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535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缝制后切断缝线或芯线(芯绳)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设置于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上的切线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记载,在板 状的基台上设有沿一个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直线运动连杆,在该直线运动连杆上经由驱动 传递连杆,连结作为驱动源的压力缸装置。另外,在直线运动连杆上经由2个切刀连杆连结 上切刀及下切刀。并且,如果使压力缸装置驱动而使直线运动连杆沿一个方向直线运动,则切刀连 杆也运动,而使上切刀和下切刀进行接近动作以将线夹入,从而切断缝线。这种切线装置设置在落针位置附近,以在布料(被缝制物)上残留一定长度缝线 的方式进行切线。此时,如果可以使切断缝线的位置稳定,则因为残留在布料上的缝线的长 度也一致,所以外观漂亮。专利文献1 日本国特开2001-232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制所示,在形成前后左右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线迹的 情况下,最终落针位置设定在图9所示的长方形的区域L内。区域L的纵向长度为圆头纽 扣孔锁边线迹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的最终落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区域L的横向长 度为圆头纽扣孔锁边线迹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最终落针位置的可调整范围。艮口, 该区域L根据在设定圆头纽扣孔锁边线迹的大小时,长度方向上可设定的最终落针位置的 最小值和最大值、及宽度方向上可设定的最终落针位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而确定。如图9所示,在现有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上切刀301和下切刀302配置在基台 201上,可以以螺钉316的轴部为中心旋转。在上切刀301的前端固定有线捕捉部件301A。 为了切断与被缝制物相连的缝线,设置在该线捕捉部件301A的侧面的切刀部301a与下切 刀302的侧缘部(切刀部)302a对齐的位置(切线位置),被设定为将前述区域L大致二等 分为后区域L1和前区域L2的、由直线C表示的中间位置。并且,在最终落针位置位于后区 域L1内的情况下,切断后残留在被缝制物上的缝线的长度较短,另外,在最终落针位置位 于前区域L2内的情况下,残留在被缝制物上的缝线的长度较长。在上述切线装置进行切线动作时,上切刀301和下切刀30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 动,但在最终落针位置位于后区域L1内的情况下,下切刀302的切刀部302a先与要切断的 缝线卡合。因此,在最先与缝线卡合的下切刀302的开闭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因为会对缝 线造成冲击,所以缝线会从被缝制物侧被拉出,或使与上切刀301的切刀部301a协同动作 的下切刀302的切刀部302a的长度方向上的切线位置不稳定,从而存在残余线长波动的问 题。本发明目的在于使下切刀的切刀部的切线位置稳定,减轻与被缝制物相连的残余
4线长的波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上切刀,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基台上;下切刀,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基台上,与前述上切刀同一轴心,开闭连杆,其与前述上切刀及下切刀连结,可相对于前述基台沿直线方向往复运 动;以及驱动源,其经由传递连杆而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使前述开闭连杆沿前述直线方 向往复运动,前述上切刀和下切刀,与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对应而转动,从而进行开闭,通 过使前述上切刀和前述下切刀闭合而将缝线切断,其特征在于,具有变换连杆,其具有可旋转地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的一端,和可旋转地与前述 下切刀连结的另一端,前述变换连杆将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变换为以前述一端与前述开闭连杆的 连结点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将旋转运动传递至前述下切刀。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前述传递连杆被支撑在前述基台上,可以以第1轴为中心旋转,前述开闭连杆具有与前述传递连杆连结的一端,该开闭连杆随着前述传递连杆以 前述第1轴为中心旋转而沿前述直线方向往复运动,前述下切刀具有在一个侧缘形成切刀部的一端部,和支撑在前述基台上且可以以 平行于前述第1轴的第2轴为中心旋转的中间部,前述上切刀具有基端部,其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中间部,其支撑在前述基台 上,可以以前述第2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前端部,其在一个侧缘形成可与前述下切刀的切刀 部滑动接触的切刀部,前述变换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开闭连杆的中间部连结,前述变换连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下切刀的另一端部连结。