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63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降温织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降温织物,其包含多条凉感纱、多条非凉感纱以及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其中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其中,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的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此外,凉感浮点占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20至80百分比。
【专利说明】降温织物【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织物,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降温织物。
【背景技术】
[0002]夏日天气日趋炎热,使得消费者偏好选择宽松透气的棉麻织物,来因应气温较高的气候。目前市售的凉感纤维的产品为相转移材料织物(Phase-Change-Material),其是由美国专利第7666502号提出,此种相转移材料早期为美国太空总署专为太空人研发的特殊材料,具有调节体温、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当人体温度升高时,相转移材料会吸收热气,使得相转移材料由固体变为液体,而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为吸热现象,使得穿着者会有凉爽感;反之,当人体温度下降时,相转移材料会由液态变为固态,此时为放热反应,故穿着者会有温热感觉。然而,相转移材料为低熔点的石蜡或醇类等物质,并且使用低温溶剂纺丝,在高温状态下会产生起火燃烧、裂解及气体挥发等不良影响,因此不适合现有的高温熔融纺丝制程。
[0003]另一种凉感纤维产品为添加无机粉体的凉感纤维织物,其是由中国台湾专利第M328457及M346608号提出,其原理是采用尖晶石、菱镁矿、石英或橄榄石等矿石,经过研磨后制成次微米级粉体,再经介面活性剂的分散处理后,以定量方式添加至热可塑性塑胶粒,例如可为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酰胺(polyamide)、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聚酸臆 _ 丁二烯 _ 苯乙烯(polyacylonitrile-butadiene-stylene)、人造橡胶或聚酯(polyester)等。将热可塑性塑胶粒经由液态氮的急速冷冻研磨成粉状,再运用混炼机或捏合机与次微米散热凉爽粉体充分均匀混炼制成母粒后,或经由化学合成法制成母粒后,最后可运用各种不同纺丝技术,经由纺嘴制造成纤维制品。然而,上述的织物的凉感效果取决于无机粉体的添加量的多寡,粉体添加量太高易衍生粉体分散问题,间接影响纺丝性、堵塞纺丝孔、织物后道加工性及生产成本,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易受添加量限制而不易发挥凉感效果。
[0004]有鉴于此,目前极需要一种降温织物,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案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期能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且易发挥凉感效果的降温织物,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且易发挥凉感效果的降温织物,且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基本上加以摒除,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0006]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降温织物,其包含多条凉感纱以及多条非凉感纱,其中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以及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其中,每一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每一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此外,凉感浮点占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至少20至80百分比。
[0007]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凉感纱包含的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经改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且此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未延伸丝、半延伸丝、假捻加工丝或全延伸丝。
[0008]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非凉感纱的组成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其组合。
[0009]此降温织物是由梭织织法织成,可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或缎纹组织。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当降温织物为平纹组织时,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且凉感浮点排列呈一点状均匀分散图样。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当降温织物为斜纹组织时,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25至75的凉感浮点,且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连续的斜纹图样。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降温织物为缎纹组织时,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20至80的凉感浮点,且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非连续的图样。
[0010]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织物的结构较简单且易发挥凉感效果,其采用亲水性聚酯纤维作为凉感纱,并以此种纤维制成具有凉感效果的织物,当织物穿载时,会吸收皮肤表面的水分,并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具有凉爽降温的感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0012]图1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示意图;
[0013]图1B是绘示依照图1A的降温织物的交织点示意图;
[0014]图2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示意图;
[0015]图2B是绘示依照图2A的降温织物的交织点示意图;
[0016]图3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示意图;
