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10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纱机械,尤其涉及细纱机等纺纱机械,该细纱机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并卷绕所生成的细纱而形成卷装。
背景技术
以往的纺纱机械具有多个纺纱单元、将多个纺纱单元分别统一地进行支持的多个单元框架、以及能够在多个纺纱单元之间移动的接头作业用的作业台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77577号公报)。各纺纱单元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并卷绕所生成的细纱而生成卷装。多个纺纱单元沿第一方向并列配置。在单元框架上配置有多个吸引管道,该多个吸引管道对由纺纱部产生的回丝、由作业台车产生的回丝以及在接头作业时产生的回丝进行吸引并搬送。吸引管道沿多个单元框架的第一方向配置。作业台车用的吸引管道配置在成为作业台车后方的位置上。并且,在纺纱机械中,除了接头作业用的作业台车以外,有时还设置有落纱台车等其他作业台车。在以往的纺纱机械中,在对作业台车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通常从作业台车的背面进行作业。由于在作业台车的背面配置有吸引管道,因此在进行维护的情况下,以往从纺纱机械的侧面拆卸作业台车。在以往的纺纱机械中,在作业台车的维护时,从纺纱机械的侧面取出作业台车。此时,在单元框架上配置有多个作业台车时,有时需要将不是维护对象的作业台车取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纺纱机械的运转中不可能进行维护,使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显著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以下,对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本实用新型一个观点的纺纱机械具备多个纺纱单元、至少一个作业台车以及至少一个单元框架。多个纺纱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分别具有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卷绕由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并形成卷装的卷取部。至少一个作业台车被配置为能够沿第一方向行驶,具有面向由纺纱部和卷取部形成的纱线通道的第一面和设置在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至少一个单元框架具有支持纺纱单元的支持部、作业台车的行驶空间、与作业台车的第二面相通的开口部。在该纺纱机械中,在对作业台车进行维护时,使作业台车移动到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当使作业台车移动到开口部时,由于开口部与第二面相通,因此作业者能够对处于第二面即作业台车的背面的维护对象物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在纺纱机械的工作中仅维护作业台车,能够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作业台车也可以具有在上部及下部的某一方将第一面和第二面连接的第三面,开口部比作业台车的第三面大。由此,只要使作业台车倒下,就能够从开口部取出作业台车, 能够在取出后使纺纱机械工作。因此,为了一个作业台车的维护而使纺纱机械整体停止的时间缩短,能够进一步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面侧存在细纱从纺纱部朝向卷取部行驶的纱线通道,因此当从第一面侧进行取出时,不能进行纺纱部和卷取部的作业。但是,在上述纺纱机械中,从第二面侧取出作业台车,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和卷取部。开口部也可以比作业台车的第二面大。由此,即使不使作业台车倒下、以直立的姿势也能够从开口部取出,并能够在取出后使纺纱机械工作。因此,为了一个作业台车的维护而使纺纱机械整体停止的时间进一步缩短,能够进一步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面侧存在细纱从纺纱部朝向卷取部行驶的纱线通道,因此当从第一面侧进行取出时,不能进行纺纱部和卷取部的作业。但是,在上述纺纱机械中,由于从第二面侧取出作业台车,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和卷取部。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对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的吸引管道。吸引管道沿第一方向配置。吸引管道相对于作业台车可以配置在上方和下方的某一方。由此,即使沿作业台车的行驶方向配置吸引管道,也能够形成开口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对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的吸引管道。吸引管道沿第一方向配置。吸引管道可以设置为移动自由,以便能够形成开口部。由此,通过使吸引管道相对于单元框架移动,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因此,即使如以往地将吸引管道的位置配置在作业台车的后方,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上述纺纱机械还具备对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的吸引管道。吸引管道沿第一方向配置。吸引管道装卸自由地设置在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开口部。