131枢转的中间杆13。杆15将支撑杆14连接至中间杆13。在 织机的前部布置有绕枢轴18枢转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用作起毛动作构件。枢轴18用 作第一枢轴。支撑杆16支撑扩张杆6。 左右支撑杆16支撑扩张杆6的两端。如图1所示,支撑杆16通过杆17连接至中 间杆13。驱动轴19布置在中间杆13的上方。起毛动作凸轮20和蜗轮21固定于驱动轴 19。蜗轮21与伺服电动机22的驱动蜗杆221啮合。伺服电动机22产生沿一个方向的旋 转,起毛动作凸轮20沿一个方向旋转。伺服电动机22的致动基于起绒编织纹被控制。
4
位于驱动轴19正上方的枢轴231枢转地支撑凸轮杆23。枢轴241位于凸轮杆23 旁边。枢轴241枢转地支撑移位方向改变杆24。连杆25连接移位方向改变杆24和凸轮杆 23。杆26连接移位方向改变杆24和中间杆13。由于起毛动作凸轮20的旋转导致的凸轮 杆23的枢转移位经由连杆25、移位方向改变杆24、杆26、中间杆13、杆17和支撑杆16传 递到扩张杆6。移位的传递使得扩张杆6绕枢轴18枢转。此外,凸轮杆23的枢转移位经由 中间杆13、杆15和支撑杆14传递到张紧辊12。移位的传递使得支撑杆14和16以相同的 方向枢转,张紧辊12和扩张杆6沿相同的方向移位相同的量。这使得绒头经纱Tp的路径 和织物W的路径移位,这又使得织口 Wl移位。 支撑杆27沿着织机的宽度方向在筘5和扩张杆6之间延伸。支撑杆27水平地延 伸。 如图4所示,引导件29A布置在支撑杆27上。引导件29A布置在扩张杆6的第一 侧(图4所示的右侧)。引导件29A包括引导面291和引导面292。 如图2所示,可动体30A由辊31A支撑在引导件29A上,以便可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辊31A和辊32A附接于可动体30A。辊31A在引导面291上滚动,辊32A在引导面292上滚 动。多个辊31A可沿着中心轴线311布置。 扩张杆6是包括面向筘5的开口且具有槽状截面的中空体。附接件28A附接于扩 张杆6的中空部分。连接销41用作第二枢轴,并将可动体30A连接至附接件28A,使得可动 体30A和附接件28A相对于彼此枢转。也就是说,可动体30A和附接件28A以相对枢转的 方式直接相互连接。 如图4所示,附接件28A、引导件29A、可动体30A、辊31A和辊32A布置在扩张杆6 的第一侧(图4所示的右侧)。附接件28B、引导件29B、可动体30B、辊31B和辊32B布置 在扩张杆6的第二侧(图4所示的左侧),与附接件28A、引导件29A、可动体30A、辊31A和 辊32A对称。图4仅仅示出了布置在左侧和右侧的两个引导件29A和29B、可动体30A和 30B以及引导件29B和30B。但是,也可以在左侧和右侧之间布置其他同样的引导件和可动 体。 在可动体30A和30B上布置有边撑杆35。边撑杆35的两端分别保持支撑支架33 和34。在左右支撑支架34的末端部分之间布置有织口板36。织口板36从下方在织口 Wl 附近支撑织物W。 如图2所示,支撑支架33 (如图4所示的右侧支撑支架33)支撑边撑37和边撑盖 38。如图4所示,左侧支撑支架33也支撑边撑37和边撑盖38。左侧和右侧边撑37防止织 物W在织口 Wl附近在宽度方向上出现织縮。 在紧纬期间,扩张杆6布置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在松纬期间,扩张杆6布置在如 图3所示的位置。扩张杆6的起毛动作经由连接销41传递到可动体30A和30B。扩张杆6 的起毛动作使得可动体30A和30B朝向前侧和后侧移动。引导件29A和29B通过辊31A、 31B、32A和32B引导可动体30A和30B的前后移动。因此,支撑在可动体30A和30B上的织 口板36和边撑37与织物W —体地移动。 由织物拉伸力产生的向下的载荷施加到织口板36和边撑37上。这将可动体30A 和30B向下推压。因此,辊31A和31B接触用作引导部分的引导面291并且沿着引导面291 滚动。此外,辊32A和32B接触引导面292并沿着引导面292滚动。
边撑杆35和织口板36连接可动体30A和30B。可动体30A和30B的沿宽度方向的移位通过辊32A和32B与引导面291的接触而被限制。 引导件29A和29B、可动体30A和30B以及辊31A和31B对称地布置在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下面仅仅描述引导件29A和可动体30A。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与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相比位于后侧。引导面291是斜面,与从织机的前部向后部水平地延伸的经位置线H相交,且相对于经位置线H以角度e 3倾斜。弓|导面291具有从织机的后侧(图2的左侧)向织机的前侧(图2的右侧)上升的上坡度。 下面参照图5-图7说明用于确定角度9 3的方法。 图5示出了包括水平方向的X轴和竖直方向的Y轴的坐标系。在图5中,虚线表示紧纬期间左侧辊31A(F)、连接销41(F)、织口板36(F)的位置。坐标系(X、Y)的原点G与位于紧纬位置的辊31A(F)的中心轴线311—致。 