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34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泵将润滑油供给到缝纫机内部的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缝纫机,使用设于缝纫机主体内部的泵供给对缝纫机主体的机臂部内的机构进行润滑的润滑油。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2年224484号公报所记载的缝纫机在支撑梭的驱动轴的轴承上设有柱塞泵。柱塞泵在缝纫机的驱动下,从油箱汲取润滑油,并将润滑油供给到梭。柱塞泵将供给到梭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经由供给路供给到机臂部内的供油处。机臂部内的供油处例如是指将缝纫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针杆机构、送布机构等的传动机构。供给路在其内部插通有油芯,利用油芯的毛细管现象将润滑油供给到机臂部内的供油处。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缝纫机利用供给路内的油芯将供给到梭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朝机臂部内的供油处供给,因此,润滑油的流量较少。特别地,供油处即传动机构的负载较大,需要润滑油。因此,缝纫机可能会在传动机构发生烧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缝纫机主体的机臂部内的传动机构烧结的缝纫机。技术方案I的缝纫机包括底座部;油供给源,该油供给源设于上述底座部,贮存润滑油;泵,该泵使用随着缝纫机马达的驱动而产生的驱动力从上述油供给源汲取上述润滑油;以及供给路,该供给路将上述油供给源与上述泵连接,供上述泵从上述油供给源汲取的上述润滑油流动,在该缝纫机中,上述泵将经由上述供给路汲取的上述润滑油供给到梭,其特征是,包括上轴,该上轴随着上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且沿轴心方向形成有横孔;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设于上述上轴,将上述上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 驱动机构;孔,该孔将上述上轴的上述横孔与上述上轴的外部连接,且设于与上述传动机构对应的位置;以及流路,该流路将上述泵与上述上轴的上述横孔连接,在该缝纫机中,使上述泵供给到上述梭的上述润滑油分支到上述流路,并经由上述横孔、上述孔供给到上述传动机构。在上述缝纫机中,泵将从油供给源汲取的润滑油供给到梭。泵将供给到梭的润滑油经由流路直接供给到上轴的横孔。设于上轴的传动机构的负载较大,需要润滑。上轴的横孔内的润滑油从设于与传动机构对应位置的上轴的孔朝外部流出,对传动机构进行润滑。缝纫机将高压的润滑油从泵直接供给到上轴内部的横孔,并从设于上轴的孔将润滑油供给到传动机构。因此,缝纫机能防止设于上轴的传动机构的烧结。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上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对上述梭进行支撑的下轴旋转的转轴,上述传动机构是与设于上述转轴的齿轮啮合的齿轮。设于上轴的齿轮与转轴的齿轮一起旋转时,容易产生摩擦。缝纫机将高压的润滑油从泵供给到上轴的横孔,因此能将充足量的润滑油经由横孔从孔供给到上轴的齿轮。因此,缝纫机能防止上轴的齿轮与转轴的齿轮一起旋转时的烧结。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上述泵设于离开上述油供给源的位置,且设于支撑上述下轴的下轴承部。由于泵并没有设于油供给源附近而是设于支撑下轴的下轴承部,因此能扩大油供给源周围的空间。因此,缝纫机能使收容于油供给源的润滑油的容量增加。在技术方案4 6的缝纫机中,还包括对上述上轴进行支撑的上轴承部,上述上轴承部包括将上述上轴承部的外方与内周面连接的轴承孔,上述上轴包括与上述横孔连接并与上述上轴承部的内周面连通的连通孔,上述轴承孔能在上述上轴承部的外方侧与上述流路连接,且在上述上轴旋转时,上述轴承孔能在上述内周面侧与上述连通孔连通。缝纫机将润滑油从支撑上轴的上轴承部的轴承孔经由上轴的连通孔供给到横孔。因此,缝纫机能容易地将来自泵的润滑油经由流路供给到旋转的上轴。