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8654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缝纫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能够可靠地使主夹线器的张力施加的解除机构和副夹线器的张力施加的切换机构独立工作。在缝制时,主夹线器对面线施加张力。副夹线器解除对面线的张力施加。在切线时,切线电磁元件进行驱动,利用操作线拉动卡挂部。第一臂部以支承轴为支点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凸轮面推压解除销。主夹线器解除对面线的张力施加。第二臂部与第一臂部连动,以支承轴为支点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凸轮面解除对切换销的推压。副夹线器对面线施加张力。
【专利说明】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对面线施加张力的主夹线器和副夹线器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缝纫机具有机臂部和机座部。机臂部具有针杆。针杆沿上下方向移动。机座部在内部具有梭子。梭子(旋梭、摆梭)伴随针杆的上下运动而旋转。针杆在下端部安装有机针,供给面线。梭子收纳绕有底线的梭芯。梭子使面线与梭芯所供给的底线交织从而在布料上形成针迹。线筒朝机针供给面线。面线经由设于机臂部的副夹线器、主夹线器、挑线弹簧、导线器、挑线杆、导线器等而穿过机针的针眼。主夹线器在缝制时对面线施加缝制所需的张力。副夹线器在切线时施加切断面线所需的张力。主夹线器在切线时解除对面线的张力施加。
[0003]主夹线器在缝制时根据布料的种类调整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大小。在缝制时,主夹线器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大小大于副夹线器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大小。缝纫机在缝制布厚较薄的布料等时,需要减小对面线施加的张力。在与主夹线器所施加的张力的大小相应地对副夹线器进行了调整后,副夹线器可能在切线时无法对面线施加适当的张力。因此,缝纫机可能导致切断后的线残留长度不稳定。日本特许公开1999年第244565号公报所述的缝纫机的主夹线器和副夹线器分别在缝制时和切线时独立地作用于面线,因此,能够适当地施加缝制时的张力和切线时的张力。
[0004]在上述公报所述的缝纫机中,主夹线器解除张力施加的机构和副夹线器切换张力施加状态的机构是彼此独立的机构,利用不同的驱动源进行动作。该缝纫机通过电气控制进行主夹线器的工作和副夹线器的工作的同步。因此,在任一驱动源发生故障导致不能同步时,该缝纫机有时会在未对面线施加适当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切线的动作。在该情况下,面线可能未被切断而残留下来,并缠绕于切线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使主夹线器的张力施加的解除机构和副夹线器的张力施加的切换机构独立工作的缝纫机。
[0006]技术方案I的缝纫机包括:机针,其贯穿有面线,利用主轴的旋转而上下运动;挑线杆,其与上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连动地上下运动;以及夹线机构,其在面线的供给路径上位于上述挑线杆的上游侧,能够对面线施加张力;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夹线机构包括:第一夹线器,其在缝制时对面线施加张力;第二夹线器,其在上述供给路径上位于上述第一夹线器的上游侧,在缝制时处于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解除机构,其用于解除上述第一夹线器对面线施加的张力;切换机构,其用于将上述第二夹线器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切换为能够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驱动机构,其在切线时同步驱动上述解除机构和上述切换机构;以及动力源,其用于驱动上述驱动机构。在缝制时,第一夹线器对面线施加张力,第二夹线器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面线能够自第一夹线器获得适当的张力而与底线形成针迹。在切线时,驱动机构同步驱动解除机构和切换机构。第一夹线器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第二夹线器对面线施加张力。缝纫机能自第二夹线器获得适当的张力而切断面线。当动力源驱动驱动机构时,驱动机构机械驱动解除机构和切换机构。因此,解除机构和切换机构不会出现不同步,能够可靠地进行动作。
[0007]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还包括:切线机构,其利用上述动力源的驱动力进行工作,用于将面线切断;以及传递构件,其将上述动力源和上述驱动机构连接起来,用于向上述驱动机构传递上述动力源的驱动力。缝纫机在切线时能够使利用动力源的驱动力进行的切线机构的工作与驱动机构利用由传递构件传递的动力源的动力进行的解除机构和切换机构的工作连动。缝纫机由于利用自一个动力源传递的动力驱动驱动机构,因此能廉价地制造本申请的结构。缝纫机由于用一个驱动源驱动驱动机构,因此,能够在同步时刻不产生偏差。因此,缝纫机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以下工作,即,解除对面线施加的缝制时的张力和在切断时对面线施加张力。
[0008]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臂部,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且其第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轴支承,该第一端部是在上述第一臂部的延伸方向上靠近上述解除机构那一侧的端部;第二臂部,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且其第二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轴支承,该第二端部是在上述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上靠近上述切换机构那一侧的端部;支承部,其以上述第一臂部的第一连接部和上述第二臂部的第二连接部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支承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是上述第一臂部的在延伸方向上距上述解除机构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该第二连接部是上述第二臂部的在延伸方向上距上述切换机构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以及连接部,其设于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传递构件相连接;上述第一臂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具有与上述解除机构抵接的第一凸轮面;上述第二臂部在上述第二端部具有与上述切换机构抵接的第二凸轮面;上述动力源借助上述传递构件和上述连接部使上述支承部、上述第一连接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的位置朝向与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分别使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转动,从而使上述第一凸轮面驱动上述解除机构,且使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支承部支承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驱动机构通过动力源使支承部的位置移动,从而使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连动地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向解除机构和切换机构同步传递动力。