在图5中,虚线表示当引导面291是水平面时在松纬期间右侧辊31A(L)、连接销41(L)和织口板36(L)的位置。连接销41(L)表示当支撑杆16绕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从织机的后侧向前侧枢转时的连接销41的移动位置。辊31A(L)表示当支撑杆16的枢转使得辊31A(F)沿着水平方向枢转时的辊31A的移动位置。织口板36(L)表示当支撑杆16的枢转使得织口板36(F)移动时的织口板36的移动位置。 连接销41 (F)的中心轴线411的坐标由(Xl、 Yl)表示。连接销41 (L)的中心轴线411的坐标由(X2、Y2)表示。当支撑杆16枢转时连接销41在X轴方向的移动量由K表示。当支撑杆16枢转时连接销41在Y轴方向的移动量由a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销41(L)的中心轴线411的坐标(X2、Y2)也由(Xl+K、Yl+a)表示。 在图5中,R1表示连接辊31A(F)的中心轴线311和连接销41 (F)的中心轴线411的直线T1的长度。这里,R2表示连接织口板36(L)的顶点361和原点G的直线T2的长度。角度9 2表示直线T2相对于Y轴的倾角。此外,T3表示连接织口板36(L)的顶点361和辊31A(L)的中心轴线311的直线,h表示经位置线H距原点G的高度。
图6所示的辊31A (Lg)、连接销41 (Lg)和织口板36 (Lg)示出了图5所示的辊31A(L)、连接销41(L)、织口板36(L)沿着X轴方向移动距离(-K)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辊31A(L)的中心轴线311与原点G—致。直线T3(-K)示出了图5所示的直线T3沿着X轴方向移动距离(-K)后的位置。 此外,|3表示连接销41 (F)的中心轴线411和连接销41 (Lg)的中心轴线411在X
轴方向的距离。连接销41(Lg)的中心轴线411的坐标由(X1-I3、Y2)表示。 此夕卜,S表示织口板36 (Lg)的顶点361和经位置线H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当织口
板36(Lg)沿Y轴方向移动到织口板36(Leo)时的移动量。换句话说,S表示在支撑杆16
的枢转使得辊31A(F)移动到辊31A(L)的位置时织口板36的下降量。 在图6中,辊31A (L e o)和织口板36 (L e 0)表示辊31A (Lg)和织口板36 (Lg)绕
连接销41(Lg)的中心轴线411枢转了角度以使织口板36(Lg)的顶点361位于经位置
线H上的位置。换句话说,为了将织口板36(Lg)的顶点361上升到经位置线H的高度,而
将辊31A(Lg)的中心轴线311上升到辊31A(Leo)的中心轴线311的位置。辊31A(Lg)的
中心轴线311和辊31A(Leo)的中心轴线311之间的距离由(a-S)表示。
6
直线T4表示直线T3(-K)绕连接销41 (Lg)的中心轴线411枢转了角度9 o的位 置。角度9 1表示在直线T4和直线T3(-K)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图7中,辊31A (L e oK)和织口板36 (L e 0K)表示图6所示的辊31A (L e 0)和织 口板36(L9q)沿着X轴方向移动距离K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织口板36(L9oK)的顶 点361位于经位置线H上。 在图7中,虚线表示引导面291,直线T5表示连接辊31A(F)的中心轴线311和辊 31A(L9oK)的中心轴线311的直线。引导面291平行于直线T5。引导面291和X轴之间 形成的角度以及直线T5和X轴之间形成的角度相同,均为角度93,图7所示的角度93与 图2所示的角度9 3相同。因此,当辊31A(L)的中心轴线311绕连接销41(L)的中心轴线 411枢转了角度9 o并且移动到直线T5时,织口板36的顶点361的下降量接近零。
等式(1)表达了角度93,角度e3示于图2和图7中。e 3 = tan—1 [ ( a - S ) / (K+e)]……(1) 等式2表达了S。
A = h-R2Xcos( 9 1+9 2). (2) 等式(3)表达了 13。 B = Xl-[Rl2_(Yl+a)2]1/2... (3) 等式(4)表达了9 1。
e 1 = 2Xsin—'[(a 2+P 2)/2]1/2/Rl]. . (4) 等式(5)表达了 Rl。 Rl = (X12+Y12)1/2. (5) 因此,等式(l)的9 3通过R2、X1、Y1、 a 、h、K获得。 当引导面291是水平的并且支撑杆16的枢转使连接销41沿着X轴方向移动距离 K时,织口板36下降S。但是,通过将从等式(1)利用R2、Xl、Yl、a、h、K计算获得的角度 9 3设定为引导面291的倾角,使织口板36的下降量S接近零。