由此,仅通过取下吸引管道,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因此,即使如以往地将吸引管道的位置配置在作业台车的后方,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备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由此,即使在将单元电源箱设置在单元框架上的情况下,单元电源箱也不会妨碍作业台车向第二面的进入,能够对作业台车进行维护。上述纺纱机械还可以具有多个作业台车。由此,通过仅将需要维护的作业台车配置在开口部,由此能够对该作业台车进行维护。并且,即使进行作业台车的取出作业,也能够使用纺纱单元及其他作业台车。因此,即使设置多台作业台车也能够迅速地进行维护,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单元框架也可以具有配置在开口部周围的加强用梁部件。由此,能够对由于形成开口部而强度容易下降的单元框架进行加强。作业台车还可以具有接头部,该接头部在细纱的切断时将从纺纱部送出的细纱的纱头与由卷取部卷绕的细纱的纱头进行接头。由此,通过具有接头部的作业台车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并且,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由于在接头台车的第一面侧存在细纱从纺纱部朝向卷取部行驶的纱线通道,因此当从第一面侧取出时,不能进行纺纱部和卷取部的作业。但是,在上述纺纱机械中,由于从第二面侧取出作业台车,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和卷取部。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使作业台车移动到开口部时,由于开口部与第二面相通,因此作业者能够处理处于第二面即作业台车背面的维护对象物。因此,能够在纺纱机械的工作中仅维护作业台车,能够提高纺纱机械的工作效率。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纺纱机械的截面图。图3为纺纱机械的主视立体图。图4为纺纱机械的后视立体图。图5为第一变形例的纺纱机械的吸引管道关闭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6为第一变形例的纺纱机械的吸引管道打开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7为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纺纱机械的吸引管道的后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细纱机(纺纱机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和“下游”意味着纺纱时纱线行驶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图1所示的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1,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2。细纱机 1具备接头台车(yarn joining cart)(作业台车)3、落纱台车(doff ing cart) 4、鼓风箱 (blower box)80、动力箱(motor box)5、单元框架 6 以及棒状部件(bar-like member) 16。 而且,如图2所示,细纱机1具备第一吸引管道17、第二吸引管道18和第三吸引管道19。多个纺纱单元2沿着图1左右方向即第一方向并列配置在单元框架6上。各纺纱单元2分别形成卷缠了规定长度的细纱10的卷装45。一台单元框架6例如能够安装8个纺纱单元2。另外,安装在一台单元框架6上的纺纱单元2的数量不特别限定。并且,在一个细纱机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单元框架6。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构成,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具备牵伸部(draft section) 7>(spinning section) 9> ^ ^tk ffl ^ (yarn slack eliminating section) 12以及卷取部(winding section) 13。牵伸部7设置在细纱机1的单元框架6的上端附近。牵伸部7将纱条15牵伸成为纤维束8。纺纱部9对从牵伸部7送来的纤维束 8,利用捻回气流加捻而进行气流纺纱。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在通过了清纱器52之后被送到纱线松弛消除部12而由卷取部13卷绕,由此形成卷装45。由此,从各纺纱单元2 的纺纱部9到卷取部13,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纱线通道LP (图幻。另外,清纱器52检测细纱 10有无粗细异常和/或细纱10中有无包含异物。纱线松弛消除部12具有对细纱10赋予规定张力而从纺纱部9拉出的功能;以及在接头台车3的接头时,使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滞留,而消除细纱10的松弛的功能。 并且,纱线松弛消除部12具有使卷取部13侧的张力变动不会传递到纺纱部9侧的缓冲功能。如图2所示,卷取部13具有被支持为绕支持轴70自由摆动的摇架臂71 ;和卷取滚筒72。摇架臂71为了卷绕细纱10而将筒管48支持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72设置在单元框架6的前面,使筒管48或卷装45接触卷取滚筒72的外周面,而以规定的卷取速度对筒管48或卷装45进行旋转驱动。接头台车3能够在设置于单元框架6的第一行驶轨道81上沿着第一方向行驶。 接头台车3构成为,在纱线切断时行驶到需要进行接头的纺纱单元2的位置,能够将纺纱部9侧的上纱线和卷取部13侧的下沙线进行接头。接头台车3虽然在图1中仅示出1台, 但是在细纱机1整体中设置有多台。如图1及图2所示,各接头台车3具有台车部(cart section) 41、安装在台车部41上的接头装置43 (接头部的一个例子)、吸管44、吸嘴46以及吸引空气供给管47(图2)。台车部41具有面向纱线通道LP的正面(第一面)41a;设置在正面41a的相反侧的背面(第二面)41b;以及在上下连接正面41a和背面41b的上面(第三面)41c及下面(第三面)41d。正面41a和背面41b的纵深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投影面积相同。 