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风格栅、进风面板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4190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风格栅、进风面板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风格栅。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进风面板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导风格栅是一种常见的功能部件,广泛应用在例如空调系统、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具有送风功能的设备的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处,以分别用作进风格栅和/或出风格栅,从而对经过的气流进行导流。

以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为例,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简单的直格栅,其导流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导致机内噪音经格栅传播到室内,以及容易通过格栅看到机内结构,影响空调器的整体美观性。特别地,对于现有技术的窗式空调器而言,其进风格栅几乎占满整个进风面板,简单粗糙的结构使得窗式空调器的美观性较差,难以与现代时尚家居相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格栅,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之一。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导风格栅,其包括多个栅条,所述多个栅条排列成多排,每个栅条的进风侧边缘呈波纹形状,相邻两排栅条的进风侧边缘在波纹的长度方向上错位布置,以在相邻两排栅条之间形成波纹状的进风口,每个栅条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沿着其导风方向朝第一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波纹的起伏方向。

优选地,所述进风侧边缘的波纹形状为正弦波形状。

优选地,相邻两排栅条的进风侧边缘的正弦波相位相反。

优选地,所有栅条的进风侧边缘共面。

优选地,每个栅条包括多个规格相同的格栅基本单元。

优选地,每个格栅基本单元的导风面朝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倾角从格栅基本单元的中心位置向两侧渐变,其中,所述中心位置对应于波纹的波谷位置。

优选地,所述格栅基本单元的中心位置的所述倾角在60°~80°之间。

优选地,所述倾角为70°。

优选地,每个格栅基本单元的出风侧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呈弧形。

优选地,在每个格栅基本单元的导风面的正面侧上靠近出风侧边缘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筋条;

和/或,在每个格栅基本单元的导风面的背面侧上靠近进风侧边缘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筋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的高度在2~3.5mm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筋条的高度在0.4~1.1mm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的高度从中心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风面板,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进风面板,其包括前面所述的导风格栅。

优选地,所述导风格栅位于所述进风面板的下部,使得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进风面板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进风面板的上部设置为显示功能区。

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面所述的进风面板。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所述进风面板位于室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能够有效地对流经格栅的气流进行导流,同时,还能使气流在流出导风格栅后有效增大气流的横截面积,并且还能有效遮挡导风格栅的正面间隙,从而有利阻隔声音和光线经导风格栅进行传递。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具有特别美观的外观造型,将水波纹形态元素与导风格栅完美融合,可有效提升配置该导风格栅的相应产品的整体美观性。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进风面板及空调器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进风面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进风面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示出了格栅截面;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风格栅的格栅基本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格栅基本单元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中B-B剖视图;

图9为格栅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的空气流路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的注塑模具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风格栅的一个栅条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栅条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格栅100,其例如设置于图1-4所示的进风面板200上,以用作进风格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也可以用作出风格栅,例如设置于相应的出风面板上或者相应设备的出风口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包括多个栅条1。

单个栅条1的优选结构例如如图12-14所示,每个栅条1具有进风侧边缘17和出风侧边缘18。所述多个栅条1排列成多排,当从导风格栅100的正面看时,每个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呈波纹形状,例如可以为类似于水波纹的形状,其在图2中由波浪线所表示。相邻两排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在波纹的长度方向(也即栅条1的长度方向)上错位布置,使得相邻两排波纹的波峰相互错开(波谷自然也相互错开),从而使相邻两排栅条1之间的间隙在栅条1长度方向上连续变化,以在相邻两排栅条1之间形成波纹状的进风口。

除了波纹形状的进风侧边缘17外,每个栅条1还都具有导风面2,该导风面2从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延伸到出风侧边缘18,所述导风面2沿着其导风方向(即从进风侧边缘17到出风侧边缘18的方向,也即栅条1的宽度方向)朝第一方向倾斜,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波纹的起伏方向,例如,可以是平行于波纹的波峰相对于平衡位置的偏移方向,也可以是平行于波纹的波谷相对于平衡位置的偏移方向。例如,当波纹的长度方向(也即栅条1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时,导风面2可以沿着其导风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显然,多个栅条1也是沿第一方向排列成多排的。

于是,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形成3D波纹导风格栅,例如3D水波纹导风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3D波纹导风格栅能够有效地对流经格栅的气流进行导流,同时,借助于导风面2的倾斜,一方面能使气流在流出导风格栅100后有效增大气流的横截面积,另一方面还能有效遮挡导风格栅100的正面间隙,从而有利于阻隔声音和光线经导风格栅进行传播。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3D波纹导风格栅具有特别美观的外观造型,将水波纹形态元素与导风格栅完美融合,可有效提升配置该导风格栅100的相应产品的整体美观性。

容易理解的是,当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用作相应设备的进风格栅时,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朝向相应设备的外侧,出风侧边缘18朝向相应设备的内侧,所有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形成导风格栅100的外侧面;当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用作相应设备的出风格栅时,栅条1的出风侧边缘18朝向相应设备的外侧、进风侧边缘17朝向相应设备的内侧,所有栅条1的出风侧边缘18形成导风格栅100的外侧面。容易看出,当用作进风格栅时,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更具有美观性。