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弓|导面291具有从织机的后侧向前侧上升的上坡度。因此,织口板36的下降 量S接近零。因此,引导面291使可动体30A沿着与由可动体30A绕着辊31A的中心轴线 311的枢转导致的织口板36的高度移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这抑制了当可动体30A移 动时织口板36的高度移位。 (2)当可动体30A和作为起毛动作构件的附接件28A的连接位置(即连接销41的 中心轴线411)在织机中与起毛动作构件(6、16、28A)的枢转中心(即,枢轴18的中心轴线 181)相比位于后侧时,当支撑杆16从紧纬位置移动到松纬位置时,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 411上升。因此,当引导面291是水平的时,当支撑杆16从紧纬位置向松纬位置移动时,也 就是说当辊31A从织机后侧向前侧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继续下降。 但是,引导面291是具有上坡度的平面。因此,当辊31A在引导面291上爬行时织 口板36提升的量、与当引导面291是水平的并且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下降的量基 本上成比例。也就是说,当辊31A在引导面291上爬行时织口板36提升的量大致抵消了当 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下降的量。 因此,当可动体30A和起毛动作构件的连接位置在织机中与起毛动作构件的枢转 中心相比位于后侧时,引导面291的上坡度对于形成引导辊31A的引导件是最佳的。
特别的是,平面引导面291当用作用于引导辊31A的引导件时具有方便的形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发明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 实施为许多其他具体形式。特别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实施为如下形式。
7
如图8所示,用作辊31A的引导件的引导面293可以是弯曲的。引导面293弯曲为向上凸起。在所示的示例中,当辊31A位于引导面293的顶点时,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与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相对于织机的前后方向位于相同的位置。由于可动体30A的枢转导致的织口板36的竖直移位不是单调的上升或者下降。因此,优选的是,引导面293的弯曲形式设定成对应于由可动体30A的枢转导致的织口板36的竖直移位。
在紧纬期间,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在织机中与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相比位于后侧。在松纬期间,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在织机中与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相比位于前侧。当支撑杆16从紧纬位置向松纬位置移动时,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上升然后下降。因此,如果引导面293是水平的,则当支撑杆16从紧纬位置向松纬位置移动时,即当辊31A从织机后侧朝向前侧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下降然后上升。
但是,弯曲的引导面293从上坡度变化为下坡度。因此,当辊31A在引导面293上爬行时织口板36提升的量、与当引导面293是水平的并且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下降的量基本上成比例。此外,当辊31A在引导面293上爬行时织口板36提升的量、与当引导面293是水平的并且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上升的量基本上成比例。因此,当辊31A在引导面293上爬行时织口板36提升的量大致抵消了当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下降的量。此外,当辊31A在引导面293上爬行时织口板36降低的量大致抵消了当辊31A水平移动时织口板36上升的量。弯曲的引导面293优选用于更精确地抑制由于可动体30A的移动导致的织口板36的移位。 引导面可以由具有上坡度的平面和具有下坡度的平面形成,其中两个平面的边界与如下部分一致地定位在该部分连接销41的中心轴线411和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相对于织机的前后方向位于相同的位置。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面291的上坡度可以设定成,与由可动体30A的枢转导致的织口板36的竖直移位相对应。