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中,上述油供给源是能收容上述润滑油的油箱,上述油箱包括外周壁,该外周壁形成开口部;底部,该底部与上述开口部相对;对向壁,该对向壁设置成在上述外周壁的内侧、上述开口部与上述底部之间且离开上述底部的位置与上述底部 相对,其是能承接供给到上述传动机构的上述润滑油的壁部;以及孔部,该孔部在从上述开口部朝向上述底部的方向上贯穿上述对向壁。油供给源即油箱能在底部与对向壁之间的空间内收纳用于润滑缝纫机的机构的润滑油。用于润滑后从缝纫机内部落下的润滑油通过开口部朝对向壁落下。落下至对向壁的润滑油通过孔部积存到底部与对向壁之间的空间内。因此,在缝纫机振动时,对向壁能防止润滑油从开口部朝外部泄漏。因此,缝纫机能防止润滑油泄漏到油箱的外部。
图I是缝纫机I的主视图。图2是缝纫机I的外观和底座部2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缝纫机I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I-I线向视剖视图。图5是立柱部22上端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油箱10的立体图。图7是油箱10的立体图。图8是油箱10的平面图。图9是图8的V-V线向视剖视图。图10是图8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图11是图4的II-II线向视剖视图。图12是图4的III-III线向视剖视图。图13是图4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纸面表面侧、纸面背面侧分别是缝纫机I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侧、后侧。参照图I、图2,对缝纫机I的整体结构进行概略说明。如图I、图2所示,缝纫机I包括底座部21、立柱部22、机臂部23。底座部21沿左右方向延伸。底座部21设于工作台(未图示)上。底座部21包括收容润滑油的油箱10、旋梭46等。立柱部22从底座部21的右端朝上方延伸。机臂部23从立柱部22的上端朝左方延伸。机臂部23与底座部21相对。机臂部23在其左端部包括针杆43。针杆43随着缝纫机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上下运动。机臂部23在其左端前侧具有狭缝45。狭缝45沿上下方向延伸。挑线杆44从狭缝45朝外部突出。挑线杆44随着针杆43的上下运动而沿狭缝45上下运动。参照图3 图5,对缝纫机I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缝纫机I包括上转轴31、连结转轴33、下转轴36等。上转轴31在机臂部23 (参照图I)内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转轴33在立柱部22 (参照图I)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下转轴36在底座部21 (参照图I)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缝纫机马达(未图示)设于上转轴31右端。上转轴31随着缝纫机马达的驱动而旋转。轴承部47在上转轴31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支撑该上转轴31。如图5所示,轴 承部47固定于机臂部23。上转轴31具有孔25和孔24。孔25是形成于上转轴31的轴心方向的定位孔。孔25从与轴承部4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朝右方在上转轴31内延伸。孔24与孔25的左端部连接,并与轴承部47的内周面连通。轴承部47包括使轴承部外方与上述内周面连接的孔471。上转轴31在轴承部47的右方包括伞状的齿轮32。上转轴31在齿轮32的附近具有与孔25连通的孔26。上转轴31将曲柄17固定于轴承部47的右侧、齿轮32的左侧。随着缝纫机马达使上转轴31旋转,曲柄17驱动送布机构49。上转轴31在固定曲柄17的部位具有与孔25连通的孔27。轴承部47在其前侧具有孔471。孔471在轴承部47外方侧与后述第二供给路82连接。孔471在上转轴31旋转时能在轴承部47的内周面侧与孔24连通。具体而言,当上转轴31旋转时,孔471有时与孔24连通。当孔471与孔24连通时,在第二供给路82中流动的润滑油从孔471经由孔24流入孔25。