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的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66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的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的沉降片(Platine),其中利用沉降片可使得功能部件的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的传动脚(Antriebsfufi)提升到功能部件床上方。
背景技术
用于针织机特别是横机的织针形式的功能部件的这种沉降片已是公知的。例如DE 687 608就记载了一种沉降片,例如这种沉降片可以将织针的沉降到功能部件中的传动脚提升到功能部件床上方,以便传动脚可被针织系统的三角(Schlosskurve)夹住。传动脚经过三角(Strickschloss)所经历的路径决定着织针要实施何种功能,也就是说,织针进行成圈、垫放集圈(Fang)还是暂停在未被触动位置。已知的沉降片结构复杂。而且,目前无法防止织针的传动脚在织针的轴向载荷很大时不经意地沉降。对于一定的编织类型或编织花样来说,最好在一个针织横列中以不同的紧密度编织一些线圈。其实现方式可以为,使得织针的传动脚不同距离地伸出功能部件床,由此接合到不同的三角中,例如参见DE 38 36 806 Al。在所述解决方案中,沉降片(升降沉降片)必须相距织针规定的距离共同地被引导穿过三角。这需要织针的两个前后相继的传动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降片,它既能可靠地提升功能部件的传动脚,又能可靠地防止传动脚不经意地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另外,在需要时将促动功能部件,使其传动脚以较小的程度接合到三角底板中。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的沉降片得以实现,其中利用沉降片可使得功能部件的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的传动脚提升到功能部件床上方,其特征在于,利用这种沉降片可在至少两个不同的高度上形成用于功能部件的功能部件基底,利用该功能部件基底能防止功能部件的传动脚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本发明的沉降片因而能够形成一种功能部件基底,功能部件特别是在其于功能部件槽中回退移动时能沿着这种功能部件基底滑动,且这种功能部件基底防止传动脚在功能部件的轴向载荷影响下沉降。同时,沉降片负责可靠地提起功能部件的传动脚,使得该传动脚被针织系统的三角部分夹住,且可以完成一种所需的功能,如成圈、垫放集圈、暂停在未被触动位置(接圈)或移圈。功能部件优选可以仅有一个唯一的传动脚。作为功能部件,例如可以考虑采用织针、选针件或针织机的另一部件。沉降片可以是升降沉降片或选针沉降片,该沉降片根据其在被触动方向上的行程在可变的高度上用作传动脚的垫板(Auflage)。这样就能使得传动脚在不同的高度与不同的三角针道接合。由此可以实现一种三道工序技术(未编织-线圈-集圈,或者移圈-接圈-不动作)。可以省去压针技术(Drilckertechnik)。沉降片能以较小的长度和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这节省了制造成本。功能部件床例如可以是针床。进一步有利的是,传动脚能克服作用于其上的弹性力被沉降片提起。传动脚回归到其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的位置于是不必通过沉降片或另一部件来进行。更确切地说,这种回归通过优选可由功能部件本身产生的弹性力被动地进行。在设计沉降片时,可以考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方案是,将沉降片可直线移动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槽中。使得沉降片朝向功能部件移动,由此能利用沉降片区段将传动脚提起,且可在至少一个高度特别是第一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因而只要沉降片保持在其向前推进的位置,它就形成能防止功能部件的传动脚不经意地沉降的织针基底(Nadelgrimd)。因而通过沉降片的唯一一次运动,就能实现两种功能,即提起传动脚和形成功能部件基底。这里进一步有利的是,可利用定位脚使得沉降片回退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这种回退运动可以在相关功能部件经过三角 (Schlossdurchgang)的过程结束时进行。功能部件的传动脚由此可以再次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使得沉降片在轴向上处于不同位置,就可以实现处于不同高度的功能部件基底。但沉降片也可摆动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槽中。在这种情况下,功能部件的传动脚可以通过沉降片的摆动运动而提起,同时可形成功能部件基底。特别是可以使得沉降片围绕其轴摆动,由此利用升降翼片可将传动脚提起,且可在至少一个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 在这里,如果沉降片即使在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也已经在下面作用于功能部件的传动脚区域,则无需做直线运动。于是,沉降片做摆动运动就足以既能提起传动脚,又能形成可防止传动脚不经意地沉降的功能部件基底。使得沉降片处于不同的摆动位置,就能实现不同高度的功能部件基底。