并且,上面41c与下面41d的上下方向的投影面积也相同。台车部41在第一方向的两端具有在行驶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行驶轮41e。 在台车部4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导辊41f。上部的导辊41f通过导轨41g引导。 接头装置43进行上纱线和下纱线的接头。吸管44绕水平轴转动而捕捉处于纺纱部9的上纱线端。吸嘴4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捕捉处于卷取部13的下纱线端。吸引空气供给管47对挡板95进行开闭,该挡板95设置在第一吸引管道17的后述的副吸引管道17b的与各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位置上。由此,从副吸引管道17b分别向接头装置43、吸管44和吸嘴46供给吸引用的空气。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落纱台车4能够沿第一方向行驶地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当在纺纱单元2中卷装45成为满卷时,落纱台车4在第二行驶轨道82上行驶到该纺纱单元2,并在此停止。如图1及图2所示,落纱台车4具有台车壳体(cart casing)85. 在台车壳体85上设置有吸管88、空筒管供给部件(empty bobbin supplying member)89以
(cradle operating arm) 90 台车壳体85具有配置在第一方向两端的两个行驶轮85a。行驶轮8 配置在台车壳体85下面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因此,落纱台车4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由第二行驶轨道82引导。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高度低。具体为,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纱线松弛消除部12的位置稍低。台车壳体85形成为,从上方覆盖设置在单元框架6上的后述的卷装载放部 (package placing seCti0n)2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落纱台车4配置在细纱机1的最外侧。台车壳体85具有棒状部件16能够通过的、截面凹陷成C字状的通过凹部(passage recess section)85b。通过凹部8 形成在与纺纱单元2相对的面上,具有除了棒状部件 16之外、对棒状部件16进行支持的支持部件96也能够通过的大小。如图2的A部分放大表示的那样,在通过凹部85b中设置有由棒状部件16引导的防倒用的导辊85c。从左右夹着棒状部件16地配置有两个导辊85c。吸管88能够伸缩且能够摆动地设置在台车壳体85上。吸管88前进到纺纱部9 而在吸入的同时捕捉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的上纱线端。然后,吸管88在退后的同时摆动而将所捕捉的细纱10向卷取部13上所安装的筒管48进行引导。吸管88的引导动作的范围GL是图2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范围。为了将空的筒管48供给到卷取部13,空筒管供给部件89转动自如地设置在台车壳体85上。摇架操作臂90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台车壳体85上,能够使卷取部13的摇架臂71摆动而取下卷装45。在鼓风箱80上连接有第一吸引管道17、第二吸引管道18以及第三吸引管道19。 在鼓风箱80中搭载有未图示的鼓风机,该鼓风机用于对这些第一吸引管道17、第二吸引管道18以及第三吸引管道19产生进行吸引的空气流。单元框架6例如是安装8个纺纱单元2的框形状部件。单元框架6具有安装纺纱单元2的主框架20、配置在主框架20的正面侧的卷装载放部21、踏板22以及脚尖收纳部件(tiptoe accommodating section)23。主框架20是组装钢材而构成的部件。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上部形成有倾斜的支持部20a,该支持部20a用于支持纺纱单元2的牵伸部7和纺纱部9。支持部20a的倾斜角度α例如是50度以上70度以下的角度范围。由此,牵伸部7及纺纱部 9比以往的细纱机更立起地配置。结果,从作业通路到牵伸部7及纺纱部9为止的距离变短,容易维护牵伸部7及纺纱部9。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中央部凹陷形成有行驶空间20c,接头台车3在该行驶空间 20c中行驶。在行驶空间20c的下部,沿着第一方向安装有接头台车3用的第一行驶轨道 81。如图4中由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主框架20的背面形成有开口部20b。开口部20b 与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相通地形成,为能够从主框架20的背面侧取出接头台车3的大小。 具体为,开口部20b比接头台车3的台车部41的背面41b大。更详细为,开口部20b比正面41a和背面41b的纵深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并且,开口部20b比接头台车3的上面41c 和下面41d大。在开口部20b的第一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加强用的一对肋部件20d和一对梁部件 20e。肋部件20d从主框架20的上部到下部进行连结,离第一方向的端部的长度为下部比上部长。梁部件20e例如为钢板制,从主框架20的上部朝向下部的第一方向的端部倾斜地配置。在该一对的肋部件20d和梁部件20e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0b。设置肋部件20d和梁部件20e是为了防止由设置开口部20b导致的主框架20的强度下降。在主框架20背面的开口部20b的侧面,配置有单元电源箱31。在开口部20b的上方配置有单元电源管道32。单元电源箱31和单元电源管道32以往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后方。