技术方案3及4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开闭连杆配置为,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度方向沿前述直线方向,并且该开闭 连杆具有向与前述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前述变换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凸出部连结,以随着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 动而使前述变换连杆旋转,前述变换连杆与前述开闭连杆以下述方式连接连结,S卩,前述开闭连杆的每单位 移动量的前述下切刀的旋转量,随着沿变换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直线与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 度方向的直线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直角而减少。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 征在于,前述开闭连杆与前述变换连杆之间的连结点设置为,可沿以前述变换连杆和前述 下切刀之间的连结点为中心的圆的轨迹而进行调整。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开闭连杆上,沿以前述变换连杆和前述下切刀之间的连结点为中心的圆的轨迹,设置多个用于前述开闭连杆和前述变换连杆相连结的孔。发明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可以实现下述结构,其通过将开闭连杆和下切刀经 由变换连杆连结,将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变换为变换连杆的旋转运动,使下切刀进行转动 动作,使下切刀速度减小,从而可以使下切刀的切刀部的切线位置稳定,使与被缝制物相连 的缝线或芯线的残余长度成为规定的长度,提高商品品质。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使切刀速度减小的结构, 从而可以使下切刀的切刀部的切线位置稳定,使与被缝制物相连的缝线或芯线的残余长度 成为规定长度,提高商 品品质。根据技术方案3及4记载的发明,可以实现下述结构,其因为以使前述下切刀的旋 转速度,随着沿变换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直线与沿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方向的直线所成 的角度接近直角而减小的方式,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前述变换连杆通过前述开闭连杆的 往复运动而旋转,所以可在切线动作的下切刀的旋转运动的后半段,使下切刀的速度减小, 从而可以不增加切线动作速度,而使下切刀的切刀部的切线位置稳定,使与被缝制物相连 的缝线或芯线的残余长度为规定长度,提高商品品质。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因为可以调节下切刀的动作区域,所以可以选择最 佳切线位置,从而可以调整与被缝制物相连的缝线或芯线的残余长度,提高商品品质。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可以使开闭连杆和变换连杆在多个不同位置连结。 因此,可以相对于最终落针位置的设定区域,从多个切线位置选择最佳切线位置,将切线长 度调节为规定的长度。


图1是表示缝纫机概况的斜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切线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切线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切线装置的底视图。图5是说明切线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切线时的状态的切线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改变开闭连杆与变换连杆的连结点后的情况下的切线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改变开闭连杆与变换连杆的连结点后的情况下的切线时的状态的切 线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现有切线装置的上下切刀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 中,以设置在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中的切线装置为例进行说明。<缝纫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架10。缝纫机架10具有底座部11,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纵向机体部12,其在该底座部11的后部直立;以及臂部 13,其与底座部11大致平行地从纵向机体部12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缝纫机架10经由底盖 14载置于缝纫机工作台(省略图示)上。在臂部13的头部(前端部),设置下端部具有缝针15的针棒16,其可以上下移动, 并且可以在每1针时进行左右的针摆动运动。在底座部11上,设有位于针棒16的正下方的2个打环器(省略图示)。这两个打 环器与针棒16的上下移动及针摆动运动同步地动作,从而与缝针15协同动作,在载置于进 给台17上方的被缝制物上形成线迹。在底座部11上设有布料切刀(省略图示),其位于打环器的里侧(后侧);以及 锤部件,其从该布料切刀的上方相对于布料切刀接近/分离。切布装置通过在规定的定时 进行动作,而在被缝制物上切出由圆孔部和直线部构成的圆头纽扣孔。在底座部11的上表面设有载置被缝制物的进给台17。构成该进给台17上表面的 左进给板18和右进给板19,设置在进给台17上。左进给板18及右进给板19以通过缝针 15的上下轨道的前后方向的直线为中心,左右相对配置。