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辊31A从紧纬位置移动到位于紧纬位置和松纬位置之间的预定位置(例如中间位置)时,在获得角度9 3时可以将辊31A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用作K。 上述例子和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成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方案内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改变织物的织口位置以形成绒头,所述绒头形成装置包括起毛动作构件(16),通过绕第一枢轴(18)的中心轴线(181)往复枢转而产生起毛动作;可动体(30A),支撑织口板(36),并且以绕第二枢轴(41)的中心轴线(411)相对枢转的方式直接连接于所述起毛动作构件(16);引导件(29A),包括引导部分(291、293),该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可动体(30A),使得所述可动体(30A)朝向所述织机的前侧或后侧移动;辊(31A、31B),附接于所述可动体(30A),且沿着所述引导部分(291、293)滚动,所述可动体(30A)绕所述辊(31A、31B)的中心轴线(311)枢转,所述绒头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1、293)具有使所述可动体(30A)向与当所述可动体(30A)绕所述辊(31A、31B)的中心轴线(311)枢转时所述织口板(36)的高度移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的形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头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1、293)是具 有上坡度的引导面(291、293),所述上坡度从所述织机的后侧朝向前侧上升。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绒头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1、293)是相对于从所述织机的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经位置线(H)倾 斜的引导面(291、293);并且当所述第二枢轴(41)的中心轴线(411)在所述织机中与第一枢轴(18)的中心轴线 (181)相比位于后侧时,所述辊(31A、31B)沿着引导面(291、293)滚动,所述引导面(291、 293)具有相对于所述经位置线(H)从织机的后侧朝向前侧上升的上坡度。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绒头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3)是相对于从所述织机的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经位置线(H)倾斜的 引导面(293);并且当所述第二枢轴(41)的中心轴线(411)在所述织机中与第一枢轴(18)的中心轴线 (181)相比位于前侧时,所述辊(31A、31B)沿着引导面(293)滚动,所述引导面(293)具有 相对于所述经位置线(H)从织机的后侧朝向前侧下降的下坡度。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绒头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1)是平面引 导面(291)。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绒头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293)是弯曲引 导面(293)。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起绒织机的绒头形成装置,改变织物的织口位置。所述绒头形成装置包括起毛动作构件、可动体、引导件和辊。所述起毛动作构件通过往复枢转而产生起毛动作。所述可动体支撑织口板,并且以相对枢转的方式直接连接至所述起毛动作构件。所述引导件包括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可动体以使所述可动体朝向所述织机的前侧或者后侧移动。所述辊附接于所述可动体。所述引导部分具有使所述可动体沿着与当所述可动体绕所述辊的中心轴线枢转时所述织口板的高度移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的形式。
文档编号D03D39/22GK101775690SQ20101000251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9日
发明者岩野义美, 村上康孝, 酒井要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