[0017]图3B是绘示依照图3A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18]图3C是绘示依照图3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19]图4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0]图4B是绘示依照图4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1]图5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2]图5B是绘示依照图5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3]图6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示意图;
[0024]图6B是绘示依照图6A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5]图6C是绘示依照图6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
[0026]其中,符号说明:
[0027]100,200,300,600:降温织物
[0028]110,210,310,610:凉感纱
[0029]112:亲水性聚酯纤维
[0030]114:非亲水性纤维
[0031]120,220,320,620:非凉感纱[0032]130,230,330,430,530,630:凉感浮点
[0033]140,240,340,440,540,640:非凉感浮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揭示内容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下文针对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与具体实施例提出了说明性的描述;但这并非实施或运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唯一形式。实施方式中涵盖了多个具体实施例的特征以及用以建构与操作这些具体实施例的方法步骤与其顺序。然而,亦可利用其他具体实施例来达成相同或均等的功能与步骤顺序。
[0035]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叙述许多特定细节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可在无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为简化图式,熟知的结构与装置仅示意性地绘示于图中。
[0036]请参照图1A,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100的正面示意图,如图所示降温织物100包含多条凉感纱110以及多条非凉感纱120,其中每一凉感纱110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112及非亲水性纤维114。在一实施方式中,此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经改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此种亲水性聚酯纤维所织成的织物于制作成衣物穿载时会靠近或接触皮肤,可藉以吸收皮肤表面的水分,同时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具有凉爽降温的感觉。上述的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未延伸丝、半延伸丝、假捻加工丝或全延伸丝。
[0037]在一实施方式中,凉感纱占降温织物总重的20至80重量百分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凉感纱占降温织物总重的25至40重量百分比。然而,凉感纱于降温织物中所占比例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举例来说,夏季最炎热时,可制造凉感纱比例较高的降温织物,而春夏或夏秋的季节,可制造凉感纱比例较低的降温织物。
[0038]请参照图1B,其是绘示依照图1A的降温织物的交织点示意图,如图所示,此降温织物100由凉感纱及非凉感纱,以及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所构成。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130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140。其中,每一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是每一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的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此时凉感纱亦必然位于穿戴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凉感浮点占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20至80百分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包含25至75百分比的凉感浮点。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包含50至55百分比的凉感浮点。
[0039]降温织物是由梭织织法织成,例如可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或缎纹组织。请参照第IA及IB图,于此实施方式中,降温织物100为平纹组织,且凉感纱110仅存在于经纱或纬纱,降温织物100的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130,且凉感浮点130排列呈一点状均匀分散图样。
[0040]请参照图2A,其是绘示依照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200的正面示意图。于此实施方式中,降温织物200同样为平纹组织,其是由凉感纱210与非凉感纱220间隔排列编织而成,不同的地方在于凉感纱210存在于经纱及纬纱,如图1B所示的交织点示意图,降温织物200的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230,且凉感浮点230及非凉感浮点240排列呈线状间隔排列的图样。[0041]当降温织物为斜纹组织时,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25至75的凉感浮点,且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连续的斜纹图样。请参照图3A,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300的正面示意图,而图3B是绘示依照图3A的降温织物300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如图3B所示,降温织物300的穿戴侧的凉感浮点330与非凉感浮点340是排列呈45度的斜纹图样,凉感纱310与非凉感纱320排列为2:2的斜纹,且具有约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330。图3C是绘示依照图3A的降温织物300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非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330。
[0042]图4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此为另一种编织法的斜纹组织,其凉感纱与非凉感纱排列为1:3的斜纹,且具有约百分之25的凉感浮点430及约百分之75的非凉感浮点440。图4B是绘示依照图4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非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75的凉感浮点430及约百分之25的非凉感浮点440。