优选地,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的波纹形状可以为正弦波形状,其除了更接近水波纹形状以外,还具有波形生成容易,从而便于制造成型的优点。

优选地,如图2所示,相邻两排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的正弦波的相位相反,即相位相差π,从而使相邻两排栅条1的波峰与波谷正对,波纹状进风口的形状最为美观、协调,进风口的面积也最大。

优选地,所有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共面。也即,当用作进风格栅时,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的外侧面位于一个平面内,可参见图3和图4,其与进风面板200的外表面同属于一个平面,从而使导风格栅100以及进风面板200的外观整洁。在图3和图4中,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位于图中上侧,出风侧边缘18位于图中下侧。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各栅条1的出风侧边缘18并不共面,而是呈现另一种波纹形状,这可以有效增大导风面2的导风距离。另外,作为进风格栅,其出风侧边缘18隐藏于相应的设备内侧,因而不会影响设备的整体外观。

优选地,每个栅条1可以包括多个规格相同的格栅基本单元11,具体如图5-8、12-14所示。也即,每个栅条1可划分成多个重复的格栅基本单元11,每个格栅基本单元11优选为栅条1的波纹形状的一个波长,例如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长度,多个格栅基本单元11首尾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栅条1。这种结构使得栅条1的结构具有明显重复的规律性,有利于栅条1的制造成型。

如前所述,每个栅条1的导风面2沿着其导风方向朝第一方向倾斜,优选地,每个格栅基本单元11中,导风面2朝第一方向倾斜的倾角从格栅基本单元11的中心位置向两侧渐变,其中,所述中心位置对应于波纹的波谷位置,即图5中导风面2上所画的直线所对应的位置。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倾角定义为导风面2与进风侧边缘17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即导风面2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当栅条1的波纹的长度方向(也即栅条1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且当所述进风侧边缘17所在的平面位于竖直面内时,所述倾角为导风面2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

于是,格栅基本单元11的导风面2为立体的水波纹形的渐变弧面,由此可以使该导风面2不是朝向单一方向对气流进行导流,而是朝向渐变的不同方向进行导流,有利于气流的均匀扩散。

优选地,所述格栅基本单元11的中心位置的所述倾角在45°~90°之间,优选在60°~80°之间,最优选为70°,如图8和图9中所示。以用作窗式空调器的进风格栅为例,该倾角的大小与蒸发器的迎风面积、室内侧的进风量有关:倾角越小则室内侧的进风量越小,而倾角越大则蒸发器的迎风面积越小,进而影响制冷量,因此,最优角度的选取应综合考虑进风量和制冷量两方面的要求进行确定;同时该倾角的优选值还可最大限度地隐藏进风口,使得从外部不容易看到空调器内部结构,以及阻止空调器内的噪声向室内侧传播。

另外,从图7和图8中容易看出,格栅基本单元11的进风侧边缘17优选位于竖直面内,由此可保证前面所提及的所有栅条1的进风侧边缘17共面的特性。

作为导风格栅100的一种具体优选结构,如图9所示,相位相同的格栅基本单元11在第一方向(如图示的竖直方向)上的间隔尺寸可根据格栅基本单元11自身的基本尺寸确定为15mm,而相位相同的两排栅条1之间的空档高度为11.5mm,格栅基本单元11在第一方向上叠加的排数n可由外观方案确定。每两排栅条1之间在波纹长度方向上错位布置,增强了导风格栅100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导风格栅100的格栅尺寸,同时还可使相应的进风面板200从各个方向观察都具有美观性。

优选地,如图3、图7和图14所示,每个格栅基本单元11的出风侧边缘18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呈弧形,由此使导风面2的导风距离呈渐变形式,与导风面2的倾角的渐变形式相配合,可进一步促进气流的均匀扩散。

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每个格栅基本单元11的导风面2的正面侧上靠近出风侧边缘18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筋条12。优选地,所述第一筋条12的凸伸方向平行于进风侧边缘17所在的平面(例如相应的进风面板200的外表面),也即,可以朝向第一方向凸伸。当导风格栅100按图9所示的方式布置时,第一筋条12的优选凸伸方向为竖直向上。

另外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每个格栅基本单元11的导风面2的背面侧上靠近进风侧边缘17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筋条13。优选地,所述第二筋条13的凸伸方向平行于进风侧边缘17所在的平面(例如相应的进风面板200的外表面),也即,可以朝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伸。当导风格栅100按图9所示的方式布置时,第二筋条13的优选凸伸方向为竖直向下。

第一筋条12优选具有渐变的凸伸高度,例如,第一筋条12的高度从中心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小。

