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下剪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02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下剪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包含驱动装置、针板座、剪线刀组及导引装置,针板座具有针板,且底部形成挡块及凹槽;剪线刀组安装于凹槽内并受驱动装置作用位移,具有两互相枢设的刀刃;而导引装置由形成动作轨迹的导引槽与受限于动作轨迹中移动的导引销构成,两组件分别成型于针板座与剪线刀组上。当驱动装置作用时,剪线刀组将沿动作轨迹产生一位移路径,并让刀刃移动接触到挡块后产生一相对摆动,致使两刀刃能够重复地于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动作。
【专利说明】缝纫机下剪线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缝纫机的底线剪线机构,特别是指一种安装于缝制钮扣孔的自动缝纫机底座进行底线裁切的下剪线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现有的自动缝制钮扣孔缝纫机上均装设有一自动切线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将布料放入开始车缝到位后,凭借自动切线结构的切断手段将缝线与布料分离,节省缝制的人工及时间。
[0003]请参阅图1所示,目前现有缝纫机的下剪线器包括一针板结构30、一捕线机构31、一切线机构32、一摇臂连杆机构33以及一拨杆34,上述切线机构32包含一上刀刃321、一连接于上刀刃321下方的下刀刃322、及一贴接于下刀刃322的底面的压线片323,此上、下刀刃321、322介于针板结构30及捕线机构31之间,凭借螺栓穿设于上刀刃321 —端而连接针板结构30下方,下刀刃322能够相对于上刀刃321及压线片323作旋转摆动而进行剪切线。
[0004]此外,上述摇臂连杆机构33包含一摇臂331以及一连杆332,上述摇臂331上分别设有一推杆331a以及以一限位柱331b,且上述摇臂331底端通过一驱动装置(图未示)传动;而上述拨杆34连接于上述针板结构30,用来推动下刀刃322的刃口张开,并通过另一驱动装置(图未示)传动。
[0005]然而,在目前现有的下剪线器结构,上刀刃321只能绕着其支点作圆弧线摆动,无法有系统地分别配置其待机位置、准备剪线位置以及剪线动作位置,而且在进行剪线作业时,上述切线机构32必须通过两组不同的驱动装置(图未示)分别带动上述摇臂连杆机构33以及上述拨杆34,让上述摇臂连杆机构33以及上述拨杆34分别产生相反的正、逆时针旋转,以完成缝线的剪线动作。
[0006]有鉴于目前现有缝纫机下剪线器的刀刃移动位置限制以及切线机构必须通过多组不同的杆件及驱动源分别带动,始能完成捕捉以及剪断缝线动作,因此,实有必要设计出一款能够有系统地配置刀刃的移动位置以及简化构件数量的下剪线机构来降低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动剪线刀组水平移动的下剪线机构,让剪线刀组能够在受到导引的移动过程中,重复地由针板座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并在保持展开状态下移动到准备位置,之后再移动到剪线位置完成剪切动作,最后返回针板座的待机位置完成一剪线周期。
[0008]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剪线刀组与针板座之间具有一采用导槽与滑块配合的导引装置,并配合针板座上特殊的推抵设计,如此即可通过单一连动构件带动剪线刀组完成展开、位移、剪线及复位等的完整剪线动作,大幅简化下剪线机构的结构复杂性以及构件数量。[0009]为达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安装于一缝纫机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含:
[0010]一驱动装置,具有一驱动马达,并以上述驱动马达连接一凸轮,由上述凸轮带动复数个连杆组;
[0011]一针板座,安装于上述底座,具有一针板,并在底部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及一凹槽;
[0012]一剪线刀组,安装于上述针板座底部的凹槽内,与上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受上述连杆组带动产生位移,具有两个互相枢设的刀刃;以及
[0013]一导引装置,介于上述针板座与剪线刀组之间,由至少一导引槽以及对应组接的导引销构成,上述导引槽形成一动作轨迹,而上述导引销受限于上述导引槽的动作轨迹中移动;
[0014]其中,上述剪线刀组受到上述驱动装置驱动,将在上述凹槽内产生一与上述动作轨迹相同的位移路径,并使上述刀刃移动接触到上述挡块后产生一相对摆动,致使上述两刀刃能够重复地在一展开状态与一闭合状态之间动作。
[0015]其中:所述导引槽与导引销分别设置在上述针板座与剪线刀组上。
[0016]其中:所述动作轨迹具有一导引上述两刀刃形成上述开启状态的第一路径以及一导引上述两刀刃形成上述闭合状态的第二路径。
[0017]其中:所述第一路径中具有一未夹持缝线的待机位置,且端部形成一展开上述两刀刃的开启位置,而上述第二路径中具有一定位缝线的夹线位置,且端部形成一闭合上述两刀刃的剪线位置。