流过孔25的润滑油随着上转轴31的旋转而从孔26、27朝上转轴31外部流出。流出的润滑油到达齿轮32、曲柄17。缝纫机I具有使针杆43上下运动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1。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1设于上转轴31左端。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1支撑针杆43。针杆43在其下端包括机针42。缝纫机马达驱动上转轴31旋转,从而使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1驱动。针杆43随着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1的驱动而上下运动。连结转轴33在其上端包括伞状的齿轮34。齿轮34与上转轴31的齿轮32啮合。连结转轴33随着上转轴31的旋转而旋转。连结转轴33在其下端包括伞状的齿轮35。连结转轴33将上转轴3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下转轴36。下转轴36在其右端包括伞状的齿轮37。齿轮37与连结转轴33下端的齿轮35啮合。下转轴36随着连结转轴33的旋转而旋转。轴承部48设于下转轴36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下转轴36在其左端包括旋梭46 (参照图2)。旋梭46随着下转轴36的旋转而与机针42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旋转。轴承部50设于旋梭46的右侧。即,轴承部50设于离开油箱10的位置。轴承部48、50对下转轴36进行支撑。轴承部50具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通孔51 (参照图4)。通孔51的直径与下转轴36的直径大致相同。轴承部50包括柱塞泵53 (參照图4)。柱塞泵53将收容于油箱10的润滑油经由第一供给路81吸入。柱塞泵53将吸入的润滑油朝第二供给路82送出。第二供给路82将柱塞泵53送出的润滑油经由轴承部47的孔471供给到上转轴31的孔25。參照图6 图10,对油箱10进行说明。油箱10由半透明的树脂形成,其固定于立柱部22下方的底座部21。油箱10位于连结转轴33的齿轮35和下转轴36的齿轮37的下方。油箱10主要由底壁102 (參照图9)、从底壁102的边缘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外周壁101、与外周壁101连接的第一对向壁113、第二对向壁114形成。底壁102包括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1022。第一底壁1021形成于底座部21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中,呈大致矩形状。第二底壁1022从第一底壁1021的左侧后端部分朝左方突出。第一底壁1021左端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是比其它部分朝右端侧凹陷的凹部1213。第一底壁1021在第一底壁1021的凹部1213后侧的下表面具有底壁凹部1212。底壁凹部1212从第一底壁1021下表面朝上方矩形状凹陷。磁铁(未图示)从油箱10的外侧嵌入底壁凹部1212。磁铁将后述润滑油收容部12内的润滑油中含有的鉄粉等吸附到底壁凹部1212附近。第一底壁1021的右侧前端和后端呈没有角的形状。第二底壁1022呈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第二底壁1022右端与第一底壁1021左后端连接。外周壁101在大致铅垂方向上与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1022的外周缘连接。外周壁101包括侧壁1011 1016等。侧壁1011与第一底壁1021右端连接。侧壁1012与第一底壁1021前端连接。侧壁1013与第一底壁1021左端连接。侧壁1014与第一底壁1021后端、第二底壁1022后端连接。侧壁1015与第二底壁1022前端连接。侧壁1016与第二底壁1022左端连接。侧壁1011、1012、1014的高度大致相同。侧壁1013、1015、1016的高度大致相同,且是侧壁1011、1012、1014的高度的大致二分之一。