[0009]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包括:臂部,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第一凸轮面,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与上述解除机构抵接;第二凸轮面,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与上述切换机构抵接;支承轴,其以上述臂部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中央;以及连接部,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另一端部,与上述传递构件相连接;上述动力源借助上述传递构件和上述连接部使上述臂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从而使上述第一凸轮面驱动上述解除机构,且使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缝纫机通过使臂部转动而使解除机构在第一凸轮面上移动,使切换机构在第二凸轮面上移动。因此,缝纫机在切线时能够在减小了残留于面线的缝制时的张力之后,对面线施加切线时的张力。因此,缝纫机能够抑制由于在面线被过度拉伸的状态下切断面线而导致残留于机针的面线的线残留长度产生偏差的情况。
[0010]技术方案5、6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以下的结构,该结构在上述动力源进行驱动时,使上述第一凸轮面在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之前驱动上述解除机构。缝纫机在自第一夹线器开始解除对面线的张力施加起到第二夹线器对面线施加了张力为止产生时间差。即,缝纫机创造出两个夹线器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或两个夹线器对面线仅施加一点张力的状态。因此,缝纫机能够在解除了缝制后残留于面线的张力之后,对面线施加切线时的张力。在残留有缝制时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切线时,缝纫机可能在切线后发生线脱针,即,发生线回弹而自机针脱落的情况。通过解除缝制时的张力,缝纫机能够防止发生线脱针。
[0011]技术方案7、8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能同时产生上述第一夹线器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到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和上述第二夹线器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到能够施加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的结构。因此,缝纫机能够可靠地创造出两个夹线器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或两个夹线器对面线仅施加一点张力的状态。
[0012]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还包括:挑线弹簧,其设于上述第一夹线器,伴随由上述挑线杆的上下运动而移动的面线进行上下摆动;以及限制机构,其利用由上述解除机构传递的动力限制上述挑线弹簧上下摆动。解除机构解除第一夹线器对面线施加的张力,且使限制机构工作而限制挑线弹簧的摆动。因此,缝纫机在切断面线时,能够防止挑线弹簧摆动而导致切断后残留于面线的线量产生偏差的情况。
[0013]在技术方案10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夹线器具有固定于上述缝纫机的机架的夹线座;上述挑线弹簧被收纳在上述夹线座内,且自上述夹线座的外周突出;上述限制机构包括:主干部,其沿着上述夹线座的外周设置;以及抵接部,其位于上述主干部的端部,与上述夹线座相对;上述主干部利用由上述解除机构传递的动力沿着上述夹线座的外周移动,从而使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夹线座将上述挑线弹簧夹在它们之间而限制上述挑线弹簧摆动。限制机构通过沿着夹线座的外周移动而将挑线弹簧夹在它和夹线座之间来限制挑线弹簧的摆动。因此,缝纫机在切断面线时,能够防止挑线弹簧摆动而导致切断后残留于面线的线量产生偏差的情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缝纫机I的透视立体图。
[0015]图2是将缝纫机I的顶端部5附近部分放大后得到的立体图。
[0016]图3是夹线机构100的立体图。
[0017]图4是夹线机构100的左视图。
[0018]图5是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主视图。
[0019]图6是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后视图。
[0020]图7是限制机构180的立体图。
[0021]图8是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工作时的主视图。
[0022]图9是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工作时的立体图。
[0023]图10是表示切线时电磁元件的ON / OFF时刻的图。