第一筋条12和第二筋条13在功能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第一筋条12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引导气流斜向上流动,增加导风格栅100的导风距离,例如在用作窗式空调器的进风格栅时可进一步增大蒸发器的迎风面积;(2)第一筋条12和第二筋条13均可以有效地阻隔空调内部噪音传入室内,对室内侧的噪音体验产生有利影响;(3)第一筋条12和第二筋条13均可有效地隐藏进风口,避免从室内侧直接观察到内部零件;(4)第二筋条13在结构上可以加强导风格栅100的强度,避免相应的进风面板200表面受力产生扭曲变形或断裂;(5)第一筋条12和第二筋条13还可以作为挡筋防止小孩手指伸入空调内部,满足UL试验指要求,防止其他异物进入导风格栅100内部产生安全隐患。

第一筋条12的高度优选在2~3.5mm之间,第二筋条13的高度优选在0.4~1.1mm之间。其中,第一筋条12的高度太高会减小进风面积从而减小进风量,高度太低则会使两排栅条之间的间隙太大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综合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要求,本实用新型中确定第一筋条12的中心高度最优选为2.5mm,如图8所示。

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用作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进风格栅为例,结合试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格栅基本单元11的中心位置的倾角(以下简称为中心倾角)的最优数值以及第一筋条12的中心位置的高度(以下简称为中心高度)的最优数值的确定过程。

试验中,分别为该中心倾角选择了60°、70°和80°三个角度值,为该中心高度选择了2mm、2.5mm和3mm三个数值,并两两搭配形成九种格栅进行了室内侧风量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第一筋条的中心高度为3mm或者格栅基本单元的中心倾角为60°时,室内侧风量较小,例如均小于370m3/h,相比之下,进风效果要差一些,而中心倾角为70°和80°以及中心高度为2mm和2.5mm的格栅对于室内侧风量更为有利。

为此,再以对于室内侧风量更为有利的四种格栅进一步进行制冷量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格栅基本单元的中心倾角为70°时的制冷量明显好于80°时的制冷量,因而选择70°为最优值。其原因在于,当中心倾角为80°时,虽然风量变大(参见表1),但风速也较快,以至于室内侧空气在经过蒸发器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制冷便进入室内,从而导致制冷量反而下降。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在中心倾角为7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筋条的中心高度对制冷量的影响并不大,为综合考虑安全因素及正面防尘和美观等效果,选取该中心高度的最优值为2.5mm。

表1:风量对比试验结果

表2:制冷量对比试验结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进风面板200,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前面所述的导风格栅100,如图1-4所示。

图10以窗式空调器的进风面板为例,示出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的空气流路示意图。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的3D波纹形状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室内侧进风进行导流,从图10中可以看出,室内侧温度较高的空气在经过导风格栅100时受到格栅的导流作用斜向上流动,经过第一筋条12进一步提升后进入空调内部,从空气流路的流向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中同等面积的直格栅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3D波纹格栅时蒸发器的迎风面积有明显增加,因此在适当减小格栅面积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相同的制冷量要求。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风格栅100位于所述进风面板200的下部,并在布置所述导风格栅100时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进风面板200的上部。这样,在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直格栅减小面积的情况下,可以使进风面板200的上部留出较大的空余面积,以丰富进风面板200的功能和/或改善进风面板200的外观。

优选地,所述进风面板200的上部可设置为显示功能区,例如可增加触摸屏显示板,如用于设置相应的触摸功能键等。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200上部2/3的区域可以为预留的光面,并且可根据需要定制注塑透光显示区域、商标、触摸按键图标等。与现有技术的进风面板相比,可以明显增大显示区域的面积。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200与现有技术的进风面板相比,由于导风格栅100的进风口相对于直格栅的开口面积较小,并且进风区域的波纹形状交错分布,使得进风面板200内侧产生的噪音(如空调内部的电机、压缩机等的噪音)能够被有效地阻隔,从而可改善室内侧的噪音体验。

另外,传统的窗式空调器的面板格栅内很容易积垢,存在大量清洗死角,而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格栅100的渐变弧面与渐变筋条形成的曲面完全外露,使得擦洗时很方便就能触及面板内部,没有积尘死角,使用后可随时进行清洗,即使使用很长时间,整个面板也能保持很清洁的状态。

再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200除了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上述优点之外,相应的筋条设计还可对进风面板100生产过程中的注塑模具起到保护作用。具体地,可参见图11,图中,实线部分表示无筋条结构时的模具轮廓,虚线部分表示有筋条结构时的模具轮廓,可以看出,有筋条结构时可有效地避免模具开发出现尖角,从而有效延长模具寿命,降低模具维修维护成本。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200在增大显示面积的同时,能够对进入窗式空调器内部的室内侧空气向上导流,从而不影响蒸发器的迎风面积,对制冷效果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并且能阻隔空调内部噪音向室内传播的路径,对室内侧噪音体验有一定的改善。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200能改变窗式空调器面板的低端形象,提升窗式空调器产品的美观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前面所提供的进风面板200。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优选为窗式空调器,其中,所述进风面板200位于室内侧。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改变了传统窗式空调器正面简单粗糙的外观,有助于提升窗式空调器的档次,使之具备由低端机向高端机迈进的潜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