侧壁1013形成将第一底壁1021的左端朝铅垂方向延伸的形状,并形成有凹部1213。如图7所示,侧壁1012的左端部分的上端从高度方向的中间部朝左方突出。侧壁1016的与侧壁1014连接的部分形成与侧壁1014相同的高度。侧壁1016的较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部分形成与侧壁1015大致相同的高度。油箱10在侧壁1011、1012、1014的高度方向大致中间位置具有第一对向壁113。第一对向壁113与第一底壁1021大致平行,俯视呈大致矩形状。油箱10具有从第一对向壁113的左端朝铅垂方向延伸的侧壁1017。侧壁1017的前后方向长度比第一对向壁113的前后方向长度短。侧壁1017的前后端与侧壁1012、侧壁1014不连接。第一对向壁113与侧壁1013上端连接。第一对向壁113在较前后方向中央靠前侧且较左右方向中央靠右侧的位置具有收容孔部1131。收容孔部1131位于离开外周壁101的位置。收容孔部1131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对向壁113。第一对向壁113包括从侧壁1012、1014朝向收容孔部1131侧朝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32。第一倾斜部1132将落下至第一对向壁113的上表面的润滑油朝收容孔部1131引导。第一对向壁113在收容孔部1131的周围具有沿收容孔部1131的槽部1133。槽部1133是从第一对向壁113的上表面朝向下方设置的槽。在润滑油通过收容孔部1131朝第一底壁1021移动时,槽部1133将润滑油中含有的灰尘、线头等异物除去。作业者能利用槽部1133来安装过滤器(未图示)。 第一对向壁113在其左侧前方具有基座部112。基座部112位于侧壁1013的左侧即凹部1213形成部上方。圆筒部60从基座部112朝向上方立起设置。圆筒部60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内部的圆筒孔601。未图不的杆构件插通于圆筒孔601。圆筒部60的上端的高度与侧壁1011、1012、1014、1017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油箱10在第二底壁1022的上方具有第二对向壁114。第二对向壁114与侧壁1015、侧壁1016、侧壁1014、第一对向壁113连接。如图9所示,第二对向壁114的大致前侧半部朝上方膨起。第二对向壁114的大致后侧半部形成平坦且右端比左端低的第二倾斜部1141 (参照图10)。第二对向壁114的右端与第一对向壁113连接。油箱10具有由第一底壁1021、第二底壁1022、第一对向壁113、第二对向壁114、侧壁1011 1016围起的润滑油收容部12。油箱10具有由第一对向壁113、第二对向壁114、侧壁1011,1012,1014 1017围起的润滑油承接部11。侧壁1011,1012,1014 1017的上端形成箱开口部103。润滑油承接部11对通过箱开口部103并从立柱部22内落下的润滑油予以承接。收容孔部1131贯穿第一对向壁113,使润滑油承接部11与润滑油收容部12连通。在经由第二供给路82、轴承部47而供给至齿轮32 (参照图3)的润滑油沿立柱部22(参照图I)内部朝下方落下时,润滑油承接部11对落下的润滑油予以承接。在供给有润滑油的齿轮32与齿轮34 —起旋转时,润滑油有时会变成雾状而朝周围放出。放出的雾状的润滑油会飞散到立柱部22内。在飞散到立柱部22内的雾状的润滑油滴下而朝下方落下时,润滑油承接部11能承接落下的润滑油。供给到缝纫机驱动部的润滑油通过设于润滑油承接部11的第一对向壁113的上表面的第一倾斜部1132和收容孔部1131,并积存于润滑油收容部12。形成润滑油收容部12的侧壁1012在与侧壁1013连接的部分具有将侧壁1012贯穿的前表面孔1211。在从外部将润滑油供给到油箱10时,作业者使缝纫机I倾倒,将润滑油供给用的软管(未图示)插入前表面孔1211来供给润滑油。倾斜部1221形成于第二底壁1022的右侧前端与侧壁1015之间。在作业者使缝纫机I倾倒时,倾斜部1221能防止油箱10与膝操作机构(未图示)干涉。油箱10具有从侧壁1016朝左方延伸的圆筒部1223。圆筒部1223在其内侧具有贯穿润滑油收容部12内部的孔。圆筒部1223与第一供给路81连接。轴承部50内部的柱塞泵53经由第一供给路81汲取润滑油收容部12内部的润滑油。排出路83与侧壁1016连接(参照图2)。排出路83将从柱塞泵53漏出的润滑油朝向润滑油收容部12排出。如上所述,由于油箱10利用润滑油承接部11覆盖立柱部22的下侧,因此能利用润滑油承接部11承接供给到齿轮32的润滑油。