进给台17整体上形成为薄壁矩形的箱体,由未图示的具有2个脉冲电动机的进给 装置驱动,可以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移动。进给台17设定为,在其被定位于原点位置的 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启动开关的操作而移动至原点位置前方的缝制开始位置,从而沿形 成于被缝制物上的圆头纽扣孔移动。由此,可以使载置于进给台17上的被缝制物上的必要 位置移动至缝针15的正下方,沿圆头纽扣孔依次实施锁边缝制。并且,其被设定为,在沿圆头纽扣孔在被缝制物上形成纽扣孔锁边缝之后,进给台 17返回原点位置,在载置于其上表面的被缝制物上的圆头纽扣孔形成位置的上下,使布料 切刀与锤部件相对。在该位置(布料切断装置),锤部件下降而沿圆头纽扣孔锁边线迹形成切缝。在进给台17的右进给板19上设有切线装置20。切线装置20在锁边缝制结束后, 将从沿被缝制物的圆头纽扣孔形成的线迹的末端延伸至针板(省略图示)的缝线及从线迹 末端延伸的芯线切断。切线装置20也可以是设置于左进给板18上的结构。<切线装置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切线装置20具有基台21、上切刀22及下切刀23、开闭连杆24、 变换连杆25、驱动传递连杆27和驱动源28。基台21由矩形的板材形成,被固定在进给台17的右进给板19上。上切刀22的中间部通过连结销22a可旋转地支撑在基台21的表面侧(上表面 侧)。在上切刀22的一端部(前端部)的一个侧缘,形成被尖锐加工以用于切断缝线的切 刀部22b。上切刀22的另一端部(基端部)通过连结销22c可旋转地与开闭连杆24连结。下切刀23配置为在上切刀22的下方与上切22重叠,经由连结销22a可旋转地与 基台21的上表面连结。即,上切刀22和下切刀23设置为,通过一个连结销22a而使旋转 轴心同轴。下切刀23的一端部形成为矩形,其转动方向上的一个侧缘(切刀部)23b可以与 上切刀22的切刀部22b滑动接触。通过使切刀部22b与切刀部23b滑动接触,可以切断缝 线。下切刀23的连结部23a(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销26可旋转地与变换连杆25连结。
开闭连杆24设置为收容在形成于基台21上的凹部21a内。凹部21a形成为沿基 台21的长度方向延伸。开闭连杆24是沿凹部21a而沿一个方向形成为长条形的板材,可 以沿其长度方向在凹部21a内往复运动。开闭连杆24的一端通过连结销22c而与上切刀22的基端部连结。开闭连杆24的 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销24a而与驱动传递连杆27的一端连结。在开闭连杆24的另一端部, 沿长度方向形成用于插入连结销24a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连结孔24b,以可以 变更其与驱动传递连杆27的连结位置。通过使开闭连杆24和驱动传递连杆27在某个连 结孔24b处连结,可以改变开闭连杆24的长度方向上的初始位置。因为由开闭连杆24、上切刀22、驱动传递连杆27构成四段连杆机构,所以开闭连 杆24可以沿基台21的凹部21a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大致直线运动)。在开闭连杆2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形成凸出部30,其以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凸出的方式延伸。凸出部30从开闭连杆24的侧面凸出形成,配置为搭在基台21的上表面。在凸出部30上,形成插入用于与变换连杆25连结的连结销25a的多个(在本实 施方式中为2个)连结孔30a、30b。连结孔30a、30b沿着以连结销26为中心的圆的轨迹而 形成,前述连结销26连结下切刀23的连结部23a和变换连杆25。通过使变换连杆25与凸 出部30在某个连结孔30a、30b处连结,可以改变利用上切刀22和下切刀23切断缝线的位 置。在图1至图4中,变换连杆25和凸出部30由连结孔30a连结。在凸出部30上,如上所述,经由连结销25a可旋转地连结变换连杆25。作为变换连杆25,其一端在凸出部30的上表面连结,另一端通过连结销26可旋转 地与下切刀23的连结部23a连结。由此,如果变换连杆25旋转,则下切刀23也以连结销 22a为中心旋转。变换连杆25的另一端与下切刀23的连结部23a连结,从而与凸出部30所连结的 变换连杆25的一端相比,从下切刀23的旋转中心即连结销22a远离。此时,下切刀23成 为与上切刀22分离而分开的状态。并且,通过使变换连杆25以连结销25a为中心旋转,变 换连杆25的另一端以向上切刀22侧移动,从而以使下切刀23与上切刀22接近的方式移动。驱动传递连杆27的一端通过连结销24a可旋转地与开闭连杆24连结。如图4所示,驱动传递连杆27的另一端在基台21的背面侧(下表面侧),经由连 结销27a(第1轴)与第1中间连杆31连结,从而可旋转地支撑在基台21上。第1中间连 杆31经由连结销31a可旋转地与第2中间连杆2连结,第2中间连杆32经由连结销32a 可旋转地与旋转连杆33连结。旋转连杆33在长度方向的中部,可以以轴部33a为中心旋 转地支撑在基台21上。旋转连杆33的一端与第2中间连杆32连结。在旋转连杆33的另一端,设有朝向 下方凸出的销33b。销33b嵌入设置在其下方的销驱动部件29中。销驱动部件29与固定 在进给台17上的驱动源28连结。驱动源28例如是气缸28,销驱动部件29与气缸28的柱 塞杆28a连结。气缸28与缝纫机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连接,利用控制装置控制驱动。销驱动部件29具有沿气缸28的柱塞杆28a的进退方向并列的两个壁部29a、29b。在这两个壁部29a、29b之间嵌入销33b。销33b以在其与销驱动部件29之间可以具有间隙 的状态嵌入。如果气缸28的柱塞杆28a向伸出的方向(图4中的Dl方向)移动,则壁部29a 与销33b抵接,通过壁部29a按压销33b,可以使旋转连杆33向图4的D2方向旋转。