[0024]图11是变更方式的线释放连杆机构250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说明缝纫机I的概略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0026]如图1所示,缝纫机I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机臂部4和顶端部5。机座部2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内部具有下轴21、梭子机构80、切线机构90等。支柱部3自机座部2的右端部侧朝上方延伸,在内部具有同步带31、缝纫机马达32等。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侧朝左方延伸。机臂部4与机座部2的上表面相对,在内部具有主轴41等。缝纫机马达32使主轴41绕左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0027]在机臂部4的左方具有顶端部5。顶端部5在内部具有挑线杆驱动机构50、针杆驱动机构10、夹线机构100 (参照图3)等。主轴41的右端与缝纫机马达32相连接,主轴41的左端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5相连接。缝纟刃机马达32使主轴41旋转。主轴41向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5和挑线杆驱动机构50传递缝纫机马达32的旋转力,从而驱动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5和挑线杆驱动机构50。挑线杆驱动机构50具有挑线杆51。挑线杆51在缝制时上下运动而挑起面线。挑线杆驱动机构50在左侧连接有针杆驱动机构10。针杆驱动机构10具有针杆11、针杆支承筒12、针杆支承筒13、针杆抱箍14等。针杆支承筒12和针杆支承筒13均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省略图示)。针杆支承筒12和针杆支承筒13分别支承针杆11的上部和下部,引导针杆11向上下方向移动。针杆抱箍14在针杆支承筒12和针杆支承筒13之间的位置保持针杆11。针杆抱箍14借助挑线杆驱动机构50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5相连接。针杆上下运动机构45向针杆抱箍14传递伴随主轴41的旋转而产生的驱动力。针杆抱箍14与挑线杆51连动地进行驱动,使针杆11上下移动。针杆11的下端侧自顶端部5的下侧暴露出来,朝下方延伸。针杆11在下端安装有机针7。下轴2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右端具有带轮23。主轴41在与下轴21的带轮23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带轮42。带轮42和带轮23借助同步带31相连结。缝纫机马达32使主轴41旋转,且借助同步带31使下轴21绕左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下轴21在带轮23的左侧具有下轴齿轮22。梭子机构8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梭轴81。梭轴81与下轴21平行地配置,梭轴81在右端具有梭轴齿轮84。梭轴齿轮84与下轴21的下轴齿轮22啮合。梭轴81从动于下轴21,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梭轴81在左端具有旋梭8。旋梭8与梭轴81一同旋转。旋梭8安装有梭芯套82。梭芯套82收纳绕有底线的梭芯(省略图示)。机座部2在上部设有针板(省略图示)。旋梭8位于针板的下方。针杆11位于针板的上方。在针杆11下降时,机针7的下端穿过在针板上开口的容针孔(省略图示)到达旋梭8。旋梭8与针杆11协作,将自梭芯套82引出的底线交错于机针7所保持的面线。挑线杆51将与底线交错后的面线挑到针板上方,从而在布料上形成针迹。切线机构90位于梭子机构80的上方且是针板的容针孔附近的位置。切线机构90具有移动刀(省略图示)和固定刀(省略图示)。移动刀能够沿着旋梭8的外周转动。切线机构90借助切线凸轮(省略图示)等与切线电磁元件190 (参照图3)相连接。切线电磁元件190以切线信号的输入为契机进行驱动。当切线电磁元件190驱动时,切线凸轮进行工作。切线凸轮向移动刀传递梭轴81的驱动力。移动刀和固定刀将面线和底线夹在它们中间进行切断。
[0028]参照图2?图7说明夹线机构100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夹线机构100具有主夹线器110、副夹线器130、解除销120、切换销140和线释放连杆机构150。主夹线器110和副夹线器130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暴露于顶端部5的前表面。主夹线器110位于顶端部5前表面的下部。主夹线器110主要在缝制时对面线施加张力。副夹线器130位于顶端部5前表面的上部。副夹线器130主要在切线时对面线施加张力。主夹线器110和副夹线器130构成向机针7供给绕在线筒6上的面线的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副夹线器130位于比主夹线器110靠供给路径上游侧的位置。供给路径包括导线器43、副夹线器130、主夹线器110、挂线钩55、导线器56、挑线杆51和导线器57?59。导线器43在机臂部4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向副夹线器130引导自线筒6引出的面线。挂线钩55位于主夹线器110的左方。导线器56位于主夹线器110的上方。挂线钩55和导线器56向挑线杆51引导经过副夹线器130和主夹线器110后的面线。主夹线器110具有挑线弹簧115。挑线弹簧115位于自主夹线器110向挂线钩55供给面线的路径上,构成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导线器57在挑线杆51的左方设于与导线器56相对的位置,向针杆11引导经过挑线杆51后的面线。导线器58和导线器59设于针杆11的下端部,向机针7引导经导线器57引导后的面线。
[0029]如图4所示,主夹线器110具有夹线座111、夹线轴112、第一夹线盘113、第二夹线盘114、挑线弹簧115、夹线压盘116、夹线弹簧117、固定构件118和驱动杆119。夹线座111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轴孔的圆筒形状的基座。夹线座111将夹线轴112保持于其轴孔中。夹线座111由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夹线轴11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轴体。夹线轴112将后端部插入到夹线座111的轴孔中并用螺钉(省略图示)进行固定。夹线轴112在轴心处具有轴孔(省略图示)。夹线轴112的轴孔能够供驱动杆119贯穿。夹线轴112在前端侧的外周面具有外螺纹,在侧面具有狭缝112A。狭缝112A沿着夹线轴112的轴心自夹线轴112的前端形成至其中央附近。狭缝112A与夹线轴112的轴孔相连通。狭缝112A能够供夹线压盘116的桥接部(省略图示)插入。夹线轴112在主干部外周固定有挑线弹簧115。挑线弹簧115为螺旋弹簧。挑线弹簧115将螺旋部套在夹线轴112的主干部外周,且被收纳于夹线座111内。挑线弹簧115的一端部形成有钩状的导线部115A。导线部115A自夹线座111的外周突出。挑线弹簧115具有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上的弹簧力,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第一夹线盘113和第二夹线盘114均是在中央具有轴孔的盘状的金属板。第一夹线盘113和第二夹线盘114以使彼此的板面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它们各自的外周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翘曲。第一夹线盘113在使凹面侧朝向夹线座111的状态下使夹线轴112穿过第一夹线盘113的轴孔。第一夹线盘113的凹面侧与挑线弹簧115的螺旋部相对。第二夹线盘114在使凸面侧朝向第一夹线盘113的状态下使夹线轴112穿过第二夹线盘114的轴孔。第一夹线盘113和第二夹线盘114能够相对于夹线轴112旋转。夹线压盘116为圆板状的构件,在中央具有轴孔。