在主框架20的背面下部,形成有被使用作为作业者的踏台的背面踏板20f。在作业者从细纱机1的背面侧进行作业时使用背面踏板20f。背面踏板20f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细纱机1正面侧的踏板22稍高。如图2及图3所示,卷装载放部21是载放在卷取部13中成为了卷满的卷装45的场所。卷装载放部21为,以将头部被切断的圆锥台形状的卷装45不滚动地进行载放为目的,而凹陷形成为断面多边形状。如图1所示,卷装载放部21跨细纱机1的全长沿着第一方向配置。如在图2的B部分放大表示的那样,卷装载放部21例如具有带式输送机方式的卷装搬送部(package transporting section) 25。卷装搬送部25将所载放的卷装45搬送到第一方向的一端侧(例如鼓风箱80侧)或另一端侧。如图2的B部分放大表示那样,在卷装载放部21的长度方向侧面之中,在与排列有多个纺纱单元2的第一侧相反侧的第二侧的侧面21a上,安装有沿着远离卷装45的方向弯曲的卷装保护部(package protecting section) 27。通过设置这种卷装保护部27,即使作业者站在接近卷装载放部21的踏板22上,卷装45也难以被作业者污染。并且,在卷装 45载放于卷装载放部21上时以及通过卷装搬送部25搬送卷装45时,通过卷装保护部27保护卷装45。在卷装载放部21与卷取部13之间,设置有在由落纱台车4进行落纱时所使用的卷装引导部(package guiding sectionUS。卷装引导部观将卷绕了细纱10的卷装45 引导到卷装载放部21。卷装引导部28具有从卷取部13朝向卷装载放部21下降的倾斜面 (slope surface)28a0踏板22配置在卷装载放部21的第二侧的侧面21a (图2的左侧面)。踏板22被使用为作业者为了维护纺纱单元2而使用的踏台。踏板22由平坦面构成。在踏板22的上面上配置有落纱台车4行驶的第二行驶轨道82。第二行驶轨道82为厚度较小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踏板22内部配置有线缆架沈,该线缆架沈中穿通用于向落纱台车4进行供电、各种信号的通信及压缩空气的供给的布线以及空压配管。踏板22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外侧成为作业者通路。如图2的B部分放大表示那样,脚尖收纳部件23具有能够收纳作业者的鞋的脚尖部分的空间。脚尖收纳部件23形成为,与卷装载放部21的下方在上下方向上重合。脚尖收纳部23的空间,朝向第一侧突出地形成在卷装载放部21的第二侧的侧面21a。通过设置这种脚尖收纳部23,站在踏板22上的作业者能够进一步接近纺纱单元2。由此,在作业者进行维护等作业时,能够提高作业效率。棒状部件16具有作为扶手的功能和作为落纱台车4的引导部的功能。棒状部件 16例如是不锈钢制的管部件,配置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位置。由此,例如在对纺纱单元2进行维护等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在棒状部件16上或者将身体依靠在棒状部件16上地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向纺纱单元2地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使姿势稳定地进行作业。 如图2的A部分所示那样,落纱台车4的导辊85c从左右两侧接触棒状部件16的外周面。 如图1所示,棒状部件16沿着第一方向配置。如图2所示,棒状部件16配置在比落纱台车 4的吸管88的引导动作范围GL更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并且,棒状部件16配置在纱线通道LP和踏板22之间。如此,能够通过第二行驶轨道82和棒状部件16进行落纱台车4的引导。通过由棒状部件16引导落纱台车4的上部、由第二行驶轨道82引导落纱台车4的下部,由此落纱台车4相对于纺纱单元2的位置精度提高。因此,落纱台车4能够从落纱位置进行高精度的落纱作业。棒状部件16由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支持部件(supporting member) 96支持。支持部件96固定棒状部件16的下面。因此,在棒状部件16的上面及左右面未配置支持部件96。由此,能够配置导辊85c。例如按每4个纺纱单元2地配置有支持部件96。支持部件96固定在主框架20的正面。支持部件96为较厚的板状部件,内部具有与第二吸引管道18连通的吸引通路(未图示)。在吸引通路的前端安装有作为吸引部的吸引盖96a,该吸引盖96a例如自如转动为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当使吸引盖96a转动到打开位置时,能够将吸引通路开放,能够吸引回丝等。由此,作业者能够废弃在维护作业等中收集的回丝等废弃物。并且,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沿着棒状部件16配置有停止操作部29。在支持部件96的前端下部,形成有停止操作部四能够通过的贯通孔96b。停止操作部四是一端连结了紧急停止按钮30的绳状部件。停止操作部四构成为,当向远离支持部件96的方向拉动停止操作部四时,与紧急停止按钮30被按压操作了的情况同样地进行紧急停止动作。由此,作业者只要是在细纱机1的正面,则不管在哪个位置,都能够迅速地进行紧急停止操作。并且,停止操作部四配置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因此作业者难以误操作停止操作部四。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第一吸引管道17对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产生的回丝进行回收并搬送到鼓风箱80。第二吸引管道18对在接头作业前后产生的回丝进行回收并搬送到鼓风箱80。第三吸引管道19对在牵伸部7的牵伸中产生的灰尘及浮游纤维、在纺纱部9的纺纱中产生的灰尘及回丝等进行回收并搬送到鼓风箱80。以往的第一吸引管道和第二吸引管道,由于位于接头台车的后方,因此不能够对接头台车3的背面进行作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位置上,第一吸引管道17配置在接头台车3下方地配置在主框架20内。并且,第二吸引管道18配置在接头台车3上方地配置在主框架20内。第三吸引管道19配置在牵伸部7和纺纱部9后方地配置在主框架 20内。