另一 方面,如果气缸28的柱塞杆28a向退避的方向(与图4中的Dl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则 壁部29b与销33b抵接,通过壁部29b按压销33b,可以使旋转连杆33向与图4中的D2相 反的方向旋转。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只要进行将基台21从进给台17拆下的作业,就可以将切线装置20从进给台17拆下。〈切线动作〉图3是表示切线前的切线装置20的状态的图。在进行切线时,如果从图3所示的 状态使气缸28驱动,如图4所示,使柱塞杆28a向D 1方向移动,则旋转连杆33以轴部33a 为中心向D2方向旋转。如果旋转连杆33向D2方向旋转,则第2中间连杆32向D3方向移 动,第1中间连杆31以连结销27a为中心向D4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第1中间连杆31向D4方向旋转,则如图5所示,驱动传递连杆27以连结销 27a为中心向D5方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果驱动传递连杆27向D5方向旋 转,则开闭连杆24被驱动传递连杆27牵引而向D6方向进行大致直线移动。如果开闭连杆 24向D6方向移动,则上切刀22以连结销22a(与第1轴平行的第2轴)为中心向D7方向 (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上切刀22的切刀部22b向D8方向移动,以向下切刀 23接近。另一方面,如果开闭连杆24向D6方向移动,则通过连结销25a与开闭连杆24的 凸出部30连结的变换连杆25,以连结销25a为中心向D9方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 转。通过使变换连杆25向D9方向旋转,与变换连杆25连结的下切刀23以连结销22a(第 2轴)为中心向DlO方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下切刀23的切刀部23b以 向上切刀22的切刀部22b接近的方式移动。此时,以穿过连结销25a的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水平直线X作为基准,变换连杆 25的长度方向与该水平直线X所成的角度,即穿过连结销25a的旋转中心和连结销26的旋 转中心的直线W(W1、W2、W3)所处位置的角度,从图3所示的全开状态(θ 1)开始,随着成为 移动状态(图5、θ 2)、以及上切22和下切刀23的切刀部22b、23b对齐而将缝线切断的位 置D(图6、切线位置、Θ3),而逐渐减小。因此,在开闭连杆24以一定速度向D6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开闭连杆24每单位移 动量的下切23的旋转量,随着水平直线X与沿变换连杆25的长度方向的直线W所成的角 度减小(换言之,随着沿变换连杆25的长度方向的直线W与沿开闭连杆24的长度方向的 直线所成的角度接近直角)而减少。即,在上切22和下切23从初始状态(分开的状态) 向切线位置旋转时,上切刀22以一定速度旋转,另一方面,下切刀23逐渐减速。然后,如图6所示,上切刀22和下切刀23滑动接触,从而在切线位置(图3所示 的直线D的位置)上下重叠,通过使两个切刀22、23将缝线夹入,两个切刀部22b、23b可以 切断缝线。如上所述,因为随着下切刀23向切线位置的旋转,下切刀23的速度减小,所以可以抑制切线时的下切刀23的速度。因此,可以使下切23的切刀部23b处的切线位置稳定, 从而减轻残余线长的波动。<调节下切刀的动作量>下面,参照图7、图8,对于调节下切刀23的动作量而调节切线位置的情况进行说 明。图7表示将开闭连杆24与变换连杆25的连结点从连结孔30a变更为连结孔30b, 将切线位置从直线D位置变更为虚线B位置的状态。S卩,如果将连结销25a从连结孔30a拔出而插入连结孔30b中,则穿过连结销25a 的中心的水平直线X与沿变换连杆25的长度方向的直线W之间的初始状态的角度,从图3 所示的角度θ 1减小至图7所示的角度θ 4。并且,随着开闭连杆24向前方移动,变换连杆 25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直线X,从角度θ 4的方向,变化为图8所示的与水平直线X大致 一致的方向。因此,因为从初始位置至切线位置的下切刀23的旋转量减少,所以下切23的 切刀部23b与上切刀22的切刀部22b卡合的切线位置变更为直线D位置后方的虚线B位 置。切线位置为虚线B位置的情况,与切线位置为直线D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残 留在被缝制物上的缝线的切断端的长度。在图7所示的区域A与图9所示的区域L相当的情况下,例如,直线D与直线C相 对应,直线B成为后区域Ll内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2个连结孔30a、30b,可以从2个位置选择切线位置, 但也可以设置三个连结孔,从与图9所示的中心线C 一致的位置、后区域L 1内的位置、前 区域L2内的位置这3个位置中任意选择切线位置。由此,可以相对于最终落针位置的设定区域,从多个切线位置选择最佳切线位置, 从而将切线长度调节为规定的长度。如上所述,利用缝纫机的切线装置20,通过经由变换连杆25连结开闭连杆24和下 切刀23,而将开闭连杆24的往复运动变换为变换连杆25的旋转运动。由此,在与变换连杆25连结的下切刀23的旋转量、和仅与开闭连杆24连结的上 切刀22的旋转量之间形成差量。并且,随着沿变换连杆25的长度方向的直线W向水平直 线X接近旋转,下切刀23的旋转速度逐渐减小。即,在变换连杆25以一定速度从初始状态 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θ的情况下,下切刀23的旋转量与变换连杆25的沿水平直线X方向 的位移cos Δ θ成正比。如上所述,通过可以从多个不同位置选择开闭连杆24和变换连杆25的连结点,可 以调节切线位置。而且,已经说明了设有多个插入使开闭连杆24和变换连杆25连结的连结销25a 的连结孔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圆弧状或细长状的连结孔,使连结销25a可以 在该连结孔内向任意位置移动,而调整连结孔内的连结销25a的固定位置。