[0043]图5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此为另一种编织法的斜纹组织,其凉感纱与非凉感纱排列为3:1的斜纹,且具有约百分之75的凉感浮点530及约百分之25的非凉感浮点540。图5B是绘示依照图5A的降温织物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非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25的凉感浮点530及约百分之75的非凉感浮点540。
[0044]当降温织物为缎纹组织时,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20至80的凉感浮点,且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非连续的图样。请参照图6A,其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降温织物600的正面示意图,其是由凉感纱610及非凉感纱620以缎纹组织法编织而成的降温织物。图6B是绘示依照图6A的降温织物600的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如图6B所示,具有约百分之20的凉感浮点630及约百分之80的非凉感浮点640。图6C是绘示依照图6A的降温织物600的非穿戴侧的交织点示意图,非穿戴侧具有约百分之80的凉感浮点630及约百分之20的非凉感浮点640。
[0045]实施例
[0046]以下的实施例是用以详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态样,并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得以实施本实用新型。以下的实施例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47]实施例1-6及比较例I
[0048]有关于实施例1-6,首先制备双成份芯鞘型纤维,其中芯层材料为阳离子可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酯粒(由远东新世纪公司制造,型号为CFF-278,熔点为240°C ),以及鞘层材料为改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酯粒(由远东新世纪公司制造,型号为FETH-54,熔点为205°C ),将芯层材料与鞘层材料以55:45重量百分比的芯鞘比例,并以熔融纺丝法制成半延伸丝(POY)。此半延伸丝(POY)的纤维外观为正常状态,其物性测量结果如下:纤维粗细为130d,纤维强度为1.7g/d,以及纤维伸度为145%。
[0049]接着,将上述方法所制成的半延伸丝(POY)以假捻机台进行加工,加工速度设定为400m/min,以及延伸比DR1/DR2为1.8。经过上述加工后,假捻加工丝的外观为正常状态,其物性测量结果如下:纤维粗细为75d,纤维强度为2.8g/d,以及纤维伸度为35%。经由上述纺丝及假捻加工可制得外观及机械强度优良的半延伸丝(POY)及假捻加工丝(DTY),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织物的原料具有良好的熔融可纺性及假捻加工性。[0050]实施例1-6是将上述含有亲水性聚酯的假捻加工丝的凉感纱与一般纱以不同比例编织成降温织物,降温织物的组成请参照下列表1,其中一般纱为棉或棉与聚酯混纺,而比较例I仅具有一般纱,即100%的棉。接着,测量比较例I及实施例1-6的瞬间凉感值,测量结果如下列表1。
[0051]瞬间凉感值测试是使用日本KES KATO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KES-F7的THERMOLABO II测量瞬间凉感值(Q-max值),此方式可模拟人体的手掌接触物体的冷暖感觉。其原理是将热量储存于一铜板上,经由接触样品表面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后,立即测量所得的瞬间热流量峰值,单位以每平方厘米的瓦特数表示(w/cm2)。测试之前,准备大小为20*20cm2的测试样本;接着将测量机器的环境条件设定为温度25°C,相对湿度65%下维持至少I小时,待环境达到温度及湿度平衡后,方可进行Q-max值测试。进行测试时,首先开启主热板加热器,同时设定热板的温度为35±0.1°C,以及设定冷板温度为25°C,其是模拟外界环境温度,测试5次并计算平均测试值,有效数据为小数点第三位。
[0052]表1
[0053]
【权利要求】
1.一种降温织物,包含: 多条凉感纱,每一凉感纱包含多条亲水性聚酯纤维; 多条非凉感纱;以及 所述凉感纱及所述非凉感纱交织形成的多个交织点; 其中所述交织点包含至少一凉感浮点及至少一非凉感浮点,其中,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非凉感纱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且在该凉感浮点中凉感纱位于穿戴侧,或所述凉感浮点为凉感纱与凉感纱的交织所形成的交织点; 所述凉感浮点占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20至80百分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包含25至75百分比的凉感浮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的交织点包含50至55百分比的凉感浮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凉感纱占所述降温织物总重的20至80重量百分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凉感纱占所述降温织物总重的25至40重量百分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是由梭织织法织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或缎纹组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为平纹组织时,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50的凉感浮点,且所述凉感浮点排列呈一点状均匀分散图样。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为斜纹组织时,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25至75的凉感浮点,且所述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连续的斜纹图样。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为缎纹组织时,所述降温织物的穿戴侧具有百分之20至80的凉感浮点,且所述凉感浮点是排列呈一非连续的图样。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经改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亲水性聚酯纤维是一未延伸丝、半延伸丝、假捻加工丝或全延伸丝。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非凉感纱的组成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其组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的平衡凉感值大于4°C。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织物,其中所述降温织物的瞬间凉感值大于0.125瓦特/平方厘米。
【文档编号】D03D15/00GK203487318SQ201320576998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7日
【发明者】吴汝瑜, 陈世雄, 江昭远 申请人: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