因此,油箱10能可靠地回收供给到齿轮32的润滑油。油箱10能将积存于第一对向壁113、第二对向壁114上的润滑油经由收容孔部1131收容到润滑油收容部12。当缝纫机I振动时,收容于润滑油收容部12内的润滑油振动。不过,由于油箱10包括第一对向壁113、第二对向壁114,因此,即便润滑油振动,润滑油也不会泄漏到润滑油收容部12的外部。[0054]參照图4、图12、图13,对轴承部50和周边部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底座部21具有轴 承支撑部61。轴承支撑部61从周围覆盖并支撑轴承部50。轴承支撑部61具有轴承孔部62、63。轴承孔部62设于轴承部50的左側。轴承孔部63设于轴承部50的右側。轴承孔部62、63的直径与轴承部50的外径大致相同。轴承孔部62与轴承孔部63连通。润滑油槽部64、65是设于轴承孔部62、63的内周壁的槽。润滑油槽部64设于与轴承部50的左端相连的部分。润滑油槽部65设于与轴承部50的右端相连的部分。轴承部50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且靠下侧具有孔部52。孔部52从轴承部50的周壁朝向中心延伸,并与通孔51连接。轴承支撑部61在孔部52的下侧具有孔部66。孔部66的下侧被栓塞(未图示)堵住。如图12所示,柱塞泵53设于轴承部50内部。柱塞泵53包括凸轮54、柱塞55、弹簧56、流入路57、流出路58。凸轮54是偏心凸轮。凸轮54是下转轴36的一部分,配置于轴承部50下侧的孔部52的上方。柱塞55设于孔部52内。弹簧56设于孔部66内,朝上方对柱塞55进行施力。流入路57是从轴承部50的周壁的前侧(图12的左侧)朝向轴承部50的中心延伸的流路。流入路57的一端部与通孔51连接。流路68从轴承支撑部61的下端朝向上方延伸。流路68的上端部与流入路57的另一端部连接。流路68的下端部与第一供给路81连接。流出路58是从轴承部50的中心朝向周壁的后侧(图12的右侧)延伸的流路。流出路58在轴承部50内朝左方(图12的背面侧)弯曲。流出路58进ー步朝轴承部50的中心方向弯曲,与设于通孔51内壁的凹状的积存部59 (參照图4)连接。积存部59能积存从流出路58流出的润滑油。积存部59将积存的润滑油经由未图示的流路送至轴承部50的外部。该流路在轴承支撑部61内从积存部59朝下方延伸。该流路的下端与第二供给路82连接(參照图2)。如图3、图4所示,第二供给路82在底座部21内从轴承支撑部61朝右方延伸,并朝上方弯曲。第二供给路82在立柱部22 (參照图2)内朝上方延伸,并与轴承部47前侧的孔471连接。如图4所示,下转轴36在其内部具有第三供给路69。第三供给路69是在下转轴36内沿轴向延伸的流路。第三供给路69的右端与积存部59连接。第三供给路69的左端连接到设于下转轴36左侧的旋梭46(參照图2)的内部。第三供给路69能将积存于积存部59的润滑油供给到旋梭46。如图13所示,流路71从轴承支撑部61的下端朝上方延伸。流路71的上端与设于轴承支撑部61的润滑油槽部65的下侧连接。流路71的下端与排出路83连接。排出路83与油箱10连接(參照图2)。连结流路67设于润滑油槽部65与流路71的连接部分的后侧(图13的右侧)。连结流路67在轴承支撑部61内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流路67的左端(图13的背面侧)与润滑油槽部64(參照图4)连接。连结流路67的右端与设于轴承部50右侧的润滑油槽部65连接。參照图12、图13,对柱塞泵53的驱动原理进行说明。当凸轮54随着下转轴36的旋转而旋转时,柱塞55沿着凸轮面形状朝下方移动。当柱塞55朝下方移动时,轴承部50的孔部52内的压力降低。因此,润滑油经由第一供给路81、流路68、流入路57从油箱10(参照图2)流入孔部52内。流入孔部52内的润滑油到达旋转的下转轴36与轴承部50内的通孔51之间的滑动部分。润滑油能抑制因滑动部分的摩擦而产生的发热,从而能防止出现烧结现象。当下转轴36进一步旋转时,柱塞55朝上方移动。柱塞55将孔部52内的润滑油朝流出路58推出。流出到流出路58的 润滑油积存于积存部59 (参照图4)。柱塞55推出的润滑油将积存于积存部59的润滑油朝下转轴36内的第三供给路69 (参照图4)、第二供给路82送出。送出至第三供给路69的润滑油流入旋梭46。旋梭46顺畅地驱动。如图3所示,送出至第二供给路82的润滑油流入轴承部47的孔471。当孔471随着上转轴31的旋转与孔24连通时,润滑油从孔471经由孔24流入上转轴31内的孔25。流入孔25的润滑油从孔26到达齿轮32。缝纫机I利用上述路径将润滑油供给到齿轮32。供给到齿轮32的润滑油能抑制因齿轮32与齿轮34 —起旋转时的摩擦而产生的发热,从而能防止烧结现象。