权利要求
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具有上切刀,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基台上;下切刀,其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基台上,与前述上切刀同一轴心,开闭连杆,其与前述上切刀及下切刀连结,可相对于前述基台沿直线方向往复运动;以及驱动源,其经由传递连杆而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使前述开闭连杆沿前述直线方向往复运动,前述上切刀和下切刀,与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对应而转动,从而进行开闭,通过使前述上切刀和前述下切刀闭合而将缝线切断,其特征在于,具有变换连杆,其具有可旋转地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的一端,和可旋转地与前述下切刀连结的另一端,前述变换连杆将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变换为以前述一端与前述开闭连杆的连结点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将旋转运动传递至前述下切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传递连杆被支撑在前述基台上,可以以第1轴为中心旋转,前述开闭连杆具有与前述传递连杆连结的一端,该开闭连杆随着前述传递连杆以前述 第1轴为中心旋转而沿前述直线方向往复运动,前述下切刀具有在一个侧缘形成切刀部的一端部,和支撑在前述基台上且可以以平行 于前述第1轴的第2轴为中心旋转的中间部,前述上切刀具有基端部,其与前述开闭连杆连结;中间部,其支撑在前述基台上,可 以以前述第2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前端部,其在一个侧缘形成可与前述下切刀的切刀部滑 动接触的切刀部,前述变换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开闭连杆的中间部连结, 前述变换连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下切刀的另一端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开闭连杆配置为,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度方向沿前述直线方向,并且该开闭连杆 具有向与前述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前述变换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凸出部连结,以随着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而 使前述变换连杆旋转,前述变换连杆与前述开闭连杆以下述方式连接连结,即,前述开闭连杆的每单位移动 量的前述下切刀的旋转量,随着沿变换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直线与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度方 向的直线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直角而减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开闭连杆配置为,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度方向沿前述直线方向,并且该开闭连杆 具有向与前述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前述变换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地与前述凸出部连结,以随着前述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而 使前述变换连杆旋转,前述变换连杆与前述开闭连杆以下述方式连接连结,即,前述开闭连杆的每单位移动量的前述下切刀的旋转量,随着沿变换连杆的长度方向的直线与沿前述开闭连杆的长度方 向的直线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直角而减少。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开闭连杆与前述变换连杆之间的连结点设置为,可沿以前述变换连杆和前述下切 刀之间的连结点为中心的圆的轨迹而进行调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开闭连杆上,沿以前述变换连杆和前述下切刀之间的连结点为中心的圆的轨 迹,设置多个用于前述开闭连杆和前述变换连杆相连结的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可以通过使下切刀的切刀部处的切断缝线的位置稳定而减轻剩余线长的波动,使外观漂亮。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具有上切刀及下切刀,其可旋转地设置于基台上,通过旋转进行开闭动作而将缝线夹住并切断;开闭连杆,其与上切刀及下切刀连结,沿直线方向往复运动而使上切刀和下切刀进行开闭运动;以及驱动源,其与开闭连杆连结,使开闭连杆沿直线方向往复运动,该切线装置还具有变换连杆,其具有可旋转地与开闭连杆连结的一端、和可旋转地与下切刀连结的另一端,将开闭连杆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从而使下切刀进行旋转运动。
文档编号D05B65/00GK101831768SQ201010130428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
发明者坂本真一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