[0018]其中:所述针板座设有一第一定位片与一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共同将上述剪线刀组限制于上述凹槽中。
[0019]其中:所述挡块分别成型于上述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上并对向排列,使上述剪线刀组的两刀刃在位移动作过程中,依序受到上述两挡块的其中之一推动。
[0020]其中:所述挡块推抵单元是由上述针板座底部一体延伸形成固定位置的凸块结构。
[0021]其中:所述下剪线机构进一步包含一夹线装置,其与上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受另一连杆组带动;上述夹线装置具有一第一夹臂以及一配合夹持的第二夹臂,上述第一夹臂与上述连杆组枢设连接,而上述第二夹臂枢设于上述针板座,并位于上述第一夹臂枢转的摆动路径上,由上述第一夹臂带动第二夹臂进行一反向摆动。
[0022]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下剪线机构通过驱动装置的第一连杆组直接带动剪线刀组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而剪线刀组因受到导引槽与导引销之间的作用下,将沿着一设定的运动轨迹进行往复式位移,而剪线刀组于移动到运动轨迹两端时,将受到挡块作用致使两刀刃相互枢转开启或闭合,如此即可让剪线刀组在移动过程中,重复地由针板座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并在保持展开状态下移动到准备位置,之后再移动到剪线位置完成剪切动作,最后返回针板座的待机位置完成一剪线周期。
[0023]由于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仅通过单一连杆组连接剪线刀组,进而完成移动与刀刃启闭等动作,大幅简化下剪线机构的结构复杂性以及构件数量,有效缩减下剪线机构位于缝纫机内部的占用空间。【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现有缝纫机下剪线机构的分解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安装于缝纫机底座的透视图;
[00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的立体图;
[0027]图4为图3下剪线机构的分解图;
[0028]图5为图3的A-A’剖面线的断面图;
[00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隐藏驱动马达的底视图;
[0030]图7为本实用新型针板座另一挡块结构实施例的底视立体图;
[0031]图8A为本实用新型剪线刀组于未动作状态的待机位置示意图;
[0032]图SB为本实用新型夹线装置对应剪线刀组于未动作状态的待机位置示意图;
[0033]图9A为本实用新型剪线刀组于松线位置的示意图;
[0034]图9B为本实用新型夹线装置对应剪线刀组于松线位置的示意图;
[0035]图1OA为本实用新型剪线刀组于准备剪线位置的示意图;
[0036]图1OB为本实用新型夹线装置对应剪线刀组于准备剪线位置的示意图;
[0037]图1lA为本实用新型剪线刀组于剪线完成位置的示意图;
[0038]图1lB为本实用新型夹线装置对应剪线刀组于剪线完成位置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10_缝细机;11-车头;12_底座;20_驱动装置;201_驱动马达;202-转轴;203-固定板;204-凸轮;204a_第一槽轨;204b_第二槽轨;205_第一滚轮;206-第一连杆组;206a-摆臂;206b_活动杆;207_第二滚轮;208_第二连杆组;208a_摆动杆;208b-连动杆;21_针板座;211_针板;211a-针孔;211b_切刀孔;212_导引槽;212a-动作轨迹;212b-第一路径;212c_第二路径;213_凹槽;214-挡块;215_挡块;216-第一定位片;217_第二定位片;22_剪线刀组;221_位移板;222_导引销;223_第一刀刃;224_第二刀刃;225_压线片;226-凸部;227_凸部;23_夹线装置;231_第一夹臂;231a-第一枢接端;231b-第一夹持端;231c_推块;232_第二夹臂;232a_第二枢接端;232b-第二夹持端;233_弹性件;234_挡销30-针板结构;31_捕线机构;32_切线机构;321-上刀刃;322_下刀刃;323_压线片;33_摇臂连杆机构;331_摇臂;331a_推杆;331b-限位柱;332-连杆;34-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0041]首先,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缝纫机10的下剪线机构位于一底座12对应车头11的缝纫位置,主要包含:一驱动装置20、一针板座21、一剪线刀组22以及夹线装置23四部分,其中,上述驱动装置20位于上述底座12内部,并提供动力形成一驱动源;上述针板座21则安装于上述底座12预留的开口位置;上述剪线刀组22位在上述针板座21下方进行缝线剪裁动作;而上述夹线装置23同样位于针板座21下方捕捉缝线,以维持缝线张力。
[0042]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20设有一具转轴202的驱动马达201,并将上述驱动马达201装设于一固定板203上,由上述转轴202连接枢设一凸轮204,并带动上述凸轮204进行一往复式旋转,而上述凸轮204上设有第一槽轨204a以及一第二槽轨204b。