夹线压盘116的轴孔为一对半圆形状,在该一对半圆形状部分之间具有带状的桥接部(省略图示)。夹线压盘116在一侧的板面的外周具有突起部(省略图不)。突起部的形状为在周向上环绕一周的环状。夹线压盘116在使突起部侧的板面朝向第二夹线盘114的状态下使夹线轴112穿过夹线压盘116的轴孔。突起部与第二夹线盘114的凹面侧相抵接。夹线压盘116的桥接部位于夹线轴112的狭缝112A中。夹线弹簧117为螺旋弹簧。夹线弹簧117自前端侧向后端侧其外径增大。夹线弹簧117配置于夹线压盘116的前侧,套在夹线轴112上。夹线弹簧117将后端部配置于夹线压盘116的突起部的凹处。夹线弹簧117推压夹线压盘116,朝夹线座111侧对第二夹线盘114和第一夹线盘113施力。固定构件118为螺母状的构件。固定构件118与夹线轴112的外螺纹螺纹接合。固定构件118能够相对于夹线轴112旋入到前后方向上的任意位置而对夹线弹簧117的前端进行定位。夹线弹簧117朝夹线座111侧推压第二夹线盘114和第一夹线盘113的力根据固定构件118相对于夹线轴112的位置而变化。驱动杆119为细径的棒材。驱动杆119自夹线座111的后端插入到夹线轴112的轴孔内。驱动杆119的前端在夹线轴112的轴孔内与夹线压盘116的桥接部抵接。驱动杆119的后端自夹线座111的后端朝后方突出,与解除销120的如端抵接。王夹线器110在缝制时利用夹线弹簧117的作用力将面线夹在第一夹线盘113和第二夹线盘114之间而对面线施加张力。解除销120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棒状的构件。设于机架上的保持构件(省略图示)以解除销120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该解除销120。解除销120的前端部121的端面为平面状,后端部122为半球状。前端部121与驱动杆119的后端抵接。后端部122与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第一臂部160的第一凸轮面167抵接。
[0030]主夹线器110在夹线座111和解除销120之间夹着保持有限制机构180。限制机构180沿着夹线座111的外周朝第一夹线盘113侧延伸。如图4、图7所示,限制机构180具有孔部181、基部182、主干部183和抵接部184。孔部181在基部182处开口,具有能够供驱动杆119贯穿的直径。基部182具有圆盘部182A和扇部182B。圆盘部182A是在比中央靠端部侧的位置上开设有孔部181的大致长圆形的板状部。扇部182B是圆盘部182A的距孔部181较远的那一侧的外周部分呈扇状扩展的板状部。基部182位于夹线座111的后方。主干部183是将扇部182B外周侧的缘端呈圆弧状地朝前方延伸出来的部位。主干部183的内周侧部分与夹线座111的外周大致同径,主干部183沿着夹线座111的外周配置。主干部183在前端侧的侧面的局部具有锥形面183A。抵接部184为主干部183的前端部。抵接部184与设于夹线座111的前端侧的突出部IllA (参照图4)相对。限制机构180能够相对于夹线座1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主干部183沿着夹线座111的外周移动。在抵接部184和突出部IllA之间夹有挑线弹簧115的导线部115A,能够限制挑线弹簧115的摆动。在抵接部184和突出部IllA之间夹有挑线弹簧115时,主干部183的锥形面183A防止导线部115A和主干部183之间发生干扰。
[0031]如图4所示,副夹线器130具有夹线座131、夹线轴132、第一夹线盘133、第二夹线盘134、导线器135、夹线压盘136、夹线弹簧137、固定构件138和驱动杆139。副夹线器130的结构与主夹线器11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仅说明不同的结构。副夹线器130在切线时利用夹线弹簧137的作用力将面线夹在第一夹线盘133和第二夹线盘134之间而对面线施加张力。导线器135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被弯折了的板构件。导线器135位于第一夹线盘133的后方。导线器135的上下方向两端部均朝前方弯折。导线器135在上端侧的弯折部具有导线孔135A,在下端侧的弯折部具有导线孔135B (参照图3)。穿过导线器43 (参照图2)后的面线从导线器135上端侧的导线孔135A中穿过。穿过导线孔135A后的面线从第一夹线盘133和第二夹线盘134之间穿过,再穿过导线器135下端侧的导线孔135B,从而被引导至主夹线器110。副夹线器130的驱动杆139与切换销140的前端抵接。切换销140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棒状的构件。设于缝纫机I的机架上的保持构件以切换销140能够朝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该切换销140。切换销140的前端部141的端面为平面状,后端部142为半球状。前端部141与驱动杆139的后端抵接。后端部142与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第二臂部170的第二凸轮面177抵接。[0032]如图4?图6所示,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具有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第一臂部160是在切换销140和解除销12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体。第一臂部160在上下方向两端部具有上端部161和下端部162。上端部161是在上下方向上距解除销120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下端部162是在上下方向上靠近解除销120那一侧的端部。第一臂部160在下端部162具有朝右方突出的凸轮基部163。第一臂部160的处于上端部161和下端部162之间的主干部165在前后方向上呈台阶状弯折。下端部162位于比上端部161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4)。第一臂部160在下端部162开设有支承孔164。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上的支承轴152嵌入于支承孔164中。第一臂部160能够以支承轴152为支点进行转动。
[0033]第一臂部160在凸轮基部163的右侧上端部具有第一凸轮片166。第一凸轮片166具有第一凸轮面167。第一凸轮面167具有斜面部167A和平面部167B。斜面部167A自它与凸轮基部163之间的连接部位朝前上方延伸。平面部167B自斜面部167A的上端弯折,与凸轮基部163的表面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与第一凸轮面167抵接。在第一臂部160以支承轴152为支点转动时,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在第一凸轮面167上移动。第一臂部160在上端部161具有支承销151。支承销151突出到第一臂部160的后表面侧。支承销151以第二臂部170的下端部17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下端部