第二吸引管道18和第三吸引管道19连续地设置在细纱机1的各主框架20上。 第一吸引管道17由连续地设置在主框架20上的主吸引管道17a、副吸引管道17b和连接管17c构成。副吸引管道17b两端堵塞地设置在各主框架20上。连接管17c连结主吸引管道17a和副吸引管道17b。主吸引管道17a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下方,并将多个纺纱单元 2作为一组而沿着多组纺纱单元2的第一方向配置。副吸引管道17b设置在第二吸引管道 18的下方,即设置在接头台车3的上方。在副吸引管道17b的下面的与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与接头台车3的行驶对应地进行开闭的挡板95。第二吸引管道18和主吸引管道17a的截面为圆形。第二吸引管道18和主吸引管道17a固定在主框架20上,但不与主框架20直接连结。因此,第二吸引管道18和主吸引管道17a,不作为主框架20的构造部件起作用。第三吸引管道19具有将矩形截面的一个角部切除的形状的变形五边形状截面。第三吸引管道19与主框架20连结,作为主框架20的构造部件起作用。因此,第三吸引管道19还用于提高主框架20的强度。在如此构成的细纱机1中,在进行接头台车3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使接头台车3 停止在面向最接近的单元框架6的主框架20的开口部20b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接头台车3能够直接通过开口部20b取出。此时,接头台车3被从主框架20的背面侧取出,因此不会妨碍纺纱单元2的纺纱动作。因此,如果取出作业结束,则即使在维护作业中也能够继续进行纺纱动作。在进行纺纱单元2的维护作业时,作业者站在踏板22上。在作业者站在踏板22上时,能够将鞋的脚尖配置到脚尖收纳部件23中。脚尖收纳部件23位于卷装载放部21的下方,因此作业者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纺纱单元2。因此,能够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而且,面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沿第一方向配置有棒状部件16。因此,作业者能够将手放在棒状部件16上或者将身体依靠在棒状部件16上地进行维护作业。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接着,说明第一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吸引管道17分割成跨细纱机1 的全长形成的主吸引管道17a和设置在各单元框架6上的副吸引管道17b。将主吸引管道 17a和副吸引管道17b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下方以及上方,在主框架20上设置开口部20b。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吸引管道117具有配置在接头台车3下方的主吸引管道117a和配置在接头台车3后方的左右一对副吸引管道117b。主吸引管道 117a位于比上述实施方式靠正面侧的位置。因此,主吸引管道117a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正下方。一对副吸引管道117b在两个外侧绕垂直轴摆动自由地支持在主框架20上。一对副吸引管道117b例如分别具有与4个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第一方向的长度,两端分别被堵塞。由此,副吸引管道117b绕垂直轴开闭为图5所示的关闭状态以及图6所示的打开状态。 当副吸引管道117b成为图6所示的打开状态时,在接头台车3后方形成开口部20b。在主框架20上设置有用于摆动支持副吸引管道117b的一对摆动轴117d。为了将一对副吸引管道117b与主吸引管道117a连通,而设置有一对连结管117c。连结管117c使用挠性管,一端与主吸引管道117a连通,另一端与副吸引管道117b连通。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副吸引管道117b的开闭方向并不限定于绕垂直轴的开闭。副吸引管道只要能够移动为能够在主框架20上形成开口部20b,则其移动方式并不限定于第一变形例。例如,副吸引管道也可以进行绕水平轴的开闭动作。并且,还可以将副吸引管道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滑动。接着,说明第二变形例。在第一变形例中,使副吸引管道117b开闭,但在第二变形中,如图7所示,通过螺纹部件217e将副吸引管道217b能够装卸地固定在主框架20上。 副吸引管道217b通过使用了挠性管的连结管117c与主吸引管道117a连通。副吸引管道 217b具有与8个纺纱单元2相对应的第一方向的长度,两端被堵塞。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细纱机1中,通过将副吸引管道217b取下,能够在接头台车3的后方形成开口部 20b。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地表现。作为纺纱机械的一个例子的细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至少一个接头台车3 (作业台车的一个例子)以及至少一个单元框架6。多个纺纱单元2沿第一方向排列,并分别具有对纤维束8加捻而生成细纱10的纺纱部9以及卷绕由纺纱部9生成的细纱10而形成卷装45的卷取部13。至少一个接头台车3被配置为能够沿第一方向行驶,具有面向由纺纱部9和卷取部13形成的纱线通道LP的正面41a (第一面的一个例子)和设置在正面41a的相反侧的背面41b (第二面的一个例子)。至少一个单元框架6具有支持纺纱单元2的支持部20a、接头台车3的行驶空间20c以及与接头台车3 的背面41b相通的开口部20b。在该细纱机1中,在维护接头台车3时,使接头台车3移动到与开口部20b相对的位置。当使接头台车3移动到开口部20b时,开口部20b与背面41b 相通,因此作业者能够处理处于背面41b即接头台车3的背面41b的维护对象物。因此,在细纱机1工作中能够仅维护接头台车3,能够提高细纱机1的工作效率。接头台车3具有在上部以及下部的某一方连接正面41a和背面41b的上面41c (第三面的一个例子)或下面41d(第三面的一个例子),开口部20b比接头台车3的上面41c 或下面41d大。