如上所述,柱塞泵53能可靠地将收容于油箱10的润滑油供给到缝纫机I内的传动机构即齿轮32。到达下转轴36与轴承部50内的通孔51之间的滑动部分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有时会经由通孔51与下转轴36之间的间隙而泄漏到轴承部50的左右两侧。此时,如图4所示,轴承部50左侧的润滑油槽部64能承接泄漏到轴承部50左侧的润滑油。轴承部50右侧的润滑油槽部65能承接泄漏到轴承部50右侧的润滑油。因此,润滑油槽部64、65能防止润滑油从轴承支撑部61泄漏到外部。润滑油槽部64承接的润滑油经由连结流路67 (参照图13)流向润滑油槽部65。积存于润滑油槽部65的润滑油经由排出路83从轴承支撑部61流出,然后流入油箱10。因此,缝纫机I能防止润滑油从润滑油槽部64、65溢出。经由排出路83流入油箱10的润滑油能作为供给到轴承部50的润滑油而被再利用。如以上说明所述,缝纫机I在轴承部50的内部包括柱塞泵53。柱塞泵53随着上转轴36的旋转将油箱10内的润滑油经由第二供给路82从轴承部47的孔471供给到上转轴31内的孔25。供给到孔25的润滑油从孔26到达齿轮32。S卩,柱塞泵53能可靠地将收容于油箱10的润滑油供给到缝纫机I内的传动机构即齿轮32。供给到齿轮32的润滑油能抑制因齿轮32与齿轮34 —起旋转时的摩擦而产生的发热,从而能防止烧结现象。柱塞泵53并没有设于油箱10附近而是设于轴承部50内,因此能扩大油箱10周边的空间。因此,缝纫机I能使收容于油箱10的润滑油的容量增加。图2的轴承部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轴承部。第一供给路8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供给路。第二供给路8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流路。图3的上转轴3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轴。下转轴3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轴。齿轮3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机构。连结转轴3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转轴。轴承部4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轴承部。孔47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孔。图4的油箱1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油供给源。图5的孔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通孔。孔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横孔。图13的柱塞泵5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泵。孔2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设于与传动机构对应位置的孔。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进行各种变更。也可将润滑油供给到齿轮32以外的机构。例如,也可使润滑油对设于轴承部47与齿轮32之间的曲柄17进行润滑。缝纫机I通过将润滑油供给到曲柄17,能防止送布机构49因摩擦而发热,从而能防止烧结现象。润滑油的供给对象也可以是齿轮35、37。排出路83也可将从润滑油槽部64、65排出的润滑油直接供给 到柱塞泵53。柱塞泵53也可设于轴承部50的外側。缝纫机I也可包括固定于未图示的缝纫机台的油盘以代替贮存润滑油的油箱10。油箱1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可变更为能贮存润滑油的其它任意形状。