172。支承销151允许上端部161和下端部172之间相对转动。第一臂部160在上端部161具有卡挂部168。卡挂部168是将上端部161的右端部朝前方折回而设置的上下一对的板状构件。卡挂部168在上下一对的板状构件之间卡定操作线195的卡头部196。卡挂部168的上下一对的板状构件之间的间隔比操作线195的尺寸大,且比卡头部196的尺寸小。卡挂部168位于支承销151的下方。卡挂部168位于操作线195的卡头部196的右侧。当朝右侧拉动操作线195时,卡头部196朝右方推压卡挂部168,使上端部161朝右侧移动。第一臂部160以支承轴152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臂部160在下端部162具有复位突起169。复位突起169自下端部162朝下方延伸。复位突起169与弹簧(省略图示)的一端卡合。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弹簧使复位突起169朝右侧移动。第一臂部160以支承轴152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部170是在切换销140和解除销12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体。第二臂部170的长度小于第一臂部160的长度。第二臂部170在上下方向两端部具有上端部171和下端部172。上端部171是在上下方向上靠近切换销140那一侧的端部。下端部172是在上下方向上距切换销140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第二臂部170在上端部171具有朝右方突出的凸轮基部
173。第二臂部170的处于上端部171和下端部172之间的主干部175在前后方向上呈台阶状弯折。下端部172位于比上端部171靠后方的位置(参照图4)。第二臂部170在上端部171开设有支承孔174。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上的支承轴153嵌入于支承孔174中。第二臂部170能够以支承轴153为支点进行转动。第二臂部170在凸轮基部173的右端部具有朝上方突出的第二凸轮片176。第二凸轮面177具有斜面部177A和平面部177B。斜面部177A自它和凸轮基部173之间的连接部位朝前上方延伸。平面部177B自斜面部177A的上端弯折,与凸轮基部173的表面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与第二凸轮面177抵接。在第二臂部170以支承轴153为支点转动时,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在第二凸轮面177上移动。第二臂部170在下端部172开设有长孔178 (参照图6)。长孔178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边。第二臂部170以使其下端部172与第一臂部160的上端部161的后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将支承销151插入到长孔178中。支承销151能够沿着长孔178的内周面移动。第二臂部170的下端部172和第一臂部160的上端部161能够相对转动。
[0034]如图3所示,夹线机构100通过操作线195与切线电磁元件190相连接。切线电磁元件190是使切线机构90工作的动力源。切线电磁元件190的推杆(plunger) 191自切线电磁元件190朝右方延伸。推杆191与电磁元件杆192的一端部相连接。机座部2以电磁元件杆192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该电磁元件杆192的另一端部。因此,切线电磁元件190驱动推杆191而使电磁元件杆192转动。电磁元件杆192具有突起部193和固定部194。突起部193在电磁元件杆19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朝左方突出。在电磁元件杆192转动时,突起部193向切线凸轮杆轴(省略图示)传递动力。切线凸轮杆轴使切线凸轮(省略图示)工作,从而驱动切线机构90(参照图1)。固定部194自电磁元件杆192朝下方延伸。固定部194固定操作线195的另一端部。操作线195从配设在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内的管197内贯穿。操作线195 —端部的卡头部196卡在第一臂部160的卡挂部168处。
[0035]说明夹线机构100的动作。如上所述,夹线机构100借助操作线195将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和切线电磁元件190连接起来。在缝制时,切线电磁元件190的推杆191维持自切线电磁元件190的主体朝右方突出的状态。电磁元件杆192的固定部194位于远离切线电磁元件190那一侧的位置。夹线机构100的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弹簧(省略图示)朝右方推压第一臂部160的下端部162的复位突起169。第一臂部160以支承轴152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上端部161的支承销151朝左方推压第二臂部170的下端部172的长孔178。第二臂部170以支承轴153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一臂部160的上端部161和下端部162与第二臂部170的上端部171和下端部172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在直线上(参照图5)。
[0036]如图5所示,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 (参照图4)位于凸轮基部163和第一凸轮面167的斜面部167A之间的连接部分。如图4所示,主夹线器110的驱动杆119不受解除销120的推压力,不推压夹线压盘116。因此,主夹线器110利用夹线弹簧117的作用力将面线夹在第一夹线盘113和第二夹线盘114之间而对面线施加张力。
[0037]如图5所示,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位于第二凸轮面177的斜面部177A和平面部177B之间的连接部分。如图4所示,副夹线器130的驱动杆139受到切换销140的朝前方的推压力而推压夹线压盘136。夹线压盘136克服夹线弹簧137的作用力朝前方推压夹线弹簧137。第二夹线盘134减缓朝后方推压第一夹线盘133的力。副夹线器130处于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解除了张力的状态不限定于使对面线施加的张力为零的状态,也包括仅施加一点张力的状态。对面线仅施加一点张力时的张力是不会对缝制产生影响的程度的足够小的张力。解除了张力的状态下的张力的大小取决于驱动杆139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长度。如果改变第二凸轮面177的斜面部177A的倾斜角度,则驱动杆139的移动长度会发生变化。当驱动杆139的移动长度变长时,解除了张力的状态下的张力趋近于零。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夹线盘133和导线器135之间设置压缩弹簧,而处于第一夹线盘133以足够小的力推压第二夹线盘134的状态,产生解除了张力的状态下的张力。对于主夹线器110也是一样的。缝纫机I在结束缝制而进行切线时,输入切线信号。切线电磁元件190因切线信号的输入而进行驱动,将推杆191拉入到切线电磁元件190内部。电磁元件杆192的一端部朝切线电磁元件190侧移动。固定部194朝切线电磁元件190侧移动,拉动操作线195。操作线195向线释放连杆机构150传递切线电磁元件190的驱动力。
