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机的织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67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针织机的织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织针,该织针具有针杆和至少一个布置在针杆顶端的传动脚,针杆设置有针钩,传动脚用于移动织针。
背景技术
在现代针织机中,必须借助织针才能完成三种功能成圈、垫放集圈线圈和暂停在未被触动位置。这些功能通过织针与沿针床滑动的针织系统的配合来实现,利用所述针织系统进行选针,所述针织系统所希望的要执行的功能来驱动织针。在这里,织针的一个或多个传动脚借助针织系统与不同的三角接合。能保证织针的三种不同功能的一种方案是,使用所谓的压针三角。织针的或与织针连接的传动件的、向上突出于针床的传动脚,在传动脚经过三角期间在选定位置被压入到针床中,进而脱离与三角的接合。通过取消压力,相应的传动脚又从针床伸出,且可以再次与三角接合。这里也可以将传动脚仅部分地压回到针床中,使得该传动脚能被其它三角部分夹住,且能实现织针的其它功能。使用结构复杂的压针三角,除了织针外,还需要使用同样设置有传动脚的传动件。而且存在如下风险,即织针在织针纵向载荷很大时会不经意地沉入到针床中,这会导致功能失误。除了使用压针三角外,还已知使用起针三角。在这里,织针的或者相关的传动件的传动脚一开始沉降在针床中,且在三角通道的给定位置从针床提升出来。以此方式可以使得传动脚与不同的三角接合。经过三角之后,主动地将传动脚压回到针床中,以便脱离接合。这种起针三角例如在EP 0 189 602 Bl中有所记载。使用起针三角的缺点在于,针踵在经过三角之后必须主动地压回到针床中,这引起各个针织系统之间的距离增大。此外,在经过三角期间,必须在某些位置从下面支撑针踵,以便防止不经意地沉降到针床中。结合起针三角,还已知使用如下织针,即这种织针的传动脚利用弹性力沉降到针床中。但必须在这种织针上设置有第二传动脚,第二传动脚将织针引回至勻整对齐。这种已知的织针因此比较长,这又要求针床在织针纵向上具有相应的结构尺寸。由CN 101314887 A已知另一种三角,其中可在不同的位置触动织针或相关传动件。除了织针外,这种三角还强制需要传动件。该传动件处于被弹压的位置并固定。在三角通道的预定位置可以取消对该部件的固定。于是该部件的应力使得传动脚与三角接合。 留下的剩余应力防止传动脚在经过三角期间脱离。但这种剩余弹性力只能很小,因为在经过三角之后需要重新固定传动件时还必须克服这种剩余弹性力。最后,由EP 1 569 065 Al已知一种织针,其只有一个传动脚,但整个针杆都是易弯曲的部件。然而采用这种设计会使得织针在侧向载荷下发生扭曲,而且还会使得这种织针的传动脚不经意地沉降到针床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织针,其结构简单,且无需额外的传动件即可在针床中被针织系统促动,用于有选择地执行三种功能之一,即成圈、垫放集圈或者暂停而不被触动。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织针来实现,该织针具有针杆和至少一个布置在针杆顶端的传动脚,针杆设置有针钩,传动脚用于移动织针,其特征在于,只设置有一个传动脚,该传动脚布置在织针的与针钩相对的一端上,且可克服弹性力,从下面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提起的位置,或者从提起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下降的位置。这种织针的针杆至少主要由抗弯材料制成,因而具有所需要的强度。由于只设置有一个传动脚,故织针结构简单,且长度比较短。因为是利用在织针本身上产生的弹性力来实现使得传动脚处于端部位置之一上的,故只需在一个运动方向上主动地促动传动脚。因此,织针只需要很少的有待布置在针床之中或之上的传动件。这可使得针床的结构在织针纵向上比较狭窄。用于促动织针的三角也可以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只需给一个传动脚施加力。还可利用弹性力来实现使得传动脚的运动方向之一横向于织针纵向,因此此点无需主动地实现。无需使用压针三角或起针三角。根据一种优选的设计,传动脚在其最外面的下降的位置可以不向上突出于针杆或针床。在该位置,织针因而不被三角部分夹住。另一方面,传动脚至少可以在其最外面的提起的位置向上突出于针杆或针床,从而该传动脚可被三角部分夹住。还可以使得传动脚处于在其最外面的提起的位置与其最外面的下降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传动脚同样向上突出于针杆。可以对织针结构进行不同的设计。根据第一种变型设计,传动脚可以布置在针杆的弹性区段上。织针因而为一体结构。由于针杆可以在弹性区域之外为抗弯设计,故保证了所需要的织针机械强度。按照另一种设计,传动脚可以安置在与针杆铰接的摆动件上,其中摆动件可在一个方向上克服弹性力相对于针杆摆动。这种两组件设计的织针还能实现按照需要调节传动脚。在这里,弹性力可以由针杆的或者摆动件的弹性区段产生。进一步有利的是,针杆具有止挡,所述止挡用于至少在传动脚的运动方向之一上限制传动脚的运动。这种止挡负责使得传动脚可以处于规定的端部位置,且对于具有针杆弹性区段的织针来说,同时用于稳定弹性区段。