根据这种设计,沉降片可以利用传动脚或者利用作用于其上的力回退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于是只需在提起传动脚时才主动地促动沉降片。但也可以允许沉降片在一个方向上克服弹性力摆动,或者可以调节高度。于是,仅需在一个摆动方向上或者克服弹性力主动地促动沉降片。按照这种设计,沉降片回归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可以通过弹性力来进行,即被动地进行。可以沿着引导部分来引导沉降片。该引导部分特别是可以具有控制曲线,该控制曲线与某个引导件例如引导线材配合作用。沉降片和功能部件可以布置在功能部件床的一个共同的槽中,或者布置在不同的床中。一种针织机,具有功能部件床、布置在该功能部件床的功能部件槽中的功能部件、 以及本发明的沉降片,这种针织机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下面对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沉降片的优选实施例。附图示出
图Ia至If为具有第一沉降片和第一功能部件的功能部件床的功能部件槽的剖视图; 图2为与图1相应的剖视图,其具有图1的沉降片和第二功能部件; 图3a至3f为具有第二沉降片和第三功能部件的功能部件床的功能部件槽的剖视图; 图4为与图3相应的剖视图,其具有图3的沉降片和图2的第二功能部件;图5a至5f为与图3相应的剖视图,其具有第三沉降片和图3的功能部件; 图6为与图5相应的剖视图,其具有图5的沉降片和图2的功能部件; 图7a至7f为具有第四沉降片和图1功能部件的功能部件床的功能部件槽的剖视图; 图8为与图7相应的剖视图,其具有图2的功能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至If均为功能部件100的功能部件槽110区域的剖视图,在该功能部件槽中设置有被设计成织针的功能部件10以及沉降片11。罩轨120防止功能部件10与其相邻的功能部件一起从针槽110中脱出,罩轨130防止沉降片11与其相邻的沉降片一起从针槽 110中脱出。功能部件槽具有位于功能部件基底115中的凹缺19。沉降片11通过弹性件 11. 1支撑在罩轨130上。在图Ia中,无论功能部件10还是沉降片11,都处于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 沉降片11已借助定位脚12向后移动。功能部件10的针钩13位于勻整对齐的位置 (Kammgleich印osition)。功能部件10在其后部区域具有位于功能部件主体15上的弹性区段14,在该弹性区段的后端设置有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弹性区段14向下压迫传动脚16,使得该传动脚压靠在位于功能部件床100的功能部件基底115的凹缺19中的斜坡 17或者斜面17—或17…上。如果现在将一个力朝向箭头方向18施加到沉降片11的定位脚12上,如图Ib中所示,沉降片11就会推动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传动脚16在斜坡17上向上滑动,致使从功能部件床100提起一段距离。现在,该传动脚可以被这里未示出的、移动到功能部件床100上方的三角部分夹住。沉降片11处于图Ib所示的在斜坡 17. 1之前的位置。若沉降片11朝向箭头方向18继续移动,则该沉降片同时沿着斜坡17. 1 向上滑动,由此将传动脚16从功能部件床顶起,直至该传动脚完全接合(图lc)。借助于三角部分可以使得功能部件10例如处于图Id所示的挺出位置。在功能部件如此移动期间, 沉降片11处于保持在其前推位置上,在该位置,该沉降片的区段Ila形成处于第一高度的功能部件基底,该功能部件基底遮挡住凹缺19,且在功能部件床100的前部区域中几乎无空隙地过渡至功能部件基底115。由此在功能部件10回退时,如图Ie所示,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可以沿着由区段Ila构成的功能部件基底滑动,而不会不经意地又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只有利用沉降片11的定位脚12主动地使得该沉降片回退到图Ia所示的起始位置,才能通过功能部件10的弹性区段14使得传动脚16再次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0中。因而基于沉降片11的这种设计,这里不会出现传动脚16例如由于功能部件10的轴向载荷而不经意地沉降的情况。在图If中示出,沉降片11处于与图Ib相应的位置,在该位置,该沉降片已朝向箭头方向18向前推动,但仍压靠在斜面17、上。这意味着,区段Ila的顶面的高度小于图le。 传动脚16向上突出于功能部件床100的距离因此比较小。然而区段Ila又形成了功能部件基底,这次是处于第二高度。于是,在功能部件10回退时,如图If所示,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沿着由区段Ila构成的功能部件基底滑动,而不会不经意地又沉降到功能部件床 100中。只有利用沉降片11的定位脚12主动地使得该沉降片回退到图Ia所示的起始位置,才能通过功能部件10的弹性区段14使得传动脚16再次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0中。
5