[0038]如图8、图9所示,当切线电磁元件190拉动操作线195时,卡头部196朝右方移动。卡头部196朝右方推压第一臂部160的卡挂部168,使上端部161朝右方移动。第一臂部160以支承轴152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上端部161的支承销151朝右方推压第二臂部170的下端部172的长孔178。第二臂部170以支承轴153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第一臂部160的转动,第一凸轮片166以支承轴152为支点朝左下方移动。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自斜面部167A和凸轮基部163之间的连接部分移动到斜面部167A,并在第一凸轮面167上朝平面部167B移动。第一凸轮面167朝前方推压解除销120。解除销120推压主夹线器110的驱动杆119。驱动杆119推压夹线压盘116。夹线压盘116克服夹线弹簧117的作用力朝前方推压夹线弹簧117。第二夹线盘114减缓朝后方推压第一夹线盘113的力。主夹线器110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
[0039]解除销120在推压驱动杆119 (参照图4)时,同时推压限制机构180的基部182。限制机构180朝前方移动。抵接部184和突出部IllA将挑线弹簧115的导线部115A夹在它们之间。因此,限制机构180能够可靠地限制挑线弹簧115的摆动。伴随第二臂部170的转动,第二凸轮片176以支承轴153为支点朝左上方移动。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在第二凸轮面177上自斜面部177A和平面部177B之间的连接部分朝斜面部177A和凸轮基部173之间的连接部分移动。切换销140减缓推压副夹线器130的驱动杆139的力。驱动杆139推压夹线压盘136的力减缓下来。夹线弹簧137处于朝后方对夹线压盘136施力的状态。因此,副夹线器130利用夹线弹簧137的作用力将面线夹在第一夹线盘133和第二夹线盘134之间而对面线施加张力。
[0040]在切线时,操作线195传递切线电磁元件190的驱动力,使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同时转动。解除销120在第一凸轮面167上移动期间,切换销140在第二凸轮面177上移动。即,第一凸轮面167推压解除销120,第二凸轮面177减缓对切换销140的推压。此时,同时产生主夹线器110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到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和副夹线器130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到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夹线机构100自主夹线器110开始解除对面线的张力施加起到副夹线器130对面线施加了张力为止产生时间差。即,夹线机构100具有能够同时解除主夹线器110保持面线的状态和副夹线器130保持面线的状态的时期。因此,夹线机构100能够在切线时实现使残留于面线的缝制时的张力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状态。
[0041]如图10所示,当有切线信号输入时,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到达15°时,缝纫机马达32使转速为低速。切线电磁元件190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为230°时开始驱动。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为230°时,针杆11处于上下运动的可动范围的下端附近,是停止输出针下信号的时刻。针下信号是基于编码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而输出的信号,该编码器检测缝纫机马达32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如图10的挑线杆运动曲线所示,挑线杆51在主轴的旋转位置到达300°时,处于上下运动的可动范围的下端。移动刀和固定刀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超过360°并进一步到达35°时将线切断。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为35°时,针杆11处于上下运动的可动范围的上端附近,是开始输出针上信号的时刻。针上信号和针下信号一样是编码器输出的信号。切线电磁兀件190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为55°时停止驱动。在主轴41的旋转位置为55°时,对于针杆11,是停止输出针上信号的时刻。此时,缝纫机马达32停止驱动。夹线机构100可以在切线时使主夹线器110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时刻和副夹线器130对面线施加张力的时刻为主轴41的旋转位置在230°?360°之间的时期。夹线机构100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凸轮面167的斜面部167A和第二凸轮面177的斜面部177A的大小、倾斜角度,来调整上述时刻。夹线机构100可以通过改变支承轴152与第一凸轮片166之间的距离以及支承轴153与第二凸轮片176之间的距离等,来调整上述时刻。
[0042]如上所述,在缝制时,主夹线器110对面线施加张力,副夹线器130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面线能够自主夹线器110获得适当的张力而与底线形成针迹。在切线时,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同步驱动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主夹线器110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副夹线器130对面线施加张力。缝纫机I能够自副夹线器130获得适当的张力而切断面线。线释放连杆机构150机械驱动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因此,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不会产生同步偏差,能够可靠地动作。
[0043]缝纫机I在切线时能够使利用由切线电磁元件190提供的动力进行的切线机构90的驱动与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利用由操作线195传递的切线电磁元件190的动力进行的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的工作连动。