由此,只要使接头台车3倒下,就能够从开口部20b取出接头台车3,在取出后能够使细纱机1工作。因此,为了一个接头台车3的维护而使细纱机1整体停止的时间缩短,能够进一步提高细纱机1的工作效率。在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3的情况下,由于细纱 10从纺纱部9朝向卷取部13行驶的纱线通道LP处于正面41a侧,因此当从正面41a侧进行取出时,不能够进行纺纱部9和卷取部13的作业。但是,在细纱机1中,由于从背面41b 侧取出接头台车3,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9和卷取部13。开口部20b比接头台车3的第二面大。由此,即使不使接头台车3倒下,而以直立的姿势也能够从开口部20b取出,在取出后能够使细纱机1工作。因此,为了一个接头台车 3的维护而使细纱机1整体停止的时间进一步缩短,能够进一步提高细纱机1的工作效率。 在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3的情况下,由于细纱10从纺纱部9朝向卷取部13行驶的纱线通道LP处于正面41a侧,因此当从正面41a侧进行取出时,不能够进行纺纱部9和卷取部13 的作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背面41b侧取出接头台车3,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9和卷取部13。细纱机1还具备对接头台车3供给吸引空气流的第一吸引管道17。第一吸引管道 17沿第一方向配置。第一吸引管道17相对于接头台车3配置在上方和下方的某一方。由此,即使沿接头台车3的行驶方向配置第一吸引管道17,也能够形成开口部20b。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20b。细纱机1还具备对接头台车3供给吸引空气流的副吸引管道117b。副吸引管道 117b沿第一方向配置。副吸引管道117b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主框架20上,以便能够形成开口部20b。由此,通过使副吸引管道117b沿相对于主框架20接近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20b。因此,即使将副吸引管道117b的位置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后方,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20b。细纱机1还具备对接头台车3供给吸引空气流的副吸引管道217b。副吸引管道 217b沿第一方向配置。副吸引管道217b装卸自由地设置在主框架20上,以便能够形成开口部20b。由此,仅通过取下副吸引管道217b,就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20b。因此,即使将副吸引管道217b的位置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后方,也能够容易地实现开口部20b。细纱机1具有多个接头台车3。由此,通过仅将需要维护的接头台车3配置到开口部20b,能够对该接头台车3进行维护。并且,即使进行接头台车3的取出作业,也能够使用纺纱单元2及其他的接头台车3。因此,即使设置多台接头台车3,也能够迅速地进行维护, 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单元框架6的主框架20具有配置在开口部20b周围的加强用的梁部件20e。由此,能够加强因形成开口部20b而强度容易下降的主框架20。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43,该接头装置43在细纱10的切断时对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的纱头与由卷取部13卷绕的细纱10的纱头进行接头。由此,通过具有接头装置43的接头台车3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并且,作业台车为接头台车3。由于在接头台车3的正面41a侧存在细纱10从纺纱部9朝向卷取部13行驶的纱线通道LP,因此当从正面41a侧取出时,不能够进行纺纱部9和卷取部13的作业。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从背面41b侧取出接头台车3,因此在取出作业时能够使用纺纱部9和卷取部13。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精神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作为作业台车例示了接头台车,但作业台车并不限定于接头台车。例如也可以是落纱台车,并且还可以是维护用的其他台车。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从上方向下方地形成有纱线通道,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从下方向上方地形成有纱线通道的纺纱机械。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第二吸引管道配置在接头台车的上方,第一吸引管道配置在接头台车的下方,但也可以相反。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设置有落纱台车,但也可以不设置落纱台车。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第三吸引管道兼用作单元框架6的构造部件,但也可以将第一吸引管道和第二吸引管道中的至少一个兼用作构造部件。另外,在单元框架6 保持规定强度的情况下,第一吸引管道和第二吸引管道也可以都不兼用作构造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通过纱线松弛消除部12从纺纱部9拉出细纱10,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通过送出辊和夹持辊来夹持细纱10而从纺纱部9拉出的纺纱机械。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应用于具有作业台车的纺纱机械。