利用弹性区段11. 1确保沉降片11始终都向下压到功能部件床中。图2与图If基本相同。但在这种情况下,功能部件20为两组件结构。该功能部件的传动脚26布置在与功能部件杆21铰接的摆动件25上。功能部件杆21在其后端具有弹性区段M,该弹性区段的自由端插入到传动脚26中。弹性区段M负责使得功能部件20 的传动脚26在功能部件20的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0中。图3a 3f为功能部件床10(Τ的功能部件槽区域的剖视图,在该功能部件槽中布置有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沉降片30和一体的功能部件40。功能部件40也具有弹性区段44,传动脚46安置在该弹性区段的后端。沉降片30可围绕轴31摆动地安置在功能部件槽中。该沉降片还具有升降翼片(Hebesctwinge) 32,该升降翼片在下面作用(imtergreifen)于功能部件40的传动脚46。该沉降片还配置有致动翼片33,借助该致动翼片能使得沉降片做摆动运动。在沉降片30的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升降翼片32压靠在功能部件床10(Τ中的凹缺19、的底部上,或者说,致动翼片33支撑在罩轨130上。同样未被触动的功能部件40 的传动脚46被弹性区段44向下压迫,进而沉降在功能部件床10(Τ中。朝向箭头方向34压动致动翼片33,就能使得沉降片30摆动,如图北所示,于是沉降片利用其升降翼片32将功能部件40的传动脚46提升到功能部件床上方,从而该传动脚可以被针织系统的三角部分夹住。接下来使得功能部件40例如为了成圈而挺出,这在图 3c中示出。在这种前推运动期间,可以保持朝向箭头方向34作用到致动翼片33上的力作用,从而升降翼片33遮挡住功能部件床10(Τ中的凹缺并形成功能部件基底115”。然而在织针40的前推运动期间,并不需要升降翼片32形成功能部件基底,因为功能部件40的传动脚46在功能部件床10(Τ的前部区域中支撑在功能部件基底115—上,因此并不会不经意地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所以在前推运动期间也可以终止作用到致动翼片 33上的力作用,从而升降翼片33又能向下摆动。然而在织针的回退运动期间,升降翼片32再次提起,这在图3d中示出。由于传动脚46的弹性区段44向下压,故在功能部件44做回退运动时,如果要使得传动脚46保持在提起的状态,就必须利用作用到致动翼片33上的力作用来使得沉降片 30的升降翼片32提起。在图3e、f所示的状况下,沉降片30处于在根据图3a的摆动位置和根据图北的摆动位置之间的摆动位置。由升降翼片32形成功能部件基底115”、,该功能部件基底大致布置在功能部件基底115、的下方。于是传动脚46处于另一工作高度,特别是向上突出于功能部件床10(Τ的距离小于图3c、3d。在图4中示出了与图3f相应的状况,其中有沉降片30和根据图2的功能部件20。 功能部件20的传动脚沈布置在摆动件25上。摆动件25铰接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杆21上, 且在弹性区段M的松弛状态下被功能部件杆21的弹性区段M向下压迫。传动脚沈位于功能部件床的上方,进而可以被三角夹住。然而,传动脚26突出于功能部件床的距离并不像例如图3d所示的状况那样大。这是因为,沉降片30处于中间位置,升降翼片32因而在较低的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由图3e、3f可见,可转动的沉降片30在弯纱过程中根据弯纱深度一同转动,以便使得功能部件的接合高度保持恒定。图5a 5f示出了另一种设计的沉降片60,该沉降片同样可围绕轴61转动地布置在功能部件床10(Τ的功能部件槽中。该沉降片在这里与图3的织针40配合作用。该沉降片与沉降片30不同的是,除了升降翼片62和致动翼片63外,还具有弹性件64,该弹性件迫使升降翼片62处于图fe所示的向下摆动的位置。于是,功能部件40的弹性件44只需使得该功能部件的传动脚46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Τ中。如果要提起传动脚46,就朝向箭头方向66将一力施加到致动翼片63上,如图恥所示。因此,只需将一力施加到沉降片上,以便提起升降翼片。将图与图5f相比较可知,升降翼片62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在图6中示出了与图5f相应的状况,其中有沉降片60和根据图2的两组件结构的功能部件20。在图7a中,无论功能部件10还是沉降片70,都处于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沉降片70已借助定位脚71移动至后面的终端位置。利用引导线材72、73来固定沉降片70的高度,引导线材穿过沉降片70的控制曲线形式的引导部分74、75,并固定在功能部件床中。 引导部分74、75具有区段76、77以及区段78、79,区段78、79在沉降片70中的安置位置比区段76、77低。在沉降片70做直线运动时,该沉降片可以处于不同的高度水平。功能部件 10的针钩13位于勻整对齐的位置。功能部件10在其后部区域具有位于功能部件杆15上的弹性区段14,在该弹性区段的后端设置有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弹性区段14向下压迫传动脚16,使得该传动脚压靠在位于功能部件床10(Τ…的功能部件基底115的凹缺19 中的斜坡17或者斜面17、上。如果现在将一个力朝向箭头方向18施加到沉降片70的定位脚71上,如图7b中所示,沉降片70就会推动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传动脚16在斜坡17上向上滑动,致使从功能部件床10(Τ”提起。现在,该传动脚可以被这里未示出的、 移动到功能部件床上方的三角部分夹住。在图7b所示的位置,沉降片70朝向箭头方向18移动的距离应使得其引导部分74、75仍处于引导部分74、75的区段76、77的高度水平上。若沉降片70朝向箭头方向18继续移动,则区段78、79移动经过引导线材72、73, 使得沉降片70略微提起,进而使得传动脚16略微提起。由此使得传动脚16到达较高的工作高度。借助于三角部分可以使得功能部件10例如处于图7d所示的挺出位置。在功能部件如此移动期间,沉降片70保持在其前推、提起的位置上,在该位置,该沉降片的区段 70a形成处于第一高度的功能部件基底,该功能部件基底遮挡住凹缺19,且在功能部件床