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包括 底座部(21); 油供给源(10),该油供给源(10)设于所述底座部(21),贮存润滑油; 泵(53),该泵(53)使用随着缝纫机马达的驱动而产生的驱动力从所述油供给源汲取所述润滑油;以及 供给路(81),该供给路(81)将所述油供给源与所述泵连接,供所述泵从所述油供给源汲取的所述润滑油流动, 在该缝纫机中,所述泵将经由所述供给路汲取的所述润滑油供给到梭(46), 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轴(31),该上轴(31)随着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且沿轴心方向形成有横孔(25); 传动机构(32),该传动机构(32)设于所述上轴,将所述上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机构(33); 孔(26),该孔(26)将所述上轴(31)的所述横孔(25)与所述上轴(31)的外部连接,且设于与所述传动机构(32)对应的位置;以及 流路(82),该流路(82)将所述泵(53)与所述上轴(31)的所述横孔(25)连接,在该缝纫机中,使所述泵(53)供给到所述梭(46)的所述润滑油分支到所述流路(82),并经由所述横孔(25)、所述孔(26)供给到所述传动机构(32)。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对所述梭进行支撑的下轴(36)旋转的转轴(33), 所述传动机构是与设于所述转轴的齿轮(34)啮合的齿轮(3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设于离开所述油供给源的位置,且设于支撑所述下轴的下轴承部(50)。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所述上轴进行支撑的上轴承部(47), 所述上轴承部包括将所述上轴承部的外方与内周面连接的轴承孔(471), 所述上轴包括与所述横孔连接并与所述上轴承部的内周面连通的连通孔(24), 所述轴承孔(471)能在所述上轴承部(47)的外方侧与所述流路(82)连接,且在所述上轴旋转时,所述轴承孔(471)能在所述内周面侧与所述连通孔(24)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所述上轴进行支撑的上轴承部(47), 所述上轴承部包括将所述上轴承部的外方与内周面连接的轴承孔(471), 所述上轴包括与所述横孔连接并与所述上轴承部的内周面连通的连通孔(24), 所述轴承孔能在所述上轴承部(47)的外方侧与所述流路(82)连接,且在所述上轴旋转时,所述轴承孔能在所述内周面侧与所述连通孔(24)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所述上轴进行支撑的上轴承部(47), 所述上轴承部包括将所述上轴承部的外方与内周面连接的轴承孔(471), 所述上轴包括与所述横孔连接并与所述上轴承部的内周面连通的连通孔(24),所述轴承孔能在所述上轴承部(47)的外方侧与所述流路(82)连接,且在所述上轴旋转时,所述轴承孔能在所述内周面侧与所述连通孔(24)连通。
7.如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供给源是能收容所述润滑油的油箱(10), 所述油箱包括 外周壁(101),该外周壁(101)形成供在所述缝纫机内部落下的油通过的开口部; 底部(102),该底部(102)与所述开口部相对; 对向壁(113),该对向壁(113)设置成在所述外周壁的内侧、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底部之间且离开所述底部的位置与所述底部相对,其是能承接供给到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润滑油的壁部;以及 孔部,该孔部设于所述对向壁,沿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底部的方向贯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缝纫机主体的机臂部内的传动机构烧结的缝纫机。缝纫机在下转轴的轴承部内部包括柱塞泵。柱塞泵随着下转轴的旋转将油箱内的润滑油经由第二供给路供给到设于上转轴内的孔。供给到该孔的润滑油到达设于上转轴的齿轮。到达齿轮的润滑油能抑制因上转轴的齿轮与连结转轴的齿轮一起旋转时的摩擦而产生的发热,从而能防止烧结现象。
文档编号D05B71/02GK202466159SQ2011205539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加藤雅史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