[0043]另外,上述第一槽轨204a配合一第一滚轮205连接一第一连杆组206,而上述第二槽轨204b配合一第二滚轮207连接一第二连杆组208,其中,上述第一连杆组206设有一组同时以端部枢接上述第一滚轮205的摆臂206a及活动杆206b,上述摆臂206a另一端则枢设于上述固定板203上,而上述活动杆206b另一端则是枢设于上述剪线刀组22 ;又上述第二连杆组208设有一端部枢接上述第二滚轮207的摆动杆208a,且上述摆动杆208a之中央位置枢设定位,再由上述摆动杆208a另一端连接一连动杆208b,上述连动杆208b另一端则是枢设于上述夹线装置23。
[0044]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针板座21上具有一针板211以及至少一导引槽212,并于底部内凹形成一容置上述剪线刀组22的凹槽213(如图5所示),且上述凹槽213的周围区域具有两配合上述剪线刀组22作用的挡块214、215。
[0045]在图不一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针板座21设有一第一定位片216与一第二定位片217共同将上述剪线刀组22限制于上述凹槽213中;而上述针板211开设有一针孔211a及一切刀孔211b ;另上述两挡块214、215分别成型于上述第一定位片216与第二定位片217上对向排列。
[0046]请参阅图7所示,然而,前述两挡块214、215的设计样态,仅为方便举例说明之用,并非加以限制;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两挡块214、215也能够直接由上述针板座21底部一体延伸形成两固定位置的凸块结构。
[0047]请再参阅图4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剪线刀组22具有一位于上述凹槽213内部的位移板221,上述位移板221设有对应上述导引槽212组接的导引销222,且一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刀刃223,并由另一端枢接上述第一连杆组206的活动杆206b,而上述位移板221的底面枢设一配合上述第一刀刃223共同形成刀刃口的第二刀刃224以及一压线片225,其中上述第一刀刃223为一无法旋转的固定刀刃,上述第二刀刃224为一能够相对第一刀刃223偏摆的活动刀刃,且上述第二刀刃224两侧分别延伸出一对应上述挡块214、215的凸部 226、227。
[0048]本实用新型夹线装置23设有一第一夹臂231以及一第二夹臂232,上述第一夹臂231具有一配合上述针板座21安装的第一枢接端231a以及一第一夹持端231b,而上述第二连杆组208的连动杆208b枢接于上述夹臂231,又上述夹臂231另设有一带动上述第二夹臂232的推块231c。
[0049]此外,上述第二夹臂232同样具有一配合上述针板座21安装的第二枢接端232a以及一第二夹持端232b,上述第二夹臂232位于上述推块231c枢转的摆动路径上,当上述第二连杆组208带动上述第一夹臂231产生偏摆,上述第一夹臂231将推动上述第二夹臂232产生一逆时针的摆动展开。
[0050]再者,上述第二夹臂232另安装有一弹性件233,上述弹性件233 —端连接上述第二夹臂232,另一端安装于上述针板座21底部,当第二连杆组208回位作用于上述第一夹臂231,上述弹性件233将带动上述第二夹臂232进行一顺时针的摆动闭合。
[0051]如此即可通过上述第二连杆组208与弹性件233的相互作用,以形成第一夹臂231与第二夹臂232 —相对方向的正、反向摆动。于此一实施例中,针板座21底部可进一步设置一挡销234限位上述第二夹臂232至多仅能摆动至上述针板211位置。[005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引槽212与导引销222构成一导引装置,且上述导引装置与上述凹槽213位置重迭,由上述导引槽212形成一动作轨迹212a,而上述导引销222受限于上述导引槽212的动作轨迹212a中移动。
[0053]在图示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动作轨迹212a具有一导引上述第一刀刃223与第二刀刃224形成上述开启状态(参图9A)的第一路径212b以及一导引上述第一刀刃223与第二刀刃224形成上述闭合状态(参图11A)的第二路径212c。
[0054]由前揭说明即可得知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的结构设计样态,惟后续将说明每个构件于完成一次剪线周期之间的动作样态以及连接关系,请参阅图8A及图SB所示,当上述驱动装置20未动作时,上述位移板221的导引销222将位于上述第一路径212b中,并邻近于上述第二路径212c的交接处形成一待机状态。
[0055]此时,上述第二刀刃224的凸部226并未与上述第一定位片216的挡块214接触。且上述夹线装置23的第二夹臂232受到第一夹臂231的推挤,与上述第一夹臂231形成一尚未夹持缝线(位于针孔211a中)的展开样态,而上述弹性件233受到第二夹臂232的拉伸,具有一弹性恢复力。
[0056]请再参阅图9A及图9B所示,当上述驱动装置20带动上述位移板221的导引销222移动至第一路径212b的端部时,上述第二刀刃224的凸部226将受到上述第一定位片216的挡块214推挤,与上述第一刀刃223产生相对摆动后形成一刀刃开启状态。同时,上述夹线装置23的第一夹臂231与第二夹臂232之间,将保持相同于前述待机状态的展开样态。