[0044]缝纫机I能够利用自一个切线电磁元件190传递的动力驱动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缝纫机I由于用一个切线电磁元件190驱动线释放连杆机构150,因此,能够同步不会产生偏差。因此,缝纫机I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以下工作,即,解除对面线施加的缝制时的张力和在切断时对面线施加张力。支承销151以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该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的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连动地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向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同步传递动力。缝纫机I使解除销120在第一凸轮面167上移动的时段和切换销140在第二凸轮面177上移动的时段同步。即,第一凸轮面167推压解除销120的时段和第二凸轮面177减缓对切换销140的推压的时段同步。因此,缝纫机I能够临时地同时产生主夹线器110解除了张力施加的状态和副夹线器130解除了张力施加的状态。缝纫机I在切线时能够在减小了残留于面线的缝制时的张力之后,对面线施加切线时的张力。因此,缝纫机I能够抑制因在面线被过度拉伸的状态下进行切断而导致残留于机针7的面线的线残留长度产生偏差的情况。
[0045]线释放连杆机构150解除主夹线器110对面线施加的张力,且使限制机构180工作而限制挑线弹簧115的摆动。因此,缝纫机I能够防止在切断面线时,挑线弹簧115发生转动而导致切断后残留于面线的线量产生偏差的情况。
[00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夹线器11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夹线器。副夹线器13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夹线器。解除销12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解除机构。切换销1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切换机构。线释放连杆机构1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切线电磁元件19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源。操作线19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传递构件。支承销1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卡挂部16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部。
[0047]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缝纫机I不限定于使用操作线195,也可以使用齿轮、杆等其他的机械结构自切线电磁元件190向夹线机构100传递动力。缝纫机I也可以在夹线机构100上设置与切线电磁元件190连动的电磁元件来驱动夹线机构100。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的转动方向是一个例子。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也可以朝向与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转动。在该情况下,第一凸轮面167的平面部167B和斜面部167A以及第二凸轮面177的平面部177B和斜面部177A的形成位置只要分别根据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的转动方向进行改变即可。
[0048]第一臂部160和第二臂部170也可以一体构成。参照图11说明变更方式的线释放连杆机构250。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线释放连杆机构250具有臂部260。臂部260是在切换销140和解除销12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体。臂部260在上下方向两端部具有下端部261和上端部262。臂部260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开设有支承孔264。固定于缝纫机I的机架上的支承轴251嵌入于支承孔264中。臂部260能够以支承轴251为支点进行转动。
[0049]下端部261具有朝右方突出的第一凸轮片266,上端部262具有朝右方突出的第二凸轮片276。第一凸轮片266在前表面具有第一凸轮面267。第一凸轮面267具有斜面部267A和平面部267B。斜面部267A位于下端部261的右端部,朝右前方延伸。平面部267B自斜面部267A的右端弯折,与下端部261的前表面大致平行地朝右方延伸。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与第一凸轮面267抵接。在臂部260以支承轴251为支点转动时,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在第一凸轮面267上移动。第二凸轮片276在前表面具有第二凸轮面277。第二凸轮面277具有平面部277A和斜面部277B。斜面部277B位于上端部262的右端部,朝右前方延伸。平面部277A自斜面部277B的右端弯折,与上端部262的前表面大致平行地朝右方延伸。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与第二凸轮面277抵接。在臂部260以支承轴251为支点转动时,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在第二凸轮面277上移动。臂部260在上端部262具有卡挂部268。卡挂部268通过将上端部262的右端部朝后方折回而设置。卡挂部268卡定操作线195。当朝右侧拉动操作线195时,上端部262借助卡挂部268朝右侧移动。臂部260以支承轴251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臂部260具有弹簧(省略图示),弹簧始终朝向使臂部260以支承轴251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对臂部260施力。当切线电磁元件190拉动操作线195时,臂部260的上端部262借助卡挂部268朝右方移动。臂部260以支承轴251为支点绕主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臂部260的转动,第一凸轮片266以支承轴251为支点朝左方移动。解除销120的后端部122移动到斜面部267A上,并在第一凸轮面267上朝平面部267B移动。第一凸轮面267朝前方推压解除销120。解除销120解除主夹线器110对面线施加的张力。伴随臂部260的转动,第二凸轮片276以支承轴251为支点朝右方移动。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在第二凸轮面277上自平面部277A朝斜面部277B移动。第二凸轮面277减缓朝前方推压切换销140的力。切换销140使副夹线器130处于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因此,在变更方式中,一体构成的臂部260能够向解除销120和切换销140双方传递切线电磁元件190的驱动。