下面对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织针的各种不同的实施例。具体示出
图la、lb为具有第一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2a、2b为具有第二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3a、!3b为具有第三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4a、4b为具有第四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5ajb为具有第五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6a、6b为具有第六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图7a、7b为具有第七织针的针床的针槽的剖视图,该织针具有提升和下降的传动脚。
具体实施例方式全部附图均为针床100的针槽区域的剖视图,在针槽中均安置有织针。如同所有其它附图一样,在图la、lb中可看到针床100的形成织针基底的部分以及罩轨110,罩轨110的任务是,防止织针(在图la、lb中为织针10)提升离开织针基底。织针10具有针杆11,该针杆在其前端设置有针钩12。针杆11的后端基本呈U形,其中下边腿13与余下的针杆11 一样,均为抗弯结构。而上边腿14则为弹性结构。在该针杆的后端设置有传动脚15,该传动脚在图Ia所示的无载荷位置向上突出于针杆11和罩轨110,因而可被这里未示出的、移动到针床上方的三角夹住。在图Ib中示出织针10,其传动脚15通过力F而向下移动。在该下降的位置,传动脚15不再突出于针杆11,进而不再突出于针床,因而不能与三角接合。弹性边腿14向下弯曲,由此被预加应力。一旦力F的作用终止,边腿14就会因此又处于其松弛的、图Ia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传动脚15被提升。在图h、2b中示出了与织针10非常类似的织针20,它也具有针杆21,该针杆带有布置在后端的弹性边腿24,该弹性边腿带有传动脚25。织针20因而与织针10 —样,也为一体结构。但在这里,弹性边腿M在松弛状态下向下弯曲,也就是说,传动脚25在该位置沉降到针床中,而并不向上突出于针杆21。从下面施加力F,如图2b所示,就能使得传动脚 25处于提升的位置。在该位置,传动脚可被三角夹住。一旦力F的作用终止,边腿M就连同传动脚25又下降到图加所示的位置。图3a、!3b示出带有针杆31的第三种一体的织针30,该针杆具有弹性边腿34,在该弹性边腿的后端设置有传动脚35。在图3a所示的松弛状态下,边腿34向下弯曲,也就是说,传动脚35处于下降的位置。针床10(Τ在其后纵向边上具有斜坡120,传动脚35利用下区段36支撑在该斜坡上。如图北所示,如果整个织针30朝向箭头方向37向前移动,斜坡 120就会将传动脚35提起,从而该传动脚能被三角夹住。在提升的位置,传动脚35的区段 36靠置在针床10(Τ的织针基底上,由此防止传动脚35不经意地沉降到针床中。一旦织针 30逆着箭头方向37又向后移动,边腿34上的弹性应力就会使得织针30又处于图3a所示的位置,同时传动脚35下降。图4a、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一体的织针40。该织针40的针杆41在其后部区域具有弹性区段44,该弹性区段在其端部带有传动脚45。织针40的弹性区段44布置在两个刚性结构的边腿43和46之间,这些边腿在它们的后端均具有用于弹性区段44的止挡 47、48。在弹性区段44的、图如所示的松弛位置,该弹性区段贴靠在上面的边腿46的止挡 47上。传动脚45位于提升的位置,且向上突出于针床。从上面对传动脚45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处于图4b所示的位置。弹性区段44现在贴靠在边腿43的止挡48上。传动脚45在该位置不再向上突出于针杆41,因而不能再被三角夹住。弹性区段44的松弛位置也可以是向下弯曲的位置,也就是说,传动脚45处于下降的位置。从下面对传动脚45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离开相应于图4b的位置而处于根据图如的位置。图5ajb示出织针50的一个实施例,该织针为两组件结构。针杆51也在其后部区段具有弹性边腿54。但在这里,该织针的传动脚55不再布置在弹性边腿M上,而是布置在一个单独的摆动件56上,该摆动件在活节位置57与针杆51连接。摆动件56还利用区段58包夹针杆51的弹性区段M的外端。在松弛状态下,弹性区段M处于图如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织针50的传动脚55提升。而图恥则示出传动脚55处于下降的位置。在该位置,弹性区段M受到摆动件56的压迫。弹性区段M的松弛位置也可以是向下弯曲的位置,从而传动脚55位于下降的位置。