的前部区域中几乎无空隙地过渡至功能部件基底115a。由此在功能部件10回退时, 如图7e所示,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可以沿着由区段70a构成的功能部件基底滑动,而不会不经意地又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只有利用沉降片70的定位脚71主动地使得该沉降片回退到图7a所示的起始位置,才能通过功能部件10的弹性区段14使得传动脚16再次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因而基于沉降片70的这种设计,这里不会出现传动脚16例如由于功能部件10的轴向载荷而不经意地沉降的情况。相比于图7e,沉降片70在图7f中又略微沉降。这意味着,引导部分74、75的区段76、77已经移动经过引导线材72、73,亦即,引导线材72、73位于引导部分74、75的区段 76,77中。传动脚16位于沉降片区段70a上,于是由该沉降片区段形成处于较低高度的功能部件基底。这意味着,传动脚16向上突出于功能部件床的距离较小,于是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被其它三角部分夹住。图8类似于图7,不同之处在于,这里还示出了根据图2的两组件结构的功能部件 20。功能部件20的传动脚沈布置在摆动件25上。摆动件25铰接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杆21上,且在弹性区段M的松弛状态下被功能部件杆21的弹性区段M向下压迫。传动脚沈位于功能部件床的上方,进而可以被三角夹住。然而,传动脚沈突出于功能部件床的距离并不像例如图7d所示的状况那样大。这是因为,沉降片70处于下面的位置,因而在较低的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10、20、40)的沉降片,其中利用沉降片(11、30、60、70)可使得功能部件(10、20、40)的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0、100\100、…)中的传动脚(16J6、 46、56、76)提升到功能部件床(100、10(Τ、10(Τ…)上方,其特征在于,利用沉降片(11、30、 60、70)可在至少两个不同的高度上形成用于功能部件(10、20、40)的功能部件基底(115、 115\115…、115…、),利用所述功能部件基底能防止功能部件(10、20、40)的传动脚(16、 26、46、56、76)沉降到功能部件床(100、10(Τ、10(Τ…)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传动脚(16、沈、46)可克服作用于其上的弹性力提升起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直线移动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槽 (110)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使得沉降片(11)朝向功能部件(10、20) 移动,由此能利用沉降片区段(Ila)将传动脚(1636)提起,且可在至少一个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115)。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通过定位脚(12)回退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摆动地布置在功能部件槽(110)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使得沉降片(30、60)围绕其轴(31、61)摆动,由此能利用升降翼片(32、62)将传动脚(26、46)提起,且可在至少一个高度上形成功能部件基底(115…、115…)。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通过织针(10、20、40)的传动脚 (26、46)回退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在一个方向上克服弹性力摆动,或者可调节高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可通过弹性力摆动回到或者移动回到其未被触动的起始位置。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它沿着引导部分被引导。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沉降片,其特征在于,沉降片(11、30、60、70)和功能部件(10,20,40)布置在功能部件床(100、100、、100、、100、、、)的一个共同的功能部件槽 (110)中,或者,功能部件和沉降片布置在不同的床中。
13.一种针织机,具有功能部件床(100、10(Τ、10(Τ…)、布置在所述功能部件床(100、 100"、100"--)的功能部件槽中的功能部件(10、20、40)、以及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沉降片(11、30、60、70)。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针织机功能部件(10)的沉降片(11),其中利用沉降片(11)可使得功能部件(10)的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的传动脚(16)提升到功能部件床上方,可在至少两个高度上形成用于功能部件(10)的织针基底(115),利用所述织针基底能防止功能部件(10)的传动脚(16)沉降到功能部件床中。
文档编号D04B15/06GK102234869SQ201110102070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2日
发明者A.迪博尔德, G.格茨, J.莫尔, S.迈尔 申请人:H. 斯托尔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