[0057]请参阅图1OA及图1OB所示,当上述驱动装置20带动上述位移板221的导引销222,由上述第一路径212b端部移动到上述第二路径212c中的夹线位置,上述第一刀刃223与第二刀刃224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无任何改变。于此同时,上述夹线装置23的第一夹臂231将受上述第二连杆组208带动偏摆,使上述第一夹持端231b朝向上述针孔211a位置接近,而上述第二夹臂232将因第一夹臂231的松脱,受到上述弹性件23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带动上述第二夹臂232反向偏摆与上述挡销234接触,而上述第一夹臂231将与第二夹臂232共同将缝线捕捉定位,并使缝线到达指定位置。
[0058]请再参阅图1lA及图1lB所示,随后,当上述驱动装置20带动上述位移板221的导引销222移动至第二路径212c的端部时,上述第二刀刃224的另一凸部227将受到上述第二定位片217的挡块215推挤,与上述第一刀刃223产生相对摆动后形成刀刃闭合状态,进而完成剪线动作。
[0059]同时,上述夹线装置23的第二夹臂232因受到上述挡销234限制无法动作,而上述第一夹臂231将朝向上述第二夹臂232的重迭位置偏摆,适度的拉紧缝线,避免因缝线张力不足造成上述第一刀刃223与第二刀刃224无法准确剪切完全。
[0060]最后,当上述驱动装置20带动上述位移板221的导引销222,由上述第二路径212c端部移动到上述第一路径212b中的待机位置(同图7A位置),本实用新型下剪线机构始确实完成一次剪线流程。
[0061]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针板座21与剪线刀组22之间的导引装置,使上述针板座21与剪线刀组22之间将沿着一设定动作轨迹212a产生相对移动,当上述剪线刀组22受到上述驱动装置20驱动,上述剪线刀组22将于上述凹槽213内产生一与上述动作轨迹212a相同的位移路径,并使上述第二刀刃224移动接触到上述挡块214、215后产生一相对摆动,致使上述第一刀刃223与第二刀刃224能够重复地于一展开状态与一闭合状态之间动作。
[0062]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安装于一缝纫机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驱动装置,具有一驱动马达,并以上述驱动马达连接一凸轮,由上述凸轮带动复数个连杆组; 一针板座,安装于上述底座,具有一针板,并在底部形成至少一挡块以及一凹槽; 一剪线刀组,安装于上述针板座底部的凹槽内,与上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受上述连杆组带动产生位移,具有两个互相枢设的刀刃;以及 一导引装置,介于上述针板座与剪线刀组之间,由至少一导引槽以及对应组接的导引销构成,上述导引槽形成一动作轨迹,而上述导引销受限于上述导引槽的动作轨迹中移动; 其中,上述剪线刀组受到上述驱动装置驱动,将在上述凹槽内产生一与上述动作轨迹相同的位移路径,并使上述刀刃移动接触到上述挡块后产生一相对摆动,致使上述两刀刃能够重复地在一展开状态与一闭合状态之间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与导引销分别设置在上述针板座与剪线刀组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轨迹具有一导引上述两刀刃形成上述开启状态的第一路径以及一导引上述两刀刃形成上述闭合状态的第二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中具有一未夹持缝线的待机位置,且端部形成一展开上述两刀刃的开启位置,而上述第二路径中具有一定位缝线的夹线位置,且端部形成一闭合上述两刀刃的剪线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座设有一第一定位片与一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共同将上述剪线刀组限制于上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分别成型于上述第一定位片与第二定位片上并对向排列,使上述剪线刀组的两刀刃在位移动作过程中,依序受到上述两挡块的其中之一推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推抵单元是由上述针板座底部一体延伸形成固定位置的凸块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纫机下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剪线机构进一步包含一夹线装置,其与上述驱动装置连接,并受另一连杆组带动;上述夹线装置具有一第一夹臂以及一配合夹持的第二夹臂,上述第一夹臂与上述连杆组枢设连接,而上述第二夹臂枢设于上述针板座,并位于上述第一夹臂枢转的摆动路径上,由上述第一夹臂带动第二夹臂进行一反向摆动。
【文档编号】D05B65/02GK203741554SQ201420093647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日
【发明者】陈满雄 申请人: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