从下面对传动脚阳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处于图如所示的位置。图6a、6b示出两组件结构的织针60的另一范例,其中传动脚65也布置在摆动件 66上。摆动件66在针杆61的两个抗弯的边腿63、68之间可摆动地安置在活节位置67。 该织针的整个针杆61为抗弯结构。由摆动件66的弹性区段64产生弹性力,该摆动件同样伸到针杆的两个边腿63和68之间,并支撑在这些边腿63、68之间。在弹性件64的、图6a 所示的松弛位置,传动脚65处于其提升的位置。而图6b则示出传动脚65处于其下降的位置。摆动件66向下摆动。弹性件64已向上拱起,因而被预加应力,以便使得传动脚65在作用于其上的力作用终止之后又能处于其提升的起始位置。在这里,弹性件64的松弛位置也可以向上拱起,从而传动脚65处于下降的位置。 从下面对传动脚65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处于图6a所示的位置。图7a、7b示出与织针60类似的两组件结构的织针70,它与织针60的区别在于,织针70的两个自身刚性的边腿73和78均具有用于摆动件76的止挡73a、78a。在图7a所示的松弛状态下,布置在摆动件76上的弹性件74向下弯曲,从而该摆动件贴靠在止挡78a 上,且传动脚75从针床中提升出来。对传动脚75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下降,如图 7b所示。摆动件76向下摆动,直至与止挡73a接触。弹性件74向上弯曲,因而被预加应力,以便使得传动脚75在作用于其上的力作用终止之后又能处于其提升的起始位置。然而,弹性件74的松弛位置也可以是向上弯曲的位置,在该位置,传动脚75处于下降的位置。从下面对传动脚75施加压力,就能使得该传动脚处于图7a所示的位置。所示的织针1(Γ70是舌针。不言而喻,这些织针也可以是复合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织针,具有针杆(11、21、31、41、51、61、71)和至少一个布置在针杆顶端的传动脚(15、25、35、45、55、65、75),所述针杆设置有针钩(12),所述传动脚用于移动织针(10 70),其特征在于,只设置有一个传动脚(15、25、35、45、55、65、75),该传动脚布置在织针(10、20、30、40、50、60、70)的与针钩(12)相对的一端上,且可克服弹性力,从下面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提起的位置,或者从提起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下降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传动脚(15、25、35、45、55、65、75)在其最外面的下降的位置不向上突出于针杆(11、21、31、41、51、61、7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传动脚(15、25、35、45、55、65、75)至少在其最外面的提起的位置向上突出于针杆(11、21、31、41、51、61、71)。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传动脚(15、25、35、45)布置在针杆(11、21、31、41)的弹性区段(14、24、34、44)上。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传动脚(55、65、75)安置在与针杆(51、61、71)铰接的摆动件(56、66、76)上,其中所述摆动件可在一个方向上克服弹性力相对于针杆(51、61、71)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力可由针杆(51)的弹性区段(54) 产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力可由摆动件(66、76)的弹性区段(64、74)产生。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针杆(41、71)具有止挡(47、 48 ;73a、78a),所述止挡用于至少在传动脚的运动方向之一上限制传动脚(45、75)的运动。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织针(10),其只有一个传动脚(15),该传动脚布置在织针(10)的一端上,且可克服弹性力,从下面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提起的位置,或者从提起的位置移动到至少一个下降的位置。
文档编号D04B35/02GK102234875SQ20111010211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2日
发明者A·迪博尔德, S·迈尔 申请人:H. 斯托尔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