权利要求1.一种纺纱机械,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分别具有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卷绕由上述纺纱部生成的上述细纱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至少一个作业台车,配置为能够沿上述第一方向行驶,具有面向由上述纺纱部和上述卷取部形成的纱线通道的第一面和设置在上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至少一个单元框架,具有支持上述纺纱单元的支持部、上述作业台车的行驶空间以及与上述作业台车的上述第二面相通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上述作业台车具有在上部以及下部的某一方连接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的第三面, 上述开口部比上述作业台车的上述第三面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开口部比上述作业台车的上述第二面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开口部比上述作业台车的上述第二面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相对于上述作业台车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某一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相对于上述作业台车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某一方。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相对于上述作业台车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某一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相对于上述作业台车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某一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装卸自由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装卸自由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装卸自由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备吸引管道,该吸引管道沿上述第一方向配置,对上述作业台车供给吸引空气流, 上述吸引管道装卸自由地设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以便能够形成上述开口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1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2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3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3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3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还具有单元电源箱,该单元电源箱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背面的开口部的侧面。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3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4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6.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8.如权利要求沈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5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0.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1.如权利要求四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设置有多个上述作业台车。
65.如权利要求1至6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单元框架具有配置在上述开口部周围的加强用的梁部件。
66.如权利要求1至6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上述作业台车具有接头部,该接头部在上述细纱的切断时将从上述纺纱部送出的细纱的纱头与由上述卷取部卷绕的细纱的纱头进行接头。
专利摘要一种纺纱机械,细纱机具备有多个纺纱单元、接头台车以及单元框架。纺纱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分别具有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卷绕由纺纱部生成的细纱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接头台车被配置为能够沿第一方向行驶,具有面向由纺纱部和卷取部形成的纱线通道的正面和设置在正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单元框架具有支持纺纱单元的支持部、接头台车的行驶空间以及与接头台车的背面相通的开口部。
文档编号D01H1/00GK202323190SQ2011203052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0日
发明者上田健一, 横田至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