[0050]在切线时,主夹线器110解除张力施加的时刻也可以早于副夹线器130开始施加张力的时刻。例如,第二凸轮片176可以改变形成位置,使切换销140的后端部142在缝制时位于第二凸轮面177的平面部177B。在该情况下,凸轮基部173可以朝比上述实施方式的位置靠近第二臂部170的下端部172的位置偏移而形成。缝纫机I创造出主夹线器110和副夹线器130双方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或主夹线器110和副夹线器130双方仅对面线施加一点张力的状态。因此,缝纫机I能够在解除了缝制后残留于面线的张力之后,对面线施加切线时的张力。在残留有缝制时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切线时,缝纫机I可能在切线后发生线脱针,即,发生线回弹而自机针7脱落的情况。通过解除缝制时的张力,缝纫机I能够防止发生线脱针。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包括: 机针(7),其贯穿有面线,利用主轴(41)的旋转而上下运动; 挑线杆(5 1 ),其与上述机针的上下运动连动地上下运动;以及 夹线机构(100),其在面线的供给路径上位于上述挑线杆的上游侧,能够对面线施加张力; 该缝纫机(I)的特征在于, 上述夹线机构包括: 第一夹线器(110),其在缝制时对面线施加张力; 第二夹线器(130),其在上述供给路径上位于上述第一夹线器的上游侧,在缝制时处于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 解除机构(120),其用于解除上述第一夹线器对面线施加的张力; 切换机构(140),其用于将上述第二夹线器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切换为能够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 驱动机构(150、250),其在切线时同步驱动上述解除机构和上述切换机构;以及 动力源(190),其用于驱动上述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纟刃机还包括: 切线机构(90),其利用上述动力源的驱动力进行工作,用于将面线切断;以及传递构件(195),其将上述动力源和上述驱动机构连接起来,用于向上述驱动机构传递上述动力源的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臂部(160),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且其第一端部(16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轴(152)支承,该第一端部是在该第一臂部(160)的延伸方向上靠近上述解除机构那一侧的端部; 第二臂部(170),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且其第二端部(17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轴(153)支承,该第二端部是在第二臂部(170)的延伸方向上靠近上述切换机构那一侧的端部; 支承部(151),其以上述第一臂部的第一连接部(161)和上述第二臂部的第二连接部(172)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支承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是上述第一臂部的在延伸方向上距上述解除机构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该第二连接部是上述第二臂部的在延伸方向上距上述切换机构较远的那一侧的端部;以及 连接部(168),其设于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传递构件相连接; 上述第一臂部在上述第一端部具有与上述解除机构抵接的第一凸轮面(167); 上述第二臂部在上述第二端部具有与上述切换机构抵接的第二凸轮面(177); 上述动力源借助上述传递构件和上述连接部使上述支承部、上述第一连接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的位置朝向与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分别使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转动,从而使上述第一凸轮面驱动上述解除机构,且使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包括: 臂部(260),其是在上述切换机构和上述解除机构之间延伸的板体; 第一凸轮面(267),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261),与上述解除机构抵接; 第二凸轮面(277),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262),与上述切换机构抵接; 支承轴(251),其以上述臂部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中央;以及 连接部(268),其设于上述臂部的另一端部,与上述传递构件相连接; 上述动力源借助上述传递构件和上述连接部使上述臂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从而使上述第一凸轮面驱动上述解除机构,且使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以下的结构,该结构在上述动力源进行驱动时,使上述第一凸轮面在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之前驱动上述解除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以下的结构,该结构在上述动力源进行驱动时,使上述第一凸轮面在上述第二凸轮面驱动上述切换机构之前驱动上述解除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能同时产生上述第一夹线器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到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和上述第二夹线器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到能够施加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能同时产生上述第一夹线器自对面线施加张力的状态到解除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和上述第二夹线器自解除了对面线施加的张力的状态到能够施加张力的状态的过程的中间状态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纟刃机还包括: 挑线弹簧(115),其设于上述第一夹线器,伴随由上述挑线杆的上下运动而移动的面线进行上下摆动;以及 限制机构(180),其利用由上述解除机构传递的动力限制上述挑线弹簧上下摆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夹线器具有固定于上述缝纫机的机架的夹线座(111); 上述挑线弹簧被收纳在上述夹线座内,且自上述夹线座的外周突出; 上述限制机构包括: 主干部(183),其沿着上述夹线座的外周设置;以及 抵接部(184),其位于上述主干部的端部,与上述夹线座相对; 上述主干部利用由上述解除机构传递的动力沿着上述夹线座的外周移动,从而使上述抵接部和上述夹线座将上述挑线弹簧夹在它们之间而限制上述挑线弹簧摆动。
【文档编号】D05B47/04GK203754973SQ201420045199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中野元就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